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正念冥想 22 呼吸与意念

正念和冥想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说通俗一点

大家好,正念冥想 22 呼吸与意念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火正念什么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正念冥想 22 呼吸与意念和火正念什么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樊登解读《正念的奇迹》三昧真火是指什么意思正念冥想 22 呼吸与意念

樊登解读《正念的奇迹》

禾零悦集 学会呼吸和冥想,成为更有力量 愉悦的你

一本书让你和自己和谐相处,熄灭所有的痛苦。读完这本书后,你会发现生活中几乎没有什么所谓的难关,只要你能学会保持正念,你就会在一秒钟之内变得心平气和。如果你相信自己可以活得轻安喜乐,愿意为之努力的话,请一定看看这本《正念的奇迹》。

关于如何面对生活中层出不穷的状况和我们内心的焦虑情绪的问题。我推荐大家学习这本书《正念的奇迹》,这本书对我帮助特别大,自从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我的人生当中变得淡定了很多,这不是通过简单的我们所谓的磨练就能产生的,是有方法的,而这个方法不掌握的话,那你就永远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负面的情绪。

这本书的核心是,什么是人生中最大的奇迹,不是你能够腾云驾雾,不是你能踩着火跑过去,而是你每天吐出一口气还能吸进来,你不觉得这很奇妙吗?一口气吐出去还能吸进来。这样你的身体就会运转,你这个人就能活着,当你能够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一呼一吸之间,让你分明觉知自己身体的状况,这个状态就叫做正念,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奇迹,当你掌握了这个正念的奇迹以后,你会发现其实人世中各种各样烦扰我们的负面情绪,只是一些表象的东西。

佛教经常讲这东西是空的,很多年轻人不理解什么是空,空就是没有啊,可是我真的生气啊,其实佛教里面讲的空不是没有,这叫做法无自性,所谓法无自性就是大千世界诸般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没有独立不变的本体。比如说这个桌子一定是个桌子吗?此刻他因缘和合,他是个桌子,但是过两年,他因缘消散了,他被劈柴,烧成灰扔在草地里面,而长成了植物或者被动物吃下去长成了动物,他又变成了另外一种状态出现,这就叫做法无自性。如果你能参透周围外在所在这些东西是空的,是没有自性的,你发现唯一实在的你可以去关注的东西就是你心里边的起心动念,观察他,他自然就会逐渐的消散。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行禅师,他是一个留在法国的越南人,在整个战争之间他去欧洲和美国奔波,号召大家停止战争。下面两个故事是一行禅师书里写道的:

你手中的杯子

在美国,我有个叫做吉姆‧佛斯特(Jim Forest)的密友,八年前我第一次碰见他时,他在天主教和平联会(Catholic Peace Fellowship)工作。去年冬天,吉姆来拜访我。我通常会用完晚餐先洗碗,再坐下来和大家喝杯茶。有一天晚上,吉姆说让他来洗,我说:「好呀,但是如果你要洗碗,你就得知道洗碗的方法。」吉姆回答道:「少来了,你以为我不知道怎么洗碗吗?」

我回答:「洗碗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为了把碗洗干净而洗碗,第二种是为了洗碗而洗碗。」吉姆很高兴地说:「我选第二种──为了洗碗而洗碗。」从那时起,吉姆知道怎么洗碗了。我把这个「责任」交给他整整一个星期。

如果在洗碗盘时,我们只想着接下来要喝的那杯茶,因此急急忙忙地把碗盘洗完,就好像它们很令人憎厌似的,那么我们就不是「为了洗碗而洗碗」。进一步来说就是,洗碗的时候我们根本没有活在当下;我们站在水槽前,完全不能体

会生命的奇迹。

如果我们不懂得洗碗,我们很可能也不懂得喝茶:在喝茶的时候,我们又只会想着别的事,而几乎没有觉知到自己手中的这杯茶。这样,我们就是被未来给吸走了──不能够实实在在地活着,甚至连一分钟都不能。

吃橘子

我记得数年前,吉姆和我第一次一起到美国旅行时,我们坐在树下分一颗橘子吃。他开始谈论我们将来要做些什么。只要我们谈到一个吸引人或令人振奋的计划,吉姆就深深陷在其中,以至于完全忘了他当下正在做的事。他往嘴里扔一瓣橘子,在还没开始咀嚼前,就又准备往嘴里扔进另外一瓣。他几乎没有意识到他正在吃橘子。我还得告诉他:「你应该先把已经含在嘴里的那瓣橘子吃了。」吉姆这才惊觉到自己正在做什么。

这就好像他根本没在吃橘子。如果说他吃下了什么,那么他是在「吃」他未来的计划。

一颗橘子有很多瓣。如果你懂得好好吃一瓣,你大概就懂得吃颗完整的橘子。但是如果你连一瓣橘子都不会吃,那么你根本就不会吃橘子。吉姆明了了。他慢慢垂下头,专注地吃那片已经在他嘴里的橘子。他仔仔细细地咀嚼它之后,才伸手拿另一瓣。

之后,吉姆因为反战活动而入狱,我很担心他能不能忍受监狱那四面墙的囚禁,我写了封短信给他:「记得我们一起分享的橘子吗?你在那里的生活就像那颗橘子。吃了它,与它合而为一。不用担心明天会怎么样。」

上面讲了关于洗碗和吃橘子的故事,其实当你知道正念就是指对当下的实相保有觉知时,生活中时时刻刻就都成为你修行的机会,而不是只有在禅修时。

当你走在乡间小路或者林荫大道,甚至烈日下面,你都可以对身旁的秧苗,绿树或者日光保持觉知,知道自己此刻正在念念分明的走路。而不是身体在走路,心却挂在别的什么地方。能腾云驾雾或者在火上行走并不是真正的奇迹,真正的奇迹就是在大地上行走,当你能够与行走融为一体的时候,这就是奇迹。

那么我们如何修习正念?一行禅师的答案是:专注工作,保持警觉和清醒,准备好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状况,随机应变。这就是正念。把工作和修行分开是很难实现的,而且那并不是一个好的修行思路。王阳明曾经写信教训自己的学生,说,我何曾和你说要专门找个时间修炼?每日断案,不都是对自己心灵的修炼吗?

当我们愤怒时,我们自己就是愤怒本身;当我们快乐时,我们自己就是快乐本身。我们及时自己的心,也是心的观察者。所以,重要的不是驱赶或者执着于任何念头,重要的是觉知这个念头。散乱的心也是心,就像浪花也还是水一样。当心看好自己,迷惘的心就变成真实的心。真实的心就是自我,也即是佛陀。所谓,明心见性。

我喜欢独自漫步在乡村小径上,道路两旁尽是稻作和野草。我在正念中踏出每一步,感知自己正走在这不可思议的大地上。在这样的时刻,存在本身就是个惊人的奇迹。一般说来,人们认为在水上或空中行走才叫「奇迹」,但是我觉得

真正的奇迹并非在水上或空中行走,而是在大地上行走。

每一天,我们都身处于自己甚至都没认知到的奇迹中:蔚蓝的天空、雪白的云朵、碧绿的树叶、孩子充满好奇的黑色眼眸──那也是我们自己的双眼。

所有一切,尽是奇迹。

樊登解读《正念的奇迹》版本二

我们读书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这本书就是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层出不穷的状况和内心焦虑情绪的问题。

在我读完这本书后,觉得自己内心淡定许多,很大程度上帮助我控制了自己情绪化的问题。

当你们有负面情绪的时候你们会做什么呢?本书能够给我们什么方法帮助我们舒缓各种负面情绪呢~

《正念的奇迹》这本书最核心的一句话是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奇迹?不是能够腾云驾雾、踩风火轮,而是每天的一呼一吸,专注于你的一呼一吸,就是正念的状态。

佛说:“万物皆空”,“空”不是没有,其核心是法无自性。每一个东西都没有确定的本性,状态都会变。一个桌子,此刻因缘和合,它是一个桌子,而几年后,因缘消散,变成了一堆木材,当柴火烧成了灰烬,作为肥料,又作为另外一种状态存在。而一个人,此时因缘和合是一个人,但是若干年后可能成灰烬、成鬼成仙都有可能。所以我们会发现周围的一切都是空的,能关注的只有此刻自己的起心动念,然后观察它,它自然会逐渐消散。

那我们开始跟着这本书的脉络学习~

本书作者是一行禅师,越南人,在越战期间游走法国、美国,号召和平、停战,并在法国创建“梅村”。接受来自世界各地想修炼正念的访客。

这本书是一行禅师写给朋友的一封长信,没有阐述详尽的佛理,但单从这封信中,我们已经学会什么叫做正念,和正念为什么是奇迹。

本书开篇描绘了一个场景:一个曾和禅师修行的年轻人结婚后发现自己要工作、要照顾妻子情绪、要给小孩儿换尿布、、、自己修炼的时间变少了,然后他试着把修炼正念运用在生活中,意识到配妻子、小孩儿也是自己的时间。没有所谓的你的时间、我的时间。陪孩子的时候老想着工作还没做完,并不能帮你解决孩子和工作的问题,反而更痛苦和焦虑,所以陪孩子的时候就专注于陪孩子,工作的时候好好工作,时刻保持正念,让自己的念头专注于当下的事情。

话锋一转,又说到洗碗的例子。

很多人觉得洗碗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尤其是那边朋友等你一起打麻将的、喝茶时候。老想着快点洗完去做其他事情,

如何才是正确的洗碗?

所谓保持正念,就是要求我们在洗碗的时候就应该只是洗碗,也就是说,在洗碗是,应该对“正在洗碗”这个事实保持全然的觉知。在洗碗的当下,我是完完全全的自己,随顺自己的呼吸,觉照到我的心念与动作。这就是正念,这就是正念的奇迹。

如果洗碗时我们只想着接下来要喝的那杯茶,或者要赶紧加入朋友们的聊天或 者游戏,或者看一部喜欢的电视剧,如果你就会急急忙忙地想把碗赶紧洗完,好像洗碗是一件令人厌恶的事情,可是洗碗这个过程也是你人生的一个部分,你自己给人生创造了一件令人厌恶的事情。那么,我们就不是为洗碗而洗碗。换句话说,洗碗时我们并没有活在当下。事实上,我们站在洗碗池边上时,完全体会不到生命的奇迹。

《中庸》说:“人莫不饮食者也,鲜能知味者。”我们每天吃饭却很少有人感受它的味道,饭一上来我们想的是什么,想的是:“吃完我们去哪里,去干什么?”、“快点吃,别耽误事儿”或者先拍个照片发微博发朋友圈,没有去真正体会到食物的味道。修炼正念甚至要求我们感受每一口食物的味道。

而修炼正念对我们到底有什么帮助呢?

禅师有次和他一个学生吉姆一起吃橘子,吉姆没吃完嘴里的那块就去掰下一块,一行禅师说:“你应该先把嘴里的橘子先吃了”。吉姆才意识到自己没有在正念的状态。专注于吃橘子的每一瓣,才是真正的会吃橘子。

后来吉姆因为反战入狱,禅师写了一封信给他,“还记得我们一起吃的那个橘子吗?你在那里的生活就像那个橘子,吃了它,与它合为一体。明天一切都会过去。”在监狱的坐和家里的坐有区别吗?有,因为监狱里坐着没有自由对吗?不能去想去的地方,觉得被束缚,所以内心觉得很痛苦。可是坐的这个动作是没有区别的,因为在监狱里坐着时正念跑了,向往外面的世界,才会内心痛苦。感受当下的感觉,明白此刻的状态,这就是正念的奇迹。

《正念的奇迹》带给我们最简单的做法,是遇到任何问题,对会让自己身心收敛到体内,明白此刻的状态。

不管是洗碗、吃橘子、还是生活中其他情况,当我们知道“正念”就是指“对当下的实相保有觉知”时,生活中的时时刻刻就都成为你修行的机会。而不是只有在禅修时。当你走在路上,甚至烈日当头,都可以对旁边的绿树和阳光保持觉知,知道自己此刻正在念念分明地走路。而不是身体在走路,心却念着其他事情。等车、开会、航班延误,这都是我们生命中的过程,保持正念,专注内心的感觉,这就是正念。

好吧,我认为个人难以做到,走路的时候心里想着其他事情,情绪难过的时候还是很难控制自己、修炼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啊~

樊登老师曾飞机上偶遇偶像柳传志,柳传志正在看《杜拉拉升职记》,而樊登老师正在看《金刚经》,柳传志好奇问樊登老师年轻人为什么看这本书,樊登老师问:“你觉得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柳传志说:“一个人永远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是最痛苦的。”这就是佛教中的“求不得苦”。而樊登老师说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你认为不应该有痛苦的痛苦。假设有人花500万买彩票只剩下200万,你不会痛苦可能还会觉得好逗;别人失恋你痛苦吗?而自己失恋就很痛苦,别人痛苦你不痛苦,因为你认为你和别人不一样,你不应该承受这样的痛苦。如何让这种痛苦尽快控制然后熄灭掉呢,最好的方法是保持正念,当你保持正念,就会明白这只是一段经历而已,能够感受此刻我的存在,在其他地方感受的我是一回事。

当你知道正念是对当下的实相保有知觉,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可修行,而不只是禅宗时。

王阳明的《传习录》中的“知行合一”,不是我们常规理解的言行一致或者先知?还是后行?樊登老师解读这个词的核心是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你的念头没有跑。你的心专注于你正在做的事情。

如我们有时边走边玩手机,玩微信,会感觉很累,因为分心了,没有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一位学生做行政高官,向王阳明抱怨自己没有时间修炼,俗事繁杂,经常要处理工作。王阳明回复他说,“我什么时候告诉你修炼要专门找个时间的?无时无刻都可以修炼,当有人想赢官司给你钱时,你不要,修炼自己的不要贪心,当一个人说来说去说话不清楚,你能不烦躁,这就是在修炼你的耐心,当案情复杂而你能够找出头绪时,你可以修炼自己的明辨之心。所以无时无刻都可以修炼。

我们读书只是方法,修炼还需要看自己的造化和精进程度。一行禅师给我们如何修炼正念的方法、答案首先是专注于工作。

当我们工作的时候老想着去吃东西,心里想:“怎么还不下班啊,急死我了”一旦有这种想法,我们就会感觉焦虑和痛苦。所以所有的痛苦从分别心而来。我们微信朋友圈有时会看到有人说“今天又周一了,好痛苦”、“还要加持3天就放假了”,其实放假也不一定会开心,放假和对象吵架,好好的一个假期被吹了、、、每一个东西都没有自性的,是痛苦或快乐,而是源自于自己的分别心给其的定义。体会上课、上班的感受,因为这是我们生命中注定的一天,无论快乐或痛苦都要在这儿,所以好好享受上班,全身心的投入进去。上班就好好上班,回家、放假就好好休息。

说回一行禅师给我们修行方法的第一招:专注工作。时刻保持警觉和清醒,准备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状况,然后随机应变。这就是保持正念。

修行最难的地方是在家里,其次是在工作中,再其次是在寺庙。因为家里打破正念的东西太多了。

工作和修行很难分开。

具体方法有:

1、有觉知的呼吸。深呼、深吸,知道自己入息,知道自己出息和数息法,当后期能够自如做的可以不用数息而是专注于呼吸了。

2、行住坐卧都是禅,工作、吃饭、洗碗,和朋友聊天,时刻保持正念。

eg:有个人悟道,过一段时间后,徒儿问他,“师父,你悟道之后干嘛呢?和之前有什么不一样吗?”,师父回:“饥来吃饭困来眠。”,徒儿说我也是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啊,那悟不悟道有什么区别呢?师父说,我是该吃吃该睡睡,有啥吃啥,有地儿就睡,而你对吃和住是百般挑剔万般拣择。这就是“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我们很多人会说“这工作好,还是那工作好?”、‘这顿饭好,还是那顿饭好’、、、学道没有别的,就是别挑挑拣拣。因为太挑剔,有大量的分别心,痛苦也就油然而生。

有人会问那修炼成这样了,生活会不会很无趣,很没劲、无聊?就像我们说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不是无聊、凑合事儿、差不多,而是指合适的极致。孔子一生都没有达到那个境界,也没有见谁达到过那个境界。当我们修炼到无分别心,人生有大把可以追求的东西。

我们为什么觉得我们应该追求金钱、权利、这都是因为社会惯性,我们被社会惯性操纵,老觉得“别人有车子、有大房子、、”、我也要有车子房子,没有就会很痛苦,这都是我们着了社会惯性的道。只因为社会惯性牵引着你跑,所以你没法儿面对自在的内心。

什么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一个人为所欲为是最不自由的。我们有没有做了一件疯狂的事之后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然后懊恼当时真不应该说那种话,真不应该打人。因为那是我们被自己的情绪控制,是情绪的奴隶。而我们要做情绪的主人,就需要调动我们的正念。

修炼正念,是佛教的入门,放下一切,会发现一切都是空的,都是表象,没有自性,一件坏事在若干年后再看可能就是一件好事,而当坏事发生的时候我们内心无比痛苦。

所以试着修炼我们的正念,给自己一个“正念日”,每周用一天时间修炼正念,这天每时每刻提醒自己要保持正念,早上起床、刷牙、吃饭、生气——告诉自己,“我此刻在生气”,如何快速的不生气,就是知道让自己生气的那个人,对着镜子,盯着镜子里生气的人,说“这个人在生气”,生气的人就不生气了~若没有这个观察者,任由生气情绪带动生气,这个情绪就永远停不下来。

面对我们的痛苦,并照顾他们。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都需要我们照顾,因为他们都说我们人生的一部分,这些情绪就会越来越懂事。不能憋着,会憋出病来的。

我们总以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但是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别人能承受的痛苦,我也能。

苏格拉底在判处死刑时说:“我现在去死而你们将活着,究竟谁更不幸只有天知道。”在他看来,死和活没有太大区别。

作者是一个得到高僧,所以本书的后半段描述的是一个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樊登老师说里面一段话特别好(但是我可能是境界不高,不是很能理解其中的深意Orz):如果一个人以佛教的角度看实相,你会变得悲观,悲观或乐观都太简化了真理,重点是实相真正呈现出来的样子,悲观的态度永远不会让安详的微笑绽放,那是浮现在菩萨和其他正道者脸上的微笑,这才是真正安详的微笑。最重要的是保持正念的状态,无分别心,就没所谓的悲观和乐观。

而如何控制我们负面情绪呢?无论何时,当一个善念升起时,认知我心中升起了一个善念,当一个恶念升起时,认知我心里升起了一个恶念,无论你多么不喜欢,都不要执着其中,试图消除它,去认知它就足够了,如果你已经离开了正念,也必须知道离开了,保持着也要认知正念还在。

正如西方心理学对“我”的定义:“我是我的观察者”。找到我的观察者时,就是在修炼自己的正念,而我们通常吧自己的观察者去掉了。所以禅宗会有时给你当头棒喝:“主人翁何在?” 你的体内做主的是你吗?

当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先把能做的的做到,把内心放平缓,其他各种事情也就做好了。

当分别心升起时,知道自己有分别心,分别心就减弱了~

最后,我们可能很难保持正念的奇迹,但是修炼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有趣也是因为它不容易,境界太高,达不到才好玩,如果一个东西随便就得到了,就不值什么钱了,太简单就没意思了。

人生无论做什么,工作、学习、生活,都把它当做修炼的过程,而且能够时刻体会到自己在修炼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体会它并关照它,观照它在进步还是退步,这个过程本身,也是正念的奇迹。

三昧真火是指什么意思如下:

三昧真火是佛教术语,指的是一种无尽的、纯净的烈焰。它是由修行者通过内观、禅定、般若智慧等方法获得的一种心灵能量的化身。三昧真火象征着智慧和悟性的火焰,在佛教中被视为一种神圣的力量。

三昧真火可以将众生的烦恼、迷惑和痛苦燃尽,使修行者脱离轮回的苦海,达到解脱和觉悟的境界。在修行过程中,修行者通过内心的深入观察和反省,逐渐燃起三昧真火,照亮自己的内心世界,并逐渐超越内外的种种执着和束缚。

三昧真火的燃烧是一种处于修炼者内心中的冥想状态,只有通过持续的修行、正念和专注,修行者才能真正点燃和维持三昧真火。一旦三昧真火点燃,修行者将能够获得开悟和智慧的体验。

在今天发展迅猛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真心变得越来越困难。我们经常面临着各种压力和诱惑,将自己的真实情感隐藏起来。然而,保持真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有很多积极的影响。

首先,保持真心能够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真实和深入的连接。当我们真诚地表达我们的情感和想法时,我们打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让他人了解我们真实的自我。这种真实的沟通有助于建立信任和理解,从而加深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其次,保持真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当我们忠于自己的内心声音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这种自我认知有助于我们做出明智的决策,并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幸福。

此外,保持真心还能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当我们保持真实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表达我们的意图和感受。这不仅可以让他人更好地理解我们,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沟通的效果和结果。

然而,保持真心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制约和外部压力。我们可能担心他人的评判和批评,或者害怕失败和失望。然而,如果我们真心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就必须克服这些困难。

所以,如何保持真心?首先,我们需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相信自己的内心声音。其次,我们要与积极的人建立联系,他们可以支持我们的真诚和成长。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学会对自己怀有慈悲和宽容。

保持自己的真心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但它值得努力。当我们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时,我们可以建立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这将会是令人十分愉悦的体验,但要牢记,你必须保持坐姿的稳固、静止和舒适,这样身体就不会妨碍你从练习中获得内在喜悦。这项特殊的练习非常奥妙,它比你掌握的对呼吸的觉知更高级也更精细。数千年中,无数先贤和老师都将它奉为练习的焦点。

当你吸气时,想象气息从脊柱底端被吸到头顶正中,并在这个过程中没有遇到任何阻碍或干扰。当你呼气时,再想象气息从头顶被呼到脊柱的底端。如果你能假想脊柱有三条通道,将会很有帮助。这三条通道分别是:中脉,生理学家称之为中央通道;它的两侧各有一条精细的通道,瑜伽士称之为左脉和右脉,也就是之前介绍过的两条主要脉络。

中脉是一条非常精美的乳白色管道,吸气和呼气都要经过它。你可以去感受,精细的能量在大脑下端的延髓与盆腔神经丛之间流动。观察你的大脑,注意它分神的次数。每当大脑不能保持专注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呼吸也会在同一时刻出现短暂的停顿或其他不规则现象。建议大家在练习期间,一定要保持呼吸流动的平缓与轻柔,不要出现抽动、杂音、呼吸过浅或起伏不定。

在你可以意识到呼吸在脊柱上的流动感后,就应该注意到同一时刻呼吸也正在经由鼻孔进出。你恐怕会发现:一侧的鼻孔会有些堵塞,而另一侧则更加通畅;一侧的鼻孔可以轻松地吸气而另一侧则不行。在这种情况下,将注意力放在受阻的鼻孔上,你会惊讶地发现,在很短的时间内,受阻的鼻孔打开了。

例如,你可以先关注右侧鼻孔。当它呼吸顺畅时,再去关注左侧鼻孔,将它也同时打开。如果你经常练习,不需要太长时间,就可以控制气息的流动。

呼吸与意念是生命中相辅相成的一对。它们既密切相关、各自为政,又互相影响。你很快就会发现:在意念的关注下,呼吸的流动可以随意愿而发生改变。意念改变的一刹那,呼吸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对两侧鼻孔进行微电流测试后,前人们发现:两侧的呼吸有着不同的性质。左侧鼻孔的呼吸有降温作用,右侧鼻孔的呼吸则有升温作用。

依照这个先进的呼吸理论,当你注意到一侧鼻孔更加活跃的时候,那么这一侧的精微元素(Tattvas)[2]就是活跃且突出的,这会给意念造成干扰。起主导作用的精微元素会影响呼吸,而反过来在呼吸过程中左右鼻孔气息的交替流动也会影响到精微元素本身。一旦你能够控制呼吸,并使用觉察能力和冥想者的意念集中能力,你就能够控制精微元素的转变了。在《光与火之路》这本书中详尽地探讨了这个深奥的领域。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过健康教育教学成长 从我的经历谈起 第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