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请问如何解脱生与死苦佛与生活的问题古代的算命先生,是如何推测一个人的死期的如果知道生与死是必然的过程,那麽,生命的本身就是尊严。因为生存和死亡,是没有办法分割的;出生时,就已确定了死亡的必然来临。因此,生存并不麻烦可怜,死亡也不需要觉得悲哀凄苦;而是要看我们对生存及死亡的态度而定。
生与死,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题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想法及立场。这个主题,在近叁十年来,渐渐受到东、西方人士的重视,有许多的学者,从哲学、宗教、医学等多角度的立场来探讨。在西藏系统的佛教,谈到很多关於这类的问题,我大致上也看过一些,不过,我今天不是以西藏佛教的角度来讨论,而是以中国汉传系统佛教的立场,来谈谈生与死的尊严。
我不是一个研究生死学的学者专家,我只知道从佛法的观点,对佛法的认识,以及对生死的体验及观察,来加以说明;今天的这场演讲,我将它分为八个子题。
一、由生命的无奈,无所依赖及无所适从,转变为生命的可爱、可贵与自我肯定。
有很多佛教徒,对生命的感受是负面的,认为生命是无奈的、受罪的,是一种负担,这是不了解佛法的原因。佛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法身的慧命,就是要如何开悟?如何成佛?开悟成佛,一定要用我们这个色身,才能达成修行的目的;色身就是肉体的生命,也只有在人的生命过程中,才可以听到佛法、修行佛法。
许多人认为修行,是要到佛国净土去修,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菩萨要成佛,一定是在人间,不是以其他类别的众生形态成佛。必须先要有人的身体之后,才能发心;发菩萨心,修菩萨道,然后成佛。因此,人的身体是最可爱的、可贵的;由凡夫成为菩萨,由菩萨到佛,都是在人间修成的。
二、生命的出生与死亡,关系密切,不可分割。出生之时已确定了死亡的必然来临。生未必可喜,死未必可哀,生命若无尊严,何喜之有?死亡若有尊严,何可悲哀?
如果知道生与死是必然的过程,那麽,生命的本身就是尊严。因为生存和死亡,是没有办法分割的;出生时,就已确定了死亡的必然来临。因此,生存并不麻烦可怜,死亡也不需要觉得悲哀凄苦;而是要看我们对生存及死亡的态度而定。如果生存、生活得没有尊严,那死亡有什麽好可惜的?生命又有什麽可喜的?相反的,如果死亡得很有尊严,那死亡又有什麽可以悲哀的呢?
叁、生命的尊严,是从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有目标之中,来体验和显示。
人的生命,就是生与死的一个阶段和一个过程。生命的尊严,可以从伦理的关系、社会的角度、历史的判断、哲学的理论以及宗教的信仰等,多方面来确立它的意义和目标。然而,今天我不是从以上的角度来谈,而是从一个佛教徒的立场来讨论生与死的尊严。
(一)生命的意义
从佛教的立场看,生命它是为了受报和还愿而存在的。过去许的愿,一定要实践承诺;过去造的业,必须要受报。因此,生命是因为因果的事实而存在。
(二)生命的价值
生命的价值,并不是由客观的他人来评估判断、来确立认定,而是自己负起责任,来完成你这一生中必须要完成的责任,同时尽量运用其有限之生命,作最高、最大的奉献。
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扮演着许多不同的角色,像父母、夫妻、儿女、老师、学生等。因此,我们要尽心尽力的尽自己的责任,充实自己,作不求回馈的奉献。只是想如何的对他人有益,用物质的、精神的种种能力,来奉献一个人、二个人,乃至於许许多多的人,这就是生命的价值;甚至於,对一个自然的环境,也要尽到保护的责任,也作奉献,这就是作自利与利人的工作,也是在行菩萨道。
(叁)生命的目标
这是需要有个大的方向,来作为自己永的归宿。必须将自己的所有,分享给他人,回向给一切众生。同时,继续发愿,愿自己能够成长与消融,能够圆融与超越,永无止尽地奉献。如果建立这样的目标,不论人生是长是短,都是极有尊严的。
四、生命与死亡是一体的两面,所以生存与死亡,都是无限时空中的必然现象。
(一)生是权利,死也是权利;生是责任,死也是责任。活着的时候,接受它、运用它;结束的时候,接受它、欢迎它。我常常对癌症末期的病人说:「不要等死、怕死,多活一天、一分、一秒都是好的,珍惜活着的生命。」因为生存和死亡,都是无限时间之中的必然现象;不应该死的时候不应求死,必须要你死的时候,贪生也没有用。
(二)生与死是息息相关的。每个人从知道有生命的事实那一天开始,就要有面对死亡来临的心理准备。要知道,死亡的人,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亲友,这样的事,随时可能发生,这并不是让年轻人恐惧死亡,用死亡吓唬他们,而是要他们从小就知道死亡这样的事实,如此,才能帮助我们智慧的成长。
释迦牟尼佛在十多岁时,就发现人的生命过程,从生、老、病,到死亡的事实,因而促使他去修行、去悟道,使他成长、使他得到大智慧,进而拯救了全世界的人类。
(叁)应该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可贵,并且运用生命使自己成长,奉献他人。至於什麽时候死亡,任何人都没有权利知道;因此,知道它会来临,但是不必忧虑死亡的事实会在何时发生。
在台湾,我有一位在家弟子,他深信命理,曾请了多位相命师为他算命,都说他只能活到六十九岁,到了那一年,他把工作辞去,财产分掉,等待死亡的来临。可是第二年仍然活着,於是很后悔的来问我说:「师父啊!我应该要死怎麽没死呢?您知道什麽原因吗?」我说:「也许你作好事积了德,改变了死亡的时间。」我又劝他说:「不要怕死、等死,活一天,就尽一天的责任及奉献,不去管什麽时候会死,只要运用你宝贵的生命好好活下去。」结果他一直活到八十六岁才去世。
五、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
许多人从哲学上和宗教的信仰上,来建立生与死的理论和观念,也有人相信神通,用宿命通、天眼通,看过去及未来;这些,我只能说是人的一种希望、一种看法和一种追求,但并不是可靠的。
中国的儒家学者主张「朝闻道夕死可矣!」又云:「生死由命」或者是「听天由命」,也就是说,生死是由命决定的,但是儒家并未说明命是什麽?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老子讲得很有道理:「出生入死」,出生一定会入死;又云:「人之生,动之死地。」当人生的时候,死亡这条路已经开始在动了,因此,老子叫我们不必担心生与死的问题,只要「尊道而贵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就是说,只要有道德,至於人的生死,让它自然即可。
西方的宗教,不相信人是有过去世的,他们说人的生命是由上帝所创造、所赐予的,死亡时,也是应上帝的召唤回天国去,这也很好,一切由上帝支配,不必担心着生与死,这也算是快乐又幸运的事。
泛神论的哲学,是说生命来自於整体的神,死亡又回归於整体的神。唯物论的哲学,则是生死都是物质现象,生如灯燃,死如灯灭。
而佛教徒是相信人有过去世的,但是,生从哪里来?是否要借神通去知道呢?不需要,因为过去的生命是无限的长,无法去追究一生一生再上一生,究竟是从哪里来?我们只要好好的作最大的奉献、最好的修行,其他的,该怎麽样就怎麽样,一切顺其自然。
六、佛教徒的生死观
(一)我们在这现世一个生死的阶段,只是在无穷的、无限的生命过程中的一个段落而已。就像不断地在旅行,今天在纽约出现,明天不见了,接着又到了华盛顿、芝加哥等地,每天在不同的地方,出现又消失;生命也是一样,它是无始的事实,死亡不等於生命的结束,而是一期生命的过程告一段落,另一期的生命过程正在等待着去接受。
(二)生命的生灭现象分为叁类:
刹那生灭刹那,就是在极短的时间之中。我们身体的细胞组织以及心念等,都是经常在生起,经常在消失;心理及生理,不断地新陈代谢,不断地变动,有生有死,有起有灭。
一期生灭从人的出生到人的死亡这个过程,一期或一个阶段的生与死。
叁世生灭无限的过去叁世,无穷的未来叁世,加上目前的现在叁世。就以这一生的现阶段来说,前生、未来及现在,就是叁世生命;无限的过去未来现在;过去的过去未来现在,未来的过去未来现在,现在的过去未来现在。
这样的观念和理论,能为我们带来希望及安慰,也为我们带来在此生中,必须继续活下去的理由。不应当死的时候,去自杀是对过去不负责任,对不起这一生,甚至可能扰乱对未来的前途。
(叁)生与死的升华现象,分为叁个类别,叁个段落:
凡夫众生的分段生死分段就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一个过程一个过程,一生又一生;从生到死,从死到生,这就是叁世生灭。但是,凡夫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只有生死,没有提升生命的意义和品质。
圣者的变易生死变易生死,就是用佛法来修行、来成长,帮助自己来提升生命的品质。因此,慈悲和智慧的功德身在变,不断在净化;由菩萨的阶段或者罗汉的果位,乃至到成佛的层次,一级一级,不断地提升,这叫做变易。
大涅盘的不生不死前面讲的都是有生有死,到了成佛的果位,也就是大涅盘境界时,超越肉身,实证法身,绝对的不生也不死,并且能以种种身分,普遍地出现在所有众生的生死苦海之中,虽然还有生死的现象,但是,已经没有生死的执着、烦恼及不安。
七、如何面对死亡?如何使得死亡能有尊严?
(一)能生则必须求生,非死不可则当欢喜地接受;感恩生存,也当感谢死亡。以禅修者的立场来看,死亡可以分叁个层次或叁个态度:
随业生死生和死,自己作不了主,迷迷糊糊由他生,由他死;生死茫然,醉生梦死。
自主生死清楚地知道生与死,活要好好的活,死要勇敢的死;活得快乐,死得乾脆。
超越生死--虽然有生有死,对於已经解脱、超越生死、大悟彻底的人来讲,生不以贪为生,死不以怕为死;生与死不仅仅相同,甚至根本没有这样的事。
(二)努力求生,生存时能使自己提升生命的品质,净化自己的心灵。但不可求死,也不用怕死,对死亡要存有感谢的心,因为死亡能使自己放下此生千万种的责任,带着一生的功德,迎向一个充满着希望和光明的生命旅程。
(叁)生死的现象,犹如日出与日没。日没时,只是太阳在地平线上消失,而其本身永远不会消失;日出时,只是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而其本身永远高悬於太虚空中。人的肉体虽然有生与死的现象,然而,人人本具之清净佛性,永远如日中天。因此,死亡不是可怕、可悲的,不必畏惧它;而我们的未来,却是充满着希望。
(四)死亡来到时,若能自主自知,当以喜悦的心,勇敢地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对於自己一生的行为,不论是善、是恶,都要感谢,那是历练的经验,应当无怨、无悔、无、无傲。过去的已成过去,迎向光明的未来,此时最为重要。
往生时的心态,有六种因素,可以决定死亡后未来的前途:
随业善业、恶业,哪一种较重,就到哪个地方去。
随重受完重业的果报,依次再受轻业的果报。
随习未作大善、大恶,但有特殊强烈的习气,命终时,使随习气的偏向而去投生他的处所。
随缘哪一种因缘先成熟,距离你最近、最亲,就到哪里去。
随念临命终时的心念倾向,决定了去处。
随愿当临命的心愿要怎麽样时,就决定死亡后到哪里去。
禅的修行者,是要修行到随念、随愿,如果变成了随业、随重、随习、随缘,那是非常可怜的。
(五)临命终时的人,如果已陷入昏迷,失去自主自知的能力,亲友应当以虔诚安定的心,为他诵经、持咒、念佛菩萨圣号,或者在他旁边禅修,以定力和信力,帮助他的神识免於茫然,免於昏乱,而得到安定,迎向光明,这样才不会使亡者下堕而能超生。
(六)切忌慌乱地用器械抢救,不可呼天抢地的哭喊。死亡的尊严,不是让临终的人痛苦的走,不论是在肉体上或精神上的痛苦,对死亡的人有害无益;重要的是,让他平安、宁静、祥和、温馨的离开人间。
八、平安的死亡,即是死亡的尊严
死亡的尊严,馀下有许多的问题,那就是意外事件中死亡问题;死亡后能否移动问题;死刑及堕胎问题;中阴身超度问题;脑死及植物人的问题;遗体器官捐赠问题;自杀问题;癌症末期,自然死亡及安乐死的问题;生命与死亡的界定问题。
以上的每一个问题,均为一个重要的主题,都可以作一场大的演讲,今天因为时间有限,暂时将这些问题保留着,留待日后再向诸位分别解释。不过死亡的原则不能违背平安与宁静,那便是重视死亡的尊严。
(一九九六年十月廿七日讲於纽约东初禅寺,姚世庄整理录音带成本文。)
佛法正是和生活融于一体的,并不只是一味的研究理论啊,佛法是极为重视实修的。
其实任何生活中的行为都可以用来修行,比如你在刷牙的时候可以希望众生都能清净口业,口吐莲花,在吃饭的时候可以想众生都能吃饱吃好,甚至以禅悦为食,甚至在大小便的时候都可以想众生的罪业都能随之冲洗干净等等。发心是随时都可以的,这样的修行能让我们时时刻刻生活在佛法的法喜里。
其次,要积极主动的去行善,这个也是很实际的东西。比如说日行一善,真要能做到每天都坚持做一件好事也不容易啊,可以从现在开始,为妈妈捶背,做饭,为爸爸打洗脚水,买早点等等,只要能坚持下去,日行一善,也是实际的利益他人,同时也利益自己,这也是一种实践佛法的途径。
最后转帖一篇非常有意义的佛经,我看到后真是觉得如获至宝啊!分享给您,愿您早日得大道,时刻法喜充满!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云何得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思惟力?云何得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过去善巧、未来善巧、现在善巧?云何善修习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空、无相、无愿?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及以圆满慈、悲、喜、舍?云何得处非处智力、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解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禅解脱三昧染净智力、宿住念智力、无障碍天眼智力、断诸习智力?云何常得天王、龙王、夜叉王、乾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护,恭敬供养?云何得与一切众生为依、为救、为归、为趣、为炬、为明、为照、为导、为胜导、为普导?云何于一切众生中为第一、为大、为胜、为最胜、为妙、为极妙、为上、为无上、为无等、为无等等?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告智首菩萨言:善哉!佛子,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愍世间,利乐天人,问如是义。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佛子: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
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隐。
伎乐聚会,当愿众生,以法自娱,了伎非实。
若在宫室,当愿众生,入于圣地,永除秽欲。
着璎珞时,当愿众生,舍诸伪饰,到真实处。
上升楼阁,当愿众生,升正法楼,彻见一切。
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著。
众会聚集,当愿众生,舍众聚法,成一切智。
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
舍居家时,当愿众生,出家无碍,心得解脱。
入僧伽蓝,当愿众生,演说种种,无乖诤法。
诣大小师,当愿众生,巧事师长,习行善法。
求请出家,当愿众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
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
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
着袈裟衣,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具大仙道。
正出家时,当愿众生,同佛出家,救护一切。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受学戒时,当愿众生,善学于戒,不作众恶。
受阇梨教,当愿众生,具足威仪,所行真实。
受和尚教,当愿众生,入无生智,到无依处。
受具足戒,当愿众生,具诸方便,得最胜法。
若入堂宇,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安住不动。
若敷床座,当愿众生,开敷善法,见真实相。
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著。
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
修行于定,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
若修于观,当愿众生,见如实理,永无乖诤。
舍跏趺坐,当愿众生,观诸行法,悉归散灭。
下足住时,当愿众生,心得解脱,安住不动。
若举于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
著下裙时,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
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
若著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
著僧伽梨,当愿众生:入第一位,得不动法。
手执杨枝,当愿众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净。
嚼杨枝时,当愿众生:其心调净,噬诸烦恼。
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瞋痴,蠲除罪法。
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洗涤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
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
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
手执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
执持应器,当愿众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发趾向道,当愿众生:趣佛所行,入无依处。
若在于道,当愿众生:能行佛道,向无余法。
涉路而去,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
见升高路,当愿众生:永出三界,心无怯弱。
见趣下路,当愿众生:其心谦下,长佛善根。
见斜曲路,当愿众生:舍不正道,永除恶见。
若见直路,当愿众生:其心正直,无谄无诳。
见路多尘,当愿众生:远离尘坌,获清净法。
见路无尘,当愿众生:常行大悲,其心润泽。
若见险道,当愿众生:住正法界,离诸罪难。
若见众会,当愿众生:说甚深法,一切和合。
若见大柱,当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
若见丛林,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应敬礼。
若见高山,当愿众生:善根超出,无能至顶。
见棘刺树,当愿众生:疾得翦除,三毒之刺。
见树叶茂,当愿众生:以定解脱,而为荫映。
若见华开,当愿众生:神通等法,如华开敷。
若见树华,当愿众生:众相如华,具三十二。
若见果实,当愿众生:获最胜法,证菩提道。
若见大河,当愿众生:得预法流,入佛智海。
若见陂泽,当愿众生:疾悟诸佛,一味之法。
若见池沼,当愿众生:语业满足,巧能演说。
若见汲井,当愿众生:具足辩才,演一切法。
若见涌泉,当愿众生:方便增长,善根无尽。
若见桥道,当愿众生:广度一切,犹如桥梁。
若见流水,当愿众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见修园圃,当愿众生:五欲圃中,耘除爱草。
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
若见园苑,当愿众生:勤修诸行,趣佛菩提。
见严饰人,当愿众生:三十二相,以为严好。
见无严饰,当愿众生:舍诸饰好,具头陀行。
见乐著人,当愿众生:以法自娱,欢爱不舍。
见无乐著,当愿众生:有为事中,心无所乐。
见欢乐人,当愿众生:常得安乐,乐供养佛。
见苦恼人,当愿众生:获根本智,灭除众苦。
见无病人,当愿众生:入真实慧,永无病恼。
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
见端正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常生净信。
见丑陋人,当愿众生:于不善事,不生乐著。
见报恩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能知恩德。
见背恩人,当愿众生:于有恶人,不加其报。
若见沙门,当愿众生:调柔寂静,毕竟第一。
见婆罗门,当愿众生:永持梵行,离一切恶。
见苦行人,当愿众生:依于苦行,至究竟处。
见操行人,当愿众生:坚持志行,不舍佛道。
见著甲胄,当愿众生:常服善铠,趣无师法。
见无铠仗,当愿众生:永离一切,不善之业。
见论议人,当愿众生:于诸异论,悉能摧伏。
见正命人,当愿众生:得清净命,不矫威仪。
若见于王,当愿众生:得为法王,恒转正法。
若见王子,当愿众生:从法化生,而为佛子。
若见长者,当愿众生:善能明断,不行恶法。
若见大臣,当愿众生:恒守正念,习行众善。
若见城廓,当愿众生:得坚固身,心无所屈。
若见王都,当愿众生:功德共聚,心恒喜乐。
见处林薮,当愿众生:应为天人,之所叹仰。
入里乞食,当愿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
到人门户,当愿众生:入于一切,佛法之门。
入其家已,当愿众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
见不舍人,当愿众生:常不舍离,胜功德法。
见能舍人,当愿众生:永得舍离,三恶道苦。
若见空钵,当愿众生:其心清净,空无烦恼。
若见满钵,当愿众生:具足成满,一切善法。
若得恭敬,当愿众生:恭敬修行,一切佛法。
不得恭敬,当愿众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
见惭耻人,当愿众生:具惭耻行,藏护诸根。
见无惭耻,当愿众生:舍离无惭,住大慈道。
若得美食,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
得不美食,当愿众生:莫不获得,诸三昧味。
得柔软食,当愿众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软。
得粗涩食,当愿众生:心无染著,绝世贪爱。
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若受味时,当愿众生:得佛上味,甘露满足。
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辨,具诸佛法。
若说法时,当愿众生:得无尽辩,广宣法要。
从舍出时,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若入水时,当愿众生:入一切智,知三世等。
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
盛暑炎毒,当愿众生:舍离众恼,一切皆尽。
暑退凉初,当愿众生:证无上法,究竟清凉。
讽诵经时,当愿众生:顺佛所说,总持不忘。
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谛观佛时,当愿众生:皆如普贤,端正严好。
见佛塔时,当愿众生:尊重如塔,受天人供。
敬心观塔,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共瞻仰。
顶礼于塔,当愿众生:一切天人,无能见顶。
右绕于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
绕塔三匝,当愿众生:勤求佛道,心无懈歇。
赞佛功德,当愿众生:众德悉具,称叹无尽。
赞佛相好,当愿众生:成就佛身,证无相法。
若洗足时,当愿众生:具神足力,所行无碍。
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
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
佛子!若诸菩萨如是用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乾闼婆、阿修罗等,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动。
古代的算命先生之所以能够推测一个人的死期,就是运用了概率学问题和一些模糊的说辞。很多人现在相信算命的,但是也有一些人相信科学不会相信那些邪乎的歪门邪道。因为他们相信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应该相信科学,没有什么妖魔鬼怪,天上更没有什么省一些,但是在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确实要相信科学,但是如果有些东西存在,它毕竟有它存在的道理,就好像一些算命先生,他能够推测出你大概能活多少岁,而且日常生活当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否则就会给自己带来厄运,接下来就为大家仔细的讲解一下。
古代的算命先生能够推测一个人的死期,运用的就是模糊说辞。举个例子,比如说当你去问算命先生一些问题的时候,他总是先问你几个问题,跟你讲你最近的身体不在状态,对这件事情不管是谁问你肯定都说是对的,毕竟作为一个人身体上肯定有一些小毛病,就是运用这样的说法让你很幸福,他然后步步逼近,最终你自己将答案给透露出来了。而且如果要预测你的寿命,他也只会给你一个模糊的说法,你一直能够活到80岁,或者只能够活到70岁左右,而且还会给你一个条件,那就是在你20岁或者30岁的时候要跨过一个坎儿,这样的话才能够平安的到达六七十岁。
算命先生之所以能够推测出一个人的死期,就是由于他们运用了概率学的问题。还需要给你举一个例子,当有三个人他们去报名一所大学的时候,然后就会找到算命先生问他谁能够被录取,这个时候算命先生就输出来一个大母手指,表示一的意思,如果有一个人被录取。算命先生是对的。如果有两个人被录取,那么一就代表的就是落榜一人的意思。如果有三个人都被录取,那么一就代表一起被录取的意思。
对于这个问题你要是有什么好的想法,欢迎写在评论下方,我们一起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