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什么是解脱道和菩萨道(佛教什么是解脱道)

济群法师 菩萨是解脱的推销员

大家好,关于什么是解脱道和菩萨道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解脱道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谁给我详解一下佛学中的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人天道,解脱道与菩萨道的关系什么是解脱道和菩萨道

佛教术语

观世音菩萨成道日 祈愿众生自在解脱

声离乘和独觉乘皆有“五道”之说。“五道”的外称如下: 1、资粮道 2、加行道 3、见道 4、修道 5、无学道

1、资粮道

资粮道(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产生信奉声闻乘或独觉乘之心,获得脱离轮回之成就者可进入资粮道。所生信奉二乘之心基二对轮回之“三苦”的透彻领悟,认识众生在“三苦”中休无止的煎熬。修习者开始大量积聚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阶段就是资粮道。资粮道分为三品,称上品资粮道,中品资粮道,下品资粮道。

2、加行道

加行道(识“空”)当修习者获“修为所生超凡智慧”成就时进入加行道。修习者用所得“止观双运三摩地”可以识得万事皆空,即识“空”。进入加行道,可引导意念使之集中于“四圣谛”及其十六法。声闻乘和独觉乘的信徒,各自要据其对“空”的理解,将意念集中于“四圣谛”及其十六法。加行道分四位,称为加行道暖位、加行道顶位、加行道忍位,加行道世第一法位。

3、见道

见道(见“空”)修习者观想“四圣谛”及其十六法的结果是初次直接体验“空”之本性,此时即进入见道。“空”性的体验,依据声闻乘信徒和独觉乘信徒和独觉乘信徒观修方法的不同而互有差异。在体验“空”之本性时,修习者必须从根本上弃除属于“三界”(即欲界、无色界)的一百一十二种烦恼,弃除烦恼即为体验“空”之本性的过程。见道又可细分为十六位,称为“十六智忍”。到达见道的修习者即被称为“圣者”。

4、修道

初次体验“空”之本性后,声闻乘和独觉乘的信徒根据各自的观想方式,反复观想以证得“空”之显现,及至于观想到在修道阶段使已身从诸烦恼中解脱。这种观修称为九品修道第一种之上品。九品修道分下品修道三品、中品修道三品,上品修道三品这九品。每品皆修断一种烦恼一种烦恼,称九品修断。九品修道的最后一品称为“如金刚三摩地”及第这一品,修习之静如同坚实、稳固、辉煌之金刚石。

5、无学道

九品修道修到最后一品,“如金刚三摩地”并证得断证即入无学道。无论声闻乘和独觉乘的信徒获阿罗汉位(包括声闻阿罗汉和独觉阿罗汉)。这是小乘佛教的最高成就。

圣严法师---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便说解脱生死的方法,称为声闻的小乘;对于根器深厚而有悲愿化世的听众,便是菩萨大乘。

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物件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

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便说解脱生死的方法,称为声闻的小乘;对于根器深厚而有悲愿化世的听众,便是菩萨大乘。

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综合五戒十善,称人天道;声闻是由于听法修行而得解脱生死的,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称为解脱道;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

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证了解脱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圣人,因他们只顾自己乘著佛法而解脱,不愿回头过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所以称为小乘。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同离生死苦海,所以称为大乘。

从佛教的分布来说,通常说北传的梵文系佛教──以中国为中心而至日本、韩国、蒙、藏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南传的巴利文系佛教──以锡兰为中心而至泰、缅等国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其实,这是出于北传佛教徒的区分法,南传佛教徒根本否认这种区分法的正确性,因在根本有部律卷四十五及杂阿含二八.七六九均有大乘之名,那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杂阿含二六.六○四以行四摄法为大士,增一阿含卷十九明白载有大乘的六度。除了理论境界上的发挥,北传佛教,超过了南传佛教,在佛教的生活实践上,北传地区未必全是大乘的,南传地区也未必全是小乘的;北传的中国佛教,除了素食而外,没有什么比南传佛教更出色,尤其在中国大乘佛学的成就,因了中国老庄思想所形成的玄学清谈,在魏晋时代特别风行,所以上流社会的士君子们,也把佛学当做消遣及清谈的玄理,中国的天台宗及华严宗的理路,确也受有这一风尚的若干暗示,所以近代有一位日本学者木村泰贤,批评中国的佛教是属于学问的佛教,而非实践的佛教,实亦不无理由,事实上,天台华严的思想架构,也多出于中国高僧的自悟境界,在印度的佛教思想方面,并没有足够的依据。因此,中国真正的大乘精神,从未普及到民间去过,更说不上成为中国民间生活信仰的依归了。所以也有人说:中国的佛教乃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为。

佛教大乘和小乘,在教义、度化对象、价值观念、追求目标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小乘也叫声闻缘觉乘。小乘的度化对象主要是胸怀狭小,缺乏大慈悲心,只求自己除去烦恼,获得断灭涅槃的小机众生;而大乘教的度化对象主要是具备大智慧、大慈悲心,具有利众精神,胸怀博大,追求成佛的菩萨种根基的大机众生。乘是运载工具之名,如车船。

大乘不同于小乘的七大特点:

1.大境界——具有境界广大的大乘法;

2.大作为——自利和利众的大作为;

3.大智慧——彻悟人无我和法无我;

4.大精进力——精进不息,完成三个无量劫的漫长过程;

5.大方便——以大悲心利乐众生,虽入世但却一尘不染地根据一切众生的不同情况,度化众生;

6.大成就——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等佛陀独有的无比神通;

7.大功用——佛的无识无为、自然遍及一切的利众功用。

大乘如万吨轮船,运输众生量大,故称大乘。大小乘的主要区别点在方便度,故: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发心。

佛教的法门,照北传系统的看法,有大乘与小乘之分,小乘是专修解脱道的,大乘是修菩萨道的。菩萨道是人天道及解脱道的相加,也就是说,解脱生死而仍不离生死,以便随类化度有缘的众生者,便是大乘的菩萨道。

解脱道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简称罗汉,罗汉是小乘圣人,小乘的最高果位有两种:一是声闻圣者,由于听闻佛法,从佛的言教而修四谛法(苦、集、灭、道)及三十七菩提分而得解脱道的,那就是罗汉;一是生在无佛之世,自修十二因缘法(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而自悟解脱道,自了生死的,那便称为缘觉或辟支迦佛。声闻与缘觉,同属于小乘,小乘分为声闻乘与缘觉乘,所以又称小乘为二乘。这二乘是自求了生死,自求入涅盘的,他们绝对厌离人天的生死道,所以不愿再来度众生,不能称为菩萨,也不能成佛。但大乘佛教相信,一旦禅定力减退,罗汉仍旧不能免生死。

如果要成佛,必须要行菩萨道,菩萨道的主要法门是六度法(布施——财施、法施、无怖畏施,持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忍辱——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精进——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禅定——心摄一境、不动不摇,智慧——清明朗澈、自照照人),三聚戒(无一净戒不持,无一善法不修,无一众生不度)。从最初发最上心——大菩提心、慈悲心、空慧心,经过三大无数劫,便可达到成佛的目的。大乘的菩萨道,只有菩萨所行,不共小乘,所以称为一乘。

人天道是为生到人间天上而修的善法,小乘道虽不贪恋人天道,也不否定人天道的价值,小乘的解脱道乃是人天善法的升华超拔,人天善法也是菩萨一乘道的根基。因此人乘及天乘的善法——五戒及十善,乃是二乘与一乘的共通善法,故称人天善法为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的共法。

小乘或二乘的解脱道,也是菩萨道的共通法门,菩萨不修解脱道,那便不是菩萨道而仅属于人天道,所以小乘的解脱道称为三乘(声闻、缘觉、菩萨)的共法。

唯有菩萨道,才是大乘或一乘的不共法。

解脱道

解脱道的行者包括所有声闻(Savaka)乘的修行人。不是每一个人都要走菩萨道而求取无上菩提的,一些初接触佛法的人,若是没有宿世的善根,一听到要守戒,就已经没有兴趣了。要他发大菩提心,于长劫勤苦修行,那就更难了。佛的本意只是要众生认识到轮回的苦,把道理说给稍有理智的人听,先求度自己,他从来也没逼任何一个人去修行,他只是度有善根的人依声闻而解脱。

菩萨道

菩萨道的行者是发大菩提心的修行人,他们能够度脱自己,并能度脱无量的众生。他们可能要用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来修行,以便积集园满的波罗蜜。

何谓菩萨行?菩萨行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大乘行者所行的佛道。看到三界的过患,发起出离心;又看到无量众生所受的苦难,生起大悲心,希求救度众生脱离众苦。因为看到世间的苦,所以才要寻找脱离世间诸苦之道,而发现苦、集、灭、道四圣谛,证悟三法印无常、苦、无我。

关于什么是解脱道和菩萨道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解脱道与菩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