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赵匡胤遇到老和尚?赵匡胤之死究竟是自然死亡还是他杀(赵匡胤是谁害死的)

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五位皇帝,无可抹黑,你知道几个

本文目录

赵匡胤之死究竟是自然死亡还是他杀姓赵的名人的故事

对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死,是历史上一桩永远的谜案,而这个案子如果想要侦破,那和一个人是脱不开干系的,这个人就是赵匡胤的亲弟弟,宋朝的第二位皇帝——赵光义。

关于赵匡胤的死,宋朝官方史书中只留下了一句话——

赵匡胤算是谋权篡位吗 都说是他捡了柴荣的便宜,真是这样吗

即,公元976年10月20日,夜,皇帝陛下死在了皇宫中的万岁殿里,时年五十岁。

对于一位开国皇帝的死来说,这种无厘头的记载方式实在是无比寒碜,对于这种无背景,无经过,无结果的史书,简称应该就是“三无产品”!

而在南宋时才成稿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的则是说:

赵匡胤突然生病,宫里的太监王继恩在开封城内建隆观设黄箓醮为之祈福,但没多久赵匡胤还是死了。

对于这类说法,不光是现如今的我们不相信,当时在北汉战场上厮杀的几万名大宋士兵不相信,甚至就连辽国人都不相信,所以关于赵匡胤病死一说,应该是纯属扯淡。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名叫王继恩的太监,可是赵光义的心腹……

既然正史不靠谱,那就来看看野史。

关于赵匡胤的突然死亡,描述最清楚的是南宋徐大焯的《烬馀录》。

这本书记载的不光细致,而且香艳。

说的是赵匡胤病了,昏迷中,他最宠爱的妃子花蕊夫人在床前侍候。也就在这时他的弟弟赵光义来探病。美色动人心,光义一时把持不定,欲行不轨,而花蕊挣扎着把太祖皇帝给闹醒了,于是赵光义杀人灭口……

咳咳,余下的不说也罢,这类题材的故事在中国的乡村野夫嘴里简直不要太多,甚至把赵光义换成隋炀帝杨广,将赵匡胤换成隋文帝杨坚这个故事也依然成立。

除此之外,还有文莹和尚的《续湘山野录》。

说的是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俩年轻的时候,有一天,在关河遇见一位道士。这位道士姓名不详,有时候叫“混沌”,有时候叫“真无”。

而这位道士不仅能够随意的从衣服里掏出金子送给二人,甚至还能准确地预言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时间。只可惜,赵匡胤自从当了皇帝后,就再也没有见过这位道士。

可就在赵匡胤身死的这一年,这道士又突然出现,赵匡胤大喜,问他自己还能活多久。道士答,今年10月20日夜里,如果天气晴朗,你还能活12年;如果阴,就准备后事吧!

赵匡胤牢牢记住这句话,等到这一天,他独自登上皇宫里的太清阁四面遥望,只见天晴气朗,星斗明灿。可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见突然间阴霾四起,暴雪降临……

赵匡胤见状急忙走下来,让人召来赵光义,二人进入寝室,屏退左右,开始喝酒。

守在外面的人远远看到,窗内赵光义的影子几次站起来,向后退去,其他什么也看不到。

等到后半夜,二人方才走出,赵匡胤拿着自己随身携带的玉斧砍地上的积雪,还回顾赵光义说:好做,好做!

不久,赵匡胤就回去睡觉了,天亮后,众人发现赵匡胤已经死了。这时候,等在大殿中一夜的赵光义马上接受遗昭,在灵前即位!

这就是著名的“烛光斧影”的最初描述,出自一位和尚之笔。

抛开故事中的神话预言成分,就单说这份记录,除非是和尚文莹在太祖算命时、喝酒时都亲自在场,否则他从哪里能得出这么详尽的描述呢??

奇哉怪哉!

而砸缸的司马光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则描述了这样一个情况:

赵匡胤死后,到了四更天的时候,他的皇后宋氏,命令宫中的大太监王继恩出宫,召二皇子赵德芳来宫中即位。

而王继恩突然想到了当初的“金匮之盟”(说的是赵匡胤的母亲要赵匡胤保证在自己死后让赵光义即位,赵光义死后赵光美即位,并写成纸条放入金盒子里),就擅作主张来到赵光义家。

赵光义听到自己哥哥死了,“大惊”,并要求“和家里人商量一下,然后久久不出”。

这时王继恩大喊一声:再耽搁,就让给别人了!

听到这话,赵光义才慢慢出现,二人加上同来的程玄德来到皇宫,见到皇后宋氏。宋氏说:“我们一家人的命运就托付给您了!”

赵光义大哭:“共保富贵,勿忧!”然后在灵前即位。

从这里不难看出,赵光义对于即位一事的态度完全是被动的,是被太监王继恩逼的。

而王继恩呢?他也没有错,毕竟赵匡胤本来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反而是皇后宋氏擅自召回二皇子才是大错特错!

反正不管怎么说,赵匡胤的死都和赵光义是脱不了干系的,因为赵光义是赵匡胤死亡的最大收益人!

那赵光义到底有没有杀死赵匡胤呢?

分析一下“烛光斧影”中的画面,侍卫们看到赵光义的身影出现在当晚的窗口,好像还在不断后退,就像有人在向前逼迫着他一样。

而赵匡胤出了寝室用斧头砍雪时还说“好做,好做!”

所以这里的“好做”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是赵匡胤在说“你好好做皇帝”;二是赵匡胤在说:“你做的好事”!

很明显,应该不是第一种假设,赵匡胤想表达的意思是:看看你赵光义做的好事!

结合赵匡胤死后的“验尸报告”也可以看出,赵匡胤死后“玉色莹然如出汤沐”!

这是明显的中毒迹象啊,而且好像还是一氧化碳中毒的表现,所以有两种可能,一是赵光义给赵匡胤的酒中下了药;二是赵光义关严了赵匡胤寝室的门窗,致使赵匡胤一氧化碳中毒(室内燃烧的木炭会释放大量的一氧化碳)!

不过宋朝时期应该还没有如此严谨的化学知识,所以我更倾向于,是赵光义下了毒,所以赵匡胤的身体机能才会下降,在没有完全被毒死的情况下又无意中吸入了大量一氧化碳身亡!

对于用毒这一点,我也相信赵光义同志做的出来,毕竟南唐后主李煜还有吴越国君钱俶都是被他的一杯毒酒送走的!

史载,赵光义与赵匡胤情同手足,赵匡胤对于自己的家人那可是百般维护!

当年郭威造反时,曾答应攻入开封城后,任手下士兵掳掠,而当时还只是一名士兵的赵匡胤一家就在开封,赵匡胤曾誓死保卫自己的家人;

而当年赵匡胤造反后,也曾派人专门先回开封保护自己的家人!

就是这样的一位好大哥,好兄长,赵光义也能下得去手吗?

能!

可以看出,赵光义想当皇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他的爪牙在赵匡胤还活着时,就早已遍布朝堂!

一件事情可以看出,公元970年,赵匡胤正打算远征契丹,可没想到当时的国库余粮只剩下不足半年的份额!(要知道,国库没有九年的储备就算是余粮不足)

赵匡胤大怒,命令三司使(掌管军粮财政的宰相)楚昭辅限时解决。走投无路的楚昭辅没有办法,只能去求赵光义,想让他给赵匡胤说说情,宽限自己几天。

可没想到,赵光义只非常讲义气,不仅帮他说情,还动用他的班底人员陈从信给出谋划策。

就这样,赵匡胤和三司使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他赵光义只动用自己的力量就给解决了…解决了…决了……

这些事情背后所隐藏的问题,赵匡胤没有看出来,或者说赵匡胤虽然看出来了,但默许了。

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也看出了问题,他就是赵匡胤的“影子”,第一宰相赵普!

赵普这个人很不简单,他曾经服侍过赵匡胤的父亲,给他养老送终,所以赵普不仅是大宋第一宰相,他也是赵家人,甚至赵光义从小都叫他“阿兄”,可以说他是看着赵光义长大的!

但在面对国家问题时,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挥刀”斩向赵光义悄悄伸出的“爪子”。

可惜,赵普还是失败了,他被爱护弟弟的赵匡胤免了职位,更是被流放到了外地。在赵光义上位后,他的结局更是凄惨,甚至就连他的一切功绩,也被赵光义给全部抹除,以至于这位开国功臣在宋朝的官方史书上只出现了只言片语……

如果这些还不能当作赵光义杀掉自己哥哥的证据,那又如何解释,赵光义在上位后,匆忙更改年号“太平兴国”。

不止如此,赵光义的随便一句斥责,居然就令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吓得自杀,因为赵德昭知道,这位能杀掉自己父亲的叔叔,什么都做得出来……

综上,赵匡胤的死可以说就是他杀,而凶手就是赵光义!

但是归根结底,这一切也与赵匡胤的纵容脱不了干系,他是自己害了自己……

这没人说的准,除非穿越回到那个年代,躲在他的床底下偷看

赵一曼

1926年,有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日子。在那个春寒正浓的清晨,在那个名叫伯阳咀的崎岖山路上,走出了一位衣衫单薄、神色坚毅的女子,那就是赵一曼。对于身后的故乡,赵一曼没有丝毫的留恋。赵一曼的内心,早已被到宜宾求学的渴望所充盈。此时此刻,中国的千百万妇女仍然在忍辱负重,仍然在随遇而安。赵一曼却走出来了。而且是从一个偏远的乡村、从一个封建色彩浓郁的家庭里走出来了。仅此一点,足以令许多五尺须眉汗颜。之后,在宜宾女中,赵一曼掀起了惊心动魄的运动浪潮:带头剪发、抵制仇油、宣传演讲……正是在历经锻炼的过程中,赵一曼逐步走向成熟,于21岁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赵一曼先后到川南中山学校、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掌握革命理论的同时,提高了革命本领。

1928年回到上海后,赵一曼辗转白区,从事地下工作。血雨腥风的日子里,无论条件多么恶劣、时势多么艰险,赵一曼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她曾经在寒风凛冽的夜晚,饥肠辘辘徘徊街头;她曾经在临产的前夜,还蜷缩在乱草堆中;她曾经靠变卖首饰艰难度日,并以丈夫赠与的怀表换取到新地方工作的船票……然而,生活的艰难,敌人的猖獗,丝毫没有动摇赵一曼对革命的信心。她指导工人运动、组织地下活动,搅得敌人惶恐不安,而工人、群众的反满抗日情绪却日益高涨,出色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

1934年,赵一曼请求到游击区工作,先后任珠河县(今尚志县)县委常委、特派员、妇女会负责人、抗联第三军第二团政委。此时的赵一曼已不仅是有着爱国思想的农村少女,也不仅是激情澎湃的学生领袖,而是一位英姿飒飒、智勇双全的指战员。赵一曼面对的,是凶狠残暴的日军和张牙舞爪的伪军。运武器、摸哨所、打伏击,赵一曼每次都冲锋在前,身先士卒。赵一曼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沉重打击了敌人,赢来了群众赞誉。在日军重兵围困的最后时刻,她把突围的任务交给其他同志,自己则坚持到弹尽粮绝、重伤被俘。落入鬼子之手的赵一曼大义凛然,以备受酷刑的代价,保护了其他被俘的同志,保守了党的机密。值得一提的是,赵一曼还成功策反了伪军看守。虽然最终未能脱离虎口,却再次深深震撼和打击了敌人……

赵一曼英勇就义至今69年了。长期以来,人们怀念赵一曼、敬佩赵一曼、歌颂赵一曼。从某种意义上讲,赵一曼已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爱国精神,一种前进动力。

赵尚志

志东北抗联名将赵尚志抱憾终生最恨死在汉奸枪下百战不殆的天纵之才赵尚志,最大的敌人不是日军,而是身边层出不穷的汉奸;他一生最遗憾的事情,一是被别有用心的人以党的名义孤立抛弃,一是死在了叛徒的黑枪下。 1942年2月12日,凌晨1时,黑龙江省萝北县,寒风低吼。东北抗日联军名将赵尚志带领他的士兵向梧桐河方向移动。部下刘德山说:“咱到菜园子屋里暖和一下。”又说,“你们先去,我去解手。”说罢,他转身行至赵尚志身后,举起步枪。子弹从腹部穿过,赵尚志立仆在地。毕竟是赵尚志,他操起手枪,朝刘德山打去,刘的头、腹部各中一弹,当即毙命。刘德山,原名刘海峰,黑龙江珠河县(今尚志市)人,老猎手,枪法奇好。被日本人收买来刺杀赵尚志。赵尚志被扶进附近一个孤独的农家小屋,屋内新婚不久的女主人吓懵了。但听说是赵司令,便用结婚缝制的被褥包住赵,并用温暖的手捂着赵尚志被冻得冰凉的手——直到今天,这个当年的年轻媳妇已经老了,但还保存着包裹过赵身体的被褥。在萧索的寒夜里,一队日军和伪警察,在另一个刚从赵尚志身边溜走的汉奸张锡蔚带领下,潜行过来。短时激战后,赵昏迷过去。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爬犁上,他说,“只想死在千军万马中,没成想死在刘炮(刘德山)手里。”此时,赵才知道,此行自己身边的5个人中,就有两个是汉奸。此前短短的几年间,赵尚志部队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6000人,在数百场大大小小的战役中,很少有失败的时候,其天才般的谋略,让日军闻风丧胆,发出“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的感叹。在东北抗日战场上,一直有“南杨(靖宇)北赵(尚志)”的说法。而前者也于1940年2月23日,被一个汉奸带来的日军杀害。抗日14年间,东北战场上出现了难以计数的汉奸。以赵尚志为总司令的东北北满抗日联军中,也出现过一些汉奸,他们从军长到师长到普通士兵,什么级别的人都有,以至于赵对汉奸,一直有着近乎神经质的敏感和戒备,却不料最终还是宿命般死在了汉奸枪口下。斗争环境极为复杂,最早要刺杀赵尚志的汉奸叫周光亚。在日军悬赏1万元要赵人头的时候,周混入赵部,因为有点文化,被任命为司令部秘书。这期间,有人到游击队办事,见到周光亚。周怕暴露身份,于是当另一名汉奸以医生名义混入队内后,他寻机将支队经济部长李启东杀害,夺款逃跑。此事对赵尚志刺激极大,李启东比他大12岁,赵一直视其为大哥,是跟着赵创立游击队的七人之一。李被刺后,司令部对奸细问题警觉起来,经过对“医生”的审问,才知道他准备投毒害死赵尚志等人。从此,赵尚志无时不刻地警惕着汉奸。这对他一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因为对汉奸过于敏感,他在被诬陷和开除党籍后,曾下意识地把一些党内领导和奸细联系起来,从而又遭到更为残酷的对待。彼时,在东北,9·18事变后,张学良率部撤走,共产党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尚弱,加之东北在日本人统治下成立了伪满政府,无依无靠的民众,面前摆着五条路:一是当伪满政府的帮凶,二是做伪满洲国的顺民,三是上山当土匪,四是自发地组织抗日义勇军,五是跟着共产党打游击。事实上,当顺民的人最多,到伪满政府“工作”的人次之,其余的人选择了后三条路。在当时的日军看来,后三种人都是土匪,其中,赵尚志是在日伪政府办的《盛京时报》上出现频率最多的“匪头领”,普通民众刚开始也都把赵尚志的部队当土匪。在中国,其他地方抗日8年,而被国民党放弃掉的东北则实际上与日本人斗争了14年(按年份算15年),在最初的几年内,抗日队伍群龙无首,大多数是江湖出身,扰民伤民时有出现,使得东北民众根本看不到民族的希望,其中一些人的奴性在此刻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曾是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原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李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她小的时候,日本人在东北大量种植鸦片,让中国人吸食。当时,吸鸦片和种鸦片的人都很多,以至于鸦片成了硬通货,买东西时,拿出相当大小的鸦片就能成交。“当年走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乌烟瘴气。”李敏说,许多人在染上吸大烟的瘾后,被日军用鸦片“钓”住当了汉奸。参加到抗日队伍中的一些人原本也有吸大烟的习惯,在山上坚持不住了,就背叛部队下山投敌。“抗日联军”成分多样东北抗日环境的复杂性表现在,除了小股共产党的基本队伍外,其余的抗日队伍多具有三面性,他们一会儿意气风发跟着共产党打日军,一会儿自立山头去做土匪(许多土匪与日军有通联行为),一会儿干脆下山给日军做帮手。即使他们当汉奸时也有两面性,有时竟也会哗变一下,把对方的伪军带上山倒戈抗日。在抗日初期,赵尚志本能地鄙视和讨厌土匪,不愿意与他们为伍。那时候,仅在赵尚志游击队活动的珠河一带,就有许多义勇军、山林队,如“九江”、“容易”、“跨海”、“双盛”、“白龙”“闯江南”“压东洋”、“北来”等大小三四十股。在此期间,赵尚志曾与这些队伍麻烦纠纷不断。后来在党内又被一些人盖了顶帽子叫“关门主义”,意思是,他关起门不愿意和大家团结抗日。很快,赵尚志认识到,共产党的游击队尚弱,要抗日必须联合这些杂牌军,于是,委曲求全,放下成见,收编了许多“山头”,成立了东北反日联合军司令部,赵尚志被推选为总司令。然而,这支队伍中出现一些汉奸几乎是注定了的。比如,赵尚志为了收编一个叫于九江的土匪,和他结拜为“兄弟”,任命其为第七师师长。但于九江匪性不改,进行内奸分裂活动,被赵尚志兵不血刃用计拿下。诸如此类被背叛的事情,时有发生。但赵尚志相信每个人终归都有民族良心,所以,许多次打仗,只要对方是中国人,他就手里拿着一根小木棍,骑在马上喊话。有士兵说,“别喊话了,枪子儿可不听你的呀!”赵尚志说,枪子儿能打着几个敌人,我一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就很可能跑过来一大群。在一个随时都可能潜伏土匪的部队里,赵尚志的警戒心理可想而知。尤其在经历一次次背叛后,再接收他所不信任的山林队人马时,他甚至要设置圈套加以考验。1934年春节前夕,他召集队员问,谁愿意请假回家过年,当时有几个士兵请了假,过完年回来后,赵尚志就不要他们了。他说,用这些办法看看哪些人有动摇的思想。当然,他的这一做法又受到了党内一些人的批判。蹊跷的军中谎言虽然是杂牌军组成的抗日联军,但凭借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赵尚志打了不少胜仗。为了聚拢人心,他经常把缴来的枪弹物资分发给各种抗日队伍,同时帮助一些有发展前途的队伍打仗以壮大他们的力量。到1936年,赵尚志一手创建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已发展到10个师,共计6000余人。粉碎了日军及伪军的数次大讨伐,赵尚志亲自率领军队远征黑嫩平原,半年多的远征中打了大小百余战,杀死杀伤敌人8000多人。就在此时,改变赵一生的重大事件发生了。当时,中共中央和东北共产党失去了联系,恰好共产国际所在地苏联和黑龙江只隔一条江,所以,东北共产党实际上受驻在共产国际的王明及康生指挥。这两位领导都没去过东北前线,但指点起来却成竹在胸。赵尚志前后两次公然反对他们的路线,这在当时被一些人说成是“反对王明,就是反对党中央。”对王明路线极不理解的赵尚志,派部下朱新阳带信去苏联面见王明汇报。结果,王明把朱新阳扣下,开除党籍。此间,无论是党内还是敌方,都盛传一种说法:北满或吉东共产党领导层里有奸细。日伪当局称为“吉东和北满两省委间之倾轧斗争”。正在这时,抗联第六军一师代理师长陈绍滨从苏联回来带口信说,苏联远东军区司令海洛将军要抗联的一位重要领导过江商量抗日大事。经抗联内部的会议商量后,决定要赵去苏联。赵到了苏联后,对方却不承认邀请过他,当即将赵关起来。不久,北满临时省委被改组,赵本人被“永远”开除出党。赵尚志的部队被改编为第三路军,赵手下的第三军政治部主任李兆麟出任总指挥。在苏联的禁闭室里,赵尚志联系到现实种种,怀疑北满省委主要领导中有奸细。当然,后来他为自己的猜疑做了检讨。而自己与陈绍滨素无恩怨,因而到死的时候,赵也不敢断言,究竟是谁指示这个人把他骗到了苏联。虎落迷局在苏联,赵尚志被困一年半,后来,苏方以“误会”为由放了他,并任命他为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组建了100余人的骑兵,让他带走。回到东北后,他才知道,自己6000多人的部队,在仅仅一年多后,已经死的死散的散,所剩无几了。以前收编来的部队大部分叛逃,第八军军长谢文东,三军二师师长兰志渊已向日伪当局投降。得知赵尚志回来后,曾经捎口信把他骗到苏联的陈绍滨威逼部下先缴了赵尚志的几个士兵的械,又威逼部下去抓赵。后来此人又到处散布消息说,赵要捕杀所有北满省委的主要领导。于是,没有人敢去见赵尚志,赵被孤立起来。在缴不了赵尚志枪械的情况下,陈绍滨秘密命令部下,向附近的日军报告,让他们来捉赵尚志。其汉奸嘴脸终于暴露出来。陈绍滨于1940年后消失了。长期来,抗日联军中的将领鱼龙混杂,由于条件不允许,收编而来的杂牌军很难得到正规的政治军事训练,所以,问题百出。尔后,失去自己部队的赵尚志只好返回苏联,渐渐被排挤出了东北抗日的局外。一年后,不甘心成为闲人的他,借机向苏军领了一个班长级别的小任务,带了5个人回到东北。一踏在东北的土地上,他就下定决心不再去苏联。由于急于扩充实力,在吸收队员时,他“饥不择食”地来不及认真考察,被日伪特务混入,引来杀身之祸。 1942年2月12日上午,在受伤8小时后,赵尚志牺牲。日军叫来了已投降日寇的原东北抗联第九军军长李华堂辨认尸体。在审讯室里,李华堂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曾经非常崇拜的赵尚志司令。尽管有很多日本人跟着,他还是哭了,大声喊:司令,你也这么着了吗?你也这么着了吗?他嚎啕大哭,被日本人强拉了出去。(感谢原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李敏,原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赵俊清,赵尚志外甥、齐齐哈尔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李龙,国家一级作家王忠瑜等对此文的贡献)

赵匡胤死后他的儿子已经20多岁了,为何要传位于其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