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临终徵验偈在《大集经》哪一品(临终验证偈)

僧安道一从这里开始题壁 洪顶山摩崖刻经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临终徵验偈在《大集经》哪一品的问题,以及和大集经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临终徵验偈在《大集经》哪一品佛教都有什么经大集月藏经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证据(印光法师文钞)

丙8658 日本宗教 十二礼 赞阿弥陀佛偈 后山弥陀偈 临终正念诀 径路修行颂 和刻本 线装1册全 瑞书堂 日本佛教,北传佛教之一,从西域三十六国传入唐朝,再经唐朝传入日本

如来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皆令众生修戒定慧,断贪瞋痴。了幻妄之生死,证真常之心性者。然众生根有利钝,惑有厚薄。根利惑薄者,或可即生了生死,或二三四五生了生死。根钝惑厚者,十百千万生,或十百千万劫,犹不能了。此系依通途教理修持而论。乃仗自己修戒定慧力,断尽贪瞋痴烦惑者,其难也难如登天。任汝见地高,功夫深,功德大,智慧大。若三界内见思惑未尽,决不能出三界外以了生死。

唯念佛法门,全仗阿弥陀佛大慈悲愿力,若具真信切愿,至诚恳切,念佛名号,求生西方者,无论根之利钝,惑之厚薄,皆可于现生临命终时,蒙佛慈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既往生已,见思烦恼,不断而断。以西方极乐世界境缘殊胜,一一皆能增长人之功德智慧,绝无令人起贪瞋痴者。此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不得以通途教理而论。

世有深通宗教,不信净土法门者,盖以通途教理,论特别法门也。使彼知是特别法门,则自行化他,莫敢或违矣。

张福泉婶母刘氏,生性淳笃,是其宿根。及病而信福泉宗净等所说而念佛。又加家人助念,故得吉祥而逝,面色转胜于前。逾十四时,通身冷透,顶犹温暖,肢体柔软,蝇不至室等瑞相。

按大集经说临终征验偈①云,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以人将死时,热气从下至上者,超生。从上至下者,堕落。若通身冰冷,唯顶上热者,必生西方入圣道。眼及额颅热者,生天道。心热者,生人道。腹热者,生饿鬼道。膝盖热者,生畜生道。脚板热者,生地狱道。

念佛之人,若是一心念佛,不念世间家业儿女,决定可以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无论修持久近,乃至临终始得善友开示,一心念佛,或止念上十声即命终,亦得往生。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志心信乐,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由此因缘,平素不念佛人,临终善友开示,大家助念,亦可往生。常念佛人,临终若被无知眷属,预为揩身换衣,及问诸事与哭泣等。由此因缘,破坏正念,遂难往生。◎

以故念佛之人,必须令家中眷属平时皆念。则自己临终,彼等均能助念。又因常说临终助念之利益,及瞎张罗哭泣之祸害。便不至以孝心而致亲仍受生死之大苦。乃得即生西方之大益也。

【注释】①转帖《“临终徵验偈”出处详考》(惟震原创)

近人多以“临终徵验偈”——“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来验证行人是否往生极乐。言之凿凿,信之切切,然问其是偈语出典,却弗能答。

或曰:大德引证,何有疑耶?弟子不疑大德,然不欲为瞎眼盲信之徒!故尽己所能详考其出处,一呈同修,兼释众疑——勿谓是偈语迷信愚人所造作也!“临终徵验偈”——“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考正、续藏中各有一条出处——

正藏——明代鲁庵法师注《八识规矩补注》:

此识(阿赖耶识)是总报主故;有情投胎时最先,命终时居后也。依凭经(即杂宝藏经)论(即瑜伽与摄论)略辨此识舍出之处,总括经论。颂曰:『善业从下冷,恶业从上冷;二皆至于心,一处同时舍。』(二论之义)『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旁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经义)谓经论异者,经验六趣差别;论明善恶两途,盖六趣亦不出善恶也,即前生死心也。

续藏——《八识规矩补注证义》明明昱证义

去后来先作主公颂第八识先来后去。成生死义。所以言去来者。非谓识体有去有来。何则。未生之前。已有识体。故曰来先。既死之后。识体尚存。故曰去后。以来之先去之后而究之。则知识体常存。岂有去来乎。依凭经论。略辨此识舍出之处。瑜伽论云。善业从下冷。恶业从上冷。二皆至于心。一处同时舍。杂宝藏经云。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旁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然经论异者。经明六趣差别。论明善恶两途。其义一也。有漏章竟。(一说出自明昱《成唯识论俗诠》)

两条皆云是偈出《杂宝藏经》。正藏明代鲁庵法师注《八识规矩补注》说依经义,即非原文而为经文演出。而明昱法师直书“经云”——何者为是?以史实观之,“正德年间(1506—1521)鲁庵弘唯识于北方,无极(明信)继之,渐传于南地。后紫柏盛赞慈恩一宗,学者复继起研究。明昱(1527—1616)曾讲唯识于南京、北京及杭州等地,著有《成唯识论俗诠》等《相宗八要解》”(王肯堂《成唯识论俗诠序》)。可知昱为庵后辈学人其说承继鲁庵,故知是偈语应为鲁庵法师依经义演出。

至此应明——是偈语非经文原载,为鲁庵法师依经义演出。然其所依经文为何呢?遍查今存《杂宝藏经》不见是意!而于《成唯识论演秘》(唐沙门智周撰)中却有一段引文正合是偈——

《成唯识论演秘》(唐沙门智周撰):

按无著《摄论》云。又将没时造善造恶。或下或上所依渐冷。无性释云。若造善者即于其身下分渐冷。若造恶者与此相违。天亲释云。以造善者必定上升。若造恶者必定下坠。释曰。表造善.恶生上下趣。所以冷触上下有异问《瑜伽论》云。识初托处即名完心。即从此处最后舍命。何乃不同答有二释。一云外相冷触下上不同。识于心处与其上下一时顿舍。二云若造善者从下渐舍至完心藏后从上舍。造恶翻善。由此完心实最后舍。上下据彼舍命前相。理亦无违问《众生未然三界经》云。人临终时将生地狱神识从足出。生畜生者从膝出。坠饿鬼者从腹出。生人者从心出。生天者从眼出。作圣人者从顶出。与瑜伽等何故差异答有说经约皮肤外相。摄论就肤。瑜伽心藏最后舍故详曰。准何得知经依外相。论触上下外亦不无。如何摄论唯就肤内。又经言心何异瑜伽所说心藏断唯皮外。故知所会难可凭准。今复释云。经约圣凡胜劣有别分云舍相。理实心处最后舍也。不据皮肤内外差异。三相下舍。二相从上。一正舍处。同瑜伽等上下渐等。但是经论开合有别。义不违也。

此是偈意仅见的经文!查其文意,鲁庵等论亦源于此。然其为唐人引文,故又细考《众生未然三界经》——

1、《众经目录》隋沙门法经等撰(开皇十四年七月)“众生未然三界经……右十八经。是诸经所出。既未见经本。且附斯录”

2、《历代三宝纪》隋开皇十七年翻经学士臣费长房“《众生未然三界经》一卷……(西晋)惠帝世。沙门释法炬出”

3、《众经目录》隋翻经沙门及学士等撰“大乘别生抄(其他经论中抄出)……《众生未然三界经》一卷(并五道受生经共卷)”

4、《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释静泰撰“大乘别生抄……《众生未然三界经》一卷(并五道受生经共卷)”

5、《开元释教录》庚午岁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众生未然三界经一卷(见长房录)……阙本

大致情况是《众生未然三界经》一卷,西晋沙门法炬出。“出”相当于出版,就是由法炬负责组织翻译出版。是经至隋唐已缺失,但在其他经论中尚见引文,故被收录。至贞元后经教目录不再收此经。那么,是否真有此经呢?答案是真有——因为在南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经律异相》中有明确的一段引文——

人饮乳多少及形寿不同七

阎浮提。儿生堕地。乃至三岁。母之怀抱为饮几乳。弥勒答曰。饮乳一百八十斛。除母腹中所食四分。东弗于逮。儿生堕地。乃至三岁。饮乳一千八百斛。西拘耶尼。儿生堕地。乃至三岁。饮乳八百八十斛。北郁单曰。儿生堕地。坐陌头。行人授指唼指。七日便成人。彼土无乳。中阴众生饮吸于风。阎浮提众生寿命百岁。东弗于逮众生寿二百五十岁。西拘耶尼众生寿命五百岁。北郁单越人寿命千岁。中阴众生寿命七日。阎浮提众生人面上广下狭。东弗于逮人面正圆。拘耶尼人面上狭下广。郁单曰人面形正方。中阴众生面状。如他化自在天也(出《众生未然三界经》)。

在此集序言中写到“综经籍择采秘要。上询神虑取则成规。凡为五十卷。又目录五卷。分为五秩。名为经律异相。将来学者。可不劳而博矣”可见当时,还是可以看到这本经书的。只是北朝历经两次灭佛,南朝梁后战乱不断这些都是导致隋唐后经本缺失的原因。◎

自此,大致可结论“临终徵验偈”——“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是由鲁庵法师依类似《众生未然三界经》所云:“人临终时将生地狱神识从足出。生畜生者从膝出。坠饿鬼者从腹出。生人者从心出。生天者从眼出。作圣人者从顶出。”这样的经文演绎而来!最后说一下,为什么鲁庵等说出自《杂宝藏经》,印祖说出自《大集经》?先了解一下——

1、《杂宝藏经》属「阿含藏」系统。汉译本最早由元魏吉迦夜与昙曜二人共译,全经共计有十卷(亦有八卷或十三卷者)。辑录关于佛陀、佛弟子,以及佛陀入灭后的种种事缘。

2、各种大乘经籍的汇编。简称《大集经》。出现的年代和地区,目前学者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此经是经过不同历史阶段逐渐汇集编定的。

可见是两部辑录或汇集的经书,而且版本不一。因此鲁庵禅师和印祖完全可能看到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的遗失的版本。而在那样的版本里有类似《众生未然三界经》所云:“人临终时将生地狱神识从足出。生畜生者从膝出。坠饿鬼者从腹出。生人者从心出。生天者从眼出。作圣人者从顶出。”这样的经文。“临终徵验偈”出处详考如上,一呈检阅,并祈请大善知识不吝法施!

阿弥陀佛!惟震合十

1.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丹贝旺旭仁波切为师

或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凡十卷。隋代那连提耶舍译。即大方等大集月藏经。略称月藏分、月藏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为大方等大集经之后分。本经虽为大集经之一部分,然以其首尾完全,故可视为独立之一经。其内记载佛于佉罗帝山初化比丘菩萨,并度化众多魔王、波旬、阿修罗、天、龙、鬼神等归佛之事迹。本经与会之会众有不同种类(菩萨、诸天、鬼神),数量甚多(如有学无学六百万、诸眷属八十亿那由他百千菩萨摩诃萨),混有世俗之星宿占法等怪异记述,罗列印度十六国及西域诸国之史地,对佛法灭尽之思想并有详细之描述。〔历代三宝纪卷十二、大唐内典录卷六、开元释教录略出卷一、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九〕(参阅「大集经」868) p867

好了,关于临终徵验偈在《大集经》哪一品和大集经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相当震撼,字大如斗,有趣有味有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