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客家的“围屋”和“土楼”是同一种建筑吗(客家围屋的结构)

第1229季 吉萍执教 各具特色的民居 说明文中寻新意,未成曲调先有情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客家的“围屋”和“土楼”是同一种建筑吗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客家的“围屋”和“土楼”是同一种建筑吗以及客家围屋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客家围屋有什么功能客家围屋的历史起源客家的“围屋”和“土楼”是同一种建筑吗

客家围屋在防御、聚族而居、防风防水、通风采光、居住等方面都具有很多功能,是客家人聪明才智的艺术杰作。客家围屋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是客家文化的象征,它全面地展示了客家人的人文历史。

全球趣闻

客家围屋有什么功能

1、防御功能:客家围屋多建在山区,建造时根据地形特点,多采用“围屋”式建筑,利用围屋的围墙、楼梯、屋顶等,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以抵御盗匪的侵袭。

2、聚族而居:客家围屋是客家人为了防止外敌入侵和乱世盗匪侵扰而建的,一般是几十户或几百户人家聚族而居。围屋内,一家有事,全村帮忙;一户有难,全族相助,具有浓厚的宗族观念。

3、防风防水:客家围屋的屋顶全部是斜坡式的,可以起到防风防水的作用。同时,客家围屋的屋顶和墙壁都有特殊的设计,可以有效地防止风雨侵袭。

4、通风采光:客家围屋一般设计成三开间或五开间,中间有天井,既可以采光、通风,又可以增加围屋内的空气流通。

5、居住功能:客家围屋内部结构合理,布局科学,每户人家都有独立的房间,同时还有公共的大厅、厨房、卫生间等。

部分类型

客家围屋,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东江流域和环处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粤港地区的客家围屋,大体可以分为15种类型,其中尤以围龙式围屋、城堡式围楼和四角楼最具地方特色。

方形围屋

典型:四角楼方形的围楼主要分布在赣南和粤北,也称为四角楼。和圆形围楼一样,四角楼注重的是建筑的防御性,四条边上一般有二至四层的围楼,四个边角都是碉楼或炮楼,有如堡垒。中间仍然保持“三堂二横”的祠堂形式,或者浓缩为一间祖祠。代表性的方形围楼有江西安远的东升围和龙南关西新围、燕翼围等等,东升围是中国最大的客家方形围屋,关西新围和燕翼围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已申报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

崇林世居总面积1.4万平方米。围屋宽128米、长108米,四周围墙高9米,内有住房262间,9厅18井,是广东省第二大客家围屋

。从中原迁徙到惠州市惠阳区镇隆镇大光村的叶文昭于1798年建造了崇林世居。崇林世居是“回”型围龙屋中,夯土砖木结构的建筑,9厅18井的格局。

大万世居,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古民居)之一,深圳市主要旅游景点

。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大万路33号坪环社区西南的客家村,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为古堡式客家围龙屋建筑,占地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6万平方米,共有房屋400余间。

碧滟楼位于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办事处周田村,是清代著名华侨领袖“吉隆坡之父”叶亚来的故居,与叶氏宗祠相距大约1公里。建于1889年,是叶亚来发达后出资捐建,也是他成功的标志。碧滟楼是集传统客家建筑工艺建成,内部有形状各异的院落,结构布局得体实用,是一幢惠州地区典型的客家传统四阁楼围屋,正门接开阔的禾

坪。前方开一半月形水塘,水塘两端对称矗立多对旗杆夹(功名碑)。平面呈长方形,长60多米,宽近37米,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

半圆形围屋

半圆形围屋又被称为围龙屋或者客家围拢屋,主要分布于广东等的梅州、深圳、惠州、河源、韶关,一般都有三百年至八、九百年历史。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龙”;有“三栋四横二围龙”。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龙”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远,边远的山区,为防止盗贼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形式有两种:一:砖瓦结构。二:特殊土坯结构: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三、花岗岩条石结构(如江西龙南龙光围)。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江西赣州、福建龙岩、广东梅州以及香港、澳门地区,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区域之一。客家人的传统居所——客家围屋,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赣南,东江流域和环处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内涵丰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粤港地区的客家围屋,大体可以分为15种类型,其中尤以围龙式围屋、城堡式围楼和四角楼最具地方特色。

不是同一种建筑。

一、材质不同

1、围屋:砖瓦结构与特殊土坯结构。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另外还有花岗岩条石结构(如江西龙南龙光围)。

2、土楼: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夹墙板夯筑而成墙体(少数以土坯砖砌墙)、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楼屋,简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筑墙作为承重系统的任何两层以上的房屋。

二、分布地区不同

1、围屋:客家土楼分布的主要区域是分处博平岭南脉西东两侧的闽西南和粤东北几个县市,特别是客家话和闽南话这两大方言交界地区。

如龙岩、湖雷、古竹、岐岭、大溪、湖坑、下洋几个乡镇,南靖西北部的奎洋、梅林、书洋3乡,平和西部的芦溪、霞寨、合溪、秀峰、九峰几个乡镇,诏安西北部的秀篆、官陂2乡,以及大埔东南部的双溪、枫朗、桃园、丰顺西部的官西,饶平北部的上善、三饶等几个乡镇。

2、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龙岩永定县、福建省漳州南靖县和华安县,其中又以客家土楼为代表。

三、历史起源不同

1、围屋: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南下大迁移,先后定居南方的广东、福建、江西、香港新界等地。

古代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亦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2、土楼:土楼的历史源远流长,它产生于11—13世纪(宋元时期),经过14—16世纪(明代的早、中期)的发展,至17—20世纪上半叶(明末、清代、民国时期)达到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而这一过程又与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迁密切相关,福建尤为明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客家围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楼

关于客家的“围屋”和“土楼”是同一种建筑吗和客家围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这些中国传统建筑,美到骨子里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