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实验心理学笔记五下(郭秀艳版)(实验心理学郭秀艳重点知识)

图片 品牌 怎么样 淘宝商城 天猫商城精选 京东商城 拼多多商城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实验心理学笔记五下(郭秀艳版)的问题,以及和郭秀艳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实验心理学笔记四下(郭秀艳版)实验心理学笔记五下(郭秀艳版)实验心理学笔记二下(郭秀艳版)

开窗实验:

哔哩哔哩专栏

开窗实验:能够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的实验技术,是反应时实验的一种新形式。

实验:汉米尔顿(Hamilton,1977)和霍克基(Hockey,1981)字母转换实验

三个加工阶段:编码阶段、转换阶段,储存阶段

开窗实验作为加因素法反应时的一种变式加以分类,而从属于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它拥有减数法和加因素反应时实验都难以直接得到某个特定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并且还要通过严密的推理才能被确认的优点。

反应时新法:减数法、加因素法、开窗实验.

序列反应时:

序列反应时范式:用以研究人们对序列规则的无意识获得,是尼森(M.JNissen)和比勒姆(P.Bullemer)于1987提出的,这种研究范式以反应时为指标,整个实验过程十分类似一个选择反应时实验.

序列反应时范式的特点:整个实验中刺激的呈现序列是有规律的。

实验结果:①反应时随着固定序列的重复而下降;但这并不一定能代表被成对序列规则发生了学习,因为反应动作的练习效应也可能解释。②研究者必须比较被试对固定序列和对随机序列的反应时。当后者的反应时显著大于前者时,才说明序列学习发生了。

序列反应时的变式:①操纵实验材料(防止规则外显化,增加规则被内隐习得的可能性):缪森和斯奎尔(Musen& Squire,1993)②通过变化序列的统计结构来操纵序列规则的难度:斯戴德勒(Stadler,1992)③将序列反应时任务和其他任务相结合来提高规则难度:克利尔曼斯和麦克莱兰(Cleeremars& McClelland,1991).④调整实验程序(主要方法:对被试的区分);威林厄姆等(D.B.Wilinghamet al,1989)

序列反应时范式是反应时新法在内隐学习研究中的巧妙应用。

内隐联想测验:

社会认知领域的内隐研究难有起色的原因:传统的投射测验或情境测验的方法很难量化;已有的内隐领域的研究方法虽可以量化,但很难直接借鉴到态度、观念等社会认知研究中。

内隐联想测验(IAT):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的;是由格林沃尔德(Greenwald)在1998年提出的。

基本原理:相容(概念词与属性词的联系与被试内隐的态度一致)和不相容(二者的联系与被试内隐的态度不一致)任务的反应时之差可以作为内隐联想测验效应;原因:1、依据唐德斯减数法的原理,反应时的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加工过程,反应时越长,心理加工越复杂。2.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内隐的态度一致或二者联系较紧密,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自动化加工,相对容易,因而反应速度快,反应时短。3不相容任务中,概念词与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不一致或二者缺乏紧密联系,这往往会导致被试的认知冲突,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于复杂的意识加工,相对较难,因而反应速度慢,反应时长。

衡量内隐联想测验数据处理法好坏的几个标准:①内隐测验和外显测验的相关,即内隐联想测验效应和被试外显态度分数间的相关。内隐和外显测验的间的高相关表示内隐联想测验结构效度高。②内隐联想测验效应和简单反应时的相关。内隐联想测验效应所表示的态度则应与反应速度无关,所以内隐联想测验与简单反应时的相关应尽可能低。③内部一致性。这是从测量的角度,对作为测量工具的内隐联想测验所提的信度要求。④对所测量的对象的敏感性。格林沃尔德等(1998)的研究以效应大小D值(D=均值差/标准差)作为敏感度的指标。D值越大,表明测量工具越敏感。⑤抵制两个联合任务呈现先后顺序影响的能力。相容任务在前时,内隐联想测验效应较大;反之,内隐联想测验效应较小。

格林沃尔德和诺塞克以前两个标准为主要准则,提出了五种备选统计量:传统数据处理法中使用的自然对数、均数、中数、倒数(1000/反应时)的均数、D(两个测试组均数之差除以两个测试组所有反应时的标准差)。

内隐联想测验的变式:1.Go/No-Go联想测验.2.外在情感性西蒙任务。

速度—准确性权衡(影响因素):

速度一准确性权衡:当你急于做某件事时,你更可能出错,相反当你试图准确地完成某件事时,如完成学期论文,为了达到预期的准确性,你必须放慢工作速度。这种关系称为速度—准确性权衡。反应时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这使得我们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

实验例证:①泰奥斯——刺激呈现的概率和反应时的关系,结论:刺激呈现概率基本不影响反应时,与简单反应时总是趋于一个稳定值完全一致。②帕奇勒(Pachella,1974)——在刺激呈现概率为0.2的条件下,要降低2%的错误率,反应时必须增加100毫秒;结论:在实验中将错误率考虑进去,刺激呈现概率不影响反应时的结论将受到质疑。③奈特和坎特威茨(Kright& Kantowit2,1974)——两个因变量:一个是反应时,另一个是反应错误率;结论:发现刺激间隔和错误率间存在某种关系,刺激间隔越短,错误率就越高。

速度—准确性与实验信度:1.东克尔(1945)—功能固着—功能固着影响了问题解决.2.亚当森(Adamson,1952)—纳入时间变量来检验东克尔实验的信度——增加两个实验任务:螺丝刀问题和回形针问题(天花板效应)——被试在控制条件下解决问题要比在功能固着条件下解决问题快得多。

影响反应时的其他因素:

速度一准确性是影响反应时的两个最基本因素,除此之外,大体上还有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两大类别。

(I)刺激变量—刺激强度、复杂程度

刺激强度:当刺激强度很弱时,反应时就会延长;而当刺激强度增至中等或较高强度时,反应时就缩短了。——霍霍菜(Chocholle,1945)实验—为了维持反应时的相对稳定,必须要将刺激强度维持在一个稳定值上。

刺激的复杂程度:谢波德和梅策勒(Shepard&Metzler,1973)的实验—反应时都随着心理旋转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即刺激复杂程度影响了反应时。

(II)机体变量—适应水平、动机、个体差异.

适应:指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器所发生的变化。——霍夫兰(Hovland,1936)实验——在反应时实验中,应考虑被试的感受性适应问题。

动机:由于人的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指向——约翰逊(Johnson,1922)实验—如果在反应时实验中,没有对此类变量进行控制,反应时实验的结论一定会被污染。

个体差异:指个体间在品质和属性上存在的差别—费萨尔(Fessard,1926)—由于统计推断和结论信度对样本量的要求,反应时实验必须要有多个被试,然而不同的被试间又必然会存在个体差异。实验中排除个体差异这一无关机体变量对反应时的影响的方法:通常使用实验设计来平衡由被试差异所带来的实验效应,比如说被试内或被试间设计。此外还可以计算被试误差项,如方差分析中所做的。

感觉的直接测量

感觉的间接测量:借助某一中介变量或中介反应来测量感觉。(恒定刺激法、最小变化法、调整法).

感觉直接测量法:①数量估计——史蒂文斯,两种形式(有无标准求激的初始赋值)。②数量生产——数量估计法的反向程序,是为了避免回归效应.③绝对数量估计——是数量估计法的衍生。

注:感觉的直接测量技术,以及由此归纳出的幂定律,被认为是现代心理物理学的标志。

影响因素(情境效应):①实验中其他刺激的影响.②刺激序列效应。③刺激全距的影响。

直接数量估计法的应用:①情绪研究中的应用。②社会舆论的测定

信号检测论.

两个基本概念:①信号:可理解为刺激.②噪音:信号所伴随的背景,总是存在于系统中,无法消除;对信号起干扰作用的背景都是噪音。③现象:信号伴随噪音和单独出现噪音这两种情况下,分别可以在心理感受量值上形成两个分布:信号加噪音分布(信号分布)和噪音分布,总体上信号分布比噪音分布的心理感受强些。

决策标准(β):信号检测论假论,观察者选择某一个似然比的值作为产生“信号”、“噪音”两种判断反应的分界点,(针对信号和噪音分布图的重叠的中间感受区域).

两种独立指标:反应偏向(判断标准).辨别力指标d’判断标准:观察者反应偏向的度量,常用似然比标准β或报告标准C来进行衡量。

辨别力指标d’:观察有对刺激的感受性的度量。

1.似然比β:信号加噪音引起的特定感觉的条件概率与噪音引起的条件概率的比值。

①被试在实验中的反应:击中(hit).虚报(fa)、漏报(miss)、正确拒斥(CR)

四种反应

P(hit)+P(mis)=1

P(fa)+P(cr)=1

②支付矩阵:信号检测的四种反应所对应的利益得失排列成的表。

2.报告标准C:感受经验强度,用符号C表示。C是横轴上的判定标准位置。在数学上,C的单位要转换成刺激强度单位。

( II)辨别力指标:敏感性可以表现为内部噪音分布fN(x)与噪音加信号分布fsN(x)之间的分离程度,两者的分离程度越大,敏感性越高;分离程度越小,敏感性越低。

1.辨别力d’:内部噪音分布fN(x)与信号分布fsN(x)的分离程度既受信号的物理性质影响,也受被试特性的影响。fN(x)与fsN(×)之间的距离可作为敏感性的指标,称为辨别力d’.

d’等于两个分布的均数之差除以N分布的标准差。

2.当N分布与SN分布均为常态分布时,其变异数类同,则d'越大,敏感性越高,d’越小,敏感性越低。

接受者操作特定曲线

接受者操作特定曲线(ROC):又称感受性曲线,曲线上各点反应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只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该曲线是以虚惊概率为横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所组成的坐标图,和被试在特定刺激下由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得出的不同结果画出的曲线。其中判断标准的变化体现在曲线上不同点的变化;反应敏感性d'则体现在曲线离对角线的距离远近。

ROC曲线的属性:①β的改变独立于d’的变化。当β接近0时,击中概率几乎为1,即噪音全当成信号接受;当乃β接近无穷大时,虚惊概率几乎为1,即信号全当成噪音拒绝。②ROC曲线的曲率反应敏感性指标d’。被试的辨别力d'为0,ROC曲线离这条线越远,表示被试辨别力越强,d'的值当然就越大。

注:①关键词:先验概率(先定概率).②严格来说,d’指标的应用首先要经过信号和噪音分布的齐性检验。

信号检测论在认知研究中的应用:①再认记忆②判断:临床上的记忆力衰退是抑郁症还是老年痴呆.

信号检测论与社会认知:揭示了攻击行为可能的认知基础—对社会常态的规范的理解出现了问题。

总结.

信号检测论对传统阈限概念的批评,来源于传统方法在阈限测学中无法有效排除众多非感觉因素的影响,因而废除了费希纳传统中的阈限思想,用主观决策标准加以取代。

(五)实验研究的设计

要点:

①实验设计主要用来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

②实验设计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减少额外的或未控制的变量,从而增加实验产生有效的一致结果的可能性。

(六)多变量设计.

定义:

(1)多变量设计:在一个实验中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或因变量的实验设计,

(2)交互作用: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交互作用就发了。交互作用,即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多因变量实验设计:在一个实验中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变量的实验设计。

 (4)多自变量实验设计:在一个实验中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实验设计。

要点:

①多自变量实验具有的优点:1.效率高.2.实验控制较好.3.可以获得交互作用,②在心理学实验中,因变量通常以行为指标来表示。

链接:

同时使用多个自变量可以增加实验结果的普遍性。同时用多个因变量也可以增加普遍性。多因变量实验和多自变量实验一样存在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就是多因变量实验的多个因变量指标之间可能是有关联的。

(七)被试间设计.

定义:

(1)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简称一种实验处理或称一个实验条件)

(2)回归假象:在许多测量情形中,第一次测验时的高分组和低分组这两个极端组的分数在第二次测量时向平均数回归了:高分组的得分比第一次低些,低分组的则高些。

要点:

①被试间设计的优点: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

②被试间设计的主要问题:由于接受自变量不同水平处理的被试各不相同,我们就很难分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被试间的差异所致还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所致。

③匹配前应对所有被试进行前测。

④匹配可以保证各组被试在这个或这几个特征上是同质的。

⑤匹配技术需要防止回归假象的介入。

(八)被试内设计

定义:

(1)被试内设计:所有的被试都会受到每一水平自变量的影响。

(2)练习效应:被试的表现会因为逐渐熟悉实验情境而有系统地提升。

(3)疲劳效应:被试的表现会因为连续作业的疲劳而系统地下降。

(4)平衡设计技术:在实验中为了消除或减少实验顺序效应而采用一些系统地改变实验处理顺序呈现技术的设计。

(5)差异延续效应:自变量中一个水平的处理可能会完全改变其另一水平的处理时所发生的情况。

要点:

①被试内设计的优点:不但节省了被试人数,而且不同组的被试个体差异也得到了最好的控制。

②被试内设计必须面临实验处理之间相互污染的问题:1.被试接受不同的变量水平的处理之间总会存在时间间隔,因此实验者需要努力防止在此间隔内偶然发生的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由于被试先后接受不同处理,时间顺序误差就可能混淆进来,比如练习效应、疲劳效应。

③平衡技术有ABBA设计和拉丁方设计

④拉丁方设计是多自变量水平时的理想平衡方法。

链接:

如果被试内和被试间两种设计都适用时,研究者更倾向于使用被试内设计而不是被试间设计。因为被试内设计的最大优点是:它更有力或更敏感,其由被试变异性而导致误差的可能性比被试间设计小。

在有些多自变量的实验中可以既包含被试内设计,又包含被试间设计。我们把这种在一项实验中有些自变量是被试内的而有些自变量是被试间的实验设计称为混合设计。

(九)小样本设计

定义:

(1)小样本设计:被试内设计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它向人数较少的被试或单个被试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处理方式。

要点:

①小样本的ABA设计的优点:可以较好地区分实验自变量(比如一种疗法)的效果和时间顺序等其他因素的效果。

②ABA设计的缺点:治疗痕迹很难消除,而回到从前的状态。

③多基线设计有被试内多基线设计和被试间多基线设计之分。

④如果在几个不同的基线阶段比较同一被试的不同行为,那么就是被试内多基线设计;如果在几个不同的基线阶段比较不同被试的同一行为,那么就是被试间多基线设计。

⑤当自变量有明显的迁移效应或行为之间会发生相互影响时,研究者应该采用被试间多基线设计。

链接:

只通过对自变量的良好控制和因变量的反复测量,不用推断统计来证实所得出的结论,也能使实验条件间出现明显差异。可见,小样本设计同样能得到有说服力的结论。

准实验设计: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真正实验的某种方法搜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准实验设计能在严格实验无法进行的时候取得结果。准实验研究中变量之间是相关的,但不能说一个变量的变化导致或引起了另一变量的变化。也就是说,准实验本质上是一种相关研究。但不管怎样,准实验设计弥补了严格意义上实验研究的不足,使研究者能够在道德和能力的限制范围内尽可能地关注感兴趣的问题。

(十)实验研究的效度与信度

定义:

(1)实验效度: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

(2)实验的内部效度: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3)实验的外部效度: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的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也被称为生态效度,

(4)实验信度: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

要点:

①实验效度主要包括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②构念效度是实验研究初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也是研究者形成实验假设和进行实验设计时必须考虑到的因素。它是指实验研究假设和测量指标的理论构思及其操作化问题,即理论构思及其转换的有效性。

③内部效度与无关变量的控制有关。当实验中未得到控制的无关变量越多时,因变量的变化不是由自变量引起的可能性就越大,实验的内部效度就越低。当实验结果未受到任何其他变量的干扰,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明确时,实验的内部效度就是高的。

④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1.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2.统计回归(回归假象)3.其他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被试的一些固有的和习得的差异).

⑤零结果对内部效度问题的提示。如果零结果不是真正意义上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毫无关系,那么就必然提示了实验内部效度存在了大问题。

⑥统计程序的有效性是内部效度的特例,是指有关决定实验处理效果的数据分析程度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零结果:自变量的操作没有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因而因变量的变动为零。

⑦影响到统计程序有效性的两方面条件:一数据的质量,二统计检验的假设.

⑧实验的外部效度受到制约的因素: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2.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3.测量工作的局限性。

⑨影响实验信度的因素:1.观察量(关键)。观察量越大,我们就越有理由相信样本统计值接近总体参数值,也就是样本更能够代表其所在的总体。2对实验结果的统计检验。

⑩实验的信度的验证的类型:1.直接验证.2.系统验证.3.概念验证

链接:

实验研究的效度和信度从来都不是相互割裂的:一个具有良好效度的实验,将得益于其对变量关系的明确把握,因而其结论往往也具备高度的可重复性;反过来,一个信度高的实验,则需要在保持其可重复验证优点的同时,设法提高其结论的推广价值。

关于实验心理学笔记五下(郭秀艳版)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哲学心理宗教 研究生教材 教材 教材教辅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