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杨官寨遗址的文物价值(杨官寨出土文物)

杨官寨遗址 复现中国6000年前城市生活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杨官寨遗址的文物价值和杨官寨遗址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杨官寨遗址的文物价值以及杨官寨遗址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杨官寨遗址的介绍杨官寨遗址的文物价值杨官寨遗址的建设沿革

杨官寨遗址位于西安高陵区姬家乡杨官寨村四组东侧泾河左岸的一级阶地上,海拔约498米。遗址北临雷村,东接徐午村,南距泾河约1公里,面积约80余万平方米。泾渭两大河流在遗址东约4公里处汇合形成泾渭三角洲。发掘的南区发现各类房址23座,以及仰韶时期的灰坑496座、陶窑10座、瓮棺葬8座等,出土陶器5273件、石器353件、骨器303件、蚌器16件。文化堆积主要属庙底沟文化遗存和半坡四期文化遗存。北区共发掘仰韶时期的各类房址26座、灰坑334座、陶窑16座、瓮棺葬24座等。文化堆积主要属庙底沟文化遗存。2004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2008年3月,杨官寨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位居榜首。12013年3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杨官寨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公布 陕西有4项入选

杨官寨遗址入选“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位居榜首。杨官寨遗址的发掘填补了“仰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空缺。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到7000年)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仰韶村发现而得名。是近年来仰韶文化研究中发掘规模最大、收获最丰硕的遗址之一。

该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是在发掘区南端发现了成排分布的半坡四期文化的房址和陶窑。尤其重要的收获是在遗址北区发现的庙底沟文化遗存,这也是第一次发现的6000年前关中庙底沟文化的中心聚落和聚落环壕,为探讨庙底沟文化的聚落布局与社会结构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自2004年5月起,在该园区的相关区域已进行了长达4年多的考古工作,收获颇丰。

第一,基本搞清楚了该遗址不同时期聚落的布局。遗址北高南低,大致以南北二路,也就是庙底沟时期聚落的南环壕为界,南部多为半坡四期文化居民聚居区,而北部则是庙底沟文化的聚居区。第二,遗址南部由成排分布房址、陶窑及储藏窖穴等组成的制陶作坊的发现,表明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比较明显的分工,一部分家庭专门从事陶器的制造,专门储藏陶器的窖穴的发现说明财产私有观念的出现和强化,通过聚落形态得到了表现。这些均对认识当时的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遗址北部发现的庙底沟时期环壕聚落,是考古工作最大的亮点。首先,杨官寨遗址的发现使学术界聚讼已久的庙底沟文化聚落问题可望得到解决。就现有资料看,该遗址是所知庙底沟时期唯一一个发现有完整环壕的聚落遗址,加上其相对完好的保存状况等,均使它成为探索庙底沟文化聚落布局与社会结构等问题的最重要资料线索。其次,就该聚落本身而言,环壕周长达1945米,壕内面积(含壕沟)245790平方米,如此巨大的庙底沟时期环壕聚落遗址在全国实属罕见。据初步调查,在杨官寨遗址周围的泾、渭两河交汇地带,分布有韩村、上马渡、马南、渭桥村等仰韶时期遗址,但规模均小于杨官寨遗址,结合杨官寨特殊的地理位置等,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遗址也许就是关中庙底沟文化的中心聚落。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东北段环壕内侧接近沟边的位置还发现有疑似墙基的遗存,由此考虑,该聚落很有可能是一座庙底沟文化的城址。据悉,杨官寨是发现该时期唯一环壕保存完整的中心聚落遗址,考古所显示的只是该遗址丰厚内涵的冰山一角。

2008年在杨官寨遗址考古发掘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发现了庙底沟文化时期(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一处大型环壕聚落,这是所知庙底沟时期唯一一个发现有完整环壕的聚落遗址。所谓的环壕聚落,就是大型人类聚居地,被一道长约1945米的壕沟围绕着,面积达24.579万平方米,大约相当于40个标准足球场。有考古专家推测,这里可能为当时的一处中心聚落,可能为5500年前原始城市,人们由此可以看见“城镇”的雏形。

除了环壕聚落外,考古专家还在杨官寨遗址南面发现一组窑洞式建筑群遗址,距今5000余年,这是关中目前已知最早的窑洞式民居建筑群。在成排的窑洞式建筑群中,考古队还发现了大量的陶窑。二者的排列基本呈平面“吕”字形结构,即每一个窑洞式建筑后面都有一个烧制陶器的陶窑。烧陶是仰韶时期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几十年前挖掘的西安半坡遗址便展现了半坡时期人们的制陶生活。

考古学家还在陶窑的旁边发现了专门储藏陶器的窖穴,在其中的一个窖穴里,考古队员挖掘出了20多件完整的尖底瓶。“一个家庭用不了这么多瓶子,这证明在当时,陶器是成套生产的,可能用于交换或其他用途。可以想象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分工,比如住在这个房子里的人是专门烧窑的。而窖穴建在房子旁边,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私有的观念。

6000年前的古人是怎么生活的?杨官寨遗址的发掘或许会告诉我们一些答案,但还是有很多谜团难以解开。比如说那条长达1945米的壕沟。挖这样一条壕沟会产生10亿立方米的土,这样的工作量不是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或许在那个时候,人与人之间已经有了等级和阶层之分。此前,在杨官寨遗址附近,考古队还曾发现了韩村、上马渡等仰韶时期遗址,但规模均小于杨官寨遗址。不解的是,杨官寨村这么大规模的聚落,“人死了之后埋在哪里?”至今,考古队都没有在周围找到大规模墓地。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遗址已经表明,半坡时期的墓葬都位于环壕外面,大部分是合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每个墓地里看不出人的身份和等级。”而2006年在河南灵宝西坡遗址上展示出来的半坡四期墓地中,考古学家发现了随葬玉器的墓葬,这表明半坡四期时代已经出现了等级。目前所知面积最大、同时期内唯一的保存较好的杨官寨遗址或许能回答这个问题:也许是中国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城市,城市边缘有一条长达1945米的环壕。那时,社会已经有了简单的分工,生活在城中的古人有的以制陶为生,有的人耕地,有的人狩猎……维系他们关系的,除了血缘,还有某种制度。他们会通过交换来达成彼此的需要。而他们之中最强壮的或者拥有最多生产资料的,将会成为首领,号令人们的行动。他们中间可能已经有了分工和阶层的出现。

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镂空人面深腹盆、动物纹彩绘盆、涂朱砂的人面残陶片等庙底沟文化时期十分罕见的器物,人面彩陶双眼镂空,嘴巴为凹槽,面部整体涂有明显的朱砂残迹,其下巴则与陶器分离延伸至空中,十分独特和精美。据介绍,从摆放的位置和分布看,成群、成组出现的镂空人面深腹盆可能是与祭祀有关,但具体用于什么祭祀活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鹿塬形胜占秦雄,二水溶溶浸碧空。渔唱不离烟霭外,人家长在图画中。”清代高陵知县丁应松曾用这样的诗句来描绘高陵的风景。其中“二水”指的就是泾河和渭河,这曾是陕西最重要的两条河流。

杨官寨所处的时代,黄帝部族正处于兴起的阶段,还没有到“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所以这个时期的“都城”,只是古国初建时期的区域中心,还不能代表整个中国。而随着黄帝部族的壮大,灵宝西坡、郑州新郑等地挖出的城市遗址,因为时代更晚,很可能是向东发展过程中陆续建立的都城。而这样的过程,也印证了《史记》中关于黄帝“迁徙往来无长处”的记载。杨官寨被认为黄帝都邑所在。

因为毗邻赫赫有名的半坡遗址和汉阳陵博物馆,一直有考古学家在杨官寨附近勘查,但人们从未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先祖们(距今约6000年)在此休养生息的证据。

2004年5月,泾渭工业园决定实施南面路段的延伸工程。在没有通知考古研究院的情况下,几辆大型挖土机开动了。随着挖土机“轰”地一声铲下去,人们惊奇地看到,在翻起的黄土中,夹带着无数碎陶片,其中有的陶片上还有艳丽的色彩。土不是一般的黄土,从地下翻出来的都是灰土,这意味着这个地方是个大灰坑(灰坑就是古代人的“垃圾坑”,“过去人类的很多活动都需要挖洞穴,比如储存什么东西,或者为了取土。后来随着时间流逝,这个坑逐渐被填平,但其中经常埋藏着当时人们生活的遗留品,比如陶器的残片等。通过这些,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人们的活动内容。这种坑的土质都发灰,所以叫灰坑。)。就这样,一座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间的遗址被挖了出来。因为地处杨官寨,考古学家把其称为“杨官寨遗址”。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严文明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表示:“这是目前所知面积最大、庙底沟时期唯一的保存较好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所谓环壕聚落,就是大型人类聚居地。

仰韶时代一般分为三个时期,其中早期(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以半坡文化为主,中期(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500年)以庙底沟文化为主,晚期(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以半坡四期文化为主。位于西安临潼区的姜寨遗址属于半坡时期,但考古界此前从未发现庙底沟时期的类似遗址。所以在杨官寨被发现之前,没人知道庙底沟时期的聚落是怎样布局、人们是怎样生活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杨官寨考古队2004年5月起已经在这里钻探和发掘了四年,记者在现场见到:一条长达1945米的壕沟内,24.5万平方米的杨官寨聚落已初见雏形。在考古专家的大胆推测中,这个相当于4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聚落,也许是中国最早的城市。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高陵杨官寨遗址角逐 文物界奥斯卡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