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陈氏太极起源于何地(陈氏太极渊源)

公务员考试题 陈氏太极起源于哪里 是山西吗

今天给各位分享陈氏太极起源于何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陈耕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陈氏太极起源于何地陈式太极拳小架的介绍陈氏太极的套路介绍

陈式太极拳,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按道理说,起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陈家沟。

捷克太极学院庆祝中国新年

先要确认------太极拳门派的开创,始于武禹襄、杨露禅。之前没有太极拳。

按照杨露禅“学拳于陈沟陈长兴,得拳理于赵堡”的线索,陈长兴教了杨露禅“蒋发拳术”,然后融合了蒋发拳术与陈沟流传的通背缠拳,创编出一路、二路拳,即陈式太极拳,始于陈沟陈长兴。

依照目前信息,陈长兴曾在河北广府的太和堂药行负责护院,后来与北京镖行合作走镖。

这样的话,就很难说---陈长兴在哪里创编的一路、二路拳了。

因忙于走镖奔波,儿子陈耕耘只好跟陈有本学拳。陈有本教拳,也得先看看他会什么,同时也看看陈长兴的拳法。于是,陈耕耘的“绵拳”引起了陈有本的注意,之后,陈清平也来学拳,展示了一套相似的“十三式”拳法。于是,陈有本打开了思路,以他为主,三人共同改编出了一趟拳架(如今称为“陈式太极拳小架”)。

陈耕耘学了陈有本的拳术风格,这就形成了后来陈式太极拳的风格。

陈耕耘—陈延年—陈登科—陈照丕;

陈耕耘—陈延熙—陈发科—陈照旭、陈照奎。

1928年,陈照丕、陈发科到北京教拳。陈发科(1887-1957)是号称“牌位大王”陈长兴的曾孙,师承其父延熙。

陈发科于1957年去世。1958年,陈照丕退休回到老家陈家沟。

后来,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正式成立,陈发科的高足冯志强任会长。

1979年起,陈家沟邀请冯志强老师赴陈家沟传授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也跟冯志强学过拳。

陈小旺,1946年出生,爷爷是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发科,父亲是陈照旭(1909~1960年),拳术学自陈照丕和陈照奎,为太极拳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贡献。

陈氏太极拳,在陈长兴教杨露禅的时候,就含有小架功夫,所以杨家拳系完整。

如今所说的陈式太极拳“小架”,指的是陈有本传下的一套拳架。这套拳架,应是由陈有本、陈耕耘、陈清平参与改编的。

陈有本(1780-1858),三十六岁(1815年)开始专门学拳,在“兄亡后,闭门练拳,于太极拳更加精研......”,“不受其限,多有创新,自成一脉"。到了晚年,功夫精湛。

(注:当时没有太极拳之说,书中拳名是后人陈鑫所加。)

其兄“陈有恒(1773—1819)……壮年溺于洞庭”,陈有本在1819年闭门练拳。后来(大约1823年,时陈有本43岁),“以是艺传我(陈鑫)先大人仲甡、先叔大人季甡”。

(按照陈鑫《图说》所述,认为他家练的拳,注重的是“缠法也”,可知当时陈有本所教的应是通背缠拳。)

陈长兴(1771-1853)忙于走镖,其儿子陈耕耘求教陈有本,陈清平也来学。

陈有本教拳,也会先看学生会什么。陈耕耘的“绵拳”和陈清平的“十三式”,引起了他的兴趣,并且,当时陈清平已有名气,于是,三人形成了相互的亦师亦友关系,共同交流,给陈家沟改编出一套太极拳“小架”,陈有本也有了创新。但,缺少了陈长兴和陈清平的理论。

(注:杜元化说“陈清平在幼时跟张彦学拳”。陈子明是陈鑫的侄子兼徒弟,他的书《陈氏世传太极拳》介绍,陈清平师张彦、陈有本。

陈清平幼习太极拳,青年时已成名手。“青年时”指的何时?《陈氏太极拳志》卷二313页有说明:“十九岁”。即陈清平于1813年“已成名手”。这时陈有本还没36岁,还没有专门的闭门练拳,功夫尚不足。)

在陈鑫写书时,以这套拳为蓝本,花了十二年时间,编撰拳法拳理,形成了陈式太极拳“小架”。

(如此,便可解释了:

陈鑫为何写太极拳是“缠法”;

陈沟拳与赵堡拳为何拳理不同;

陈清平为何是赵堡太极拳一代宗师)

陈氏世代相传之太极拳,原有七套。为长拳一套,十三势头,二,三,四,五套,及炮捶一套,传至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陈有本时,陈氏太极拳,由博而约,专练十三势头套,及炮捶两套。因之现今陈氏传授之太极拳仅为两套。一套为十三势老架,另一套为炮捶。还有陈氏第十四世陈有本依据老架的拳法而修改的新架、陈氏第十五世陈清萍由新架变化出来的小架。老架

陈氏十五世陈耕耘为了随父走镖谋生,因其父陈长兴终年在外,遂求教于族叔有本公。为了使陈耕耘早日功夫上身,陈有本除保留头套十三式的精髓外,突出了爆发力,将架型予以放大,亲自辅导苦练一年有余。二人共同商讨、钻研,创编了一种架型,从此为了和头套十三式有所区别,就产生了小、大圈的说法。陈耕耘将这种架型就在其家族中传授,传到其孙陈发科,1928年被聘到北京授拳,遂将此架型公布于世,后人为加以区别就以此架叫“大架”,也称“老架”,将传统练法称为“小架”。

新架

新架属陈长兴传统老架系列,由十七世祖陈发科大师所创。其特点是架式宽大,低沉稳重。拳架以“朋履挤按”四正手的运用为主,以“采列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以柔化劲为主,发劲为辅,柔中寓刚,力求柔顺。外形以缓柔稳为主,疾刚跳跃为辅。运劲方法要求以身领手,突出螺旋缠丝劲的练习,以腰为轴,旋腕转膀,旋腰转脊,旋踝转膝,胸腰折叠,形成一系列的空间曲线运动。

小架

在陈氏十四世、陈氏太极拳第六代陈有本之前,太极拳被传下来的只有一种练法,并无大、小架之分。对大、小架的分化起着划时代作用的关键人物是陈有本。“小架”其实就是传统太极的练法,因为圈形小,所以叫“小架”。炮捶

炮捶是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所流传,为头套十三势之辅,势法重捶,猛如发炮,动作快速,多跳跃发劲,架式开展,气势雄壮。

与其它太极拳之差异,陈氏太极拳近几年来由于陈门弟子的努力提倡,学习的人日渐众多,但是有些人总是有一种错觉,觉得外形显得偏刚,有震脚、发劲、跳跃等动作,同时动作也比较快,有些不像太极拳。

关于陈氏太极起源于何地,陈耕耘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陈式太极拳练习步骤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