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夏至养生需培阴补阳强心肺(夏至养阳气)

夏至养生 培阴补阳强心肺 8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夏至养生需培阴补阳强心肺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夏至养生需培阴补阳强心肺以及夏至养生八字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夏至养生需培阴补阳强心肺什么是八字夏至养生需培阴补阳强心肺

夏至养生需培阴补阳强心肺

夏至 养生全攻略

对于夏天来说:养阳气一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很多人在这个时候严重的一味贪图凉爽,反而会伤了阳气。那么,阳气应该如何去养呢?

夏至养生培阴补阳强心肺

■夏日骄阳顺正阳,培阴养阳护心神

夏季骄阳似火,地热蒸腾,人们往往只顾眼前舒服,避热趋凉,西瓜冷饮贪得无厌,纳凉露宿犹恐不及,有些人甚至带汗跳到游泳池中,趁凉夜游。结果着凉感冒、腹痛腹泻也如雨后春笋般一个劲儿地暴涨。那么我们该如何健康地度过炎夏呢?祖国医学认为,夏季养生,应顺从自然界万物繁荣、生长旺盛的特点,重点“养阳”。

阳气,其实就是人体的免疫力。我国传统医学认为:“阳气者,卫外而为固。”意思是说,阳气对人体可以起到保护作用,使人身体健康,体质强壮,免受自然界六淫之气的侵袭。《遵生八笺》说,“顺于正阳,以消暑气”,养阳有助于消暑。

夏天出汗较多,人体阳气隆盛向外,伏阴在内,体内阳气,特别是中焦脾胃阳气相对较虚。如果整晚不盖被子或贪吃冷饮无度,势必还要动用一部分阳气来维持阴阳平衡,这样会使人体的阳气损伤更重。人们既要顺势而动,又要处处维护阳气,千万别让阳气过度的消耗。

■贪凉嗜冷易伤阳,起居饮食要有常

盛夏酷暑,外界温度高,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为了保持身体温度的平衡,会使体表的毛细血管扩张、汗腺敞开,不断地向外散热,以排汗降温。在中医里,这种现象叫“腠理疏泄,卫阳不固”。加之,夏日炎炎,人们睡眠少,食欲差,身体抵抗力明显下降,如果夜间睡觉时开窗或开电扇或室外露宿或突遭雨淋受凉,这些都极容易让“虚邪贼风”乘机而入,引起夏日感冒:发热、咳嗽、头痛、全身酸楚、乏力无汗。夏夜着凉感冒虽算不得什么大病,但会让人心烦意乱,有时也会并发腭扁桃体炎、气管炎、关节炎,甚至肾炎、风湿性心脏病等严重症候。所以,夏日也要像冬天那样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晚上睡觉时胸腹部盖好被褥;大汗后不要立即冲凉洗澡,雨淋后却要立即擦干,换上干衣服,或吃些姜汤。

在饮食上切忌过多进食生冷。冷饮、雪糕、冰镇食品一定要尽量少吃,倒是可以适当吃一些温性的食物,以温补体内耗损的脾胃阳气。平日人们习惯喝凉茶来解暑,认为多喝凉茶可以解热,防止中暑,其实这是个误区。凉茶大多苦寒,加之夏季人体内阳气比较虚弱,多饮反而会耗损体内的脾胃阳气。

■夏火扰心易伤心,养阳也需养心神

一年四季中,夏天属于火,火气又通于心。火性为阳,阳主动,加之心为火脏,两火相逢,心神极易受扰动而不安,出现心神不宁,心烦意乱。心烦会使心跳加快,心跳加快自然会加重心的负担。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心者生命之本……为阳中之太阳,应于夏天气。”因此,夏季养阳还必须重视养心。

夏季最易心烦,所以养心首先要静心,通过各种途径尽量让自己保持一个平和宁静的心态。静则生阴,也就是所谓的“心静自然凉”,阴阳协调之后,心脏也就得到了很好的保养。同时还要保证不让它过度劳累,心脏是五脏之神,“管辖范围”最大,如果劳累过度,或者郁闷气恼都会使心脏受损,造成阳气、营卫之气的日渐消散。当然,您还可以适当地吃一些清降心火的食品,比方说煲一些美味的莲子汤。

最后要注意正常的夏季作息,晚些睡、早些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只有春夏养阳,使阳气充足,才能固守体内阴精,为秋冬的健康做好充分准备。正所谓“阴根于阳,阳根于阴”。

■什锦肉柳夏至面,长阳补虚巧度夏

在我们的民俗里有一句话叫“冬至饺子夏至面”,从养生的角度来讲,它确有一些真正的含义在里面。面是长条的,古人就取这个“长”的意思,来形容夏至这一天日最长。同时也告诉我们,人体内部的阳气也要像这一天的阳光一样,要越来越长。所谓“阳气长,百病不生,阳气足,能活百岁”。所以我们在民俗上,用这种长面,来寓意我们人体的阳气也越来越长,不要虚弱。

面的主要成分是小麦,是五谷中营养价值最高的食品。它“秋天播种、冬季生长、春天开花、夏季结实”,具有四季中和之气。性凉味甘,能养心安神,是心病患者再好不过的食品,适宜因心血不足而致的失眠多梦、心悸不安、多呵欠、喜悲伤者食用。《本草拾遗》中还提到:“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可见自古就是滋养人体的重要食物。

常言道:“麦吃陈,米吃新”,新下来的麦子性热,而陈麦子性质就相对平和一些了,所以不要总觉得什么都是新的好,麦子要吃旧一些的。还有,大多数人们看着精粉更细腻,就只吃精粉,不吃标粉,其实精粉与标粉最好掺半食用,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单纯食用精粉而产生的食欲不振、四肢无力、“脚气病”等营养缺乏性疾病。

吃面条我们都有经验,不可能就干巴巴吃一碗白面,上边总会浇一些东西来拌面调味。这种东西在北方叫卤,在南方叫浇头。在夏至这一天对浇头也特别的看重,据一些传统民俗调查发现,我们古人有一个特别讲究的浇头,就是把鸡肉和猪肉混合放在一起的浇头。

有一句话叫“雄鸡一唱天下白”,其实不是因为公鸡打鸣,太阳才升,而是太阳升起来后,公鸡感受到了时辰的变化,才打鸣。所以,鸡是最早能感受四时之气和时令之气的一种动物,它有中医传统养生学里的气和血,因而最善于补益人体的气血精神。鸡肉以家养或放养的草鸡肉为佳。

猪肉属阴,性质较为温和,是滋阴润燥的一种肉类。它不像羊肉或者狗肉那么燥热,对于阴虚阳抗的体质,尤其是我们夏天经常出现的心头烦燥,口干舌燥,五心潮热,手心、脚心经常发烫,出汗等症状有很好的缓减作用。

在做浇头的时候,要注意将鸡肉和猪肉,都切成肉条,也就是常说的鸡肉柳、猪肉柳。同时,再放一些干净的蔬菜,比如说胡萝卜、山药、土豆等,把这些东西也切成细长条,都取其“长”的意思,这就是营养全面丰富的夏至养生膳食——夏至面。

谈到夏至饮食,不得不提一下现在不少年轻朋友特别钟情的一项饮食——烤羊肉串加冰啤。一到夏日的夜晚,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都会变得“硝烟弥漫”,被烧烤所席卷。但从养生的角度来看,这却是一种令人担忧的不健康饮食。

羊肉是温热性的,经炭火一烘烤它的温热之性就更重了,而且在烤羊肉串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上面还会放一些茴香、孜然以及辣椒等热性调料。这样就使得羊肉串成为一个极热的东西。如果在吃的同时饮用冰啤酒,冷热杂陈,就像天气一会儿烈日炎炎,一会儿又冰雪交加,人体最易生病。而当五脏六腑突然接受这么一个冷热杂陈的不正常的天气洗礼的时候,也会变得无所适从。

如果特别想吃烤羊肉串的话,您可以把佐料放少一些,不放甚至少放辣椒。同时喝一些清凉助消化的一些茶品,比如菊花茶、决明子茶,既润喉解渴,又能帮助您消化一下体内的羊肉。夏至是肠胃病以及各种疾病的`高发季,人体抵抗力也有明显的下降,苦夏也更为严重。此时,一定要注意饮食的健康,让自己安然度过这个夏天。

■夏至防暑出问题,有姜无需开药方

夏至是夏之“极”,而非夏之“到”,意思是北半球的白天时间达到最长的一天。夏至后的三伏天将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时期,这个时候需要做好防暑工作。可是我们的防暑工作有时难免出现问题。正所谓“求医不如求己”,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不用急着去找医生,而是可以先找找自己。

■阴气在里易生寒驱散风寒有生姜

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这个节气对应《周易》的乾卦,六爻皆阳,意思是天地间的阳气达到极致,此后阳气将渐消而阴将渐长。这时候阳气向上向外散发,所以天气炎热,但是夏季“阴气在里”,容易生冷生寒,所以地下表现得相当阴冷。联系中医中天人合一的理论,人体其实也是一样,自从冬天过后,人的气机慢慢向外发散,发散到夏至,同样形成一种阳气在表而内部阴寒的情况。所以《伤寒论》说“阳气在表,胃中虚冷”。

可是一到夏天,眼看烈日炎炎,暑热熏蒸,人们为了祛暑,便对各种各样的冷饮冷食特别受青睐,这时又是一些凉性水果当季之时,如果对这些非冷即凉的食物不加节制,那么就会使得胃中积寒,损伤脾胃阳气,使人出现恶风怕冷、疲乏无力、腹痛腹泻、食欲不振、口中黏腻等症状。此外,由于天气炎热,为了解除暑热,很多人喜欢吹空调,而且把室内外的温差调的很大,一不注意就出现风寒感冒,从而浑身酸痛、鼻塞流涕、咳嗽生痰。我们说这些情况都是防暑不当所造成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比比皆是,这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个姜糖饮解决这个问题。

姜糖饮又叫姜糖葱白饮,在《中华药汤谱》里有这个方子,共需三种原料。制作的配方简单之极:生姜片15克,葱白适量,红糖20克。先将葱白切成3厘米长的段,一共要3段,与生姜一起,加入50克水煮沸,然后取用汤水加入红糖即可饮用,喝的时候趁热一次服下,然后盖上被子睡觉,不久就会出汗。

这个方子看起来简单,效果却是非常显着。因为除了葱白具有发散风寒发汗解表的作用之外,我们需要特别认识到姜的作用,姜通常又叫生姜,它性温味辛,有散寒和治风寒感冒的功效。所以无论是体内生寒,或是遭受了风寒感冒,都可以饮用姜糖饮。另外,从五色上讲,姜属于黄色食物,按照中医五行的理论,它是入脾胃的,有健脾胃助消化的作用,俗话说:“饭不香,吃生姜”,在吃饭时食用几片生姜,既能散掉胃中的的寒气,也会增进食欲。

■中暑之病有轻重不要忘记用生姜

我们说夏至时节防暑不当导致的内寒和风寒感冒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这个时候与酷暑炎炎的三伏天相隔不远,无足够的防暑降温的措施就会导致中暑。中暑是这个时候的常见病,不是一般的风热感冒,它有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之分。

先兆中暑一般是患者在高温环境中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有的人中暑比较严重,出现了呕吐的症状,这个时候也可以食用姜汁止呕。将鲜姜用刀削去外皮,切为薄片,再切成小细丝,然后剁成细末放入干净的容器中,加入醋、精盐、味精、香油,调拌均匀而成。因为姜可以主治呕吐之症,被称为“呕家圣药”。

当人中暑的情况极为严重,甚至有人中暑昏倒了,这个时候同样可以用上姜。将适量的生姜捣成汁灌入患者鼻内,他很快就能病人变得神志清醒。所以宋代大学者朱熹曾说:“姜能通神明,去秽恶”,通神明就是提神醒脑,因为姜为辛辣之物,可以开窍,窍开则气血畅通,自然神轻气爽。

实际上,姜除了具有以上的功效外,还有其它用处。比如说一到夏天,很多人备受脚汗脚臭的困扰,就可以姜把它切成片放在水壶里烧热水用来泡脚,泡的时候再加点盐和醋。还可以用姜汤来热敷肩周炎等病,晕船晕车也可喝姜汁。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看来姜的作用还真不小,只要我们在夏至时节乃至日常备好生姜,一些小的疾病便可自行解决,怎么用得着找医生去开药方呢?

姜的用途虽广,不过体质阴虚之人不宜食用,这些人一般表现为手脚心发热、手心有汗爱喝水,经常口干眼干鼻干皮肤干、心烦易怒、睡眠不好。同时,对于内热较重者,如患有肺热燥咳,胃热呕吐、口臭、痔疮出血、痛疮溃烂等疾病的人也不宜食用。

■左右开弓似射雕,强心健肺病魔除

夏季是一个伤心耗肺的季节,尤其到了夏至时节,大汗淋漓,酷暑难耐,阳气外泄也越发加剧,人体犹如一个亏空的国库。各种疾病,尤其是那些叫人闻风丧胆的“着名”疾病,如冠心病、脑中卒、肺气肿等等,在此时更是肆无忌惮地兴风作浪。如不及时防御,很有可能就会成为它们猖狂作法的对象。这里给您介绍一种强健心肺的功法——“左右开弓似射雕”,帮您拉起这道防御战线。

“左右开弓似射雕”这一功法出自我国古老的养生功法《八段锦》。据史料记载,八段锦在宋代就已经相当普及,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由于这套动作舒展优美,宛如一匹绚丽的锦缎,故取名为八段锦。它共由8节动作组合而成,“左右开弓似射雕”是其中的第二节。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八段锦》通过肢体的伸缩,活动了肌肉,使全身经络得到疏通,从而促进了脏腑气血的运行,有助于人体正气强壮,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这套动作简单易学,运动量也不大,非常适合老年人,尤其是体质较弱或患有某些慢性病的老年人来做。具体动作为:

两脚自然分开,两臂下垂于身体两侧,稍立片刻;右脚向右横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马步,大腿尽可能与地面成平行,同时两臂屈肘,慢慢抬于胸前,两手半握拳,虎口向上;右手食指与拇指撑开,成“八”字形,目视右手食指,右手缓缓拉向右外方并伸直,头随手转至右侧,同时左手握拳,屈臂用力向左侧平拉,呈拉弓射箭状;深吸气,调息1~2秒钟,然后两腿起立,两臂放下,深呼气,恢复初始姿势。

稍停片刻,换反方向做一遍。如此反复多次。

练习这个功法时,一定要注意沉肩坠肘,上体直立,两脚跟外撑,切莫端肩、弓腰、八字脚。侧拉之手的五指要并拢屈紧,肩臂放平;八字掌侧撑则要沉肩坠肘,屈腕竖指,掌心涵空。年老体弱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自行调整马步的高度,并灵活掌握运动量,即可用力做,也可不用力做,但动作一定要正确、完整。此外,还要注意精力要高度集中,呼吸要自然、均匀、轻悠,拉弓时吸气,还原时呼气。练习之初,每节动作做4次即可,等练习一段时间后,每节动作可逐步增加至20次左右,练到身上微微出汗为止。

心是五脏之神,主血脉,泵血以营养全身。它在五脏六腑之中居于首要位置,就像国君—样,统帅和控制着其他脏腑,而其他脏腑,则在它的统一领导下,各守其职,分工合作。肺“主一身之气”,居于五脏最高位置,全身气血都由它来分配。心肺二脏对人体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左右开弓似射雕”的动作主要是通过扩胸运动,来增强心肺呼吸和血液循环的功能。同时,拉伸手臂的运动以及八字掌手型也能有效地刺激分布在手臂及手指的肺经,可以调节手太阴肺经的经脉,促进经气的流通。经常练习这个功法,可以有效防止心肺不足引起的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以及肺胀、胸满、气喘等疾病。

同时,下蹲的姿势可以有效发展下肢肌肉力量,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手臂的拉伸增加前臂和手部肌肉的力量,提高手腕关节及指关节的灵活性;上体直立扩胸,有利于矫正不良姿势,如驼背及肩内收,很好地预防肩、颈疾病等。炎炎夏日,若能及时并持之以恒地坚持锻炼,每天“拉弓”几次,无异于是给自己的心肺买了一份无需支付现金却有着长久有效期的保单,何乐而不为呢?

爱护“阳气”

炎炎的夏日,为了避暑人们或者成天躲在装有空调的屋子里,或者大吃特别冷饮,但这两种做法都是不科学的。中医认为,夏季除了防暑热外还要防“因暑取凉”,因为温度过低或食物过凉会损伤人体阳气,从而导致“阴暑”,对脾胃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贪图凉快,小心阴暑来袭

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提到“和谐”这个词。其实,不仅社会需要和谐,人体也是需要“和谐”的。要做到这点,就需要“应天顺时”,不要与大自然“拧”着干,因为不管人类有多伟大,我们始终都无法背离人的“自然属性”。自从人类由“猿”变成“人”的那天起,就与万物一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命规律。但现在,我们却越来越多地背离这个规律。

汪绮石在《理虚元鉴》中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短短几句话,却成为指导我们夏日养生的总纲。夏天天气热,图凉快也是人之常理,为什么又要防“因暑取凉”呢?因为贪凉会损伤人体阳气。

炎炎的夏季,总是让人望而生畏。现代人为了躲避酷暑,经常躲在空调屋里不出来。其实不仅我们怕热,古人也是怕热的。只不过当时没有空调等现代化的设备。我们的先人是很聪明的,他们发明了“扇子”。那时的扇子大多是由竹编成的,古人又称其为“摇风”或“凉友”。有钱的人家则会用绢帛制成扇子,一些文人墨客更喜欢在扇面上题上诗词,以添情趣。到了汉代,人们还发明了一种叫做“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工具,“一人运之,满堂寒战”。这就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空调了。还有些人依水建成“凉屋”,例如承德的“避暑山庄”就是清皇室专门为了避暑而修建的。

夏日图凉快自然无可非议,但中国有句话,叫做“过犹不及”,如果只图凉快而不知节制的话,那你的身体可能就要遭殃了。因为避暑并非越凉越好,太凉的也有可能导致暑症。这话可能让许多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了,只听说过某人热的中暑,还没有听说过有人凉的中暑呢!

其实“中暑”里的讲究是很多的。按照中医的说法,伤暑有阴、阳之分。我们平常所说的“中暑”属于阳暑,一般是由于在高湿、通风不良或湿度较高的环境中待得过长而致。那么何谓“阴暑”呢?中医认为,阴暑是“静而得之”、“避暑乘凉得之”或是“阴寒袭人者快而莫知”。比如,你在空调房里待的时间太长,或是为了图凉快而露宿阳台,或在树阴下、凉亭中待得时间太长,都有可能引发头痛、无汗、腹痛或关节酸痛等“阴暑”症状。可以这么说,阳暑是因为周围环境太热而导致的,阴暑则是由于所处环境太冷而引发。导致阴暑的原因不仅是暑邪,还有寒邪和湿邪,所以相对于中暑的“来势汹汹”之外,阴暑似乎显得更加“温和”,最常见的症状就是症程绵长、湿邪缠绵,或汗出而热小退。对于阴暑症者来说,千万不能再喝绿豆汤解暑了,否则只会雪上加霜。想要减轻症状,可以多喝些生姜红糖水发发汗,将体内的寒、湿之邪通过汗液排出体外。另外,服用霍香正气散也有一定的功效。

多吃冷饮也会伤阳气

除了待的地方不能过凉之外,吃得过凉也不好。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民以食为天”。电扇、空调等纳凉工具只能让身上凉快,嘴巴却消受不到。为了让嘴巴也“过把瘾”,于是冷饮也就出现了。我们现在吃冷饮很方便,冰淇淋、雪糕、冰镇饮料层出不穷。其实,吃冷饮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我们的先人也是喜欢吃冷饮的。不过那时没有冰箱,富贵人家一般在冬日就会凿冰藏窖。在唐代时还出现了“冰商”,就是藏冰专业户,专门在夏天出售给需要的人。其实说起来,冰激凌的诞生也是与中国有关的。当时元朝有一种皇家冷饮,叫“冰酪”。后来此方被马可·波罗带回意大利,后来又传至法国、英国。英国的商人将其经过改造后就成“冰激淋”了。小小一味美食,却成为人们消暑必备的佳品。总之,为了避暑,人们想出的办法可谓花样百出。

冷饮可以吃,但也要注意度。因为阴和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阳消则阴长,阴消则阳长。冷的东西属阴,阴盛则伤阳。夏天人体虽然旺盛,但大都浮越于外。脾喜燥恶湿,如果再多吃冷饮,寒与湿相结合,脾阳之气受损,就会导致腹泻、腹痛等症。轻的也会导致食欲下降,吃不下东西。夏天人们食欲往往会下降,就是由此所致。其实不仅是冷饮,一些寒凉的食物最好也少吃,比如冰镇西瓜。西瓜味美多汁,而且还可消暑,因此成为夏季必备的消暑水果。但西瓜本身性凉,如果再放在冰箱里冷藏,只会“雪上加霜”,你吃下肚去不消耗阳气才怪。喜欢吃西瓜的朋友不妨吃常温的,即可消暑,也不至于消耗阳气,特别是对于一些肠胃虚弱的老人、儿童,冰镇西瓜则是能不吃则不吃。

当然,让大家做到完全不吃冷饮也是不可能的。其实,只要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让我们在大饱口舌之欲的同时,又不至于对健康造成危害就可以了。那么如何才叫适度呢?一般来说,喝冰镇饮料时最好不要超过一瓶,雪糕或冰激淋每天的食用量最多不能超过两只,而且两次吃的时间间隔也最好在2小时以上,这样才不会给脾胃造成负担。老人和儿童则最好不吃冷饮,以免给本来就虚弱的脾胃增加负担。平时可以吃些西红柿或是黄瓜,另外,生活中常见的白开水就是很好的解暑饮品,而且老幼皆宜。你可别小看白开水,在中医中,它有“百药之王”的美誉。一般,只要是自然冷却的白开水就可以喝,不仅可以及时补充因出汗而流失的水分,还可以调节体温,清洁人体的内环境,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

从某一方面来讲,“和谐”就是“平衡”。《黄帝内经》有一句话,叫做“生之本,本于阴阳”。阴和阳的关系就像太极图中那条美丽的“S”线,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而养生的任务就是调和阴阳。阴阳平衡不仅是养生之道,更是人间大道,只有如此,世间万物才可始终保持一团和气的态势。

什么是八字

八字原理-刑冲克害

刑冲害化合

互相妨害,不和之意。即在十二地支中,有子卯或寅巳申,或丑未戌碰在一起,就会互相妨害。若一个人的八字的地支中,或流年或大运中,有子卯、寅巳申、丑未戌等地支碰在一起,即产生互相妨害的现象,就是刑,女命更不利。

冲突的意思。天干相冲指由于方向不同,阴阳性质相同而相冲,有甲庚、乙辛、壬丙、癸丁四对关系。地支相冲中,原因是阴阳性质相同,五行相克,方向相反,故有子午相冲、丑未相冲、寅申相冲、卯辰相冲、辰戌相冲、巳亥相冲,即所谓「六冲」。

彼此损害之意。有子未相害、丑午相害、寅巳相害、卯辰相害、申亥相害、酉戌相害。

指十天干,两两相比,成一个具体的五行,又称化合,彼此和顺谐调。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

指十二地支的彼此相合。

六合:子丑合土、寅亥合木、卯戌合火、辰酉合金、巳申合水、午未为太阳、太阴。

三合:是十二地支每三个一合,三合会局被认为是顺命、吉星,申子辰合水、亥卯未合木、寅午戌合火、巳酉丑合金。

排八字

排八字方法

推年法

一?查阅万年历

二?排出六十花甲表,然后根据当年干支和自己的虚龄反推。以农历立春作为一年的界限。

推月法

推月的所值干支也是以本月的节气为界限,因为每月的地支固定不变,天干变化如下:

注意:推月干支是依照气节界限为定,换句话,你原本是农历八月出生,天干是丙,按表列是丁酉,可是如果你的生日按万年历查考,当年的日子已经过了秋分,那么你就当算成是九月出生,结果变成戊戌了。

天干甲乙丙丁戊

生年节气己庚申壬癸

正月立春—雨水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甲寅

二月惊蛰—春分丁卯己卯辛卯癸卯乙卯

三月清明—谷雨戊辰庚辰壬辰甲辰丙辰

四月立夏—小满己巳辛巳癸巳乙巳丁巳

五月芒种—夏至庚午壬午甲午丙午戊午

六月小暑—大暑辛未癸未乙未丁未己未

七月立秋—处暑壬申甲申丙申戊申庚申

八月白露—秋分癸酉乙酉丁酉己酉辛酉

九月寒露—霜降甲戌丙戌戊戌庚戌壬戌

十月立冬—小雪乙亥丁亥己亥辛亥癸亥

十一月大雪—冬至丙子戊子庚子壬子甲子

十二月小寒—大寒丁丑己丑辛丑癸丑乙丑

确定月柱的天干有一个歌诀,大家不妨背热,便利学习。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

丙辛岁首寻庚起,丁壬壬位顺流行,

若问戊癸何方发,甲寅之上好追求。

推日法

日柱的干支,查对万年历即可。万年历中除了有阳历与阴历的对照之外,我们需要的是阴历日子的干支。首先是找到出生人的年份,然后按月去找日。

比如某人是癸丑年初六丑时出生,我们查出该年的五月初一是戊辰日,那么初六就是癸酉了。但是我们要特别注意那个时辰,因为该月初六的寅时交上芒种是午月,丑时是在寅时之前,当然还是属于巳月,仅仅是一个时辰之隔,其月令不同,整个八字也完全改观。

推时法

时柱亦是地支固定,而天干变动,推算颇费周折,可参照下表。

日干甲乙丙丁戊

生时己庚辛壬癸

早子0000-0100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

丑 0100-0300乙丑丁丑己丑辛丑癸丑

寅 0300-0500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甲寅

卯 0500-0700丁卯己卯辛卯癸卯乙卯

辰 0700-0900戊辰庚辰壬辰甲辰丙辰

巳 0900-1100己巳辛巳癸巳乙巳丁巳

午 1100-1300庚午壬午甲午丙午戊午

未 1300-1500辛未癸未乙未丁未己未

申 1500-1700壬申甲申丙申戊申庚申

酉 1700-1900癸酉乙酉丁酉己酉辛酉

戌 1900-2100甲戌丙戌戊戌庚戌壬戌

亥 2100-2300乙亥丁亥己亥辛亥癸亥

夜子2300-0000丙子戊子庚子壬子甲子

大运、小运、流年和命宫的推算

大运

命理学的解释是,所谓「命」主管人之一生,主要体现于八字,所谓「运」主管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主要体现于大运。我们常说「行大运」,就是说你进入一个大阶段。

先算起运岁数

唯一的依据,男性生于甲丙戊庚壬等阳年,或女性生于乙丁己辛癸等阴年,就从本人生日的那天起到下一个节为止,以三天为一岁;反之男性生于阴年,女性生于阳年,则从本人生日的那天起,逆数到上一个节为止,也是三天为一岁。多下来的日子一天抵四个月,一个时辰抵十天。

这里的节是指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立冬、大雪和小寒。

排出大运的天干地支

这是根据生月的干支进行推排,如果起运的岁数是顺数而出的,就由出生月的干支的下一个干支顺排下去;如果是逆数的,就由出生月干支的上一个干支依次倒排上去。命书规定,大运的每个干和支各管五年吉凶,看天干时,可结合地支,看地支时,因天干五年已经过去,则置之不顾。

小运

所谓小运,即指小孩没有交上大运前,为小运,又叫行年。推算的方法以时辰的干支作为出发基点,男命阳年出生和女命阴年出生的顺推,男命阴年和女命阳年则逆推。一个人进入大运后,也要结合小运,推算其吉凶。

流年

流年即算命的那一年,就是流年,如算命的那一年是丙寅,那流年就是丙寅。

六神推命

一个人的八字,按年、月、日、时排列可分四组,四组干支又分别组成干与干、支与支、干与支之间多种阴阳五行的消长生克、制化的关系,从中透出命运的信息。

具体的推命术有很多种,如神煞推命法、纳音推命法及六神推命法。其中六神推命法是一种理论性强,层次细密,辨析精微,内部机制活跃,体系更为完备的推命术。它始终将四柱八字以及所值流年干支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以日主五行数值为中心,以能否通过考察八字与日主之间,互相生克的变量运动达到整个命局的「中和」为标准。多角度地辨析日主与十煞之间的复杂关系,然后推算其性质的善恶、吉凶。

六神推命法认为,阴阳五行之气的消长、生克、制化关系,反映在一个人的八字中,必然会出现相生、相克或同类的几种主要关系。一个人的八字中,日干地位最为重要,它代表的是「自己」,命学术语称为「日主」,其余七字,均围绕日主,只要将「日主」与年干、月干、时干四个天干以柔地支中所藏的天干之间的关系探究清楚,一个人所禀阴阳五行之气的顺逆、深浅、厚薄、生克,制化的规律也就昭然若揭了,由此便可推出人的各种命运。

时日主月年

庚甲丁丁

午寅未丑

日主是整个八字的主角,代表「我自己」,其余七字均因日主而展开「平衡保护战」

而「日主」与其余七字的关系概括起来,无非就是—

生我者、我生者;克我者、我克者;以及与我同类五类,再加上「日主」自己为六类,所以叫「六神」。

其中每一类中又因有阴阳匹配的不同又可演化为十类。如以日干「甲」为日主,反映天干中,甲为阳木,木生火,我生者为「丙」「丁」火;水生木,生我者为「壬」「癸」水;金克木,克我者为「庚」「辛」金;木克土,我克者为「戊」「己」土;与日主同类者为「甲」「乙」木。

这五类因阴阳的属性和配合不同又分化为十种。这十种与日主阴阳五行匹配不同的关系,用命学术语来表示,便成了—

正官、偏官、正印、偏印、正财、偏财、食神、伤官、比肩、比劫十神。

一个人的八字中出现的十神不同,以及各自出现的位置不同,便形成种种不同的命运格局。

四柱的关系及性质

四柱关系

大家了解了四柱八字的组成,更要了解四柱互相的关系,以便作为往后用神的依据。

年柱—是八字之根,代表家族祖先的根基。

月柱—是八字之苗,也是八字的提纲,代表生身父母的荣枯,家庭状况的兴衰,更是判定日主强弱的基础。

日柱—是八字的花,又称日主、日元或元神,代表自己和配偶,也是运算推理的出发点。

时柱—是八字的果,代表子女。

十神性质

之前讲过十神与生克的关系,十神在八字中,同时与六亲人际系和才能财富等产生对应。而这些关系,都必须按其性质命名确定下来,也是八字中最惯常的称谓。简略言之。

生我者为正印、偏印,总称叫印绶,是母亲之谓。

我生者为食神、伤官,男命为聪明才智,女命为子息。

克我者为正官、七杀,男命为职权子息,女命为夫星。

我克者为正财、偏财,男命为父亲、妻子、财产,女命为侍夫的才智。

同类者为比肩、比劫,是兄弟姊妹之谓,也是分福耗财之谓。

日主与十神的关系

印绶

生我者为印绶,印为庇荫之荫,绶是授受的意思,好比父母庇荫子孙,子孙感受恩德。印有正偏之分,异类生我者为正印,即阳母生阴我或者阴母生阳我,同类生我者为偏印,即阴母生阴我,阳母生阳我。印绶是日主「气之源头」,是保护、扶植自己的吉善之神。正印代表能得祖宗的荫庇,享现成之福,人聪明智慧,性格慈善,一辈子不逢凶横,少疾病。

食神伤官

日主所生者即我生者,称为食神、伤官,食为养育和食物的意思,伤即损害之意。因为我生的孩子,孩子长大后报答父母恩典,赡养父母,故为食神。我生的东西,能制约官星,故叫伤官。阳我生阴子,或阴我生阳子者是伤官,阴我生阴子或阳我生阳子是食神。

由于伤官是乘旺耗泄日主之气,必然会造成日主的损伤,伤官者能遇财星,便能发财,若遇印绶生扶,使日主之气不至于泄尽,也能发福。食神旺相,又无冲破,代表人财厚食丰,子孙不绝,寿高命长。但一个人八字中食神不能太多,尤如多子女家庭,父母将大伤。

官与杀

凡克日主者,都称为官、杀。官是个不吉利的名词,因为一旦为官,人身便无自由,一切属于公家。杀〈煞〉,就是损害之意,也是不吉利的。阳干克阴我,阴干克阳我为正官,吉善之神,命中有正官,意味着为人忠信持重,能得科举功名。阳干克阳我,阴干克阴我为偏官,主要看日主有没有本事和其它神煞的助来制服它,若日主失时失利,偏官便会犯上作乱,如日主健旺,则可化害为利,化祸为福。

正财与偏财

凡被日主克者称之为财。指自己能支配的钱财以及人物。凡阴见阳,阳见阴者为正财,代表日主所能支配和掌握的妻子、财产,又意味着这人诚实可信,做事节俭,秉性聪明,居官富贵。但一个人的八字中也并非正财多多益善。反而财多身弱,变成富屋贫人。阴见阴,阳见阳者为偏财,偏财所代的家产,如同大家族中的共同财产,最忌讳与兄弟姐妹分割。

比肩和劫财

在八字的另七个干支中,凡与日主的五行属性同类者称之为比肩、劫财。阴见阳、阳见阴是比肩;阳见阳、阴见阴的是劫财。它们的作用在于帮助日主,使其力量增强,一旦日主衰弱时,遇势财为及时雨,能转衰为旺,但它们之间只能同患难,不能共甘甜,若日主本身强盛,势财和比肩便会见财弃莪,转福为祸,此时比肩要官煞制之方为吉。

用神初探

用神

我们有句俗语叫做「捉错用神」,意思是说某人搞错了事情的重心要害。其实,「用神」是八字推命中的术语。

八字的用神是推命的准绳,忽视了用神或者用神出了偏差,都是推命失败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用神是推命的灵魂!从来研究八字推命术的人都千方百计地找出正确用神,抓住用神,这是推命准确的关键。

八字与季节的关系

为了确定日主的强弱,必须先掌握每月和四季的旺象,在典藉中关于这一方面的歌诀很多,现择其较实用备要如下:

—立春头五日旺火,然后旺木。

—惊蛰旺木。

—清明头五日旺木,余下旺土。

—立夏旺火。

—芒种旺火。

—小暑旺土。

—立秋头五日旺土,余下旺金。

—白露旺金。

—寒露旺土。

—立冬旺水。

—大雪旺水。

—小雪旺土。

气候余息与五行旺季

为甚么立春头五日旺火,因为由冬入春,正是溶雪的时令,无火那里能够溶雪?溶雪天气特别寒冷,也不见火头,可这是太阳火引发地心火使然。正合寅月之初,三阳开泰丙火用的典故。为甚么辰月是土月?而头五日还旺木,这是旺木之季,旺你界的缘故。为甚么立秋头五日还旺土,也是由于夏令火土之气的延续。

故此,我们大致上可以认定:

木—逢春旺发,逢夏枯焦,逢秋凋零,逢冬进气。

火—逢春进气,逢夏旺盛,逢秋衰颓,逢冬无光。

土—逢春失势,逢夏进气,逢秋势衰,逢冬无气,逢四季〈土月〉发旺。

金—逢春势弱,逢夏销熔,逢秋得令,逢冬失气。

水—逢春无气,逢夏绝源,逢秋进气,逢冬当令。

捉用神

捉用神

我们一直强调在八字中的重要地位,知道了用神与四季的关系又与推命有何关连?因为八字中,我们必需判断日主在整个组合中是强是弱,甚或是过强或者过弱。知道了日主的强弱,我们才能分析其余七字对日主的影响,从而「对症下药」。

我们凭甚么来判断日主的强弱?在八字中,日主的强弱,基本是由月柱地支来考虑。我们称月柱地支做「提纲」、「月提」。

时日主月年

天干丙

地支未

上例是简单地看日主强弱的例子,日主丙火生于夏令未月,故此粗浅的说这个日主是当令身强。但在实际操作时,日主的强弱,还要再考虑其余六字与日主的关系。

时日主月年

天干癸丙辛甲

地支巳子未午

上例干造日主丙火生夏令未月,乃当令身强的八字,何况地支是巳午未会成南方火地,使日主更加亢奋难当。急需依赖金水前来参加调候,原本天干虽然有辛癸金水,但均属微弱无力〈辛是阴金,癸是阴水〉,可惜辛金地支中没有藏有生旺金的地支〈关于地支藏子,后述〉,我们叫此为「无根」,濒于被火销熔之境,若不加救护,实在是十分危险。

基于火克金的原理,我克者为财,故此辛金是日主丙火的财星,若如此情况,辛金身处绝境,正是养生之本的辛金财星危殆,生机便岌岌如累卵了。

从这个例子,八字日主过强,他的用神其实是「金水」,我们需要金水来救护辛金,使日主丙火的刚烈得以收敛,不至克绝辛金,令自己生息断绝。

由于这个八字中,辛金无根,无从救护,十分危险,如果流年遇上壬申、癸酉等金水之乡,得力调候,运程可以开展,反之交上丁火运,丙丁火结党兴灾,火焚销金,难免命悬一线。

由于八字用神关系错综复杂,偶一不慎,捉错用神,整个推算就会差之毫厘了。

日主强弱的论断

身强总论

身强大致可以分成三种形态:

当令身强:日主生于临官、帝旺的月令,而且别支没有冲禄冲刃,四柱财官印俱全。

印旺身强:月支提纲印缓无冲,别柱官〈杀〉印迭来。

比多身强:四柱比肩和比劫多,提纲地支虽非刃禄,也可转弱为强。

所以身强者各自有所倚重,其运程必须给予宣泄中和,方为吉断。如果是倚重就重则反为凶断。大凡当令者运程偏爱财官,印旺者运程偏爱财食,比多者运程偏爱杀伤,当然这里面还有阴差阳错,在财官印之中,有喜阴忌阳,有喜阳忌阴,这就要凭一点精神细细咀嚼了。

身弱总论

身弱有两种形态:

失令身弱:日主出生于不得令、不当旺的月建。日主的精气已经泄尽,最宜行帮身的运程。

受克身弱:日主虽然出生于旺月,但四柱使日主克泄太多,以致由强转弱。

总而言之,日主分出强弱是关键的一步,然后要看行运的向背。向运是指运来中和八字,使强者泄,弱者帮。背运是使八字走向极端,落井下石。我们可看作日主的强或弱都是属于病,运中来抑强弱就等于药到病除,并居于中和之地,那么自然就会喜庆临门了。

希望您能采纳。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夏至养生需培阴补阳强心肺和夏至养生八字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季羡林 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