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古代起名字为何都用单字(古人为什么取单名)

古代起名字为何都用单字

其实古代起名字为何都用单字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古代取名单字为贵,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古代起名字为何都用单字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汉末三国时期为什么会有单名为贵双名为贱的风气古代起名字为何都用单字汉末三国时期为什么会有单名为贵双名为贱的风气

可能会有很多人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三国时期,单字为名的人物非常多。包括刘备、曹操、孙权、"五虎上将"、"五子良将"、"蜀之四相"、"江东十二虎臣"、"东吴四英杰"等等等等。这些重要人物都是单名。在史料记载中虽然也不乏双名的人物比如朱建平、黄承彦、周不疑等等,但是数量远远不如单名者。即便是朱建平之流,也不好确定"建平"到底是名还是表字,可能也是单名。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或来源于《公羊传》对《春秋》的一种曲解。

三国时期历史人物为何都是单字名

取名为单字的习惯,来自于王莽时期的改制

其实在西汉时期,双名的历史人物还是非常多的,著名的就有霍去病、刘病已、刘弗陵等等。刘弗陵和刘病已就是汉昭帝和汉宣帝。统治者的名字都是双名,可见当时取名字并没有什么单名的要求。当然根据学者对《汉书》中名字的统计,单字的名字的比例还是高于双名的比例,但是远没有到东汉以及三国时期那样悬殊。而取名对单名的偏好,就是死于西汉末年的统治者——王莽。

网络上历来对王莽的描述是"穿越者"的形象,因为他很多举措以及一些新朝出土文物看上去似乎很超前。当然这只是一种调侃的说法,事实上王莽改制中带着很浓重的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王莽在早期的形象也是一个传统的儒生。王莽对制度的改革也蒙上一种复古的色彩,迷信传统的儒家经典。包括人的名字。王莽遵循《春秋公羊传》的说法,将单名写入到法律当中。

《春秋公羊传》中对单名、双名的说法在下文会详细谈到,先说说王莽规定单名的法律。在《汉书·王莽传》中记载,王莽的孙子王宗,原名。这说明在西汉时期并不要求必须单名,不过经过王莽改制之后,更改为单名的王宗。王宗这个人很有野心,制作天子服饰,又与吕宽家族私通(吕宽与王莽之子王宇反对王莽策划"狗血门事件"而获罪),事情败露之后,王宗自杀。王宗死后王莽还将王宗的名字恢复为王会宗。

这件事就足以说明两点:第一、在王莽时期单名为贵双名为贱;第二、单名为贵双名为贱是由王莽改制而产生。这种风气甚至影响到匈奴人,乌珠留若鞮单于的名字本为囊知牙斯就改名为"知"来迎合中原政权的制度。虽然最终王莽失败,新朝被推翻,但是这种取名为单字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去除的。所以在东汉以及三国时期,还保持着这种风气,就造成了三国时期绝大多数人物都是单名的情况。

《春秋公羊传》对"二名"的观点

"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是儒家两位圣人孔子和孟子对《春秋》的评价。孔子作《春秋》,利用尺幅之间的文字,加以自己的主观的评判,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文字的运用对历史人物加以褒贬,也就是后世常见的"春秋笔法"。

古人认为《春秋》微言大义,每一句、每一字之中都有寓意,对《春秋》有三家比较著名的注释本——《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王莽追求单名、厌恶双名的起源,一般认为是《春秋公羊传》的影响。

《春秋公羊传·定公六年》中有"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运"的记载,是说季孙斯、仲孙忌二人率领军队包围运邑。其中"仲孙忌"的名字错漏,应该是"仲孙何忌",是一个双名。那么为什么《春秋》中将其记载为"仲孙忌"呢?《春秋公羊传》认为孔子以此讥刺二名,二名不符合礼制。王莽本身拥有深厚的儒学功底,又将儒家思想揉入到政治制度改革中。所以王莽以《春秋公羊传》为依据,禁止国民以不合礼法的双字起名。

那么为什么"二名"不符合礼法呢?《春秋公羊传》中没有详细的说法,在《春秋公羊传注疏》中有更详细的解释。注疏就是对原有书籍的进一步的注释和疏解。《春秋公羊传注释》认为,之所以要讥刺"二名",因为"二名"会造成避讳的困难。古代人讲究避讳,对长辈、对统治者要避免名讳。举一个例子:西汉谋士蒯彻,因为名字与汉武帝刘彻相同,于是史料记载为蒯通。这种避讳不独只有人:汉朝时期察举科目秀才,在东汉变成了茂才,就是避汉光武帝刘秀的名讳。

一些统治者为了削弱这种避讳的困扰,采取过一些措施。比如双名变单名,汉宣帝刘病已就更名为刘询;比如用一些十分生僻的字,东吴第三任皇帝孙休为儿子起名就全都是生僻字;还有一些统治者放松避讳的宽限,李世民就下令"二名不偏讳","世民"两个字分开用无需避讳。结果李世民去世之后就被废止,六部中的民部因避讳改为户部。因为双名比较难避讳,所以《春秋公羊传》认为"二名非礼也。"

《春秋公羊传》的曲解

"二名非礼"是古代存在的情况,但是根据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日知录》的说法,《春秋公羊传》明显是曲解了"二名非礼"。按《日知录》的说法,古代著史的时候往往把二名简略为单名。比如《春秋左氏传·定公四年》中就将晋国重耳记载为"晋重",与"仲孙忌"的情况比较相似。也就是说,将二名记载为单名是古人著书的一种书写习惯,未必有特别深奥的含义。

那么"二名非礼"究竟是指什么呢?在《春秋左氏传》中同样有解释,完全有别于《春秋公羊传》,是指一个人先后有两个名字。《日知录》中还记载了西周初期的散宜生、苏忿生,来反驳《春秋公羊传》中对"二名非礼"的解释。从《日知录》的论辩中来看,似乎《春秋左氏传》的解释确实比《春秋公羊传》要更合理一些。

《春秋公羊传》对"二名非礼"与《春秋》进行了曲解,王莽根据《春秋公羊传》的说法,进行了单字取名的强制性的规定。这种行为虽然有别于"二名非礼",但确实便于避讳,加上王莽时期的影响力,也就一直流传到了汉末三国时期。但是单名很容易出现重名的情况,而且在乱世当中传统儒家的思想和儒家作为主导思想的地位遭受冲击,在南北朝时期更是有很多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于是单名为贵、双名为贱的情况就被历史长河所淘汰了。

古代起名字为何都用单字

中国古代取名一直以来基本都是单个字比如白起,刘邦,韩信等等,有一种说法取双名字的大都是底层阶级出身,单名字比双名字要尊贵。还有种说法是出于避讳的原因:双名有一个字犯了名讳就要避讳,而单名则不需要。王莽纂汉后更是强行规定上至公卿下至百姓都要取单名不允许用双名,所以有些人看《三国演义》就会很疑惑怎么都是单名比如曹操,刘备,孙权,赵云等莫不如此,想要找个双名的真不容易。

忽如一夜东风至,自东晋到南朝梁朝200多年时间里,单名字后面加个”之“字似乎一下子成为一种时尚。这其实并不是忽然大家都喜欢改用双名字了,主要原因是和一个宗教天师道也就是五斗米教有莫大关系。

iknow-pic.cdn.bcebos/0b46f21fbe096b630552239907338744eaf8acb4?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张鲁网络图片

东汉末年张陵创立天师道,张陵的孙子张鲁更是在汉末天下大乱时占据汉中,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张鲁归降曹操,曹操为笼络张鲁和他结成了儿女亲家,天师道(五斗米教)不但没受到限制反而得到更大发展,盛行于民间。东晋南渡后,五斗米教也顺势在东晋大力发展并逐步成为当时南方第一大教,不仅拥有广大下层民众,而且得到了上层豪门士族的崇奉,包括琅琊王氏、孙氏,陈郡谢氏,会稽孔氏等南方很多高门大户都信奉五斗米教比如王氏王羲之父子,谢氏的谢玄,谢灵运等等,这些可都是当时名动一时的风流人物。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名字后面加个之字似乎成了区分信教以及入教与否的一种标记或者说是暗号了,开始是上流社会和精英人士中流行,有点类似于现在加入某个著名的社团和组织从而有了个高贵的身份证明一样,后来成为一种时尚在民间也流行开来,所以说到后面也并不是名字带“之”就一定是信教和入教者,当然也不是说信教和入教者一定要在名字后面加“之”字,只是大家心照不宣而已。如果一个家族中祖辈,父辈,儿子辈都信奉五斗米教那就好玩了,大家的名字都加”之“,不懂的人猛一看还以为是兄弟,比如王羲之七个儿子全部都是“之”字辈有名的如王献之,王操之,王凝之等,正因为“之”字只是一种类似于身份的证明,所以就不存在所谓避讳的问题(否则你想啊,王羲之的儿子们为了避讳名字中肯定不会有”之“字)

iknow-pic.cdn.bcebos/77c6a7efce1b9d16c6b1e7a8f8deb48f8d546480?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孙恩网络图片

东晋有个波及很广历时较长的起义称之为“孙恩卢循起义”或者叫“孙恩卢循之乱”,前后差不多持续了十二年之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孙恩也是五斗米教的领袖之一,这次起义客观上为刘裕代晋创造了条件,刘裕正是借镇压起义才一步步掌握北府军权从而位列中枢最后代晋自立。

“孙恩卢循之乱”之乱后,朝廷对五斗米教开始限制打压,当时许多名字中含有“之”的人士受到牵连,有的还被杀了。加上后面梁武帝崇拜佛教,慢慢的名字后面加“之”的就越来越少了。

最后列举十个“之”字风云人物,如有遗漏,欢迎补充。

iknow-pic.cdn.bcebos/3c6d55fbb2fb4316890407b32ba4462308f7d3e4?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王羲之画像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不多说,只是希望《兰亭集序》真的在唐太宗或唐高宗的陵墓中

刘牢之,北府兵重要将领,领袖。

徐羡之,刘宋的开国功臣之一,刘裕留给继位者的四位辅政大臣之一

司马休之,东晋宗室,刘裕的主要对手之一,失败后逃往后秦,后秦被刘裕灭后又降于北魏

沈庆之沈攸之叔侄,刘宋名将

iknow-pic.cdn.bcebos/55e736d12f2eb938ab03073bde628535e4dd6f88?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陈庆之网络图片

陈庆之,这个说得太多,千古名将,“千军万马避白袍”

祖冲之,历史上有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到彦之,刘宋名将

刘穆之,刘裕最重要的智囊和幕僚,如果他晚死几年,刘裕未尝不能一争天下

顾恺之,历史上很有名的画家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古代起名字为何都用单字和古代取名单字为贵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中国人取名格式变迁史 三国时代的人为啥都是单字名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