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帝师奇葩说(谁是《论语》的编纂者)(论语谁编辑的)

论语

本文目录

谁是《论语》的编纂者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一位暴君是谁,并给出介绍如何看待当今风水大师的存在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有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这是非常传统的说法,也不能说有什么错误。原本就是。

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的周历四月十一日,即夏历二月二十一日,孔子离世。葬于鲁城(即今曲阜)北泗上。鲁哀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久,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自孔子逝世后,诸多弟子为之守墓三年,独子贡一人筑庐孔子墓前,为之守墓六年而去。在诸弟子为其师守墓期间,弟子们似乎极端不适师傅的离世,都认为应该有一个人代行师傅,以使诸弟子行驶礼仪。在孔子的诸多弟子中,有若因其长相酷似孔子,加其学问人品皆为同门认可,所谓“有子之言似夫子也。”(子游语,《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于是“弟子相与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但是,不管怎么说,包括子贡筑庐墓旁,还是有很多的弟子甚至将家迁居至墓的周边。但是,一代巨星的陨落必将使孔子弟子失去了核心。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摆在了所有的活着的弟子面前:接下来该做什么?

稻盛和夫 松下幸之助 孙正义都读过,日本人写的论语故事

我们知道,孔子曾经说“三十而立”。真正的情况也是这样的,据《史记》记载,孔子就是在三十岁的时候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授徒讲学。孔子最早的学生有:秦商(公元前547年~?)、颜无繇(546年~?)、曾点(公元前546年~?)、冉耕(公元前544~)、仲由(542~480)、漆雕开(公元前540~?)在这些弟子中,我们仅仅从年龄便可看得出,他们基本上都是孔子的同龄人。我们就拿仲由来说,他比孔子小9岁。春秋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卞桥)人。史上记载云,子路乃孔子之得意门人。以政事见称。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后不幸在为卫大夫孔悝家宰时,因内讧而被杀。说子路如何如何好,那是因为孔子的教育之功。因为子路在见到孔子之前基本上就可以用我们今天的混混来形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裴骃《史记集解》说:“冠以雄鸡,佩以暇豚。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之。”王充在《论衡·率性》中说:“闻诵读之声,摇鸡奋豚,杨唇吻之音,戴鸡冠佩豚,聒圣贤之耳,恶至甚复。”以上的话都十分清楚地表明,子路在没有受到孔子的教化之前是十分鲁莽。他多次试图凌暴孔子,孔子设礼相诱,并给他讲了很多的做人的道理,才拜孔子为师。即便拜孔子为师之后,子路也基本上未改其泰山本性。如,在孔子弟子中几乎没有什么记载有人可以当面批评孔子,甚至让孔子下不了台的事情。

当然,子路对孔子的鲁莽不是不尊重师傅。在孔子的一生中,子路可以说是最好的保镖,一直负责孔子的生活保证工作。所以,尽管他反驳孔子,孔子还是一直把他作为心腹看待的。而且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也是很高的。如“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论语·颜渊》“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论语公冶长》。孔子还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於耳。”

当然了,子路从总的方面来说还是优点多多,除了忠诚守信之外,他还是个大孝子,中国古人所编的二十四个大孝子中孔子的弟子有三个,其中就有子路。

我说了这么多关于子路的事情,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孔子的早期弟子中我们可以称其为弟子,也可以称为朋友。最重要的是这些弟子或朋友几乎没有什么先天的知识优势,首先他们出生都比较贫寒,子路不用说了,另外几位早期的弟子如曾点也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只能是有几十亩地勉强谋生。秦商之父秦堇父和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同样是以勇力著称的朋友。冉耕出身贫寒。这样的弟子加之与孔子的朋友关系及原本的家庭状况,我们可以称其为弟子,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是不可能有什么严肃性的,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灯下黑。据史料记载,除了漆雕开有些独特的见解外,其余的都是规规矩矩或是莽撞有加。如果我们说《论语》是有这些人编纂的,似乎不可能。

事实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子路早于孔子两年逝世,其余几位早期弟子生卒年基本上不完整,但是,以孔子的年龄而论在当时社会属于长寿的,既然那几位与孔子的年龄都十分接近,应该寿命都在孔子这个岁数上,而这个时候没有资料显示他们辑录过孔子的语录。

当然,这几位年龄与孔子接近的弟子没有编纂过《论语》是不是有比这几位年轻一些的弟子编纂过《论语》呢?当然,我这里主要说的是孔子在世的时候。这样的说法是有的。清朝廖燕(公元1644-1705年),说:“昔人称《论语》为孔子弟子所记,并无确据,余谓此书为大圣人经天纬地之文,岂他人可能代笔者耶?即篇中诸贤论说,亦皆孔子笔削之词。或群弟子有言从而负益期间。要当以孔子为正。”《二十七松堂集》卷七《杂著》。李塨(1659~1733)说:“尝闻《论语》都属圣人亲定。后学诸经或可分读,惟《论语》宜人人熟诵之。”《平乙古文》。皇侃(488~545)在《论语义疏》中说:“此一书或是弟子之言,或有时俗之语,虽非悉孔子之语,而当时皆被孔子印可也。必备印可,乃得预录。”

这几个学者的观点不过是凭借自己的臆想。他们认为《论语》里有那么多孔子的语录,那一定是孔子自己最起码也是主持下编纂的。也就是被孔子笔削、印可或裁定的。我们可以不一棍子把人打死,也就是说如此的判断是可以的。我们说那几位年龄与孔子相仿的弟子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可以由年龄年轻一些的弟子(当然不是太小的弟子),如闵子骞(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比孔子小15岁。但是,我们马上又可以否定这个推测,因为在《论语》里提及的很多事情都是孔子去世后很长时间发生的,若《论语》是由孔子笔削、印可或裁定的话,难道孔子死后有复活了?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孔子在世的时候都没有《论语》的出现。

说孔子不可能对《论语》笔削、印可或裁定,也不是就彻底否定《论语》一书就是孔子的弟子完成的。为什么?因为,在孔子弟子中既聪明有有文采而且比孔子小很多的第二代弟子有好几个。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尽管比孔子小三十岁,但是,还在孔子在世的时候他就死了。《雍也》中记载: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日:“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颜回死于公元前481年,也就是孔子71岁的时候,年仅41岁。此时孔子曾经发出“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的哀叹。这说明尽管《论语》中提到颜回的此书很多,只能说明孔子确实喜欢颜回这个弟子,但是,颜回没有参与《论语》的编纂是肯定的。再看另外几位二代弟子弟子。冉雍(公元前522年~?,小孔子29岁)、冉求(公元前522年~?,小孔子29岁)、子贡(公元前520年~?,小孔子31岁)、子游(公元前506年~?,小孔子45岁)、子夏(公元前507年~?,小孔子44岁)、子张(公元前503年~?,小孔子48岁)、有若(公元前518年~?,小孔子33岁)、高柴(公元前521年~?,小孔子30岁)、樊迟(公元前505年~?,小孔子46岁)、宰予(公元前522年~公元前458,小孔子29岁)、公西赤(公元前509年~?,小孔子42岁)、曾参、(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2年,小孔子46岁)、公孙龙(公元前498年~?,小孔子53岁)。这就是有据可查的孔子最小的弟子,读过《论语》的人一看就知道,这么多弟子只有一个人没有在《论语》中出现。如果以普通的心理来揣度的话,为什么他们的名字可以出现在《论语》中(前面几个资格老的除外)?答案似乎就是:《论语》就是这些人编纂的。

宋翔凤(1779年~1860年)说,《论语》是“仲弓、子游、子夏等所撰定”。

傅玄(217~278年)说:“昔仲尼即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辑本《傅子》)

陆九渊(1139-1193)在《象山语录》中说:“郑康成(郑玄)、王肃谓《论语》为子游、子夏所编,亦有可考者。如《学而》篇子曰次章便载“有若”一章,又子曰下载“曾子”一章,皆不名而以“子”称之,盖子夏辈平昔所尊者此二人耳。”

翟灏(?~1788)认为除了子夏、子游之外,可能还有子张。

他说:“圣门文学之选,游、夏特称。夫子修《春秋》,惟以示游、夏。子游、子夏之预撰《论语》,微《谶》(指《论语崇爵谶》)言宜亦谓然。陆象山以尊有子为据。孟子言欲尊事有子者,子张与游、夏同也。《论语》第十九篇,附记群贤之言,子张、子夏、子游为多,而张居篇首。曾子虽称‘子’,却居三子后。又似门人之各尊其本师也。且‘子张书绅’,明见语中。则游、夏外应更属子张为记录人矣。先儒皆不言子张而言仲弓,不知又何别本?”《四书考异·总考》

近人康有为(1858~1927),在《论语注序》中说:“《论语》二十篇,记孔门师弟之言行,而曾子后学辑之,郑玄以为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定,则不然。夷考其书,称诸弟子或字或名,惟曾子称‘子’,且特叙曾子启手足事,盖处于曾子门人弟子后学所纂辑也。夫仲弓、游、夏皆年长于曾子,而曾子最长寿,年九十余。安有仲弓、游、夏所辑而‘子’曾子,且待曾门记其启手足耶?”

陆九渊正是因为《论语》中称曾子而为“子”遂云此书是曾子、子游、子夏而撰,康有为也同样在此推断下得出结论。

顾成章在《论语发疑》中说:“有子、曾子、闵子、冉子皆鲁人,孔子卒后,盖皆设教于鲁。是书《齐论》、有《鲁论》。今虽传者曰《鲁论》,盖自有子、曾子、闵子、冉子之门人传授及于后世者。其徒尊其师,遇其师之字辄皆改之称曰‘子’,以授其徒,故相传为有子、曾子、闵子、冉子”。对于称曾子、有子多而偶称冉子、闵子骞,顾成章解释云:“有子、曾子之弟子多,而闵子、冉子之弟子少。弟子多则传改较广,易于划一。弟子少则传改为偏,错出者多。是以闵、冉之徒既少,而闵、冉之称亦或字或“子”,无定矣。”(《论语发疑》)

至于说到孟子、荀子等皆称曾子为“子”,盖“圣门相依,称皆如此”。更有或源孟子乃曾子之徒孙也。

柳宗元说,《论语》“记曾子之死,则去孔子也远矣。”《柳宗元河东文集论语辨》。顾成章对此的解释是“同一《论语》之书,有《齐论》之书、有《鲁论》、一书之中,篇次句读每不相同,盖后人传授之间以意附入者亦尝多矣。《鲁论》载曾子之死,亦未始非曾子之徒所增益也。不然,孔子之徒既众且贤,亲炙复久,而不能撰,转待二子之徒之疏且远者而后升撰乎?”(《论语发疑》)

若说是附入,顾成章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根据这些资料分析,《论语》真的就是孔子弟子所传颂的孔子之言而后由弟子附加了更多的自己的理解。

上面所言《论语》之编纂者乃孔子弟子之说看似很有道理,但是,因为从历史上就没有一个固定的认知,所以有人还可以继续想象。那就是很有人认为《论语》是孔子门人编纂。这里的门人实际上就是我们平时理解的再传弟子。

《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个说法确实有根据,因为在《论语》中尽管大部分都是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但是我们也处处可以看到“门人”一词。若《里仁》篇中有: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此处的门人即指曾子的弟子。《泰伯》中有“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这里的门人也是时候的曾子的弟子。《子罕》篇中有言“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这里的门人是子路的弟子。《先进》中有言“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这里的弟子是说的颜回的弟子。这说明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就是孔子在世的时候,其所传授的对象不仅仅有其弟子,而且也有弟子的弟子,不仅仅有岁数比较大的弟子更有岁数很小的弟子。由是就形成了隔代传授的现象。在这个传授的过程中,不同的人对孔子的话有不同的记忆和不同的理解。而且在传播的过程中又各自为政或各师为政,故而也就形成了孔子或孔子弟子甚至再传弟子的语录或问答在孔子逝世后相当多的时间内都是不统一的。柳宗元说:“或问曰“‘儒者称《论语》,孔子弟子所记,信乎?曰未然也。孔子弟子曾参最少,少孔子四十六岁,曾子老而死,是书记曾子之死,则去孔子也远矣。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无存者矣,吾意曾子弟子之为之也。何哉?且是书载弟子必以字,独曾子有字不然。由是言之,弟子之号之也……今所记独曾子最后死,余是以知之,盖乐正子春之徒、子思之徒为之尔’。或曰:‘孔子弟子杂记其言,然而卒成其书者,曾氏之徒也。’”(柳宗元河东文集论语辨》)

清代何异孙说:“孔门惟曾参最少,少孔子四十六岁。是书记曾子之死,则去孔子也远矣。曾子死,孔子弟子略无存者矣,吾意曾子弟子之为之也。窃意《论语》一书,曾子弟子为之而就名之也。”(《十一经问对》卷一)

说曾参或其弟子参与编纂《论语》,我认为没有什么大的疑问。除了前面几位所言的曾参在孔子的弟子中最少,曾参生于公元前505年,逝于公元前432年,小孔子46岁。也就是说,孔子逝世后,他又活了四十对年,而且孔子在世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授徒了,这说明曾子之所以被称为“子”有着诸多的条件。聪明好学,年龄小,授徒较早,更主要的是曾子的道德水平高,可能更受弟子的爱戴,故而被他的弟子像尊称孔子一样为“子”。还有啊,孔子的孙子子思是曾子的弟子。子思出生时,其爷爷已经是六十九岁的老人了,刚刚结束了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的生活,开始专心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不可能专门基于自己的孙子,而至去世后,其孙子才四岁(子思出生于公元前483年,卒于公元前402年,终年八十二岁)而曾子或许为了传播老师的思想,或者为了传播圣人的烟火,就努力基于子思。而子思也从自己的老师那里了解了爷爷的伟大,而曾子的道德和学问也是和爷爷一样的。故而因崇敬其爷爷而爱屋及乌。呼其爷爷“子”而联系老师曾子。至于其他的曾氏弟子也都一样尊称其为“子”。若纵观诸多的儒家著作或与孔子相关的书籍,凡是有曾子的,几乎皆称呼其为“子”。最典型的书籍如《孝经》就提到曾子一人。如有对话也仅仅是孔子和曾子的对话。据此诸多的史学界都认为《孝经》是曾子的著作。但是,我认为也是曾子弟子们所撰。因为,曾子的弟子可以将其称呼为“子”,而曾子自己未必,其根据就是他对老师的尊敬,他是不可能敢与老师平起平坐的。

而说到有若被称呼为“子”,这里面除了有若好学之外,也有个年龄的问题。有若出生于公元前518年,卒年不详,小孔子33岁。他之所以被称为“子”不一定因为他小,而又机会。二十因为,在孔子去世后,孔子弟子需要有一种心里寄托。而有若长相酷似孔子,于是众弟子尊以为师。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所说“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

把有若和曾参被称为“子”这个现象分析起来,我就可以断定,整个《论语》的编纂更多的参与者一定是这两个人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至于说闵子骞和冉求也偶尔被称为“子”既有二人德高望重的因素也有年龄的因素,也有其弟子参与的因素。只不过是这二人的地位没有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而已。考察《论语》中提及的二十多个孔子弟子,除了在孔子生前经常被夸奖的弟子外,大部分都是比孔子年龄小很多的弟子。这也就是说,正是这些二代弟子或二代弟子的弟子参与了整理老师的谈话录以及自己的老师(即孔子弟子)的谈话录,而后编辑成书。至于起初叫什么名字,史料缺乏,无从考察。

综合之论,根据历史资料加合理的揣度,我认为《论语》的编纂者应该有:1、孔子本人。因为既然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是那样的尊敬,是不可能直接呼其名的。而在《论语》中又却是出现了几处“丘”。(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篇第五》)这就说明,像这样的文字既是孔子说的,又在经过弟子记录之后孔子看过的。可能当时就被整理成类似今天的小册子。2、熟悉孔子的人。我们知道,在《论语》中凡涉及的对话部分其表现方法是“子曰”、“夫子”、“子”、“曰”等,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有不少地方用的是“孔子对曰”。这说明什么问题?因为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都不可能直接称呼孔子,而之所以如是称呼,大概就是有孔子的朋友或鲁国的公卿等人在《论语》的编纂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记录。3、孔子弟子。这个就不用过多怀疑了,因为这些人是在孔子身边的人,孔子很多的言论他们都是亲耳聆听了的,他们最有发言权。4、再传弟子。这些弟子有的可能见过或也听过孔子讲课,或是听自己的老师讲过孔子的话,他们为了传播圣贤的思想总想更多的收罗孔子的语录以传后世,于是《论语》的文字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增加。5、后辈儒生。在孔子去世之后的两三个世纪内,孔子的言论不断地被收集整理,诸多后辈尽管不是孔子的再传弟子,但他们对孔子思想的认可是一致的,于是也参与了孔子语录的整理工作之中。6、不排除很多诸侯王国的统治者为了利用孔子的思想统治老百姓,也在加工和演绎着孔子的言论以期为他们的统治服务。

以上就是《论语》的形成过程。但是,可能有了关于孔子及弟子的语录传播,但是始终没有一个书的名字,也就是孔子及弟子的言论在孔子去世后的相当时间内不断地被扩大传播,但就是没有《论语》这个称呼。

史上著名的昏君和暴君

荒诞怪癖的皇帝――昏君

皇帝本来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掌管与处理军政大事。然而,中国历史上却有不少昏君,视国家军政大事为儿戏,却以极大的热情与主要的精力去从事自己的爱好活动,甚至形成各种荒唐的怪癖:

球迷皇帝。最典型的要数唐僖宗与宋徽宗了。唐僖宗极爱打马球,球艺也不错。他洋洋得意地自我吹嘘说:“我要是应考球进士,一定能考得头名状元。”一次四川节度使出缺,觊觎这一官位的大臣有陈敬暄、师立、牛勉、罗元果等人。唐僖宗在最终考虑确定这一极其重要的官职人选时,竟然命以上的四人各自表演确定这一极其重要的官职人选时,竟然命以上四人各自表演球技术,最后,以打得最精彩的陈敬暄出任四川节度使。至于宋徽宗爱蹴鞠(古代的一种足球运动),竟任命一个精于蹴鞠球艺的市井无赖的高俅担任尉――当时高一级武官,则更是尽人皆知了。球迷皇帝视国事如玩球,以球艺任官,任用非人,其结果必然是乱政亡国。

商贾皇帝。汉灵帝刘宏与南朝宋少帝刘义府,均在皇宫中设“列肆”――模仿街市商店,两位皇帝均穿上商贾衣服,亲自沽卖。南朝齐废帝萧宝卷,更是此中能手,他不仅在皇宫后苑设立交易市场,自己与妃嫔宫女共同仿中市场商店做生意作乐,还特地设立一套“市场管理机构”,以宠妃潘氏任总管,皇帝自己充任潘氏属下的管理人员。对违反“市场纪律”的,包括皇帝在内,均加以鞭挞,简直把皇宫内闹得乌烟瘴气。

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是个有名的昏君,他的癖好是做木匠,盖房子,亲自操作斧头凿锯,一点不含糊。他的寝宫里常常堆满了各种木料。他打造家具时往往日以继夜。当他干得起径时,根本不愿花时间去会见百官臣僚,更不愿处理军政大事,一切都让太监魏忠贤去主持操办,形成了晚明多年极其黑暗的阉党专制。

乞丐皇帝。南北朝时北齐后主高纬有个更荒唐的“怪癖”――喜欢当乞丐。他在后宫华林苑,设立了贫穷村舍,他自己亲自穿上破衣烂衬当乞丐,沿街乞讨,这倒不是他想体验贫苦人民的生活,而是想出新鲜法子来玩,寻求刺激,以打发无聊而空虚的生活。结果,不仅荒废了政事,而且败坏了政风。

戏迷皇帝。第一个戏迷皇帝当推秦二胡亥。他登位后沉湎于歌舞声色。他命人在“傩”的基础上将曲谱配管弦,填上词,发展成有情节的戏曲,成为后来陕西“秦腔”的前身。他令设立专门的戏曲音乐机构“乐府”,专为宫廷服务。他成日听歌看戏,竟不知宫外已天下大乱。唐明皇不仅是少有的戏迷,还特地将梨园辟为戏曲人才的场所,从此,“梨园”便成为戏曲界的代称。他与杨贵妃寻欢作乐,将国事交给杨贵妃之兄杨国忠,终于酿成“安史之乱”。清末执政慈禧太后更是古今第一大戏迷,尤爱京剧。她面对着外敌入侵,外侮日亟,山河破碎,百姓痛苦,却无动于衷,几乎天天看京戏,并在皇宫与颐和园别墅中都建造起富丽堂皇的戏台。她嫌观戏不过瘾,有时还亲自着戏衣,偕同太监李莲英粉墨登场。在她的影响下,整个清王朝的达官贵人们都沉醉于就京剧之中。那些为慈禧演戏的就演员,成了“内廷供奉”,身价百倍,红极一时。名演员谭鑫培(艺名小叫天)成了文武百官最崇奉的偶像。以至北京城里形成了这样一种景况:“国家大事谁管得,满城争说叫天儿!”

沉湎女色的风流皇帝就更多了。秦始皇是第一个爱女色的风流皇帝,他平定六国后,将六国统治者的后妃、宫女、王女等集中到咸阳,并专门建造了规模宏伟的阿房宫,供其淫乐。据说每天秦宫后妃宫女洗脸的脂粉水倒在渭水里,便使水面上浮起一层油腻。汉朝的皇帝因为妻妾太多,便在封正妻为皇后以外,再把众多的小老婆分成等级,称为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汉武帝后宫史载有“女子数千。”东汉成帝宠信赵飞燕是著名的宫廷秽史。晋武帝后宫妇女多达万人以上,可谓破纪录,他常常坐着羊车到后宫游幸,任羊车把他拖到哪里,他便在那里宴饮寝宿。南朝陈后主宠信美女张丽华与孔贵人,直至亡国,在南京留下胭脂井的风流遗迹。宋徽宗甚至微服出宫,到妓院私狎名妓李师师。明武宗朱厚照,不仅后宫妃嫔成群,而且好微服游幸各地,猎取女色。他在大同恋上妓女刘美人,又在宣化府看中客店老板的女儿李凤姐,京剧《游龙戏风》就是描述此事。

白痴皇帝

如果继承皇位的不是个娃娃,而是个呆傻的白痴,那就成了白痴皇帝。白痴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娃娃皇帝那么多,但为害却更大。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白痴皇帝是西晋惠帝司马衷。他本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嫡次子,由于其兄司马轨早死,他就成了嫡长子,被立为东宫太子。当时,负责教养太子的东宫官员都知道太子是个白痴,但为了维护嫡长子的继承制以及自己未来的帝师地位,便合伙长期对晋武帝陷瞒真相。到晋武帝死,司马衷即位做了皇帝,是为晋惠帝,其白痴真相便再也隐瞒不住了。有一次他出外听到青蛙叫声,便傻乎乎地问侍从:“为官乎?为私乎?”意思是这些青蛙是公家所有是私人所有的?侍从听了哭笑不得,无法回答,只得敷衍道:“在官田为官,在私田为私”。有一次,全国闹饥荒,老百姓没饭吃,饿死无数。这个白痴皇帝听了大臣汇报后,感到很奇怪,竟问待臣说:“老百姓既无饭吃,何不食肉糜?”这荒唐的话语成为千古笑话。王公大臣们知道惠帝是个白痴后,便都心怀不轨起来:争权夺利者有之,结党营私者有之,觊觎皇位者有之。最后终于爆发了骨肉残杀的“八王之乱”,导致“五胡”入侵,天下扰攘,生灵涂炭。惠帝本人在糊糊涂涂做了17年皇帝后,也受尽磨难,被人下毒而死。不久,西晋灭亡。

另一个白痴皇帝是东晋帝司马德宗。他是晋孝武帝的嫡长子,从小又痴又哑,“虽寒暑之变,无以辨也”。痴呆得分不清春夏秋冬。孝武帝生前就知道这个儿子是白痴,但为了维护皇位世袭与嫡长继承制,仍不得不立他为太子。这样,司马德宗于公元397年做了皇帝,是为晋安帝,自然是一位白痴皇帝,根本不能理政,必然导致大权帝落,王公大臣各显神通,把朝政搞得一塌糊涂。最后,这位白痴皇帝被权臣刘裕派人缢死。不久,东晋也就灭亡了。

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白痴皇帝是唐朝的顺宗李诵。他是唐德宗的嫡长子,本聪慧异常,学问过人,但在行宗病逝前四个月,突然中风,变得又痴又哑。唐德宗是一位精明皇帝,但他在发现太子痴哑以后,也无法不让李诵继位。李诵继位,即为唐顺帝,在位仅一年。在这一年中,朝政为王叔文、王?掌握,得到朝臣柳宗元、刘禹锡、韩泰等人支持,进行了著名的“永贞革新”(永贞为顺宗年号)。但因这次革新损害了宦官与藩镇的利益,遭到他们的联合反对。唐顺宗被迫退位当太上皇,皇位由顺宗之子李纯继承,是为唐宪宗。二王与柳、刘诸人自然均遭贬逐。无辜的顺宗也因受到惊吓于次年死去。唐朝政局经历了一次激烈的动荡,宦官专权与藩镇跋扈的局面加剧。

白痴做皇帝,无不使政局动荡,国家多难。这是专制政治的恶果,也是封建社会的悲剧。

喜欢杀人的皇帝――暴君

在历史上,过多杀戮臣民的皇帝,被后世史家称之为“暴君”。暴君们嗜杀成性,他们不仅屠杀敌国的君臣军民,而且屠杀自己的臣民,甚至还屠杀自己的骨肉。

中国历史占第一个喜欢杀人的暴君首推秦始皇了。他在平定六国、建立帝业的过程中,常常以得胜之师残酷屠杀六国的军民。天下统一、做了始皇帝后,又以全国人民为假想敌,制订了严密残酷的法令,时时防范与严厉镇压人民的一切“不轨”行动。甚至百姓们仅仅是被怀疑在内心里有不满思想,所谓“腹诽”便要“弃市”――拉到大街上去杀头。他对知识分子的血腥屠杀――“焚书坑儒”,更将他永远地钉在了“暴君”的耻辱柱上,留下了千古骂名。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据《明史·文苑传》记载,其杀害知识分子之多为历代罕见。当时著名的诗人高启被朱腰斩;与高启并称“四杰”的杨基被迫害死于徙流的工场,张羽在岭南投水自杀,黎贲下狱瘐死;与高启并称“十才子”的谢隶被杀;此外还有著名的文人苏伯衡、傅恕、王彝、张孟兼、杜寅被杀,王蒙、王洪瘐死,戴良自杀,等等。历史学家徐一夔在给朱元璋的贺表中,因有“光天之下”与“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之句,朱元璋便疑心徐有意讥讽自己出身微贱、作过和尚,“则”字近“贼”等,要杀徐。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在位的约140年间,以望文生义、捕风捉影、任意罗织罪状等手段,连续制造了多起迫害与屠杀知识分子及其家属、族人的文字狱大按-2,如庄延?《明史》按-2、戴名世《南山集》按-2,汪景祺《西征随笔》按-2、查嗣庭“维民所止”按-2、吕留良按-2、胡中藻《坚磨生诗抄》按-2等等,每一按-2都是杀人如麻,株及妻子儿女,而且连已死的人都要开棺戮尸,对死人也要屠杀一次。真是“杀人如草不闻声”啊!

许多暴君不仅屠杀老百姓与知识分子,还对自己部属的文臣武将大挥屠刀。中国历史上杀戮功臣最有名的皇帝当推汉高祖刘邦与明太祖朱元璋。刘邦原来兵单势弱,靠着部下韩信、萧何、张良、樊哙等文臣武将的韬略功勋与彭越、英布等降将的协助,才打败势力强大的项羽得了天下。可他做了皇帝后,感到这些“功高震主”的部属对他的兵是个威胁,立即在其妻吕后的协助下,制造种种借口,血腥屠杀这些元老重臣。他首先向功盖世、谋略超群的韩信开刀,以查无实据的“谋反”罪名突将韩逮捕,后贬为滩阴侯,不久让吕后出面将韩斩首,并夷三族;接着,刘邦又用相同的手段,把梁王彭越杀害剁成肉酱,夷三族;然后又将淮南王英布等异相继诛灭,甚至杀死了有恩于他的丁公;最后连与他最亲近的开国元勋樊哙与萧何也几乎惨遭毒手。

明太祖朱元璋,在登上皇帝的宝座后,首先制订《大明律》,规定凡敢于“谋反”者,不分主从,一律凌迟处死,并株连亲属,凡年满16岁的都要处斩。“胡惟庸按-2”是他杀戮功臣的开端,前后株连杀戮了约3万人。后来他又以“谋反”罪处死大将军蓝玉,坐“落按-2”死者有13族,达1.5万多人。其他如身冒百死、战功赫赫的大将傅友德,曾被朱元璋誉为“忠贤集于一身”的太子之师宋濂、朱的儿女亲家、位列百官之长的李善长等元老重臣,也都纷纷遭杀身或抄家之祸。后世史家评朱元璋是:“借诸功臣以取天下,有天下既定,即尽举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赵翼:《二十二史札史札记》)

武则天当权前后,皇室骨肉间互相杀戮成为常事,在她成为高宗皇后前,为了在高宗面前诬陷政敌,竟亲手掐死自己的亲生女儿;她当政后,又连续害死了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唐玄宗李隆基一天间杀死自己的三个亲生儿子。南北朝时石虎为了篡位,把做皇帝的哥哥三弘杀了,连嫂嫂、侄儿全杀光。做了皇帝后,杀人如麻,后来因家庭小事,又残忍地杀死自己的亲子石宣,同时还把石宣的妻子和9岁的儿子一起杀死。

北齐文宣帝高洋立子高殷为皇太子,因高殷愚弱,诸叔强悍,高洋为除后患,竟以莫须有罪名活活烧死他的亲弟高浚、高涣。及高洋暴病垂危,预料到他儿子皇位终将为诸弟所夺,便哀求长弟高演,说:“夺但夺,慎勿杀也。”但后来高殷即皇帝位后不久,仍被高演废杀。高演在策划阴谋时,曾联络其弟高湛,并许诺:“事成以尔为皇太弟。”及即位,高演却立其子高百年为皇太子。直到高演临死,深知高百年非高湛对手,只得传位于高湛,并恳求高湛善待其子。但高湛做了皇帝后,却仍将高百年杀死。

中国古代最离奇的皇帝

同性恋是一个时尚的词语,但它不合中国国情,因为它在中国的存在非常古老,汉哀帝刘欣就是其中的一个。

董贤英俊潇洒,又是御史董恭之子,因而被选为太子舍人。哀帝在与他的交往中产生了爱恋,封他为董门郎,并封其父亲为霸陵令,迁光禄大夫。不久,董贤又被封为驸马都尉侍中,《汉书·董贤传》载,这时董贤“出则参乘,入御左右,旬月间赏赐巨万,贵震朝廷。”两人形影不离,同床共枕。有一次哀帝醒来,衣袖被董贤压住,他怕拉动袖子惊醒“爱人”,于是用刀子将其割断,可见其爱恋之深。哀帝还为董贤建造了一栋与皇宫类似的宫殿,并将御用品中最好的送给董贤,自己则用次品。他为了与恋人生生世世在一起,还为董贤在自己的陵墓旁边修了一座冢茔。《汉书·董贤传》载,哀帝还曾开玩笑地对董贤说:“吾欲法尧禅舜,何如?”吓得大臣们目瞪口呆。这种要“爱情”不要江山的恋情在历史上实为罕见。如此忠贞于爱情,国事当然糟得很,哀帝死后不到10年,王莽就篡位建立了新朝。

市侩皇帝

齐废帝东昏侯萧宝卷是赫赫有名的昏君,捕老鼠、睡懒觉、驱百姓、出游玩乐……各种怪行为都有,但他最有名的怪癖要算开店铺。

《南齐书卷七·东昏侯》载,东昏侯“又于苑中立市,太官每日进酒肉杂肴,使宫人屠酤,潘妃为市令,帝为市魁,执罚,争者就潘妃决判。”陪他玩耍的人就有好几千,半个京城的百姓都吓得东奔西躲。《南史·齐本纪下》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又开渠立埭,躬自引船,埭上设店,坐而屠肉。”东昏侯与潘妃的怪癖行为在当时流传很广,有着这样一首民歌:“阅武堂,种杨柳,至尊屠肉,潘妃酤酒。”

东昏侯作为堂堂的一国之君,却做着如此的市侩勾当,可见他的昏庸。他即位后仅两年,萧衍就起兵围困建康(今南京),一代市侩皇帝被部将杀死,年仅19岁。

菩萨皇帝

历史上有过“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宗、北周武帝、唐代武宗、五代周世宗)灭佛,但也有过梁武帝、武则天、唐中宗那样忠实的佛教信徒。其中以“皇帝菩萨”(大臣们在奏章中这样称呼)梁武帝萧衍最为突出。

武帝大力倡导佛教,耗费巨资修建庙宇,当时全国有大小寺庙2846所,其中以大爱敬寺、智度寺、解脱寺、同泰寺规模最大。唐朝诗人杜牧曾感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他还写了大量的佛教著作,“虽万机多务,犹卷不掇手,燃烛侧立,常至戊夜。”且部头极大,其中《制旨大涅经讲疏》有10l卷。同时,武帝还创立了儒佛道三教同源的理论,认为儒教、道教皆来源于佛教。还提出佛教徒不可以吃肉的戒律,以前佛教中无此规定,他根据《涅经》等上乘佛教的内容写了《断酒肉文》,从此,以身作则,过着苦行僧的日子:每日只吃一顿饭,不沾酒肉,住小殿暗室,一顶帽子戴了三年,一床被子盖了两年。武帝还曾三次舍身寺庙:大通元年(527年),他突然跑到同泰寺当奴隶,与众僧一起生活,后来被大臣“赎回”;两年后,又跑到佛庙里去了;太清元年(547年), 84岁的他第三次舍身寺院,且坚持呆了一个多月。三次“赎回”武帝花钱四亿。

佛祖没有保佑这位忠实的信徒,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发动政变,攻克建康,菩萨皇帝被俘,后来被活活饿死。

象棋皇帝

“闷来时,取过象棋来下,要学作做士与象,得力当家。小卒儿向前行,休说回头话。须学车行直,莫似马行斜。若有他人阻隔了我恩情也,我就炮儿般一会子打。”(《桂枝儿·咏部八卷》)唐肃宗李亨热衷于象棋,却不学士象,不学卒车,偏偏学马行斜。

上朝积祸加天宝之乱(也称安史之乱)。肃宗与爱妃张良娣拥兵西逃。逃命途中,他还念念不忘象棋,置堆积如山的军情战报而不理,与张氏整天下棋作乐。丞相李泌进言劝说:若不悬崖勒马,有重蹈“马嵬坡事件”(士兵哗变,杀杨国忠等人)的危险。肃宗仍毫无收敛,为了掩人耳目,命令太监将“金铜成形”的棋子换成“干树鸡”雕成的木质棋子,这样,旁人就听不到他们下棋掷子时发出的声音了。人们称这种棋子为“宝应象棋”。文学作品中,东晋谢安、三国孔明、元末刘伯温都能“帷幄之中下棋,千里之外决胜”,肃宗好像也不示弱。

史上死得最窝囊的,是东晋孝武帝司马矅。

这位老哥跟大多数皇帝一样,沉迷于声色,成天搂着嫔妃喝酒。一次喝醉了,跟宠妃张贵人吵架,注意,是吵架,不是皇帝训斥妃子,而是皇帝和妃子你一句我一句对骂的吵架。最后司马同学给惹急了,甩出一句赌气的话:“俺不理你了!俺那么多妃子,俺找别人去!”说完,倒头呼呼大睡了。

还在那儿清醒着的张贵人开始琢磨了,老家伙要不理我了?找别人去,那哪儿能行?!现在我这么年轻美貌,你就不理我了,那将来等我老了,还有好日子过啊?!越想越气,越想越不妙,最后,张女士一咬牙,一狠心,招来几个宫女,搬了几床大被子,三下五除二,把还在香甜睡梦中的司马同学给活活捂死了。

可怜纯真的司马同学,为了小两口拌嘴的这么一句气话,丢了几辈子才修来的一条皇帝命。

据说,史上死得最离奇的,是春秋时晋国的国君晋景公姬。

这老哥是真正掌握生杀大权的一代国君,上了年纪,多少有点老年病。晋国的一位算命先生,大概是活腻味了,跟国君说,您老咧,活不过今年吃新麦子的时候了,姬老先生一听当然不痛快了,到了当年新麦子下来的时候,把算命的招来,捧着饭碗说:你看,你说朕活不到吃新麦子,朕这就吃给你看!不过,你得先给朕死,谁叫你算得不准!说罢叫人把算命的推出去砍了。

姬老头子端起饭碗,刚要吃,突然觉得肚子不舒服,跟左右说,不成,朕得先去上趟茅房,说着放下碗出去了。左右侍从左等右等,饭都凉了,还不见国君回来,咋回事呢?私下分头去找,宫里哪儿都找不到,最后,在茅房发现了姬老先生,原来掉进了粪坑里,已然薨了……

后来有人赞扬说,姬老先生是第一个殉难于厕所的帝王……

一向以文笔简洁有力著称的《左传》,仅用了一句话描写这一事件:“将食,涨,如厕,陷而卒”。

不记得谁问过我了,什么叫傻缺?我说,好像就是傻冒加缺心眼儿吧。我觉着,以下两位可以竞争死得最傻缺的皇帝……

一位是秦国的君王泰武王赢荡。其实这位国君多好的前途啊,17岁即位,年轻有为,秦国也国势鼎盛,诸侯皆惧。哪儿哪儿都好,就是有点傻缺,喜欢跟人家比力气,见什么都不服不吝,尤其看不得大玩意。23岁那年外出,看见人家洛阳的大鼎,较上劲了,听说姓孟的大力士能举起来,非说自己也能举起来,结果还真举起来了,可是没抗住,掉下来砸断了大腿,搁着当时医疗条件也差点,没过两天就死在洛阳了。

另一位最傻缺奖的候选人,不是帝王,但是怎么说也是金枝玉叶呀,汉武帝的儿子,名头够响的吧,广陵王刘胥。这位刘同学也是好胚子,天生的身强体壮,勇力过人。可是您再能耐,也不能喜欢这么变态的活动吧。刘同学不爱金银美女,就喜欢跟狗熊打架。据说他在自己的封地里有一个很大的熊苑,里面豢养着棕熊,灰熊,黑熊,马来熊,白熊……总之,刘同学成天啥也不干,就琢磨着怎么跟熊掐架,还为此请了老师。隔三差五的,进熊苑去揪出一只熊来一顿胖揍,英雄啊!不过呢,英雄也有失手的时候,终于有一天,刘同学遇着厉害熊了,打着打着,被狗熊给挠死了……

你说堂堂汉武帝,多英明天纵啊,怎么生这么个宝贝儿子……

大家认为,赢同学和刘同学,谁更配得上最傻缺奖呢,俺比较心仪刘同学哦……

嗯,故事讲到这里,我们也该总结总结了,学习历史嘛,就是要以史为鉴,我们学到了什么呢?我以为,有以下几点是我们今后一定要借鉴的:

1.小两口吵架,不要说气话;

2.算命的说点什么,还是要当真的;

3.举重是危险运动,没受过专业训练,千万别尝试;

4.人是掐不过野兽的,尤其是狗熊,不到生死关头,千万别逞能;

5.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上厕所,尤其是去便便,可千万不能着急啊……

娃娃皇帝

开国皇帝取得了政权,登上了皇位。他是将政权、将天下江山视作他一人的私产的。私产决决不可转让给别人,这就是皇权的不可转让原则。他要占据这个职位到永久。因而皇位们都企求长生不老。但是当死亡仍不可避免地到来时,他们就只得将位传给自己最亲近、最相信的人――儿子。这就是皇位世袭制。即使皇子尚在幼年,甚至还在襁褓之中,也仍然由其继位。这样,中国历上就出现了许多娃娃皇帝。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共有29个娃娃皇帝。最早的是西汉昭帝,公元前86年登上皇位;最晚的是清代最后一个皇帝宣统,公元1909年做了皇帝。这其中年龄最小的首推东汉殇帝刘隆,他刚出生100天,就被拥立为皇帝。其他在10岁以下做皇帝的有:东汉的冲帝和东晋的穆帝2岁;北魏的孝文帝和清朝的宣统帝3岁;清朝的光绪帝4岁;东晋的成帝、北魏的孝明帝、南宋的恭帝5岁;清朝的顺帝与同治帝6岁;后周的恭帝和元朝的宁宗7岁;西汉的昭帝、东汉的质帝、三国的吴废帝、清代的康熙帝等7人为8岁;西汉的平帝、东魏的孝静帝等4人为9岁;东汉的和帝与三国时的魏废帝等5人为10岁。至于在16岁以下称帝的则不胜枚举了。

娃娃做皇帝,当然不能管理国家大事,总是由太后、外戚或权臣摄政。这些摄政者往往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揽权营私,玩弄娃娃皇帝于股掌之上,甚至任意废立诛杀,或取而代之。娃娃皇帝若能活到成年,为收回权力,又往往与摄政者展开死斗争,演成惨剧。这种政治闹剧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使皇宫充满了刀光剑影与血腥气。王莽鸩杀汉平帝与末帝、梁冀毒死汉质帝、康熙帝囚禁鳌拜等权臣以及慈禧太后残暴地处置光绪帝等,就是著名的事例。在统治者忙于争夺权力与血腥屠杀时,国家正常的政治经济活动往往中断,人民生活在痛苦与恐怖之中。

我是从来不看好当今的一些所谓风水大师,从来都认为这些风水大师都是骗人的,把一些别人似懂非懂的东西给别人,甚至发生惊人的骗局,然后攫取自己的利益,这是一种很不受人尊敬的行为,当今这些风水大师的存在就是社会上的一些糟粕。

乙0416 论语 和刻本 线装十卷4册全 道春点 朱熹集注 论语 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