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大同算命很厉害的高人,据说元朝时河北一代有很多是从山西搬过来的

民国四川第一妖道 不安于算命卜卦,曾率10万大军攻打红军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大同算命很厉害的高人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据说元朝时河北一代有很多是从山西搬过来的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有功德的十二生肖是什么八仙过海中的八仙都是怎么成仙的据说元朝时河北一代有很多是从山西搬过来的***是真的嚒

破除迷信

过去的占卜馆是怎样经营的 喜欢妇女来算卦,却竟然会这样做 上

科学无神论网2004年2月1日涂建华《属相合冲的民俗与lanlan的对策》说,有网友lanlan来信求助:她属相是虎,与属猴的情人要结婚,而他的父母据虎猴属相相克坚决反对,并用他们单位某一属虎的妻子在50岁时丈夫和孩子都死亡来证明。她与他都不相信这种迷信,但又不知应怎样来解释,请求给予帮助,以便说法父母。涂先生文章从最一般的道理做了解释,又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议。文章希望其他同志再作进一步解释,并提到本人似乎对这方面作研究。我的一部书稿《说神道鬼话民俗--神秘文化揭密》恰好有《婚姻的"六合"等是怎么推算的》一文,现在结合lanlan的问题加以修改,试投科学无神论网,看可否对这类疑难有助。

这类迷信属于神秘文化,从一般道理只能简单说明它们是无道理,却不能长根本上说明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说法。而这种"为什么"正是迷信特意要掩盖的。我的研究便是打破沙锅问到底,探求迷信隐蔽的所谓歪、假、骗的"道理",它们往往牵扯许多方面,互相支持。

一般人短期相处,都会有种种不可调合的矛盾、冲突,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会如此。婚姻是终生的大事,如有不可调合的矛盾,更为父母及亲人关切。旧时的婚姻又是据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各种不合更为多见,人们对婚姻的合顺与否,便谋求一种预知的办法。在古人迷信"天命"的认识下,阴阳、术士等迷信职业者便大钻空子,谎说是夫妇双方结婚或出生的日期不合,注定了婚姻的不合。这种方法操作简单,虽毫无道理,却盛行几千年,至今还有不少的人相信。

大约从汉代时就有这种迷信,即"六合"的说法。传为汉代的古诗《焦仲卿妻》中,母亲为被赶回娘家的女儿另找好丈夫,夫家"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这"六合"即选定吉日成婚。所谓吉,是日期的干支用字阴阳相合,共有六种:子与丑、亥与寅、戌与卯、酉与辰、申与巳、午与未。

但是,十个天干用字本身就属阳,十二个地支用字本身就属阴。因此,任何日子的干支用字本身就具备了阴与阳(即地支与天干)的相合,本无所谓不合,无所谓选择相合。把地支字分成阴阳的话,子、寅、辰、午、申、戌都属阳,丑、卯、巳、未、酉、亥都属阴。便应该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相合。但这是许多人知道的,迷信偏不这么说。为求骗人而神秘,迷信创造者把正常的子、丑、寅、卯等顺序,改变成把子、丑放在中间,说子与丑相邻为合,亥与寅等五种左右位置对称也是相合,就是所谓的六合。情况如下图:

未申酉戌亥子丑寅卯辰巳午

很显然,这纯是一种人为的组合搭配。地支用字内部并无阴或阳的区别,一个日子也仅有一个地支字,并没有"阳"的一层。可见所谓六合是阴阳相合,是没有道理的,也是与阴阳学说矛盾的。

"六合"说法,汉代已有,指好日子,直到《南齐书·礼志上》才给出一个解释:"五行说十二辰为六合。寅与亥合,建寅月东耕,取月建与日辰合也。"所谓"月建",简单说就是某月与十二支的某个字相配,而"日辰"也就是某日用十二支的某个字相配。也是没有"阳"的一层。实际上,所谓"月建"与"日辰"相配,只是指"月"与"日"合成"明"字,由此而附会成这个日子光明不暗。光明与吉祥相承应,从而说这是良辰吉日。

原来,这就是所谓"六合"吉日的道理与秘密,怪不得从来也没有人敢于打开窗子说亮话,把理由讲出来,也没有人来研究揭露。于是,千多年来,术士、阴阳之类用此骗人,而迷信者反而出钱来请他们欺骗自己。

迷信骗人的手段又是以凶多吉少来吓人,吉日只有六种,而凶日却有"六冲"、"六害"、"三刑"类型的许多种,解说与图解如下文。

十二地支、十二属相,都是首尾相接,周而复始的循环。迷信设计者便把它们排成一个圆形,取任何一个地支字,通过圆心与对面的地支字相连,这六组关系就是所谓的"六冲"凶日。换一个办法,不经圆心,从子与对面的对应的未(羊)相连,如此类推,把其他十个字组成对应关系,便就是所谓的"六害"凶日。

"三刑"指另外三个互相刑杀克妨的日子组合:子与卯、戌与丑、寅与巳。它们是怎么来的,不容易看出,因为迷信设计者使用了更隐蔽的手段。先说子与卯这一组,是再换一种方法:在圆周图上从子始,隔丑、寅,而与卯联线;再同样把卯与午、午与酉、酉与子联线。实际是四组关系,有意舍弃另外三组。隐蔽整体,只露一个边角,自然难知真相。同样,从戌到丑、从丑到辰、从辰到未、从未到酉、从酉到丑,又是四组,而只说戌与丑。同样,从寅、巳、申、戌,又是四组,而只说寅与戌。

迷信说法也会标新立异,所以六冲、六害、三刑等也有其他的大同小异说法,用不着一一来说。

那些祥合与不合,就是如此从纸上"冥思苦想"而来的。

唐代时出现了"八字"的说法,是用人的出生年、月、日、时的四种干支共八个字来作各种算命。但真正的推算起来又太麻烦,而且必然出现此项合而彼项不相合的情况,难于取舍。便实际上仅是从"年"这一项来决定,又只是从其中的地支用字来推断。由于地支字本只是表示顺序关系,也就可以指代一定的年份和属相,于是把择吉选日的"六合"、"六冲"、"六害"、"三刑"的地支又套换成对应的十二属相,并且专用于判断婚姻的合与克。由于"五行相克"说法被人相信,迷信又说"六合"等是从"五行相克"来推算的。这又是骗人。我们且看地支、属相、五行,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属相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五行水土木木土火火土金金土水

如此对应的话,就成为:

六合:子与丑(鼠与牛)、亥与寅(猪与虎)、戌与卯(狗与兔)、酉与辰(鸡与龙)、申与巳(猴与蛇)、午与未(马与羊)。

六冲:子与午(鼠与马)、丑与未(牛与羊)、寅与申(虎与猴)、卯与酉(兔与鸡)、辰与戌(龙与狗)、巳与亥(蛇与猪)。

六害:子与未(鼠与羊)、丑与午(牛与马)、寅与巳(虎与蛇)、卯与辰(兔与龙)、亥与申(猪与猴)、戌与酉(狗与鸡)。

这些说法实际是强词夺理,是诡辩,是骗人。因为:

水可以冲掉土,土也可以挡住土,这就是所谓水与土相冲。金属刀具切削木头,火融化金属,,土可以压灭火,都是相冲的。但六合却说子与丑(鼠与牛)、酉与辰(鸡与龙)、申与巳(猴与蛇)、午与未(马与羊)相合。有三种就与五行理论矛盾。

辰与戌、丑与未都是土,是相同的,因此所谓龙与狗、牛与羊相冲,完全没有一点道理。

这些说法又掩盖五行相生的一方面。如木头可以生火,却说寅与巳(虎与蛇)相害;土中生长树木,却说卯与辰(兔与龙)相害;金属矿都存在土石山中,却说戌与酉(狗与鸡)相害。

金属刀具切削木头,但铁锨、橛头等也需要木柄。火可以烧掉木头,是冲;从而说虎与猴相冲。但是太阳、高温也是火,草木的生长却离不开阳光,也可以是相合的。兔(木)与龙(土)相害,解释成:木(植物)破土而长出是克,但土养木岂不又是相适合。

事物间有各种各样关系,迷信的相克说法或者只计其一,不计其余,或者连一点附会的道理都没有。更何况那些动物本身并没有什么矛盾妨碍。猫是老鼠的天敌,狼吃羊,但属相却没有猫、狼,迷信就钻不了空子。虎吃羊,却不说属相相克。

婚姻的不合是实际存在的,原因是双方阶级出身、社会地位、思想性格、性关系等。包办婚姻增加了这种矛盾,甚至形成悲剧。古代人们一般不从这些本质方面考虑,简单地归于天命。于是迷信职业者巧钻空子,用属相不合来吓人骗人,广开谋财之道。

如果我们也要骗人,也会仿那些说法另外提出更多的不合。

比如,我们按照六害的形成法,各从虎兔、牛龙、鼠蛇、猪马、狗羊、鸡猴处画不通过圆心的直线,说这又是一种六害,何尝不可?这样类推,从牛虎、鼠牛、鼠猪、猪狗(即相邻的两个属相)作联线,又各有四组平行的弦。共得六组平行的弦,便共有三十六害了。而其中鼠牛(子丑)、猪虎(寅亥)、狗兔(戌卯)、鸡龙(酉辰)、猴蛇(申巳)、羊马(午未),恰巧又正是所谓"六合"。同样,按"三刑"的说法(即每隔两个属相而作联线),又可以得出猪虎、虎蛇、蛇猴、猪猴四条(如图中所示),如此类推,便有四组共十六种相刑。

这种种矛盾充分证明了:无论"合"、"冲"、"刑"、"害",都是人为的编造。

六冲、六害、三刑的迷信,在民间形成了许多顺口溜说法,如同谚语而常被引用。六害的羊与鼠一种,就有"羊鼠相配一旦休"或"鼠羊不到头"。对牛马害,或说"白马害青牛",或说"白马怕青牛"。又如"蛇见猛虎如刀绞"、"青龙见兔泪交流"、"乌猪怕猿猴"、"鸡狗不一家"或"鸡狗相配断头婚",都是六害的口诀说法。又如"黑狗不进羊圈"便是三刑中的所谓狗羊相刑。

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本可成为美满婚姻的男女,被诸如此类的迷信拆散了。现在相信这些说法的人也还不少,特别是老年人。议婚的青年男女遇到这种情况,应当向老人讲解相关的道理,破除他们的迷信,也坚定自己的爱情。如果再从自己周围的已婚男女作些实际调查,必能用事实证明:婚姻的是否合顺,与男女双方的属相并没有什么关系。

以往的文学作品也多有涉及六合、六冲之类的内容,多数是宣传了迷信。现在的小说、戏剧、影视作品也有这种内容,这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如果作家能做些研究,既写到"鸡狗相配断头婚"之类的迷信认识,又适当地有破除迷信的内容,便是很需要的,也可说是有功德的。

乾隆十二年所修河南《荥阳县志·岁时民俗·十二月》:"术家有载男女干支克犯禁婚之说,解之者曰:二十四日后煞神朝天,百无禁忌。于是数日婚娶较多,鼓吹及转移执事者,日不暇给矣。"《新郎县志》等相同。

迷信说腊月二十四以后煞神回天,许多人便在此后的五或六天内突击结婚,吹鼓手及傧相等各种执事人员,办完这一家,又赶去办另一家。这实际是也不相信六冲等那一套了,于是自己解放自己,也创造出所谓"煞神朝天"的理论根据。即从灶王爷在腊月二十四归天一说,附会出煞神也归天了。这是以迷信的方式来反对实际的迷信。反对,不信八字迷信为真,煞神归天的迷信是假。

《成都方言词典》"改八字"条言:民间相传正月十三日是宋代杨家将杨继业遇难的日子,俗称"杨公忌日"。"十三"谐音"失散",因而民俗说,这天出生的女孩结婚后,后代会断绝,所以难以说成婚姻。于是便贿赂算命先生,给她另选一个生日。真实生日一直要保密到她死后,在丧宴上由算命先生宣布她的真实生日。这叫"改八字"。

另外各种男女八字不合,而又一定要结婚的,也贿赂阴阳之类,改动而使相合,也是改八字。这一种实际上也是不相信八字合与不合那一套,也是不得已而用假迷信否定真迷信。

《清稗类钞》第十册《方伎类·嵇叔子为妻推命》说的是清代顺治朝,考中举人的嵇宗孟(字叔子)的事。他擅长用八字算命。算自己的命,最高当四品官,但妻子的命跟不上他。他刚被推举孝廉,未正式当官,妻子就死了。说媒的人不少,他算了她们的命不好,都拒绝了。一个富人想把女儿嫁给他,让算命先生算,说女儿是"十恶大败之命",便用钱买通,给改了个非常好的八字。嵇宗孟把假八字一算,自然很好,便结了婚。后来他当了四品的杭州太守,后妻也得了四品封号。他死后多年,儿子给母亲过七十大寿,母亲才说明自己生辰真实日子,她的假生日骗了丈夫及儿女们四十多年。

这件事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八字及属相实在与命运无关。二是,讲八字迷信的人在关键时候也不相信八字决定命运,因而改八字。三是精通看八字的人也算不出作假的八字,说明一切算命都没有道理。

同一组迷信说法在不同时期、地点会只流行某一个,也会有大同小异的变易。涂先生介绍的山西民间流传的所谓相合者为:子与丑合--鼠与牛相合;巳与申合--蛇与候相合;寅与亥合--虎与猪相合;午与未合--马与羊相合;辰与酉合--龙与鸡相合;卯与戌合--兔与狗相合。边便是全国比较普遍性的"六合"。山西属相不相合者的民谚:白马怕金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错,兔龙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便是六害。因此没有"六冲"中的"寅与申(虎与猴)"。不同的禁忌,也说明都不是实际事理性的。

有那么多的不合,对男女都是适用的,但民俗对于虎与猴的不合,对于女性属虎配男性属猴,却特别讲究。这又是结合了基于男尊女卑而成的迷信对妇女的污蔑,即妇女有所谓"白虎星"或"白虎精"的迷信说法。

《中国性科学百科全书》"白虎与青龙"条:"阴毛阙如,谓无毛症。女性患无毛症,民间俗称'白虎';男性患无毛症,民间俗称'青龙'。阴毛同汗毛、胡须一样,由于个体的差异存在着有与无,疏与密的不同。而阴毛的发生受性激素的制约。一般女子在11~12岁,男子在14~15岁,随着卵巢和睾丸不断发育成熟,开始分泌性激素,以刺激阴毛囊细胞内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受体)而开始生长阴毛。当阴毛受体不健全时,则阴毛稀少、柔软。若生长受体阙如,则呈现无毛症。一般女性无毛症大多是生理性,其体内没有重要病变,也不影响健康和生育。……但民间有认为'白虎'或'青龙'均为不祥之兆,有'患女克夫'、'患男克妻'的说法,这是一种荒谬和迷信的认识。"

《太原方言词典》:"白虎精:迷信指不长阴毛的成年女性,认为这种女人妨祖克夫,会带来厄运。"《洛阳方言词典》:"白虎:女人无阴毛。"《崇明方言词典》:"白虎星:骂女人是灾星,命不好。"《汉语大词典》:"白虎星:星相家所说的一种凶神,逢之则多不吉。"举例《文明小史》第四十回:"逢之的母亲央了一位合婚的先生占了一占……但是两下合起来,冲犯了白虎星,父母不利,有点儿刑克。"茅盾《春蚕》二:"'那母狗是白虎星,惹上了她就得败家。'--老通宝时常这样警戒他的小儿子。"

《中国性科学百科全书》从人的生理科学说明迷信的谬误。而它与方言辞书却都不能解释为什么专用"白虎"之名来吓人骗人,可以说是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汉语大词典》的两例实际都是指妇女,用"星相家所说的凶神"作解释又是张冠李戴。

此"白虎精"只是由"白户净"的平实意思作谐音吓人。白,空白、没有,如"白手起家"中。指没有阴毛。户,指阴户。净、白,复说。而"青龙"中,"青"由"清"谐音,指清白,即无阴毛。龙,是蛇的变说,民间性隐语把男阴讳说为蛇。可见,都是用语言手段,把无阴毛转变成耸人听闻的说法。由于男尊女卑,"青龙"的同类说法便流传不广,上述几种方言词典没有相应的条目。"白虎"成为此迷信的附会而神秘之处。它在底层上指性淫,民间把性淫的人说成"费男人"或"费女人",又泛化扩大为妨祖及其他。这就是所谓的克夫克妻,可见没有什么道理。

方言俗语利用"白虎"谐音隐实示虚,设难成趣,还可指称其他事物,如哈尔滨把不长胡子的成年男性,戏称"白虎嘴儿"。白,也指没有。"虎"谐音指"胡须"。《本草纲目》言,中药用的石灰、西瓜也叫"白虎",见《本草纲目》,但未说原因。就是从石灰颜色"白乎乎"、西瓜清热"败火"来谐音的(方言或"败火"与"白虎"同音)。古代穷书生把常吃的青菜豆腐汤,叫"青龙白虎汤",自找清贫生活的乐趣。也是从豆腐颜色白乎乎谐音的。青菜弄汤,谐音成"青龙汤"。以上"白虎"的各种谐音趣说又提示我们,以"白虎"、"青龙"指不长阴毛,起初本当是"好事者"卖弄聪明的艺术性说法,并没有其他含意。因为奇特,便流传开来。流传的人往往不求甚解,不知其中的谐音曲折。而处心积虑,无孔不入的迷信职业者,却敏感的从中看到自己的生意经,于是移花接木、暗渡陈仓、狗尾续貂,依附它而添加上性淫、克夫、妨祖,诸如此类的迷信内容。

以上是全国性的说法,还有地区性的独特说法。如有的地方对属虎的女性又分为"上山虎"、"下山虎"。前半夜出生为上山虎,已寻野兽吃饱,未必伤人;而后半夜出生的是饿虎下山寻食,更会伤夫。对白天出生的属虎的,禁忌相对宽松,说是虎白日藏伏,或不害人。这种说法本身存在不合事理的地方。虎一入夜间即活动觅食,并非上半夜吃饱上山,反而下半夜受饿寻食。这正是骗人说法。实际的神秘事理是虎与十二支的寅相配,而寅时(即临晨三点到四点)在下半夜,可以说是属虎的"本命时",因此指最凶。

至于那个50岁死了丈夫与孩子的属虎的妻子,不能证明是她克死了他们,因为先与妻子而死的丈夫,先于母亲而死的孩子,实在多得不知其数,丈夫与孩子不会都属虎,妻子不会都属猴。各种属相都有,这是谁都知道的事实。能说各种属相都相克吗?

最后介绍两个关于妻子克丈夫的文学作品。明代民歌集《山歌》中一首《杀七夫》(括号中是对前面难词是解释):"姐儿命硬嫁子七个夫,第七个看看咦(又)要挫(指死)。听得算命先生讲道:铜盆铁帚(各隐指女阴与男阴)硬对子硬,方无事。阿奴(女性自称)只恨家公软了无奈何。"就是说妻子费男人。另一首《清江引》:"张皮、赵铁、王大毡、龚锡匠、陆弓箭、何寿官、孙搭爷,尽来吃羹饭。我的天!天!天!天!天!天!天!"张皮等指先后死了的七个丈夫,"皮"、"铁"等字指他们都是有韧性和硬性的。"羹饭"谐音"赓饭":继续来吃饭。但"吃"指性事。"天"指丈夫。两首都是所谓妻克夫题材,说明是民间易于谈论的。歌中没有特别说妻子属虎,曲折的反映:丈夫,甚至接连几个丈夫死在妻子前面,那是他们自己不健康。

《香艳丛书》第五集卷三潮声所作《记栗主杀贼事》:"迷信者云:命中犯披麻,杀夫不用刀。妇人命硬可怕如此。有某氏妇者,貌既殊丽,性亦温存,惟披麻星犯命,日者皆言其有杀七夫之相。及笄后,归某甲。早死,复适乙,三月而亡。于是复改醮于丙。丙死,而丁,而戊,皆夭逝。妇虽阅历多人,屡遭磨蝎,然在妙龄时候,情形方浓。对镜添妆,自叹红颜薄命。花晨月夕,求凤恒歌。知之者,虽艳其貌,怜其遇,终以前夫为殷鉴,敢望而不敢即。久之,有某己者,素不信术者语。侦知妇意,遂委禽焉。新婚燕尔,弋雁兴歌,女貌郎才,适成眷属,其乐可知矣。妇以为连杀数夫,已解披麻之厄,从此当可白头偕老,永矢百年。讵料钢柔相克,再接再厉。不半载而又失所天。痛恨之下,心如死灰,因一意守贞,不复求人间之乐。盖妇以日者曾言当杀七夫,故不敢再上望夫台矣。然妇本多情,每嫁一夫,必将前夫之栗主(按,即丈夫的灵位牌)携之同往。至是己得六具,扃而纳诸床下。夜半,忽有偷儿穴壁入,摸得栗主笼,意为奇货,摄之欲行。妇闻悉索声(按,指小偷慢慢行走声),疑为栗主争风而相斗也,遂望空虔祝曰:'各位夫子,幸勿喧闹。妾之至此,实命不犹。'偷儿听之,适适然惊,以为彼暗伏多人,戒其勿为声响,将致余之死命,故言贼命不有也。妇又曰:'自今以后,当为君等守节,幸毋恐慌。'妇语毕,声息寂然。明日起,视偷儿已吓死于床下。"

是说:算命的说她要"克"死七个丈夫,而且已经"克"了六个。一个小偷自己错解了她自言自语的话而吓死,也被附会成克死了第七个。这曲折反映那六个丈夫也是因自己的原因而死。没有说她是属猴,也没有说是白虎星,另说是"披麻星",意思是为丈夫披麻戴孝的人,这与丈夫先死一致。但是,有谁一生不曾为亲人披麻带孝呢?却能说所有的人都是披麻星犯命吗?而天上并没有这个名字的星星。为谁带孝,就是自己克死了他吗?

总之,迷信说法往往是使用多种曲折隐蔽方法掩盖所依据的假道理,是互相结合而支持的。要破除迷信就要作整体研究,彻底揭露它们的体系。它藏头露尾,就要揪出那尾巴。包括"虎猴相克"在内的的所有属相的克与合,也是如此。

1、张果老

有一天女山寺的一位和尚挖菜地时意外地挖得一只硕大肥嫩的何首乌根,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从此便长生不老。老方丈立即吩咐伙房水洗煮了。于是,老方丈召集全寺众僧于大殿开会,研究如何分食何首乌,谁吃头,谁吃身子,谁吃胳膊和谁吃手腿脚,谁喝汤。

众僧侣无不欢欣鼓舞,喜气洋洋。为防止伙房偷食,伙房僧人也急于知道如何分配,因此,伙房僧人也都参加了会议。这时恰巧张果老赶着毛驴从东方访友归来,风尘仆仆、饥饿交加,干渴难忍,同时也辛劳疲惫不堪。老远就闻得女山寺内异香四溢,扑鼻而来,沁人心脾,令人迷醉。

他遂加快脚步进入寺内,见四下无人,即刻钻入伙房,揭开锅一看,粉嫩粉嫩的一颗何首乌已经煮熟,象新生的婴儿安详地熟睡在那儿,可爱之极。馋得张果老垂涎三尺,他也顾不了许多,下手捞上来分割撕扯就吃,片刻之间就把整个何首乌根三下五除二给报销了。顿觉浑身舒畅,心宁气爽。

张果老自己吃饱喝足之后,又将剩下的何首乌汤刮给坐骑毛驴喝了,随后便躺在伙房前休息晒太阳,很快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众僧开会完毕,蜂拥而至,准备分食何首乌,进入伙房一看,锅已空空大敞,什么也没有了。于是断定是张果老干的,立即报告方丈,方丈焉能善罢干休。

沉思片刻,认为仙物已被此人吃掉,现在当务之急是打死此人,分食其肉,也可以得到仙气。随即命令武僧操起棍棒器械打死此人。但由于吵吵嚷嚷的,把个张果老惊醒。他见势不妙,偏身上驴,落慌而逃。不想倒骑在驴身上,原来向东面开阔地逃跑的,可是慌不择路,驴头向西。

他一手抓住驴尾巴,一手在驴屁股上使劲捶打。可是越打驴越是向西方奔跑,结果越过山梁奔到山西头湖边,只见湖水茫茫,已无去路。眼看就要丧命,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毛驴怪叫一声,四蹄生风,腾空而起。

乘云驾雾,越过女山湖,安稳地落在对岸的一座小山上,原来毛驴得了仙力,张果老因此绝处缝生。于是张果老稍稍放心,坐下来喘口气,晾晾驴,便又倒骑毛驴,悠然而去,从此就得道成仙。

2、蓝采和

一天,采和求仙访道来到一个荷花池畔。这池塘里的莲花正长得茂盛,放眼望去,清新的荷叶在明媚阳光的映照下琉琉璃璃,闪闪发光。微风吹来,莲叶晃动着翠绿的叶子,残留在叶上的小水珠,随着叶子的摇摆面流动着。一柱柱的莲蓬,撑开着一朵朵莲花。

花或粉红,或淡黄,或雪白,与青绿的莲蓬互相衬托,呈显出一幅完美的图画。蓝采和看看清绿肥大的荷叶,心里似有所悟。于是赶紧摘了几片宽大的叶子垫在篮子底下。然后提了一篮子清澈的池水来到老者身边,给老者洗伤口处的脓血。哪知这老者的伤口被这池水先过之后。

一下子就全好了。蓝采和见到这水如此奇异,瞪着眼,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蓝采和还在发愣。这老者已经用双手掬了一捧水给他喝了下去。没想到喝了这水之后,立刻觉得身子变得轻轻飘飘的了,而且悠悠地飞了起来。

3、何仙姑、

何仙姑原名何琼,唐高宗开耀元年出生于零陵一户普通的庄户人家。十四岁那年,她在云母溪畔遇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胡子老翁,老翁向她询问了一些当地山水的情况,何琼都伶俐地作答,老翁非常高兴,从自己的背囊里取出一枚鲜灵灵的蟠桃送给何琼,何琼接过,谢了谢老翁。

然后三下五除二地把蟠桃吃下了肚,老翁看着她吃完,满脸笑容地点点头,转身就不见了。回家后,何琼一连几天都不感饥饿,因而也就不想吃东西,精神却比以往更旺盛,一个月之后,何琼又在云母溪边遇菱到了那位老翁,这次老翁把她带到云母山上。

教她如何采集云母以及怎样服食云母。何琼按照他的话,每天到云母山上采食云母,渐渐感觉到自己身轻如燕,往来山顶,行走如飞。此外,她还能辨识和采摘山中的各种仙草灵药,为附近的百姓治疗各种疾病,且能预测人事,因此周围的人都称她是“何仙姑。”

4、曹国舅、

有一天曹国舅忽然道黄河渡河,因为没有钱,艄公想撵他下船。曹国舅于是将金牌取出,在场的人,都跪下三呼万岁。唯有一道人喝叫:“汝既出家,如何倚势惊欺人?”曹国舅躬身问道:“我哪里敢仗势欺人了?”那人便说:“那你能把金牌丢到水中吗?”曹国舅随手将金牌扔了,众人皆呼。

道人呼曹上岸,说“同我去来。”两人上岸,道人问:“你认识吕洞宾吗?”曹国舅说:“我只是小小一个凡人,哪里知道吕洞宾呢?”那道人说:“我就是吕洞宾,特地来渡你成仙。”于是吕洞宾教授曹国舅口诀,修证仙果。

5、韩湘子

有一天,是韩愈的生日,亲朋好友登门致贺,韩愈设大宴招待他们。湘子不期而至,向韩愈祝寿。韩愈见到他是又喜又怒,湘子坐在席间,韩愈问他:“你长久游历在外,不知你的学问是否有长进,请作一首诗,来表达你的志向。”韩湘子开口便吟:青山云水隔,此地是吾家。

手扳云霞液,宾晨唱落霞。琴弹碧玉洞,炉炼白朱砂;宝鼎存金虎,芝田养白鸦,一瓢藏造化,三尺新妖邪;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有人能学我,同共看仙葩。于是韩愈与湘子到蓝关傅舍中借宿,韩愈这才相信湘子所说皆是真实的。这一夜,韩愈与韩湘子谈论著往来之事,修真的大道。

韩愈是心悦诚服。第二天,辞行之前,韩湘子取出一瓢仙药,对韩愈说:“服一粒,可以御寒暑。”韩愈恍然大悟。韩湘子说:“你不久就会回来,不止是没病,还将再被朝廷重用。”

韩愈问道:“我们后会有期吗?”韩湘子答道:“不知道。”于是飘然而逝。后来韩湘子再度度化韩愈,韩愈终于也得道成仙。

6、铁拐李、

他少年的时候是一个眉目清秀、文质彬彬的读书人。他也参加过多次的科举考试,可是因考场失利,屡屡不能考中。最后便不再执迷科举,而且看破红尘,离家远走,到处去求仙访道。铁拐李的求道之心非常恳切。为了早日修成正果,他不畏艰险阻在深山幽林之中寻找到了一处茅舍作道庵。

在这里潜心修炼。后来,为了更快地提升自己的道行,他离开了这处茅庵,经历数个月的餐风露宿,涉深滩登高山,最后在一处幽谷的山洞里居住了下来。在这个山洞里,铁拐李一住就是十几年。可是他还是自感道行进展甚微,如果这样下去,他离成仙的日子将相当的漫长。

更不知道自己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成仙了。于是他很想得到高道名仙的指点,这样他的道行就能事倍功半,终有所成。他最先想到的是华山上的太上老君,因为太上老君李耳与他同姓,而且是道教之始祖,如果能得到太上老君的指点,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得道成仙的。

7、汉钟离

这一日,吕洞宾独坐家中,忽然见无数奇形怪状的鬼神跑来,有想抓他的,也有想杀他的,洞宾毫不畏惧。过了一会儿,只见几十个夜叉,押着个血肉淋漓的囚犯,那人口中大叫道:我是被你上辈子杀害的,快点偿我命来!”吕洞宾答道:杀人偿命,又有什么好推辞的?”便去拿出刀子、绳索。

准备自杀抵偿命债。忽听空中大喝一声,鬼神囚徒一下不见,一人鼓掌而下,原来是钟离权。他对洞宾说道:”尘心难灭,仙才难得,我寻求徒弟的迫切,更过于别人求我。十次考验你,都能经受得住,以后得道,是必定无疑了。只是你功德善行都没能完满。

且传授你个点铁成金成银的黄白之术,你可以用它来救济世人,利益众生,待三千功德完满,八百善行圆备,我再来度你成仙。

8、吕洞宾

吕洞宾一天从外面回来,一进家门,就看见全家人都无缘无故地死了。他见如此,既不悲伤也不悔恨,只是一个人默默地安排家人的丧事。正当他在料理后事的时候,他的家人忽然活了过来,吕洞宾还是不悲不喜。第二次是:吕洞宾到街上去卖货,本来跟买主讲好了价钱的,可是到了最后。

买主却反悔变卦。吕洞宾还是不气不恼,随买主爱付多少钱就付多少,随他拿去。第三次是:吕洞宾在牧羊的时候,遇到一只凶恶的老虎追捕一只小羊。吕洞宾不顾性命用身子挡住了老虎,老虎见状只好悻悻而去。

如此一连十次,吕洞宾对汉钟离的考验都以平淡的心境来对待。汉钟离于是对吕洞宾说:“我已经试了你十次,你都已顺利过了尘俗关,可见你是可以得道的,但是要想成仙,你还得立三千功、八百德才行。”

从此以后,吕洞宾就用从汉钟离那里学来的道法和仙术,以及后来从火龙真人那里学来的剑法,不断四处济世救人,斩妖除孽,为民造福,立下了不少的功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仙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历史背景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地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这自然要从元末年间的历史谈起。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虽然盛极一时,但“只识弯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仅至正元年( 1341),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以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以后人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至正八年方国珍在台州起义,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颖州起义,号称红巾军,徐寿辉在蕲州起义。至正十二年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起义,第二年张士诚也在江苏泰州起义,其后十余年,特别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军决战于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广大农民纷纷响应,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掠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脱脱传》),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军察罕帖木儿部与农民军战,“两战皆败之,斩首万余级”(《元史察罕帖木儿传》),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军“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元史顺帝本纪》),后来元军正规军精兵使尽,无力把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一些地主武装,为了维护本身利益也配合元军与农民作战,山西的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父子,陕西的李思齐,也出兵豫、陕、鲁和两淮,终于把红巾军镇压下去。在这些战斗中,元军和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元史.顺帝本纪》),使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扬州城中当时被杀的仅余有十八家。(《明在祖实录》卷五)温县牛洼村《牛氏族谱》也载:“兵戮河南,赤地千里。”已到了“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这样元末长达十六年的兵乱才算结束。

元朝末年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疫也接连不断。黄、淮河又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据《元史》载,仅元朝末年的雨旱灾,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元史.五行志》)”造成“漂没民庐、死者众”(《元史.顺帝本纪》,“禾不入地、人相食”(《元史.五行志》),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至正元年,汴梁、钧州大水...二年四月,睢州仪封县大水害稼。六月癸丑夜,济南山水暴涨,冲东西二关,流小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卧龙山水通流入大清河,漂没上下居民千余家,溺死者无算。三年二月,巩昌宁远、伏羌、成纪三县,山崩水涌,溺死者无算。五月黄河决白茅口。七月,汴梁中牟、扶沟、尉氏、洧川四县,郑州荥阳汜水、河阴三县大水。四年五月,霸州大水。六月,河南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民居数百家。济宁路兖州、汴梁、鄢陵、通许、陈留、临颖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七月,滦河水溢出平地丈余,永平路禾稼庐舍漂没甚众。东平路东阿、阳谷、汶上、平阴四县,衙州西安县大水……五年七月,河决济阴,漂官民亭舍殆尽。十月,黄河泛滥。七年五月黄州大水……八年正月辛亥,河决,陷济宁路。六月已丑,中兴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平地深丈有五尺余,漂没六十余里,死者一千五百人。是月,胶州大水。七月,高密县大水。九年七月中兴路公安、石首、潜江、监利等县及沔阳府大水。夏秋,蕲州大水伤稼……

十二年六月,中耠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漂民居千余家,溺死七百人。七月,衙州西安县大水。十三年夏,蓟州丰润、玉田、遵化、平谷四县大水……十四年六月,河南府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没居民,溺死三百余人。秋,蓟州大水……十六年,河决郑州河阴县,官署民居尽废,遂成中流。……十七年六月,暑雨,漳河溢,广平郡邑皆水。秋,蓟州县皆大水。十八年秋,京师及蓟州皆大水。十九年九月、济州任城县河决。二十年七月,通州大水。二十二年三月,邵武光泽县大水。二十三年,孟州济源、温县大水。七月,河决东平、寿张县,圮城墙,漂屋庐,人溺死甚众。二十四年三月,益都县井水溢而黄。怀庆路孟州、河内、武陟县水。七月,益都路霆光县、胶州高密县水。二十五年秋,蓟州大水。东平须城、东阿、平阴三县疔决小流口,达于清河,坏民居,伤禾稼。二十六年二月,河北徙,上自东明、曹、濮,下及济宁皆被其害。六月,河南府大霖雨,*水溢,深四太许。漂东关居民数百家秋七月蓟州四县、卫辉、汴梁、钧州大水害稼。八月,棣州大清河决,滨棣二州之界,民居漂流无遗。济宁路肥城县西黄水汛溢,漂没田禾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齐河县境七十余里亦如之"。(《元史.五行志》)在《元史》中这类记载比比皆是。特别是河南地区几乎年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中书省户部曾上言:"连年水旱,田禾不收。”(《元史.顺帝本纪》)当时的一位治河大臣也说中原地区“连年饥馑,民不聊生。”(《元史纪事本末》卷二)

元末中原地区不但水患严重,大蝗灾也频频而至,从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大蝗灾计有十八九次。(《元史.五行志》)元时的大名路,至正十二年六月“开、滑、浚三州元城十一县,水旱虫蝗,饥民七十一万六千九百八十口”。(《元史.顺帝本纪》)中原地区从元统三年到至元末年,大饥荒就达十五次(《元史.五行志》),至正十七年河南大饥。十八年“京师大饥,彰德亦如之”。至正十九年冀、鲁、豫大饥,通州民间五杀其子而食之。保定路孽生盈道,军士掠孱弱以食。山东、河南之孟津、新安、渑池出现“民食蝗,人相食”的惨状。同时,危害极大的瘟疫又多次流行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以及南方诸省。(《元史.五行志》)

以上种种,兵乱水旱蝗变疫相辅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元政府只好把一些路降为州,如“降徐州路为武安州”。(《元史.顺帝本纪》)就是到了明朝,由于人粮剧减也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名城开封由上府降为了下府(《明太祖实录》卷九十六、一百九十三)。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一百六十四)到了洪武十七年全国各地仍把不足3000户的30余州降为县。(《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十四)

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八),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六),“多是无人之地”(顾炎武《日知录》卷十),累年租税不入,”(《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就连朱元璋也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明太祖实录》卷五十),户部郎中刘九皋(《明史.食贷志》),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明太祖实录》),一场大规模的历经数朝历史50余年的移民高潮就开始了。

}

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大量移民,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又发生了“靖难之役”,四年的战争又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为此仍又有永乐迁民之举。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继位,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诛奸为名,从北京进取南京,所过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与政府军反复拉锯作战,进行了四年的战争,这就是中原地区盛传的所谓“燕王扫碑”。当时一部分地区的老百姓也自行组织武装,拒抗燕王军队,这反映了人民要求安居乐业,恢复生产的愿望。

根据《明史》记载,燕军在战争中,抢掠屠杀甚为严重,如“燕军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明史.恭闵帝本纪》)在真定“斩首三万级”,白沟河仗,燕王“乘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明史.成祖本纪》)中原地区的老百姓自动帮助政府军抗击燕军朱棣胜利后,对忠于建文帝的军队和百姓杀无遣漏,河北、山东等一些族谱中记载,燕兵所至,村城成墟,当燕王打到冀、豫交界处时,遭到地方武装“十八村联谊会”的把抵抗,燕王无标转路攻取南京,后燕王把一带人杀的只留狐、刘两家,山东临清县寨村光绪四十年写的《李氏族谱》记载,盖燕王靖难兵起,在建文时南北构兵,南兵大军追袭,则南兵自南而北,北兵胜大军犯阙则自北而南,想尔时,或杀,或刮,或逃,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

因此,靖难之役“,加剧了中原地区荒凉局势,民非杀即逃,这也是永乐移民的又一原因。

当元末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连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这虽然是封建文人溢美之词,但也说明晋垌带比较安定,再加邻省难民流入山西,使山西南部人口是稠密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一千多人,河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三千多人,而山西人口却达四百零三万零四百五十口,等于河北、河南人口的总和。(《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移民的事实考证

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大规模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18次:

1、一三七三年。“(洪武)六年,徒山西真定民屯凤阳。”

2、一三七六年。“(洪武)九年十一月,迁山西及真定民无产业者于凤阳屯田,遣赍人冬衣给之。”(洪武)九年十一月,迁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

3、一三八零年。“(洪武)十三年五月,山西民为军者二万四千余户,悉还为民。”

4、一三八八年。“(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徒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住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等闲旷之地。”

“(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家具,复三年。”

5、一三八九年。“(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十七十二顷。”

6、一三八九年。“(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山西沁州民张丛整等一百一十六广告愿应募屯田,户部以闻,命赏从整等钞锭,送后都督佥事徐礼分田给之。”

7、一三九二年。“(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冯胜、傅友德帅开国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为军,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冯胜、傅友德等在大同等地屯田。计平阳选民丁九卫,太原、辽、沁、汾,选民丁七卫。……每卫五千六百人。”

8、一三九二年。“(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民愿迁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七府徒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户。”

9、一三九五年。“(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二万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10、一四零二年。“(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赐之钞,复五年。”

“(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户部遣官核实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州县。”

11、一四零三年。“(永乐)元年八月,定罪囚于北京为民种田例。其余有罪俱免,免杖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平等府州县为民种田。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布政司编成里甲……上悉从之。”

12、一四零四年。“(永乐)二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

“(永乐)二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

13、一四零五年。“(永乐)三年九月,徒山西民万户实北平。”

“(永乐)三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

14、一四零六年。“(永乐)四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郡县吏李懋等二百十四人言愿为民北京。命户部给道里费遣之。”

15、一四零七年,“(永乐)五年五月,命户部从山西之平阳、泽、潞、山东之登、莱等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牧养栽种。户给道里费一百锭,口粮五斗;”

16、一四一四年。“(永乐)十二年三月,上以其(隆庆)当要冲,而土宜稼樯,改为隆庆州……而以有罪当迁谪者实之。”

“本州原编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红门,黄报,白庙,版桥,富裕,红寺六屯,谓之前十里,谪发为事官吏充之。榆林、双营、西桑园、泥河、岔道、新庄、东园、宝林、早民九屯,连关厢谓之后十里,迁发山西等处流民充之,每户拔田五十亩,任种办纳粮差。”

17、一四一六年。“(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于保安州,赐复三年。”

“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徒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二千三百余户于保安州,免赋役三年。”

18、一四一七年。“(永乐)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申外山等诣阙上言‘乞分丁于北京、广平、清河等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拔田耕种,依例输税,庶不失所,’从之。仍免田租一年。”

移民的地理分布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其中河南123个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42个县市,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227个县市,广东、广西、贵州248个县市,四川、内蒙古、青海274个县市,云南、西藏、新疆210个县市,海南、台湾111个县市。另外,海外移民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100多个国家。

移民在中国的地理分布

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北京江苏内蒙古湖北甘肃广西青海海南西藏新疆吉林辽宁黑龙江山西宁夏

移民传说

〖“一家庄”的来历〗

河北省定县沙河古道上有一个万户人家的大村庄,然而人们现在仍称为“一家庄”。其缘由还得从明朝迁民谈起。

传说远在五百年前,有一对青年夫妇,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逃荒到此落户。临走之前,这对夫妇请算命先生卜了一卦,算命先生说:“天皇皇,地皇皇,平安无事上东方。”(河北、山东一带)当问到在何处落脚时,算命先生又说:“你们一见到鱼上树、牛上房,安家落户保无恙。”算命先生之说,当然不足为信,他们可能看到一些难民大都逃往河南、河北一带,为迎合难民心理才这么说的。至于“平安”之说更是无稽之谈了。饿死冻死的难民在路上何止千千万万。

不管怎样,这一对青年夫妇带着两个孩子总算侥幸活上来了。来到河北定县沙河一带,此时正好赶上沙河发大水,河水泛滥,沿岸的村庄被洪水冲毁,庄稼淹没,当地人早就投亲靠友搬迁了。这一对青年夫妇被洪水阻于沙河南岸,乞讨度日。洪水下去之后,房屋被洪水淤泥漫的只剩下房顶,大树也只留有树梢。田园变成了沙丘,无主沙滩成了淤泥地,到处是茂密的杂草,只见牧童牵着牛羊来这里放牧,牛跑到屋顶上吃草,就想起逃荒之前算命先生说的话来,心想,“这不是牛上了房吗?”这对年青夫妇拔草的时候又发现一些死猫烂狗晒干的死小鱼一起挂在树梢上。这一对青年夫妇高兴的说:“这不是鱼上树了吗?”从此以后就在此地住下来,但他们一无房二无地,三无生产工具,还是以乞讨度日。除逃饭之外,为了过冬御寒还到荒地割些野草,打些柴禾,在割草拾柴过程中,看到被淤泥漫过的无主地里有无数横七竖八的裂缝,两口商量道,这样下去也不是长远之计,现在到了种麦季节,我们既没犁耙也没牲口,就在这泥缝里撒上些麦种不行吗?商量好后,就到附近村庄地主家借贷,租了些麦种,两口见缝就撒麦种。第二年麦子长的又好又壮,获得了迁居后第一个好收成。麦子收割后除了还清借贷之外,夫妻俩节食俭用,精打细算,还购置了些农活逐渐富裕起来。沙河也向北移了。他们也就在这沙河古道上盖起了房屋定居下来。

过了些年,除了洪洞来的两个男孩外,又生了六个男孩子。带来的大孩名叫大河,老二叫小河,到此地生下的三孩叫大水,四孩叫小船,五孩、六孩、七孩、八孩按年龄大小顺序就取名五儿、六儿、七儿、八儿。人们给八个孩子编了个顺口溜:”大河、小河、大水、小船、五儿、六儿、七儿、八儿“后来生活越来越富裕,八个孩子都结了婚,而且有了孙子、重孙。据说这一家发展到八十一口才分家,后来人口越来越多,村子越来越大,但是“一家庄”的称呼仍然没变。

〖安阳市“洪洞移民的”传说〗

民国二十二年(1993年)《续安阳县志》载:“按民籍,洪武初,自山西洪洞县迁来者颇多。”境内大部土著居民世代相传:祖居山西,洪武年间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据传说元末统治者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中原一带群雄割据,战乱频繁,加之黄河决口,连年灾荒,造成“生民百遗一,千里无鸡鸣”的惨景。朱元璋创建明朝后,曾数次从山西一带向中原地区移民,恢复农业生产。由于洪洞县位于晋南,靠近中原,便于迁徙,故多次组织当地“有丁无田”或“丁多田少”的农户迁籍。传说,当时负责选民的后军都督佥事李恪,采用多种方法,诱迁不愿意开故土的农民。有次扬言:凡自愿迁籍的农民可到广济寺内办理手续,凡不愿迁籍者可到寺左侧的大槐树下等候裁定。此言一经传开,应迁农户多数挤至大槐树下。结果,凡到树下的农户,全部被迁徙。据说,当时大槐树上有个鸦巢,被迁农民望着鸦巢,触景生情,纷纷说:老鸦尚有个窝,咱到上才有安居之日啊!由此,广济寺侧的大槐树,便成了先人忍别故里的标志。洪洞迁民的传说,已历600余年。县西水治镇一带群众,传留下来的一些姓氏、族谱,也多把大槐树下迁来的先祖为其始祖,另传,迁民时,被迁农民多把自己初生子女的双脚小趾咬裂,以示纪念。因而,至今境内多数居民的两脚小趾甲盖仍是两瓣。

关于本次大同算命很厉害的高人和据说元朝时河北一代有很多是从山西搬过来的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这些人名背后都有故事,特别是最后三个,真的让人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