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历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历法是哪个朝代发明的)

气候变化下的二十四节气还有用吗

今天给各位分享历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命理天暗星什么意思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历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历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殊途同归,就是最简单的回答。至于怎样的殊途同归,我下面解释。我是从中英文翻译和中西方历法的制定这两个的角度来回答。我的回答为原创,并非粘贴。

易经忠告 身边人的若是有以下表现,未必是坏事

年的概念,就是把春夏秋冬一个轮回计算为一年。算出365天为一年,农耕文明使得人们需要一个方法计算耕种时间,于是就有了诉求,古代科学家们就通过计算发现了一些特殊的日子,各国殊途同归。举例:

冬至:英文 Winter Solstice直译为冬季至日意译: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

夏至:英文 Summer Solstice直译为夏季至日意译:一年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日子。

春分:英文 Vernal Equinox直译为春季(昼夜)平分点意译:春季,白天与黑夜一样长的日子。

秋分:英文 Autumn Equinox直译为秋季(昼夜)平分点意译:秋季,白天与黑夜一样长的日子。

以上都是以北半球为例,东西方国家,疏通同归,通过这些日子,发现一年是365天多一些。因此,隔几年会多出一天,因此也就有了闰年。按中国阳历,也就有了一个月32天的历法。

我们中国自己,也是找到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四个特殊的日子,采用平分影长的方法,吧一个周期分为24等分,(每个等份的天数并不平均,冬至前后两个节气,即大雪和小寒之间的天数为29天,夏至前后两个节气,即芒种和小暑之间的天数为32天。即子月与午月。)并把每个等分各取了名字,用来作为农业耕作的参照时刻表,这就是24节气。并把24节气分为12节气和12中气,并以此作为历法,以12节气为一个月的第一天,在汉朝确定以立春为一年的第一天。这个历法叫天干地支纪年法,俗称八字纪年法,(这是历法,不是迷信,结合了命理等等才是迷信,就像西历,结合了12星座运势,同样也是迷信一样,不要混淆!这是阳历的一种,是中国人自己的阳历!)这套历法最有意思的就是包含夏至这个中气的月份——午月,这个月是芒种日到小暑的前一天,以2013年为例,芒种日是6月5日,是午月的第一天,午月为6月5日~7月6日(7月7日是小暑,是未月的第一天)午月共计32天,只有太阳历才会有这样的历法。同时采用太阴历,以月亮的望朔周期为一个月,并发现每经历19年需要闰7个月,就会与阳历基本重合一次,且每19年,正月初一或者是除夕这天会是立春(如1962年,1981年,2000年,2019年的立春是除夕,1905年,1924年,1943年和2038年的春分在正月初一。出现这样的误差,与2000年是世纪数闰年有一定关联。)。而闰月就用无中气闰月的原则一直沿用至今。八字,阴历和24节气合称为农历,24节气是中国历法的核心。

西方人,找到了这四个日子,并发现,春分经过夏至到秋分,要比秋分,经过冬至到春分,长几天,因此,在在公元前46年儒略历取代古罗马历的时候,规定为,1、3、5、7、9、11,这几个月为31天,4、6、8、10、12,平年2月29天,闰年30天。后来发现夏季比冬季长的还要明显一些,因此,在公元前8年改变结构,也就是我们现在用的,1,3,5,7,8,10,12为31天,4,6,9,11为30天,2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因为宗教原因,将儒略历46年定为公元元年,后来,又发现,四年闰一天,也会有一定误差,在1582年,有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改历,调整了10天的误差,并确定为400年闰97天而不是100天的历法,即世纪数,只有能够被400整除的年份才闰年,其他世纪数不再为闰年,如:1700年,1800年,1900年,2100年,2200年,2300年是不能被400整除的年份,都不是闰年,1600年,2000年,2400年是能被400整除的年份,是闰年。从此,儒略历更名为格里高利历,简称格里历,并沿用至今,格里历原本也会有极小的误差,3333年后会有一天的误差,但是,自从1970年,原子时的发明,世界时间统一,误差以闰秒的形式来计算,自此,各国历法之间的误差换算方法也最终固定下来。新中国在1949年建国,考虑与国际接轨,放弃了国号与年号纪元的方式,采用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格里高利历,并将它定名为公元。

中西方的殊途同归,就是你所说的大体一致吧,除了这四个节气是意译以外,其他节气多是根据中文直译的,如寒露的英文Cold Dew寒冷露水,纯粹的直译。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立冬与冬至,你分得清吗 关于24节气你应该知道的地理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