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地球年龄可以测定出来吗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化石年龄测算误差多少,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地球年龄可以测定出来吗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地球年龄可以测定出来吗月亮和地球的实际年龄地球年龄可以测定出来吗为了确定地球的年龄,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岩石、化石作为测试的对象,也发现了地层层序律和化石层序律这些地球演化过程中存在的规律。但是仅有这些仍不足以说明问题。利用岩石地层和化石尽管可以划分出地层的地质年代,然而这只是相对意义上的概念,因为这只是排出了地层在时间分布上的先后,但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所以在地质学上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地质年代被称为相对地质年代。相对的概念地质学家们是不能满意的,他们的研究又瞄准了寻找测定绝对年龄的方法。
为了寻求解决绝对年龄的测算方法,有的科学家提出可以利用地层在沉积过程中沉积岩的厚度与沉积物沉积的时间长短有关的事实作为依据来估算地球的年龄;还有的科学家设想,海水是由淡而变咸的,能不能利用这种变化过程,而后依据现今海洋里总的含盐量和由于流水的作用每年从陆地注入海洋的含盐量来估算地球的年龄呢?然而事实证明这些努力都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但科学家们相信,虽然科学的探索未必每一次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每一次的尝试都会把成功的几率加大一次。
19世纪末,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尔(H.Becqual,1852~1908)发现了具有放射性的元素——铀。这个发现为测算地球的绝对年龄带来了福音。
20世纪初,美国的物理学家卢瑟福(L.Rutherford,1871~1937)经过研究发现,放射性的原子具有蜕变的特性,也就是说这种原子可以自行分裂为另外的原子。而后,他的实验又发现了元素的人工转变。他的伟大发现使他成为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
正是由于放射性元素的发现和放射性元素具有蜕变特性的证明,使科学家用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法测定地球年龄的研究成为可能。
所谓同位素,是指同一化学元素原子量不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互为同位素。例如放射性元素铀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8,蜕变后能够产生出氦和相对原子质量为206的铅(这种蜕变后产生出的铅比相对原子质量为207的普通铅要轻,但是在元素周期表上它们的位置是同一的,所以为铅的同位素)。科学家们之所以对利用同位素测定年龄这么重视,是由于放射性元素的蜕变规律还具有积淀、不受干扰的特性。经过研究,人们发现在这些放射性元素的蜕变过程中,它的蜕变速度不会受到来自于外界的干扰和影响,而且稳定不变,但它们蜕变的速度和最后的产物都各不相同。同位素的蜕变速度通常是用半衰期来表示的。所谓半衰期,是指某一元素的原子数蜕变一半时所用的时间。放射性元素,比如说铀在地球上分布很广,许多岩石中都存在。铀经蜕变产生的是氦和铅,氦是气体,很容易散失,而铅不是气体,所以被保留下来了。我们知道,自然界中的岩石和矿物一旦形成,那么其中所含有的放射性同位素就开始以其恒定的速度蜕变,而这时的岩石和矿物就好比一座天然时钟,记录着自己成长的时间进程。科学家们据此可以依据一块岩石中所含铀的多少,以及从这些铀中分裂出的铅的多少,而较为准确地算出这块岩石形成的年龄。
自然界中存在着很多种类的放射性元素,其中有些是可用于测定地质年代的放射性同位素的(见表1)。
自从出现了同位素测定地质年代的技术之后,就为解决地球和地壳形成的年龄带来了希望。科学家们竭力搜集地球表面留存的最古老的岩石进行测定,以期获得相关的数据。如1973年在格陵兰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经测定后得知其年龄为38亿年;又如1983年发现了距今41亿~42亿年的矿物颗粒。通过这些测定,科学家们认为地球的年龄下限应在40亿年左右。
以地球上存在的物质作为测定的对象,无疑可以得知地球的存在时间,但这并不是地球的初始年龄。因为在地球形成之后,过了一定的时间之后才形成了由岩石组成的地壳,而化石的形成更是地质事件发生之后的事情了。也就是说,要想知道地球形成的时间,仅从地球本身存在的物质寻找答案还是不充分的,还应从地球与太阳系的关系中,也就是说要从太阳系内天体形成的统一性来进行考虑。那么如何寻找地球以外的物质呢?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来自地球之外的不速之客——陨石(无论是铁陨石还是石陨石,也无论这些陨石是什么时候飞落到地球上的)。经过测定,他们惊奇地发现这些陨石都具有相同的年龄——46亿年左右。这样的结论是通过一种类比的方法而获得的。地球作为太阳系的一员,按照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天体一样都来自于同一星系的理论,其他天体的年龄是可以同地球的年龄进行类比的。为了慎重起见,当人类的科学技术已发展到登陆月球旅行之后,科学家们将取自月球表面的岩石进行同位素测定,得到了月球上岩石的年龄值在31亿~46亿年的数据。这就为确定地球的年龄提供了佐证。
最后经过反复验证,地球上的人类把自己生存的这个星球的年龄定为约46亿年。地球科学家们据此设计了一张地质年代表,其中就有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地质年代(见表2)。不过要提醒的是,这种“绝对”也是有误差限定的。
5.华北地台与燕山运动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辽阔的疆域分布在北纬4°~53°,东经73°~135°的范围之内。从最南端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到最北部的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其距离约5500千米,从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到最东边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的汇合处,其直线距离有5000多千米。在我们祖国的版图上山脉纵横,世界上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现在仍在继续升高,她就坐落在中国和尼泊尔的交界处;河网密布,居世界最长河流第三位的长江其干流全长6300千米,流域面积1807199平方千米。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43平方千米;我国还有绵长的海岸线,仅大陆海岸线就长达18000多千米。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我国的领土从南至北跨了热带到寒温带的气候带,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我国在广大的地域范围内,分布着适合于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气候条件生长的各种各样的植物。正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诞生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炎黄子孙吸吮着黄河母亲的乳汁生存繁衍下来。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曾接受过母亲那无私的给予;谁不爱自己的祖国,谁不依恋祖国那山水编织的抚育生命的摇篮。古往今来,有多少赞美祖国的心曲诗意,无不倾吐着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抚摸着祖国大地上的一草一木,眺望祖国的一山一川,我们都会感到一阵阵生命的活力在跳跃,当我们在祖国的大地上漫游时,心里自然会产生一种由衷的幸福和美感。
(1)从华北说起谈到华北,很自然就会联想到华北平原。我国地域辽阔,地形特征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华北平原就是我国多种地形特征中的一种。我国的地势由西向东呈现着西高东低、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地理学家把我国陆地由西向东呈阶梯状的分布按照海拔高度的不同分为三个阶梯。
第一级阶梯为海拔平均为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为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的高原和盆地地区。例如:塔里木盆地、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等;第三级阶梯为海拔在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平原的交错分布区域。如东北平原、辽东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华北平原也属于第三级阶梯。华北平原地表平坦,海拔高度大多在50米以下。由于平原地区在形成过程中大都是河流泥沙长期淤积而成,所以地面坦荡,土壤肥沃,对耕作有利,适合于粮食作物的生长,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农业耕作区域。华北平原也具备了这样的特点。华北平原的区域范围西起太行山,东到海滨,北靠燕山,南抵淮河附近,所以在华北平原范围内也包括了海河平原和黄淮平原。由于华北平原的地理位置跨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省和北京、天津两市,所以一般称这个地区为华北地区,通称华北。
在华北平原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演绎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社会变迁的历史。早在公元前700多年以前的周朝时期,我国的北方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华北地区,就有燕国和赵国存在。我们很熟悉的典故“图穷匕首见”所描述的荆柯刺秦王的故事就发生在燕国(但发生的时间已不是公元前700多年,而是公元前227年)。正是由于这种历史沿革的关系,华北又有燕赵的称谓。但多见于文人墨客的诗文辞赋中。从史料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所谓“燕赵”即指现在的河北北部、南部、西部、山西北部和中部,还有辽宁南部地区。
(2)关于地台燕赵大地上的历史演变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千年的更替变化,形成了有地区特色的文化特征。有关这方面的介绍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谈到,在此不多赘述。这里要谈的是有关地质历史时期关于华北地区的地质历史演变情况,也就是发生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自身发展变化的状况。
前面我们曾谈到了地球的年龄及其构造,华北地区作为整个地球地壳很小的一部分,它的发育变动既受全球地质构造的制约,同时又有自己演化的特点。在地理学中,依据华北地区的地势特征称之为华北平原。在地质构造的描述中这个地域也有它自己的称呼,叫做华北地台。
华北平原的成因主要是由于流水作用过程中河流中的泥沙经过长时间的堆积造成的。这是地球物质运动作用的结果。这种因流水作用而形成的堆积或者沉积现象是地质作用中的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结果。平原这种地表现象的形成还有其他的成因,其中就有由于地质构造运动过程中整个区域处于地壳比较低洼平坦的沉降带的因素,这种特征为流水搬运过程中河流泥沙的沉积提供了条件。
所谓地台,又称为陆台,在地质构造上它与地槽相对应,是一个一般说来比较稳定的构造单元。科学家们认为地槽是活动性非常强的构造单元,而地台与地槽在发展上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就像一个苹果拿在你的手中,你只握住了苹果的一半,一刀削下去,没有握住的一半掉了下去,而你手中的另一半没有上下运动,是处于一种静止的、稳定的状态,那么这种处于稳定的部分在地质学上就被称为地台,地质构造学中的解释是指地表上稳定的,形成后未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而向下运动的部分其结果就形成地槽。地质构造学中的解释是指长期持续沉降并接受巨厚沉积的带状地壳活动构造单元。然而在地台、地槽之间这种互为运动的形式是可以转变的。也就是说地槽经过发展可以转变为地台,虽然地台相对于地槽来说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地带,但作为物质运动的规律来讲,稳定是相对的,地台也不是没有变化和变动的。
地台具有自己的结构形态,科学家们认为它是由上下两个构造层所组成的,下层称为基底,上层称为盖层。前面我们谈到华北平原具有地面坦荡,土壤肥沃的特征,是适合于农作物生长的好地方。而地台在地质构造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对我们人类也是一种福音。我们常说向大地要宝藏,这宝藏就是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直接关系的各种资源。据科学家们研究,认为在地台区域盛产石油、煤等能源以及其他矿产资源。因为地台自形成以后没有遭到褶皱变化的影响,它的上层(盖层)比较薄,构造变动是很小的,地壳的运动一般表现为大面积的缓慢升降运动,岩浆的活动也比较微弱,所谓的稳定就是指的这些方面。地台的表面形态一般为几何形态,多数呈现出不规则的圆形、菱形、多边形等外部形态,其面积一般都超过数十万平方千米,如非洲地台就达到了2000万平方千米。与非洲地台相比,华北地台就算小的了。
(3)华北地台华北地台分布的范围很大,不仅在我国境内,在邻国朝鲜北部地区也有分布。因此,华北地台连同朝鲜北部又称为中朝地台。在我国境内华北地台大致轮廓呈现出一个三角形,它的主体在华北地区。它的北面以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山系的北缘为界,西面起自甘肃西部玉门以北的地区,由此向东经内蒙古的宝昌直到东北的法库、昌图、敦化和延吉一带。它的西南界位于甘肃省龙首山与合黎山以南,后经清水河,六盘山西麓向南延伸至天水附近,从天水向东又经西安、洛南、栾川及江苏六合沿线,而后终止于位于山东郯城和安徽庐江这一条南北走向的断裂带上,形成地台的南界。华北地台的东界起自安徽合肥往北偏东方向经嘉山延伸到江苏连云港之后进入黄海。这是地质学家给我们勾画的华北地台大致的轮廓。
打开中国地形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华北地台这个区域内现代地形的构成情况。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地台总的起伏气势是与我国地形发展的总趋势相同的,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征。我们还可以看到地台的边界多有高山,形成了其北缘、西界和东侧几乎都被高山环绕着的地形特征。如北面有阴山山系,西面有龙首山、合黎山、六盘山,东面有昆嵛山,东北部有长白山。地台的内部是由高原、丘陵和平原组成,在盆地和平原之间耸立着小秦岭和嵩山。在地台的腹部有山势走向呈现“S”形的特征,这就是东北部的燕山蜿蜒西接恒山和五台山,再转向西南与近南北走向的太行山相连,在山西的西南部转为中条山。正是在这个“S”形山势的两侧有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存在。在华北地台上黄河呈现出“~”形态,像一条滚动的蛟龙几度急剧的转折,汇集了许多其他的河流而东流注入渤海。这些现代地形的发育,其特征是受地台内部大地构造运动和不同地区的地质构造的控制影响的。
我们知道,地台在地质历史演化中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质构造单元。地质学家认为,华北地台在距今1800百万年的古元古代末期以来表现为相对稳定的地区,尤其是古生代阶段(距今540~250百万年)。然而在此期间,华北地台内部的地质构造发育及其他的演变也不是一致的,平均的,是存在着差异的。从古生代进入中生代(距今250~65百万年)、新生代(距今65百万年至今)以后,华北地台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又具有相当强的活动性了。科学家们根据华北地台内部构造变化上的差异性又将其划分为十个二级构造单位,它们分别是:内蒙地轴,鲁东地盾,辽东台背斜,山西台背斜,鲁西台背斜,鄂尔多斯台向斜,河淮坳陷,燕山台褶带,豫淮台褶带,贺兰-六盘台褶带(见图5)。
我们知道地台有上下层之分。华北地台的下层(即基底),主要表现为一套属于地质学上称为麻粒岩及部分绿片岩的变质岩发育(所谓变质岩是指原来已经存在的岩石由于受到物理和化学条件变化的影响,使它改变了原来的结构、构造及其他的矿物成分,转变为一种新的岩石)。在此之前,原来的岩石主要是由火山岩组成。华北地台在它形成演化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构造运动,从距今250百万年以后华北地台的盖层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从而使华北地台原来的构造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自进入新生代(距今65百万年)以后,地台构造运动以断块的升降运动为主,同时又伴随着玄武岩岩浆的喷发和四溢,形成了现代地形中存在的由升降运动出现的断陷盆地,如汾渭、五原-呼和浩特的断陷盆地等,以及陆缘盆地,如包括华北地区在内的华北-渤海陆缘盆地。
地质学家们认为华北地台是我国时代最古老的地台,最初可能在距今3000百万年以前出现了陆核,到了距今2500百万年的时候已经形成了较大的陆核,距今2000百万年时地台的主体部分已经基本形成了。但地台最初的形成,科学家们认为是距今1700百万年的时候,有些地带甚至更早一些。
(4)华北地台区的矿产资源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到1998年为止,我国已经发现矿产品种达到171种,已经探明储量的矿产已有153种。经调查,我国已探明矿产资源总量的潜在价值约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相比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见图6)。矿产资源是指那些由于长期的地质作用下形成,具有利用价值,呈现出固态、液态或者气态特征地出露在地表或埋藏于地下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大多属于不可再生的耗竭性的自然资源,为什么说它是耗竭性的呢?我们知道每一种矿产都是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形成并得到保存的。迄今为止新的矿产资源仍在形成过程中,然而它的形成过程实在是过于缓慢、长久了,而人类的活动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速度又实在是过于快了。所以我们称其为耗竭性资源。因此,从它的形成过程相对于人类的开发和利用来说,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华北地台也生成着多种矿产资源。如煤、铁、铝土矿、石油、盐类矿床及石灰岩等。所有这些矿产资源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华北地台区内煤的分布有著名的山西大同煤矿,河北的开滦煤矿、河南的平顶山煤矿,辽宁的抚顺煤矿等;铁矿资源也是十分丰富的,现在探明铁矿储量约占全国铁矿储量的一半,如鞍山铁矿、迁安铁矿等,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矿山基地;铝土矿是华北地台重要的矿产之一,铝土矿工业价值较高,如河南巩县的铝土矿;石油资源也十分丰富,例如大港、任丘油田,鄂尔多斯盆地已经成为我国石油工业产地之一,同时也是寻找石油的有希望的远景区;而大量的石灰岩的形成又为华北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化工原料和建筑材料。在华北地台还形成了有如铜、铅、锌、金、钼、金刚石及稀有元素等矿产资源。
(5)燕山运动燕山运动是中国大地构造运动演变过程中发生在侏罗纪(距今205百万年)至白垩纪(距今65百万年)时期在我国全境范围内广泛发育的一次重要的构造运动。最先提出燕山运动名称的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翁文灏。1927年他以燕山作为这次地质构造运动的标准区而创立了这一概念。此后,众多地质学者都对燕山运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各自不同的认识,其中包括丁文江、谢家荣、李四光、黄汲清等著名的地质学家。这里不多予以叙述。长期以来,经过科学家们大量的考察和研究,对燕山运动有了深入的认识,学者们一般认为燕山运动作为范围涉及中国全境,时间历经侏罗纪和白垩纪的这次构造运动,是一次重要的构造运动,其活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岩浆喷发及其岩浆侵入,以及部分地带出现的变质作用。地质学家根据燕山运动整个过程中不同的发育情况,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而将整个燕山运动时期称为燕山期。他们认为燕山期是中国重要的构造运动形变期,也是重要的成岩成矿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大地构造格架的形成期和改造期。科学家们发现在地质构造的不同部位,燕山运动表现出的强度和表现形式有比较明显的差别。譬如,就中国东部以至整个太平洋的西部来说,燕山期的构造变化及其岩浆活动存在着愈向太平洋方向发展愈加强烈的演变规律。所以他们认为燕山运动不仅在中国表现为重要的地壳运动,还应被视为洲际性的重要的地质构造运动,因为在这个时期发生的地壳运动对整个环太平洋带以及部分特提斯特提斯:1885年德国地质学家M.诺伊迈尔根据海相侏罗系—白垩系的分布,提出中生代时期在大陆内部曾经存在古洋盆,并称其为中央地中海。1893年地质学家E.休斯用古希腊神话中河海之神妻子的名字,将其称为特提斯。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华北地台发展到中、新生代时期,地台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都加强了,相对于地台相对稳定发展的特点,地质学家们称这种变化为地台的活化,这种活化的现象同样是由于不同的构造运动的影响,其中来自于燕山运动的作用和影响是明显的。
在中、新生代时期,燕山运动对华北地台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由于较剧烈的构造运动,使华北地台的褶皱和断裂很频繁。特别是发生在白垩纪末的地壳运动和大规模的断裂活动使华北地台内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为西部(大致以太行山为界)原来隆起的地区经变动而为高原或者山地,地台的东部如河北东部、辽宁东部、山东、河淮等广大地区出现大幅度的下降,从而形成了大规模的沉降盆地,即辽阔的平原。到了华北地台进入到距今2.48百万年,也就是被地质学家称为的第四纪之后,华北平原仍然处于大面积沉降的状态中。在这个过程中,山西、陕西范围的高原地形上则堆积了巨厚的黄土,由此形成了现代地形上广大的黄土高原。
在燕山运动中,华北地台存在着比较强烈的岩浆活动,这时的岩浆活动具有较大的规模且活动频繁。伴随着褶皱和断裂活动,火山喷发又形成了岩浆侵入活动。这些都是燕山运动的活动特征。
(二)人类的自我素描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是十分幸运的,因为作为具有思维能力的智慧生命的存在形式,人类是唯一的。这一朵宇宙的奇葩绽放在地球上,令我们感到自豪,但同时也不免有些失落——我们在孤芳自赏中生存着。
月亮和地球的实际年龄德英两国科学家最新精确测得月球年龄45.27亿年,地球约46亿年
参考资料:
最近,德国和英国科学家分析了美国“阿波罗”号飞船带回的不同月球岩石样本,根据岩石中钨-182同位素的数量,测出了相对精确的岩石年龄。科学家们分析测算出月球的年龄为45亿2700万。这是迄今为止有关月球年龄的最精确测量结果。这一最新数据不仅符合目前常用的月球形成理论,同时也支持地球形成时间的理论,将有助于研究地球形成的历史。按照大碰撞理论,月球与地球同时形成,确定了月球的年龄,就有望推算出地球的年龄。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而科学家现在还无法给地球标明确切的出生日期,因为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要比地球年轻至少5亿岁,无法用来确定地球年龄。按照大碰撞理论,月球与地球同时形成,如果真如前面所说,月球的年龄被认可,那无疑月球的年龄也将被确定。
目前,科学家们估算的地球年龄约为46亿年。
放射性同位素法所根据的原理是同位素的衰变,在经过一个半衰期后原来的同位素就只剩下二分之一,经过两个半衰期后就只剩下四分之一……依此类推。只要测出岩石中衰变前后同位素含量之比值,就可以从已知的半衰期推算出其年龄。此法测出的是岩石的“放射性年龄”,将之作为地球的年龄,隐含着一个假定:将该岩石的形成当作地球的诞生,问题是:该岩石是否就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呢?放射性同位素法也用于测量月岩的年龄,结果介于四十一亿到四十六亿年之间。有人将之当作地球的年龄,隐含的假定是月岩与地球同龄,这就涉及到行星和卫星的形成,对此至今尚无定论。实际上放射性同位素法测出的是岩石从灼热的熔融岩浆中凝固时算起的地壳的年龄,在这以前地球早已诞生。有人指出:“地球作为太阳系的独立行星形成于五十到五十五亿年前”(沙金庚:“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古生物学”,刊于《科学》2002年第1期)。总之,仍然是众说纷纭。于是有人打趣道:母亲地球老糊涂了,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人们只是从她的鸡皮鹤发加以揣测
每过一年,大家都要长大一岁。一年,对我们大家来说是个比较长的时间,可是这在地球的历史上,简直是微不足道的一瞬。地质学家发现:覆盖在原始地壳上的层层叠叠的岩层,是一部地球几十亿年演变发展留下的"石头大书",地质学上叫做地层。地层从最古老的地质年代开始,层层叠叠地到达地表。一般来说,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在上,越靠近地层上部的岩层形成的年代越短。
地层好比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一本书,地层中的岩石和化石就像这本书中的文字。用现代科学的方法通过对古老岩石的测定,人们得知地球已经存在46亿年了。
那么人们用什么科学方法来推算地球的年龄呢?目前,科学上是用测定岩石中放射性元素和它们蜕变生成的同位素含量的方法,作为测定地球年龄的"计时器"。
人们利用放射性元素蜕变的特点,来计算出岩石的年龄。放射性元素在蜕变时,速度很稳定,而且不受外界条件影响。在一定时间内,一定量的放射性元素,分裂多少份量,生成多少新的物质都有个确切数字。例如,一克铀在一年中有七十四亿分之一克裂变为铅和氦。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岩石中现在含有多少铀和多少铅,算出岩石的年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这样我们就能得知地壳的年龄。有的人算出为30亿年左右。
地壳的年龄还不等于地球的实际年龄,因为在形成地壳以前,一般地球还要经过一段表面处于熔融状态的时期,加上这段时期,地球的年龄估计约有46亿年。这是个很大的数字。但在宇宙中,比地球年龄大的星球还多着哩。
地质科学家说地球至少有46亿岁。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有几千年。那么,我们是怎样知道地球年龄的呢?
推算地球年龄,主要有岩层方法、化石方法和放射性元素的蜕变方法等。根据鉴定,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在格陵兰岛西部戈特哈布地区发现的阿米佐克片麻岩,年龄约有38亿岁。而太阳系的碎屑,年龄都在45亿年-47亿年之间。因此认为,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成员大都在同一时期形成。
依照人类历史划分朝代的办法,地球自形成以来也可以划分为5个"代",从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有些代还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纪",如古生代从远到近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这就是地球历史时期的最粗略的划分,我们称之为"地质年代",不同的地质年代人有不同的特征。
距今24亿年以前的太古代,地球表面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但那时地壳很不稳定,火山活动频繁,岩浆四处横溢,海洋面积广大,陆地上尽是些秃山。这时是铁矿形成的重要时代,最低等的原始生命开始产生。
距今24亿年-6亿年的元古代。这时地球上大部分仍然被海洋掩盖着。到了晚期,地球上出现了大片陆地。"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生物的时代,这时出现了海生藻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
距今6亿年-2.5亿年是古生代。"古生代"是意思是古老生命的时代。这时,海洋中出现了几千种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以后出现了鱼形动物,鱼类大批繁殖起来。一种用鳍爬行的鱼出现了,并登上陆地,成为陆上脊椎动物的祖先。两栖类也出现了。北半球陆地上出现了蕨类植物,有的高达30多米。这些高大茂密的森林,后来变成大片的煤田。
距今2.5亿年-0.7亿年的中生代,历时约1.8亿年。这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曾经称霸一时,这时也出现了原始的哺乳动物和鸟类。蕨类植物日趋衰落,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中生代繁茂的植物和巨大的动物,后来就变成了许多巨大的煤田和油田。中生代还形成了许多金属矿藏。
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阶段,时间最短,距今只有7000万年左右。这时,地球的面貌已同今天的状况基本相似了。新生代被子植物大发展,各种食草、食肉的哺乳动物空前繁盛。自然界生物的大发展,最终导致人类的出现,古猿逐渐演化成现代人,一般认为,人类是第四纪出现的,距今约有240万年的历史。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地球年龄可以测定出来吗和化石年龄测算误差多少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