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卫公兵法》论述了李靖的哪些军事思想(卫国公李靖兵法)

什么是 卫公兵法 为何李靖能成为,堪比霍去病岳飞的战术大师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卫公兵法》论述了李靖的哪些军事思想的问题,以及和卫公兵法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卫公兵法的核心思想卫公兵法的介绍《卫公兵法》论述了李靖的哪些军事思想

在《李卫公兵法》中,我们可以看出李靖的以下思想:一、重视将领的才能、素质、作用。《将务兵谋》一开篇就说:“夫将之上务,在于明察而众和,谋深而虑远,审于天时,稽乎人理。若不料其能,不达权变,及临机赴敌,方始趑趄,左顾右盼,计无所出,信任过说,一彼一此,进退狐疑,部伍狼藉,何异趣苍生而赴汤火,驱牛羊而啖狼虎者乎?”在这段话里,李靖对将领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作为将领,他认为,不仅应具有深谋远虑,明察情况的才识,还应有团结士众的组织能力和果断的性格,否则,带兵打仗,就等于驱赶人们去赴汤蹈火,驱赶牛羊去喂虎狼。所以,“勇而轻死,贪而好利,仁而不忍,知而心怯,信而喜信人,廉洁而爱人,慢而心缓,刚而自用,懦志多疑,急而心速的将帅是不能委以重任的。在李靖看来,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将领是十分重要的,必胜之道的第一点就是“察将之材能”,没有对将领的深刻了解,轻率地委以重任,那将是非常危险的。

人物 大唐战神李靖 曾背叛过李渊,但深得李世民重用并位列凌烟阁

二、强调在对敌情充分了解后,采取不同的策略。李靖在谈到必胜之道的几个方面中,“审敌之强弱”位居第二,可见李靖对了解敌情的重视。李靖说:“若上骄下怨,可离而间;营久卒疲,可掩而袭;昧迷去就,士众猜嫌,可振而走;重进轻退,遇逢险阻,可邀而取。若敌人旌旗屡动,士马屡顾,其卒或纵或横,其吏或行或止,追北恐不利,见利恐不获;涉长途而未息,入险地而不疑,劲风剧寒,剖冰济水,烈景炎热,倍道兼行,阵而未定,合而未毕,若此之势,乘而击之,此为天赞我也,岂有不胜哉。”这就是说,在充分了解敌情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对策,取得胜利是必然的。否则,“不知而击者败”。为什么要了解敌情呢?

李靖认为:“料敌者,料其彼我之形,定乎得失之计,始可兵出而决于胜负矣。当料彼将吏孰与己和,主客孰与已逸,排甲孰与已坚,器械孰与己利,教练孰与已明,地形孰与己险,城池孰与己固,骑畜孰与己多,粮储孰与己广,功巧孰与己能,秣孰与己丰,资货孰与己富。以此揣而料之,焉有不保其胜哉!”这里强调的是“知己知彼”,知己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知彼。以上的诸多对比,说明的就是不能轻举妄动,必须要充分了解敌我的情况,尤其是敌人的情况。怎样才能了解敌情?李靖举了大量的实例来说明这一问题。他说:“揣敌之术易知矣,若辞怒而不战者,待其援也;杖而立,汲而先饮者,倍程逼速,饥渴之兼也……若遇小寇而不可击者,为其将智而谋深,士勇而军整,锋甲尖锐而地险,骑畜肥逸而令行,如此,则士蓄必死之心,将怀擒敌之计。此当固而待之,未得轻而犯也。如逢大敌而必斗也者,彼将愚昧而政令不行,士马虽多而众心不一,锋甲虽广而众力不坚,居地无固而粮运不继。卒无攻战之志,旁无车马之援,此可袭而取之。抑又闻之,统戎行师,攻城野战,当须料敌,然后纵兵。夫为将,能识此之机变,知彼之物情,亦何虑功不逮,斗不胜哉!”什么样的敌人能打,什么样的敌人不能打,用什么样的方式与策略,这都要看不同的情况。所以,了解敌情是决策的基础。“当须料敌,然后纵兵”。不这样,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作为将领,其基本的能力是“能识此之机变,知彼之物情”。有了这样的能力,取胜自在情理之中。

三、重视地形、天气等客观因素对战争的影响。在李靖的思想中,地形与天气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他所认为的必胜之道中,就有“断地之形势,观时之宜利”。他认为“兵有三势,一曰气势,二曰地势,三曰因势”。三势之中,地势占其一。什么是地势呢?“若关山狭路,大阜深涧,龙蛇盘阴,羊肠狗门,一夫守险,千人不过,此所谓地势也。”地理不能不考虑,地势更不能失。为什么?因为“失地之利,士卒遗惑,三军困败。饥饱劳逸,地利为宝”。失去了地利,军队就陷入了迷乱疑惑,打败仗就不足为奇了。军队的饿饱劳逸与地利这一因素比起来都是次要的,地利才是真正的宝贝。既然地理是如此重要,就要利用不同的地形来设计破敌:“被此俱利之地,则让而设伏,趋其所爱,而傍袭之;彼此不利之地,则引而佯去,待其半出而邀击之;平易之所,则率骑而与阵;险隘之处,则励步以及徒。”总而言之,“凡战之道,以地形为主,虚实为佐,变化为辅……不明地利,其败不旋踵矣”。李靖在这里把地形放在第一位,虚实、变化居其次。这样重视地形,这样以地形为主来考虑战略战术的设计,这在以前的兵书中是从未曾有过的。这应该说是李靖的一大创新。

四、强调赏罚并重的治军方法。李靖认为:“用兵上神,战贵其速。简练士卒,申明号令,晓其目以麾帜,习其耳以鼓金,严赏罚以戒之,重刍豢以养之”。这就是说,要用赏罚这两种手段来约束激励部队,让士兵既感到罚的威严,又看到赏的希望。赏罚不当必定造成怨声四起,这往往是失败的原因。怎么才能做到赏罚适当呢?就是“尽忠、益时、轻生、重节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惰、败事、贪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质直敦素者,虽重必舍;游辞巧说,虚伪狡诈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赞,恶无纤而不贬,斯乃励众劝功之要术……刑赏不在重,在必行;不在数,在必当……故须劝之以重赏,威之以严刑,随时而与之移,因机而与之化,可谓不滥矣。”赏罚不仅要实行,而且还要运用得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果赏罚这两种手段运用得好,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能赏罚不欺,明于察听,则千里之外,隐微之事,莫不阴变而为忠信。若赏罚直于耳目之前,其不闻见者,谁肯用命哉?故上无疑令,则下不二听;动无疑事,则众不二志。由是言之,则持军之急务,莫大于赏罚矣。”赏罚并重历来是中国古代兵家强调的治军方法,但把它看作是“持军之急务”,也就是治理军队最紧要的事情的,李靖是第一人。

五、强调军队的管理、纪律、人员及武器的配置等。《李卫公兵法》的卷中、卷下主要谈的就是这些问题。例如,他强调“诸每营病儿,各定一官人,令检校煮羹粥养饲,及领将行”。“诸军内不得扇动军士,恐吓队伍,谬作是非,败损营垒”。“诸有人拾得阑物,隐不送虞侯,旁人能纠告者,赏物二十段。知而不纠告者,杖六十,其隐物人斩。”他还创造了各种阵法战术,如七军六花阵、楔形队形、纵队战术、逐次抵抗战术等。这些阵法、战术在中国军事史上往往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卫公兵法》不仅保存了李靖的部分军事思想,也保存了许多唐代军事资料,自古以来素为兵家重视。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卫公兵法》全称为《大唐卫公李靖兵法》,又名《卫公兵法》,是唐代的汉族军事著作。由著名军事家李靖所撰。它原来是单独流传的,但在北宋中期以前就散佚了。宋神宗在熙宁年间曾诏令枢密院:“唐《李靖兵法》,世无书,杂见《通典》,离析讹舛,又官号名物与今称谓不同,武人将佐多不能通其意。令枢密院检详官与王震、曾攸、王白、郭逢原等校正,分类解释,令之可行。”可惜的是,终宋之世,《李卫公兵法》并未辑成。到了清代,汪宗沂根据杜佑《通典》、杜牧《孙子注》及《太平御览》、《武经总要》等书所引《李卫公兵法》逸文,辑成《李卫公兵法辑本》共三卷,即上卷《将务兵谋》、中卷《部伍营阵》、下卷《攻守战具》。

《卫公兵法》现存者为清人汪宗沂的辑本,分上、中、下三卷,主要是论述李靖的军事思想,其内容有:

1."兵无备则不应卒"。《卫公兵法》极为重视战前的准备。文中曰:"若兵无备则不应卒,卒不应则失于机,失于机则后于事,后于事则不制胜,而军覆矣"。并进一步指出,对战前的形势要有正确的分析,即"明察而众和,谋深而虑远,审于天时,稽乎人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当战争发生时,便会犹豫不决,"及临机对敌,方始趑趄,左顾右盼,计无所出,信任过说,一彼一此,进退狐疑,部伍狼籍,何异趋苍生而赴汤火,驱牛羊而陷狼虎者乎"?其次,要做好军队的建设工作,"简练士卒,申明号令",并做好应敌突袭的准备:"浚沟堑以防之,指山川以导之,召才能以任之,述奇正之教之","如此则敌人有雷电之疾而我亦有所待也"。

2."料敌制胜","明听其实"。"料敌"之说原出于《吴子》,《卫公兵法》对其作了进一步说明,即:"所谓料敌者何?对曰:料敌者,料其彼我之形,定乎得失之计,始可兵出而决于胜负矣。当料彼将吏孰与己和,主客孰与己逸,排甲孰与己坚,器械孰与己利,教练孰与己明,......以此揣而料之焉,有不保其胜哉!"怎样才能真正达到对敌情的认识呢?《卫公兵法》提出了一个正确的思想,这就是要在多方面"料敌"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的思考,透过现象,达到对敌情的详实掌握。还说:"但当明听其实,参会众情,徐思其验,锻炼而用,不得逆诈自听"。

3."战贵其速"和"与之持久"。与单纯讲求"兵之情主速"不同,《卫公兵法》认为在作战中是速战速决还是持久作战,都不是无条件的。它说:"或曰兵之情虽主速,乘人之不及。然敌将多谋,戍卒欲辑令行禁止,兵利甲坚,气锐而严,才全而至力,定可速而犯之耶?答曰,若此则当卷迹藏声,蓄盈待竭,避其锋势,与之持久,安可犯之哉!"这就是说,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应"速而犯之",而应"与之持久",待敌我强弱之势发生变化以后再力求歼灭敌人,这一思想是很有见地的。

从总体上说,《卫公兵法》同《李卫公问对》相比,其思想的广度和深度都远不及后者,但在"料敌"、快速和持久等问题上的论述,却颇有独到之处。所以,汪宗沂说:"读者勿以其非定书不加讨究",应该说它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什么是 卫公兵法 为何李靖能成为,堪比霍去病岳飞的战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