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九尾白狐的传说(九尾白狐是哪位神仙)

人文巢湖之 禹娶涂山娇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九尾白狐的传说_九尾狐狸的千古传说,以及九尾狐狸孩子传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九尾白狐的传说_九尾狐狸的千古传说九尾狐狸的千古传说九尾狐狸的幽幻传说

九尾狐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生物,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编纂的《山海经》,而后传至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下面是我就为大家整理了九尾白狐的传说,希望大家喜欢。

九尾白狐传说第八集

九尾白狐的传说

狐仙即狐狸。中国夏代开始,民间就有大禹治水时曾娶九尾白狐——涂山氏的女儿为妻而生下夏朝第一代君主启的传说故事,说明了早在5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视狐狸为吉祥动物加以崇拜了。民间普遍认为狐狸有灵性,能作祟作妖,也能成仙。它们精通道术,能报德,能复仇,同人恋爱,还会捉弄人。同时也能为人医治病痛。许多巫师在进行巫术活动时,也常常说自己是狐仙附体,并以狐仙的名义对病人发号施令,解答问题。旧时,天津在河北建有三太爷庙,天后宫中也有胡三太爷的塑像,常有信徒前去进香朝拜。人们还赋予狐狸一种灵敏机智可爱的性格,喜欢把它想象为善良多情而浪漫的女人,在民间传说或文人墨客笔下的“狐狸精”多是美妙的风情女郎。当然,也有人将“狐狸精”贬为勾引男人的不正派女人。

狐狸精最早以祥瑞的形象出场。说起它们的祖上,那可比现在风光多了。狐狸精对中国第一代王朝——夏朝的建立也有突出的贡献。治水的大禹,整天忙着工作,有一次走到涂山,看到一只九尾白狐,意有所动(九尾意味着子孙众多),就在此地娶妻生子。后来,各地的大禹庙都说涂山在自己这里,九尾狐也在这里——抢着跟狐狸精攀亲戚。

狐狸在汉代的地位最尊崇,与龙、麒麟、凤凰什么的一起成为祥瑞之一,这大概与汉代人喜欢到处跟神仙套近乎有关。还有人上纲上线,总结说狐狸有三德:毛色柔和,符合中庸之道;前小后大,符合尊卑秩序;死的时候头朝着自己的洞穴,是不忘根本。

但是,狐狸的好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汉代灭亡之后,祥瑞的在版编目急剧萎缩。狐狸的地位也急剧下降,先前对狐狸的好话全没了,剩下的都是要把狐狸批烂批臭的言辞。按照当时的规矩,一定是用生活作风问题作抓手,所以,狐狸成了著名的淫兽,几乎没法翻身。

修仙术兴盛之后,狐狸又成为修仙的先锋。修仙一要讲究缘分,二要讲究灵气。因为狐狸在动物界的灵性一等一,所以动物修仙的责任,理所当然地落在了狐狸身上。从人这方面看,想修成神仙,却不愿意投入金钱和时间,又懒得研习复杂的的修仙理论书籍,那么编点狐狸精修仙的故事,讲一讲,听一听,也能达到替代性的满足。这也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方式。

人不是个个都能成神仙的,狐狸也不例外。狐狸要修仙,首先要举行资格认证。据说是泰山娘娘每年举行一次狐狸精考试,试题不是世俗的八股文,而是讲究性灵的诗词歌赋。只有会写美文的才能成为生员,不通文理的称为野狐。野狐谈禅在佛教里也是旁门左道,修仙的资格证书当然也没份。

成为生员不过是拿到修仙许可证,后面的路还长呢!曾经有一位狐仙对人陈述修仙的艰难:

“我们狐狸要学仙最难,要先学人形,再学人说话;学人说话之前,还要把四海九州的鸟语先学全,无一不精,才能学会人说话。这就要花掉五百年的工夫。而且在这期间,操行得分还要是优。你们人类多舒坦,凭空就比我们少修炼五百年。要是祖上积德,三代都是贵族、名作家,修炼时间还可以打个对折,算起来,有些人只要两百年就能成仙,你们人类还嫌辛苦漫长,不肯用功,真是资源浪费,昏头了。”

狐狸修仙先要炼形,就是炼成人形,我们熟知的“狐狸尾巴,时不时会露出来”,说的就是炼形炼到一半的尴尬情景。有些狐狸精因为尾巴问题不能成仙,还要请人给她做断尾手术,这样又多少满足了人类的优越感。有的狐狸精已经炼成人身,但头还是狐狸头,晚上修炼时脱下狐皮,等天亮时再披上成为狐狸。

炼形只是完成硬件,还有软件,就是德行的修养。狐狸精为了生存、修仙,不仅要勤于修炼,还要讲求“修齐治平”。修炼成人形不容易,要是不小心做点坏事,多少年的心血会全都白费。所以有些狐狸精拼命做好事,来积攒点阴德。有一对狐狸姐妹,二十年如一日帮助一位大嫂推磨,才被上帝嘉许,特批为狐仙。

有时,在对待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方面,狐狸精甚至比人还极端。清朝时,山西有一位姓孙的富商,接纳了姓胡的一家租住。孙富翁与胡氏全家一接触,就猜到他们是狐仙。胡氏持家极严,每天都要读《道德经》和王阳明的《语录》,整日讲求心性问题。孙家的人都叫他们“狐道学”。可是有一天,胡家的孙子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竟然对孙家的丫鬟进行性骚扰,丫鬟去胡氏那里告状。胡氏说:“你放心,我会收拾这小崽子的。”

第二天,胡氏一家离奇失踪。孙家的人在他们租的房子里发现作为房租的三十两银子,还有一只掐死的小狐狸精。讲求道学到这种地步,即使朱熹、王阳明再世也未必做得到。

狐狸精的修炼过程与人的修炼过程差不多,也分不同的档次。最高的是吸取日月之精华,内结金丹,然后羽化登仙,但这需要极高的智慧和缘分;其次是采补术,利用人类帮助自己修炼,但是损人利己,往往会遭天谴;第三档是乘人睡觉时,吸取人的鼻息,就像蜜蜂采蜜,自己得到修炼,同时也无损于人类。

修炼经常要与人打交道,所以很容易产生人狐之恋。从狐狸精的角度看,这是为了采阳补阴;从男人的角度看,这也多少满足了自己的欲望。狐狸精行采补术,风险极大,一旦当事人发觉,采取手段报复,狐狸精几百年的努力就要付之东流。(人狐恋爱的故事,我觉得多半是书生们在准备科举考试的时候编出来的,试想一下:一位贫寒的秀才,窗前苦读,有狐仙来打理生活,不仅衣食无忧,还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香艳景象,读书人谁不渴望?)

狐狸修仙真不容易啊!不仅要耗费大量的狐力、财力、物力,还要躲避和尚、道士、捉鬼的钟馗、雷神的追杀。

有一位会作法的和尚,因为有克制狐狸精的法器和咒语,经常四处大捉狐狸精。有时候,狐狸精想来报复他,但是由于法器和咒语的威力太大,它们多半不能抵挡。后来,有一个老太太来求和尚捉狐狸精,和尚拿出照妖镜,确认老太太不是狐狸精,于是放心地跟她走。

不料走到一个湖边时,老太太突然抢走他的法器,扔进湖里,和尚正在懊恼,突然间成群的狐狸精大举出现,一时间板砖横飞,把和尚砸得满脸花。幸好他还记得咒语,狐狸精不能近身,否则小命不保。和尚狼狈逃回庙里,第二天就灰头土脸地溜走了。原来,老太太确实是人,但她女儿爱上了一位狐帅哥,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欢,爱女及狐,于是替姑爷设下了这么个十面埋伏阵。

人对狐狸精也是如此,一只小小的狐狸精,再有灵性也不能跟万物之灵长相比,连狐狸精都能修成正果,咱们人类来练,还不是小意思吗?而且狐狸精修仙,必须借助人类,有人往往因此得到意外的好处:良田美宅,美女在怀,长生不老,这些不都是人类最世俗的愿望吗?

小小的狐狸,寄托了人类多少因为偷懒而产生的理想,你们能不努力吗?

九尾狐的延伸阅读

九尾狐,中华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生物,来自于春秋战国时代编纂的《山海经》而后来传到日本,朝鲜等亚洲地区《山海经》《南山经》云:“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瑞应图》说:“王者不倾于色,则九尾狐至。《宋书·符”瑞志》说:“白狐,王者仁智则至。《孝经援神契》说:“德至鸟兽则狐九尾。”九尾狐最晚在北宋初期已被妖化了。

狐在先秦时期曾被视为瑞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狐之善良形象、美好品德之象征、祥瑞之兆,逐渐让位于与凶恶形象、恶劣品质之象征、凶险之兆。与之密切相关,人类对狐的敬仰、认同之情与厌恶、恐惧之情,也彼消此长。人类之所以对狐敬而远之,烧香礼拜,讨好贿赂,正是想制制不住,防又不胜防的结果。例如《朝野佥载》写道:“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饮与人同之,事者非一主。当时有谚日:‘无狐魅,不成村。’”由《广异记》所载,长孙无忌美人为雄狐所占,请术士崔参军惩治,崔参军调动家神,战不能胜,又调五岳神前来,最终也只是驱赶了事的故事,可见人类对神狐的无可奈何。

九尾白狐的历史起源

《山海经》中的《南山经》篇、《海外东经》篇、《大荒东经》篇有关九尾狐的记载:“青丘之国,其山有狐,九尾,“又云"其有四足,其叫声如婴儿,有时也能吃人,而吃了九尾狐的肉,也可以不逢妖邪之气。”西晋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在注释中说:“太平则出而为瑞。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所撰的《白虎通义》、敦煌汉魏《瑞应图》、北齐魏收的《魏书》等多有提及“王者不倾于色,则九尾狐至”,“王法修明,三才得所,九尾狐至”,“王者六合一统则见”等。《吴越春秋》将其与大禹治水娶涂山女娇联系在一起,可见其不仅吉祥而且贞贵。汉画像石中将九尾狐与兔、蟾蜍、三足乌等并列于西王母身边,以呈示祥瑞与子孙兴旺。夏朝君主姒杼曾东征后获得九尾狐。

九尾狐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动物形象,具有复杂的文化内涵,总是和神秘文化联系在一起。在众多的兽类形象中,九尾狐形象的特征是鲜明的,社会覆面也极为广阔,一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和其他文学意象几样,九尾狐意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它有自己的生活原型,有在原型基础上的分化演变。

传说内容

在上古有一个夏族大禹娶涂山族女子的神话,此中牵涉一个神秘物象,便是九尾白狐。据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和《艺文类聚》卷九九所引《吕氏春秋》佚文记载,大禹来到涂山--据考在今河南嵩县,遇见一只九尾白狐,并听见涂山人唱歌,说“绥绥白狐,庞庞九尾”,如果你在这里“成家成室”,就会子孙昌盛,于是大禹便娶了涂山氏的女孩子,叫做女娇。由于神话记载得很晚,明显加进后世思想文化观念,如果恢复其本来面貌,便是大禹在涂山娶了九尾白狐做妻子。这个人兽婚配神话背后所隐藏的文化意义,乃是涂山氏是一个以九尾狐狸为图腾物的部族,九尾白狐被涂山氏当作自己的祖先。由于九尾狐狸有这么一件很风光的事情,所以后代的狐狸精们总喜欢骄傲地说自己是涂山后裔,炫耀血统的高贵。汉代盛行符命思想,于是本为图腾神的九尾狐狸也被符命化了,成为祥瑞的神秘象征符号。汉时石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狸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并刻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历史上东夷人的崇拜狐仙。根据<山海经海外东经地望考证>一文,青丘国,黑齿国,十日国都在东夷人的日照临沂一带。商人喜欢九尾狐狸,竖亥为商人祖先,也曾在此居住。

《山海经》

九尾狐狸,最早是出现在《山海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南山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经·海外东经》。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规说法,狐,狸是两种动物,只是人们叫习惯了,统称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气,狸似乎只是是俗物)。《山海经》中的九尾狐狸,乃是一个能“食人”的妖兽。到后来的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狸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九尾狐狸则象征子孙繁息(见《白虎通德论·封禅篇》)。“食人”之传渐隐,“为瑞”之说渐渐出现。但同样是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狐为“祆兽也,鬼所乘之”。可见,狐有灵气(妖气),在数千年前,已是公认。再到后来的唐宋时期,狐已经被人设庙参拜,而且十分流行。唐朝张鷟《朝野佥载》说:“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而到了明清,狐的形象就更加丰富了。九尾狐狸中最著名的妲己形象,就是在那时出现的(《封神演义》),而《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狐仙、狐妖的故事更是举不胜举。“妖媚”、“邪气”、“仙灵”、“神秘”、“狡猾”,可以说是中国人想到“狐”后最明显的感觉。《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郭璞注《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则云:“太平则出而为瑞”,又为祯祥之物。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云:“禹三十未娶,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九尾白狐,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厖厖。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此即郭注所谓“为瑞”之意。考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狸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并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九尾狐狸象征子孙繁息(见《白虎通·封禅篇》),亦禹娶涂山神话之遗意。“食人”之说渐隐,“为瑞”之说终张。又六朝时人李逻注《千字文》“周伐殷汤”,说妲己为九尾狐狸。《封神演义》也以妲己为九尾狐精,当源于此。

“九尾狐狸”——“九”在中国古代属于虚指,意思为“很多”;“狐狸”也是指“像”狐狸的动物。那么什么动物有很多尾巴呢?壁虎,断了一条又能长上来。所以“九尾狐狸”应该是一种可以断尾的和壁虎差不多的动物。

《魏书》

《魏书·志第十八·灵征八下》当中记载道,在各地现身的异兽里,狐狸占据了很大篇幅,这是某种瑞祥的征象么?似乎有些让人不解。在白狐、黑狐、五色狗的交错身影里,仅从“肃宗正光二年三月”开始,计有:“南青州献白狐二;三年六月,平阳郡献白狐;八月,光州献九尾狐狸;四年五月,平阳郡献白狐;孝静天平四年四月,西兖州献白狐;七月,光州献九尾狐狸”等等记载。到了元象元年四月以后,九尾狐好似集体行动一样,突然密集地从人们的视线里穿行:“光州献九尾狐;二年二月,光州献九尾狐;兴和三年五月,司州献九尾狐。”这么多“献宝”的案例,动机不外乎是以此来佐证皇恩浩荡并获得宫廷的赏赐,九尾狐不幸再一次成为了体制的晴雨表。对此,还是北周皇帝睿智一些。《北史·周本纪下第十》记载道:甲子,郑州献九尾狐,皮肉销尽,骨体犹具。帝曰:“瑞应之来,必昭有德。若使五品时序,州海和平,家识孝慈,乃能致此。今无其时,恐非实录。”乃令焚之。按照正史的深意,这一个案进一步反映了皇帝的实事求是作风。只是,焚烧之后的九尾狐,尸骨不存,但媚术已然深入人心了,因为“秉笔直书”的史官,这一条记载必然令龙颜大悦。看来,即使仙道、床榻秘术,也没能逃脱宫廷的密切关注啊。

白狐的前世是九尾白狐。白狐之一夜情缘----兼论东夷人的狐仙情节

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南2公里处的天台山中有一山谷叫女巫谷,谷中流水潺潺,山岩苍苍,林木茂密,花香鸟语。在女巫谷的中部有一座积石冢,石上长着厚厚的青苔,乡人称之为女巫墓。女巫墓的下方有一斜躺着的岩石,岩石上有甲骨文石刻,经过千百年的风化,更显得古老苍桑。甲骨文被翻译成现代文字如下:

女巫之歌

女巫魂兮,灵游林兮;守我家兮,老祖尸兮。

万年睡兮,帝俊生兮;子炅鸷兮,祖羲和兮。

行人安兮,神赐福兮。

译成今文如下:

我是阴魂未散的女巫,象幽灵在密林中漫步;

守卫着昔日的家园,看护着先祖的尸骨。

我是沉睡万年的女巫,出生在帝俊的国度;

太昊少昊是我的晚辈,羲和女神是我的祖母。

好心的路人放慢脚步,你会得到神灵的祝福。

在天台山周边的村庄里,有着许多有关女巫谷,女巫墓和九尾狐狸的传说。更有如下文字记载:

<<女巫谷奇遇记>>(东海居士)

惟扶桑山中,曰女巫之谷有女巫之墓,在东海一隅。每每月落星稀之日,鸡不鸣狗不叫之时,可闻谷中声响:时而人声鼎沸如闹市;时而劳作之声不绝于耳;时而八音之乐悠悠;时而歌舞之声绵绵。乡人莫敢近者也。有好事者男,于夜深人静之时往而窥之。遇一年轻女子,披发长裙,相貌清丽。随女子拾阶而上,但见古木参天,野花遍地;路人衣着简朴,举止有礼。谷顶有女子芝兰之室,曰:神巫雅居。神巫者,氏族部落首领也。遂生情缘。说不尽柔情脉脉,诉不完爱意绵绵,自有族人殷勤服侍。然玉鸡一唱东方渐白,女巫恋恋不舍,乃轻歌一曲曰:“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又指天为誓,情定三生方去。男子醒来不见部落与女巫,惟见谷中积石一堆,又见石上诗文,方知是女巫之墓,遂自殉于墓石之下,一点灵犀追随女巫而去。有道是:问世间究竟情为何物,直教人如此生死相许?乃记。

另一姊妹篇以“白狐”为题:

<<白狐>>(东海居士)

惟扶桑山中,曰女巫之谷,有生死轮回之所,在东海一隅。有女巫之魂,或昼啼夜哭,或暗中独舞。老母责之,巫魂对曰:前世痴男以命相许,欲报不能,已千年矣,痴石犹在,不见痴男,是悲也。老母曰:尔乃九尾白狐转世,被痴男相救,故有一夜情缘。缘修三世方能同船共渡,情定三生乃得白头偕老。尔等缘未到,情难续也。巫魂苦求。老母曰:遂尔一愿。然痴男已饮忘情水,前情尽弃也,奈何?巫魂曰:但得一聚,心愿足矣。是时痴男乃寒窗苦读一书生,女巫遂化白衣女子前去服侍。备三餐于茅舍,浆衣衫于小溪,磨香墨于书斋,颂诗文于草堂,迎晨曦歌清曲,沐月光而起舞。然书生门第之见,功名心切,全不为子爱意所动。是年大考,书生一举夺魁,金榜题名。又双喜临门,被招为驸马,择日完婚。洞房花烛之夜白衣女子不期而至,言前世曾受书生恩惠,愿为君献舞。书生欣然应之。女子深深稽首,礼罢长袖起舞。月光如水,白衣似雪,长发飘飘,如梦如幻。又歌曰:“幽幽女巫,独处深谷。痴情男子,夜访雅居。情定三生,海誓山盟。雄鸡一唱,顿作虚无。千年等待,万年孤独。今世一聚,奴心已足。衣袂飘飘,只为君舞。今与君诀,灵山却叙”。舞到深处凄然倒地,化作清风而去。书生大异之,似有所悟然终难记起。有道是:缘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缘是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缘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窗前点滴到天明。乃记。

后来,白狐的故事在清代蒲松龄的的笔下得到了淋沥尽致的发挥,成为了我国以狐仙为主角的爱情故事的典范。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贵州一个叫玉镯儿(原名孙红莺)的奇女子不知经过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写出了“白狐”的歌词,经过枫林作曲,陈瑞演唱,成为传遍大江南北的网络歌曲。

白狐

文/玉镯儿

我是一只修行千年的狐

千年修行千年孤独

夜深人静时可有人听见我在哭

灯火阑珊处可有人看见我跳舞

我是一只等待千年的狐

千年等待千年孤独

滚滚红尘里谁又种下了爱的蛊

茫茫人海中谁又喝下了爱的毒

我爱你时你正一贫如洗寒窗苦读

离开你时你正金榜题名洞房花烛

能不能为你再跳一支舞

我是你千百年前放生的白狐

你看衣袂飘飘衣袂飘飘

海誓山盟都化做虚无

能不能为你再跳一支舞

只为你挥别时的那一次回顾

你看衣袂飘飘衣袂飘飘

天长地久都化做虚无

“白狐”一经传播,就得到了歌谜的认可,下面是网上一篇评论文章,歌迷对“白狐”的热爱可见一斑。

我心爱的白狐

在一个静谧的夜里,第一次听了《白狐》。很好奇,因为琼瑶小说中白吟霜化作的白狐留给我少女时代的忧伤轻灵记忆。更令我惊奇的,是发现歌曲的词作者玉镯儿(真名孙红莺)居然是贵州省丹寨县人时,我知道,我的眼睛和耳朵注定要为这个女词人停留。

在那样一个静谧的夜里,《白狐》的歌曲尚未响起,《白狐》的歌词已在小小的歌词栏里滚动、流淌。“我是一只修行千年的狐。千年修行,千年孤独……”孤独二字刺入眼睑,刺痛了我的神经,白狐那坚贞而看不见丝毫哀怨的眼睛,传来一种神秘而淡淡的忧伤气息,让我的心丝丝颤抖…….狐,一只修行千年的白狐,在玉镯儿的词作中,变成了血肉丰满、知冷知暖、敢爱敢恨的精灵,白狐在哭泣和舞蹈中的出场,神秘而诡异,一下子把我带入了一个人鬼情未了的缠绵境地,所有的故事以及故事之外对人生无常的幽怨,很自然地如潮水般向我涌来,让我措手不及而又心甘情愿。

有人说,《白狐》的妙处正在于营造了一种神秘诡异的氛围之后,并不把我们的审美往虚无中衍生,而是转到“滚滚红尘里”、“茫茫人海中”爱的蛊和毒。还有什么比这千年的等待更让人愁肠寸断,还有什么比这千年的坚贞更让人欲诉无言……

在我看来,《白狐》的魅力正在于神秘而诡异之外,抒发的仍然是无怨无悔的人间真情。“我爱你时你正一贫如洗寒窗苦读,离开你时你正金榜题名洞房花烛”,那个曾经海誓山盟的人此刻身在何处?当她在灯火阑珊处长袖舞动的时候,有谁为她的充满爱恋和忧伤的回眸而心痛?海誓山盟都化作了虚无,天长地久转眼成空,谁解其中的无奈和酸楚?滚滚红尘,茫茫人海,所遇何人?所托何人?所依何人?

好了,关于九尾白狐的传说_九尾狐狸的千古传说和九尾狐狸孩子传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喰种之九尾白狐小说同好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