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情况

最时髦 70年来,我们的 衣柜 到底经历了什么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情况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情况的知识,包括生于六十年代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生活是怎样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情况生于六十年代的介绍

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的一代人。虽然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没有经历过硝烟战火,但他们却没有真正的享受过生活。出生在那个年代的人,因为兄弟姐妹众多,绝大多数都是由哥哥姐姐带大的,没有感受过父母的疼爱。

鹿港小镇 绿岛小夜曲 港都夜雨 在老歌中凝视台湾

又因刚刚停止硝烟,我国的生活水平极为低下,又经历了60年的饥饿,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因此这一代人的童年是不幸的,没有快乐,只有饥饿与贫穷。过的是衣不裹体,食不饱肚的生活,绝大部分文化水平偏低。

二十年以后,他们长大了,也是改革开放的开始。他们凭着一身的力气,一股子的干劲儿,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从身无分文,白手起家,到衣食无忧,应有尽有。他们是新中国建设的主力,也是单个家庭的顶梁柱。

他们上有老下有小,肩上担负着重担。对上要赡养父母,尊敬长辈,对下要抚养子女,投资教育。对于子女他们更是百般呵护,加倍疼惜。把自己童年不成有过的梦想与关爱,全部加之给了子女。

扩展资料:

20世纪60年代,在人们的记忆中,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当时许多欧美国家的青年人开始奉行一套与其父辈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尤其是学生参加了政治抗议活动。

并且爆发了许多反对越战和任何形式的战争。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为妇女和各色人种争取更多权利。美国和英国的年轻人开始吸毒,并且比其父辈享有更多的性自由,尤其有了避孕药以后更甚。

那一时期的音乐和服装也反映出青年人新的思想方式。英国那时是音乐和时尚很有影响的中心,因此人们有时会称这个时期为“时髦放纵的六十年代”。

有些人尤其是当今政治家对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批评,说当时有许多传统思想如对婚姻或教育的态度等都被时髦观点取代了。这些人还把当今许多社会问题归咎于那个时代。但有些人认为那是一个自由、享乐和社会进步的时代。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情况

1、服饰方面:

那个时候,服装的功能是遮体御寒。到1978年时中国人民的穿衣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人有衣穿,基本能够穿暖。但是服装供应还是比较紧张的,新衣服只有年节才穿。人们讲究朴素。农村人们日常的衣服上会打补丁。城乡人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凭布票购买衣物,而且补票是限量的。

衣着的色调以蓝、灰、绿、黑、白为主。服装样式比较简单。人们的着装比较传统。春秋季男性以中山装、工装、军装为主。男性在夏季以白衬衣,蓝绿灰色的长裤为主。女性夏季一般着碎花衬衣或者碎花裙子。五六十年代以棉布为主,七十年代化纤衣物逐渐流行。五十年代,列宁服、连衣裙等具有苏联特点的服饰盛行。文革时期,绿军装风行全国。

2、饮食方面:

新中国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基本解决了九亿多人民的吃饭问题,这是在人口增长近一倍的情况下完成的。食物种类较少,人们的食谱中主粮所占的比例较大,平时人们以蔬菜和副食产品为下饭食物。肉类和水产品人们吃的较少,基本上过年过节才集中吃鱼吃肉。

平时肉类和水产品定量供应。东北和内蒙新疆牧区吃肉情况要好一些。农村居民直到70年代,还以粗粮为主,公社生产队到年终才会分肉。蔬菜供应受季节和地域限制,种类比今天要少。肉类和水产品的供应比较紧张。南北东西地域之间的食物种类差异较大。

3、住宅方面: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居民住宅建设,建成了大批的居民楼,但是由于受国际国内政治大环境的影响,主要精力用于建设和国防方面,居民住宅建设的资金很紧张,再加上以前的基础太差,和人口的迅速增长。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居住的条件普遍较差。

1978年全国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净面积3.7平方米。大约有40%以上的人住在解放前建的住宅里面。天津、上海、北京、武汉、南京等老城市,有大面积平房区。50%-70%的城市居民住在低矮的破旧的平房之中,不少居民祖孙三代居住在十几平米的平房里。

北方和北方50%以上的农民家庭住的是土坯房、石头房。西北地区大量农民住窑洞。蒙古新疆西藏的牧民住帐篷,东北林区木屋较常见。南方民族地区竹楼、土楼、木屋比较多,南方农村不少农民住在祖先留下来的传统民居里。但大城市周边新建的的农村砖瓦房较多。

4、交通出行: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建设迅速发展。到1978年我国约有5万公里铁路和94万公里公路。除西藏外,全国通铁路。除西藏墨脱外全国各县通公路。改革开放前民航建立了国际国内航空网。1969年北京有了地铁,1974年我国有了长距离的管道运输。

新中国前三十年我国有了立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中国有了自己生产的汽车、载重汽车、电气化铁路、电力机车、大型喷气式客机(运十)。城市道路建设不断加强。柏油路取代了泥土路。公共交通迅速发展,但是赶不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那时坐车难,公共汽车比较拥挤。道路上,没有私家车,出租车数量极少,坐出租车要凭介绍信提前预约。

那时小汽车很少,北京吉普在大街上奔驰。大街上还能市场看到马车。人们代步的工具是自行车。一到下班自行车如海洋一样,十分壮观。人们出远途一般乘坐火车,改革开放前我国大约三分之一的机车是蒸汽机车,客车是国产电力机车或者柴油车。当时从天津到北京坐快车是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民航归空军管理,只有够级别的干部才可以坐飞机。

5、文化生活:

看电影、听收音机、下棋、打牌。各个厂组织职工文体活动,如五一和国庆节的文艺演出,职工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等等。青少年爱打乒乓球、踢足球。

6、教育:

建立了许多中小学,中小学学杂费很低,学生课业负担轻,注重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学校文体活动开展得较好。但是办学条件差,不少学校夏季没有电扇,冬天没有暖气,五六十人一个大教室,点炉子取暖。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很少。文革期间,教育质量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差。

7、就业:

毕业生国家包分配,在国营单位工作,铁饭碗端一辈子。人们工作压力小,但是在大锅饭体制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成为问题。主席时代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干劲和热情还是高涨的。

8、社会保障:

毛泽东时代,中国人民有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人民享受普遍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城市居民享受退休金待遇,那个时代福利水平虽然较低,但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免费的医疗,看病三联单报销。退休百分之百的工资。住房靠分配,分到住房后房租十分的低廉。

子女入托入学学费低廉。住房得等待很长时间。农民享受合作医疗,看病比较便宜。县乡级卫生院建立起来。但是改革开放前,国家财力紧张,农民比较穷困,农民养老依旧主要靠子女。

9、家居和家具: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城乡居民电器较为简单。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是城市人们生活的四大件。俗称“三转一响”七十年代中期,黑白电视机开始走入百姓家。农村逐步实现电气化、电灯普及,每个公社都通上了电话、每个村都有广播站大喇叭。但是边远山区还难以通电。

《生于六十年代》是由任泉执导,任泉、刘钧等主演的共20集电视剧,2006年播出。该剧讲述八十年代末期,北京,关昊儿时的挚友陈竞一之间的兄弟情义故事。

OK,关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情况和生于六十年代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照片里的台湾 上世纪六十年代普通台湾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