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是什么意思啊

明贤尺牍 英雄生死路,却是壮游时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是什么意思啊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以道止道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是什么意思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是什么意思啊大学之道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文王望道而为圣也,其于世却未见道之大行于当世,其道离圣人而渐埋没也,此悲天悯人之言语也。世人远道而苦也。圣者独自中正于天理良知中和人欲,而世人之心,社会之道多有偏颇,过犹不及,圣人悲之。岂人类全体社会文明之大成,举世皆圣者可一日一时而成耶。其无万千年而不可得也,文王不可见,我辈亦见不到,望千年之后,中华大地而可得也,举世皆圣,人类文明大成,前圣之愿也。

不会聊天的孟子成功吓坏齐宣王 老张学 孟子万章下 9

但观传习录,阳明之意为圣者无尽,善无尽。致良知而望道成圣,成圣之后其道并未终止,仍可不断进步,至圣无穷,至道无穷。以教导学生圣道无止境。

至私至公之理由此可见也,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天之至公用之至私。自身为圣后仍可不断进步,推至社会宇宙皆然:举世皆圣,举世皆道,举世皆德,道之于人类文明,后道之于太阳系,后道之于银河系,后道之于整个宇宙,后道之于绝对时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其道岂有穷时耶,全体个体是同一个意思,于个人亦无穷也。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意思是:用周公之道的要求来侍奉君主,如果这样不行,他宁肯辞职不干。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出自《论语·先进篇》出自《论语》,共有26章,主要说明了“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学习各种知识与日后做官的关系,以及孔子对待鬼神、生死问题的态度。

原文: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

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译文:

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可以算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是问别人,原来是问由和求呀。所谓大臣是能够用周公之道的要求来侍奉君主,如果这样不行,他宁肯辞职不干。

由和求这两个人,只能算是充数的臣子罢了。”季子然说:“那么他们会一切都跟着季氏干吗?”孔子说:“杀父亲、杀君主的事,他们也不会跟着干的。”

扩展资料:

解读: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是孔子提出的臣事君的基本原则,也是孔子本人一生坚守的为官之道。所谓“以道事君”,是指以君臣之礼为准绳,来侍奉君王。

在君臣关系上,孔子不主张臣对君无条件地绝对服从,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讲得就是这个意思。

从这一基本思想出发,孔子首先对君提出了要求。季康子问政,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在回答鲁定公关于有没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问题时。

孔子批评了那种以无人违抗自己为乐的思想,认为君王说错话也无人敢于批评,就可能“一言丧邦”。孔子同时也对臣提出了要求,就是要"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当季子然问,子路和冉有是不是一切顺从君主的人时,孔子非常肯定地告诉他:如果让他们去做弑父弑君这样大逆不道的事,他们是不会听从的。

出仕为官,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这是孔子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然而,孔子从不违背自己的政治意愿,一味贪图功名利禄去做官。

阳货见孔子的故事(《论语·阳货》),典型地说明了孔子立身处世,对待进退去留的态度。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期间。

“齐人归(馈)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弃官而去的故事(《论语·微子》),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为官之道。

相关人物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

即《诗》《书》《礼》《乐》《易传》《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

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发扬自身的德行,造福社会),在亲民(“亲”通“新”,启发民智),在止于至善(古汉语中止有“终”意,也通“趾”,所以可以理解为最终达到至善的境界,也可以理解为立足于追求至善)。

大学讲的是人如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其中格物(研究事物的极限或者边界,了解事物的全貌)、致知(弄清事物的本末即来龙去脉,知道一件事情要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诚意(致知之后,清楚事物本末,取巧、侥幸之心自然消除,去伪存真,做事情会越来越诚于本意和初心)、正心(诚意之后,心念专一,逐渐摒除忿懥、好乐、恐惧、忧患等杂念)、修身(正心之后,心意纯一,念念分明,则不会被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等而蒙蔽双眼,影响对事物的准确判断)、齐家(正心、修身之后,明断是非,处事公正,家人信服,自然家齐,家如小国,家人均为亲近之人,家人都不信服你,国人自然更不信服)、治国以及平天下,也就是明明德于天下,所以君子需立下追去美好的初心,通过学习(格物致知),不断的正心修身,以此为本,渐至齐家、治国、明明德于天下。

综上所述,大学之道是向善之道,是一条次第分明,切实可行的指导民众追求美好生活道路。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身在其位,必谋其政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