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刘国第一任国君:刘康公简介,参与“麻隧之战”(刘国百科)

琅琊榜 帝王篇,命运使然自古多孤独,唯有叹息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刘国第一任国君:刘康公简介,参与“麻隧之战”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刘康公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关于刘氏的来历刘姓的来源刘国第一任国君:刘康公简介,参与“麻隧之战”

皇帝都是178cm,看哪位小鲜肉能加入 帝王club

一、得姓来由

刘氏为全国第四大姓。

据史籍记载,它的源流较多,其中最古老一支源头,可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黄帝时期。

黄帝之玄孙,陶唐氏帝尧(名伊祁放勋),他的第九个儿子源明,受封到刘地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县),以地为氏,故为刘姓。

所以刘姓以帝尧为太始祖,“源明”为大始祖。

?

史书又记述,周成王姬诵,封王季儿子于刘邑(河南偃师西南刘聚),其后裔以邑为姓;东周末年,周匡王姬班,把他的小儿子封到刘邑号称刘康公,两者均成为源于姬姓之刘。

?

同时又有赐姓刘的。

项羽在鸿门设宴款待刘邦,范增指示项庄席间舞剑,借机谋害刘邦,项伯暗使刘邦随从樊哙入帐对舞,救了刘邦。

刘邦登基后封项伯为射阳侯,赐姓刘。

另有齐人娄敬劝说刘邦建都长安,被刘邦重用,封他为关内侯,也赐姓刘,改名为刘敬;还有一个东汉舞阳人王常,起兵反王莽,积极支持刘秀,参加了昆阳大战,立了大功,后被更始帝刘玄赐姓刘。

?

还有三国蜀将刘封,原姓冠,因为刘备收他为养子,改姓刘。

再者少数民族也有改姓刘的,又还有一些冒姓刘的。

?

上杭刘氏出于黄帝,陶唐氏帝尧裔孙。

刘氏旧谱序记述:昔先王建德以立基,赐土以立国,因生以授姓,俾本支百世相联,族属不散,以报祖功而传子孙者也。

俾姓大始祖源明,出于尧,终于虞之世,以陶唐为号。

陶唐后有累公,学养龙,为养龙氏。

从事夏孔甲,能饮食龙,夏嘉之,赐曰御龙氏。

以代豕韦之国,寻迁鲁国,至商复承其国为豕韦氏。

在周为唐杜氏,后杜伯之子隰叔去周适晋,为士师,以官为士氏,至士会由晋奔秦,后士会归晋,惟据秦不归者,复姓为刘氏。

迨后刘清迁沛,至刘执嘉有子四:名伯、仲、季、交。

刘季由以平民崛起为天子,汉朝分封刘姓,刘氏支派蔓延天下。

?

二、郡望、堂号、家训

关于郡望堂号,谱序中也有记述。

其郡望有彭城、中山、琅琊、沛国、弘农、河间、梁郡、顿红、南阳、东平、高平、东莞、平原、广陵、临淮、兰陵、东海、丹阳、宣城、南郡、高堂、高密、竟陵、长沙、河南计25望。

彭城为最著。

?

刘姓堂号亦不少,其中最普遍的有:彭城堂、正字堂、藜阁堂、敦睦堂、后继堂、怀贤堂、继崇堂。

刘氏堂联(又称祠联)也很多,内容大都为姓氏来源,先祖业绩勋功等,如:?

藜阁家声远;彭城世泽长。

?

彭城世泽;铁汉家声。

?

彭城世德;禄阁家声。

?

禄阁校书,藜焰照十行之简;?

玄都种树,桃花赋千植之诗

除泛指刘姓郡望家声,又有专为表彰先祖——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和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刘禹锡造诣高深的。

?

汉景帝刘启,他的薄、王两皇后生14子,其名顺序为荣、德、阙、非、辙、端、组、胜、法、越、奇、乘、舜、烟,除辙继位称帝外,其余皆封郡王。

景帝作有家训诗,汉亡,皇室各支裔孙纷纷散居各地,他们都把此诗作为教育儿孙的传家宝。

明万历二年,举人刘连城认为皇帝家训无普遍意义,他为家谱写了一首家训诗,后世留传很广,有一定影响。

其诗曰:??

骏马骑行各出疆,任从随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早晚勿忘亲命语,晨昏须顾祖炉香;?

天公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儿共炽昌。

?

三、刘、唐、杜、范同出一源

唐诗人杜甫曾作过这样两首诗:其一《敬寄族弟唐十八》“与君陶唐后,盛族多其人,圣贤冠史籍,枝派罗源津……”开头一句刻意指明杜姓与唐姓同宗,同是陶唐氏的后裔;其二《重送刘十弟判官》“分源豕韦派,别酒雁宾秋,年事推兄黍,人才觉弟优……。

”这是杜甫与刘十弟以宗兄弟相称,话别的诗。

据史载,唐姓的主要来源有四:最早一支是帝尧之子丹朱,舜时封丹为唐侯,今湖北随州一带建唐国,裔孙以唐为姓;二支是源明18世孙刘累,后裔商朝时被封到豕韦(河南滑县)称豕韦氏,后徒居于唐(今山西翼城县),建唐国,为晋之唐姓;三支是刘累另一支后裔被封到唐州(河南方城县),其后代以居所为姓,成为唐姓;第四支是周成王把唐地封给自己的弟弟叔虞,再建唐国,称唐叔虞。

这说明杜诗印证了这一史实。

?

杜姓与范姓的来由又如何呢?周成王灭唐,成王把一支周大夫贵族,源明57世孙刘累后裔致禄封迁到杜城(今陕西西安东南杜陵),建杜国,称杜伯。

按《纲鉴》载,周宣王四十三年(前785)宣王无端杀(后)杜伯,族人四散逃奔,杜姓自此而始。

杜伯六世孙士会,字大禄,号伯元,仕晋为晋大夫,晋王赐他食采邑于范,自此士会又叫范会,也就有了范。

姓刘、唐、杜、范,实出一源,均为帝尧苗裔,自古就被人们视为一家。

?

上杭刘氏皆为源明嫡裔,属彭城郡。

它们有四个支派:一为千十郎,迁胜运里官田村;二为十郎、十一郎,迁来苏里田背村;三为杭邑东门祠刘四郎派;四为刘友明迁南阳东山村。

从官田、田背《刘氏族谱》,可以清楚地看出,刘氏从得姓大始祖源明公开始,一代代南移直至上杭县官田村与田背村的历史。

四、彭城刘氏迁上杭

源明公传至80世孙刘清(又名康),迁徐州沛丰中阳里,生子刘荣,讳丰,字仁号,传说他为人乐善好施,感动仙人指点,至江西宁都太华山铜鼓洞,入洞天葬,获得好风水。

82世孙煓字显初,名执嘉,生四子:伯、仲、季、交。

83世季公,即汉高祖刘邦,为西汉开国皇帝。

传至136世孙刘祥,官封枚州刺史,其子天锡,唐僖宗时任按察使,因黄巢起义,为避乱于唐僖宗元符二年(857)弃官奉父南迁,从彭城迁入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定居,传到152世刘韶,字仑,谥宗臣,又名昭伯,入仕,初任四川重庆山台县正堂,后升迁虔州判官,为官清正廉洁,赐紫金光禄大夫兼司农讲学士。

卒以王礼葬之,生铁封墓,世号铁墓(现江西宁都县,北门外获护乡),地名获护塘,现修复完好。

公生八子,五府道、三县令,迁居江西瑞金东门外垂金塘背。

子孙居官者三十余人,从事商贾者数十人。

贸易累中,富贵胜于都城,有“羊眠褥子,犬眠毡”之说。

传至159世刘兴汉,名九郎,生六子:长子千十郎,字丑汉,生于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官授花县知府,为官清正廉洁,因遭贪官诬害,于南宋理宗绍定已丑岁(1229),携子孙一路南行来上杭乾田(今稔田镇官田村),择地创居,为上杭官田开基始祖。

官田刘氏开基之初,人丁不甚兴旺,一直到千十郎六世孙文甫,号竹塘,讳炳明,中宪大夫,妣李氏生八子: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百四郎、百五郎、百六郎、百七郎、百八郎。

八兄弟繁衍为八大房,各大房裔孙播迁情况概述如下:?

1、百一郎,讳忠道,明中顺大夫,妣黄氏十一娘,生四子:文益、文义、文俊(讳秀实)、满全。

文益官授赣洲巡道,妣李、张氏,生三子:石崇、遥孜、满子。

裔孙居赣洲河口樟贡乡焉凹;文义妣黄氏生三子:万一、万二、永贵(文贵),万一郎裔孙全峰居永定湖雷,昆峰妣蓝氏生四子:圣、贤、道、德,合家迁居广东揭西陂尾楼。

昆峰十一世孙(千十郎26世)兴讫迁居砂膀越古晋美记园;兴珍迁居砂膀越古晋;兴八迁居马来亚吉隆坡;兴门妻李氏,生建方、南辉二子,南辉居马来西亚。

秀实字文俊讳时乘,官授四川顺庆知府,继任江西饶州知府,妣吴、廖、陆三氏,裔孙一支居官田,秀实之孙克宽(千十郎十世孙)迁永定高陂。

克宽公曾孙(千十郎13世)奇峰,字子才,迁居广东揭西。

秀实十一世孙公恒迁居宁德福安。

满全、洪武八年官授赣州知府,妣黄氏生观受、五四、得兴三子。

裔孙分居上杭临城西郊仙人栋、老君村和长汀四都、广东龙川苏雷洞、龙岩的连坑、赖坑、马坑以及南京、台湾、马来亚等地。

?

2、百二郎妣赖氏、陈氏生三子:四九、仕清、仕贵;长房四九公,妣黄四娘,生四子:里哥、乌子、棉子、细人。

明洪武九年,合家迁居广东长乐(今五华县)旗潭松柏嶂开基,裔孙乔、英兄弟居旗潭,其它分迁龙川苏雷、河源、归善九了杵下(现紫金县九阿杵)。

次房仕清公,妣黄氏,生二子:长公、少翁,裔孙均迁居广东棉洋湖;仕贵妣黄氏生二子:与禧、与仁,与禧妣黄氏生六子:福生、松孙、大满、四哥、福仄、福佑,合家移居广东得兴后又迁河源沙溪。

河源沙溪裔孙分居三角塘、忠信及龙川县苏雷洞、石狗岑等地;与仁批郑氏生三子:受、福、诚。

裔孙分居稔田丰朗、连四、严坑、化厚,广东大埔湖寮、揭阳,福建闽侯、永安、沙县,江西、丽洲、石门等。

?

3、百三郎妣郭氏生三子:太一郎、太二郎、太三郎;妣兰氏生二子:千一郎、千二郎。

太一郎裔孙居上杭庐丰、长汀及武平象洞。

太二郎迁居广东。

千一郎迁江西,迁二郎裔居上杭才溪、南阳,长汀古城,江西瑞金、上饶,闽北松溪、政和、建瓯,台***北。

?

4、百四郎妣黄、郭氏,生三子:千一郎、千二郎、千三郎,迁居庐丰德里。

千一郎裔孙迁通贤,千二郎妣黄氏生四子:万一、万二、万三、万四郎。

万一郎字承信,妣丘氏、沈氏,生四子:四八、五一、五二、五九从德里迁本县丰头桥、梅坝苦竹凹,后再迁白砂岑背村定居。

四八公妣林七娘、杨三娘,生三子:允受、允忠、允孜。

四八中年携林妣往广东大埔经商未归,传说生六子: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百四郎、百五郎、百六郎。

裔孙分居广东大埔、饶平、饶阳等地。

万二郎迁广东,万三郎裔孙迁长汀涂坊,万四郎迁广东韶关。

千三郎裔孙居上杭庐丰德里,百四郎裔孙分迁浙江、永嘉、平阳和福州等地。

?

5、百五郎妣赖十一娘,生子海通(名三五郎),裔孙居官田山下,才溪中寥、白砂大田,外迁浙江、广东、台湾等地。

?

6、百六郎妣邵八娘生四子:三七郎、三八郎、四二郎、四六郎,居上杭溪南斜坊(现永定仙师华坊)。

三八郎裔居华坊大阜,四六郎居峰市,其裔孙十五郎,迁居广东大埔青溪园埔坪;三八郎裔文海于明正统年间迁居台北嘉义市开基,生四子:文科、文甲、文甫、文忠,裔孙众多;四六郎裔孙分迁广东潮州、深圳、清县,台***北、浙江江山县、江西饶州等。

?

7、百七郎,妣吴二娘,迁居永定县洪山乡拓林开基,生二子:三一郎、四二郎。

三一郎一脉迁长居长汀童坊乡大埔村;四二郎裔孙居永定拓林上塔、彭祖田下、崩逢下,上杭下都、白砂、才溪、杭邑东门,并外迁广东韶州信宜县、饶塘、陆丰、河源以及省内福州虎头山、闽侯县鸿尾乡等。

?

8、百八郎字法镇,妣丘石娘,生子德明迁连城县罗坊肖坑开基。

裔孙分迁广东及台湾等地。

?

官田始祖千十郎,卒于宋咸淳七年(1271)葬于稔田化厚村树子里龙舌冈,猛虎过江形,墓前华表一对,联曰:“世锦宏开花县黄堂乌;先灵永裕桂林玉笋泥金”,气势雄宏。

官田“刘氏家庙”建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因属棉花滩淹区,厅堂上下180平方米,1999年在原地升高重建,其余附属工程正在筹划中,每年春分后五日定为各房远近裔孙统一扫墓祭祠时间,尊祖敬宗之情溢于言表。

?

上杭来苏里田背村刘氏的来由更有一番周折,要从大始祖源明说起。

源明公159世孙六郎仰汉,生荣八。

165世念二郎生十郎、十一郎。

时蒙古族进入中原,建立了元王朝,元吏在江西经营田粮,恣意盘剥,民不聊生,蔡五九起义抗元,浙江行省平章领兵进剿。

161世刘十郎、刘十一郎兄弟为避战祸,携眷及仆张四郎,身怀万金,于元仁宗延?二年(1315)夏,从江西瑞金塘背,长途跋涉,入冬始抵上杭来苏里田背村(今属中都镇)定居,为不忘故士,把新开基地也称圹背,后始转音为田背。

十郎、十一郎在田背均被裔孙尊为一世祖。

?

田背一世祖十郎,妣梁七娘生二子:十四郎、百五郎。

长十四郎妣范九娘,裔孙一脉移居蓝溪镇湖里村开基。

次百五郎妣赖四九娘,裔孙居田背,生三子:小四、小五、小六。

小四裔孙居竹山下,裔孙再迁临城上登。

小五郎裔孙居田背,妣邱氏生三子:万七郎、万八郎、万九郎。

万七郎裔孙迁居南靖县,万八郎妣朱一娘、兰二娘生子六一,裔孙居田背。

万九郎妣傅七娘,生三子:源清、源性、源海,裔孙居田背。

十郎裔孙分迁上杭城关、武平小兰、长汀露潭、江西龙泉、奉新、万载、广东仁化、湖广桂阳、平江、福州,四川遂宁,广西等地。

?

田背一世祖十一郎妣郭七娘生五子:念二郎、念四郎、念五郎、三五郎、三六郎。

念五郎孙裔孙永定洪山石杰村。

念四郎裔孙迁居城区临城西郊诸村,并在东门外立祠,裔孙分迁居上杭才溪、官庄,武平高梧、十方与台湾等。

三五郎,携郭七娘金骸迁居广东嘉应州长乐棉洋约罗迳坝圳上(现五华县棉洋乡坑口)开基,裔孙分迁:广东的揭西、陆河、陆丰、惠东、汕尾、肇庆、台山,广西,台湾和新加坡、泰国等地。

三六郎裔孙居中都田背,裔孙分迁上杭的上都、临城、城关,武平小澜,长汀,永定,广东松源、韶州英德、佛山,江西赣县、吉安府福县、庐陵,浙江建肯,四川巴县、湖南平江、长沙,江苏南京。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长汀县河田镇蔡坊村刘齐湖到上杭谋生,在城关定居,已发展到第四代。

六十年代,其堂侄刘如松大学毕业后到上杭任教,也定居城关,已发展到第三代。

属彭城郡。

?

刘氏城关祖祠:有八座,其中较大的有四座。

上中街官田千十郎总祠(现被建招待一所大楼);下中街中都田背十一郎公总祠(现县供销办公楼);东门外念四郎公总祠(现党校集资楼)。

临江路,原农业银行前面,十郎、十一郎于康熙三十年(1691)建有总祠为“思敬堂”。

刘氏

(彭城郡)刘姓分布很广,人数很多。

汉朝皇族姓刘,汉高祖是刘邦。

刘姓来源有四:一是古帝尧(即陶唐氏)的后代受封于刘(在今河北省唐县),周宣王时灭国,逃往秦国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二是周匡王封其少子于刘(在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子孙以地为姓;汉高祖赐娄敬、项伯缠为刘氏;四是汉高祖刘邦曾把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冒顿,其后代随母姓刘。

李济博士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说:“初期之刘氏,发见于陕西、甘肃,至西历纪年前三百年(即周赧王时)始向河南、江苏南西方移动,嗣由江苏一族创立汉朝,其裔再向中国各地播迁。”

兴宁《刘氏族谱》称:“汉兴……大封同姓,以镇天下。

……卯金之裔,由是遍布天下矣。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黄巢起义,海内骚然,居民流离转徒,于时有翰林学士视察使刘天锡,弃官,奉父刘祥之命,避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之石壁,号为东派,后世遂以刘祥为宁化始迁之祖。

于是枝叶繁衍……,蔚为汀闽望族。

”至宋嘉定(1208年)之后,刘氏东派后裔,又从宁化迁上杭,有的从上杭徒广东兴宁、平远、梅县等地。

明清两代,有的再渡海迁台湾。

收藏目录:

《龙兴祠刘氏联修族谱》不分卷,缺册,藏2册(225×320)

主编:刘颂尧、刘醒夫,刘建澜、刘后泉等,

民国卅六年,木刻版,源明堂

《松山刘氏族谱》1册,(190×265)

主编:刘森祥,1994年武平腾飞电脑承印

《南靖刘氏族谱》1册(295×210)

编者未注,清抄本

《刘氏历代源流族谱》1册,(360×260)

主编:刘龙生,民国十五年抄本

《南靖金山刘氏族谱》1册,(185×255)

编者未注,清宣统叁年抄本

《闽城刘氏试馆名谱》1册,(215×290)

主编:刘文熔,民国廿六年活字铅印版

刘为华人第四大姓。起源有三;

①源出于祁姓。相传帝尧姓伊祁,他的子孙有一支以祁为姓,被封在刘国(河北唐县),后代称刘氏。

②源出于杜姓。杜伯的孙子士会在晋国任士师,晋襄公死后,士会去秦国接公子雍回国继位,因晋国国内有变故而留在秦国,其后世取姓刘(即“留”之意)。

③源出于姬姓。春秋时,周匡王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河南偃师县南),号刘康公,后代也称刘氏。刘姓历史上望族很多。彭城刘隗家族、南阳刘瑾家族、诸城刘墉家族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至于开劈大汉帝国的沛县刘邦家族就更不用说了。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刘氏你帝400多年;三国时刘备建立蜀汉,两代称帝43年;南北朝刘裕建立宋,历时60年;元末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统一中国276年。可见刘氏善于建基立业。

刘姓家族较复杂组成分子达五群

这个家族,组织情形也比较复杂。据考证,他们的组成分子至少有以下的五群——滞帝之裔、王季(周文王之父)之裔、娄氏之改姓、项氏之改姓及匈奴之改姓。

关于刘姓的得姓经纬,有一部《泰和刘氏先得录》的序文,记述得最为清楚:“惟刘姓出自祁,其后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事夏孔甲为御龙氏,子孙在商更为豕韦氏,又更为唐杜氏,至周又更为杜氏,杜氏生士荐为士师,因官命氏,又更为士氏,至晋,士会入秦,虽复归于晋,而子孙留秦者,遂稽刘累之名别姓刘氏,此得姓之所始。”

距今4000多年前的圣君唐尧,大家都知道是“五帝”之一帝喾之后,乃是黄帝的姬姓子孙。因此,追本溯源,的刘姓家族,很显然也是最为道地的黄帝子孙。

另外,在黄帝的其他子孙之中,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也还有一支以刘为姓的。该书指出:“周大夫食采于刘亦为刘氏,康公、献公,其后也”,而这项文献所谓“周大夫”,经过历来许多学者的考据,已知为周文王之父周太王的后裔,在周成王的时候,被封于刘邑,也就是现在河南省偃师县西南的地方。换言之,这一支源自周太王的刘氏,是发于源河南。

那么,上述源自帝尧的刘氏,最初又是发源于何处?《通志氏族略》上记载:“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其地今定州唐县”,就明白指出了这一支刘氏的老家是在现在的河北省唐县。

大名鼎鼎的汉高祖刘邦,是出身于源自帝尧的那一支。据考证,这一支刘氏,初期是繁衍于现在的陕西、甘肃一带,到了公元前300年前,也就是周朝赧王的时代,开始向河南及江苏播迁。其中,辗转迁移到江苏丰、沛之地的子孙当中,有一位叫作刘端的人,生了4个儿子,依次为伯、仲、邦、交。老三刘邦,就是后来白手起家登上皇帝宝座的汉朝开国之主刘邦。

刘邦以一介平民东征西讨地打下了天下之后,很快地分封同姓于各地。于是,其后支派繁衍,很自然地到处为刘氏家族札下稳固的基础,形成了2000多年以来刘氏在每一处地方的盛况。据说,有汉一代,刘氏的皇亲国戚是分布于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到了第16世纪的明、清之际,刘氏的繁衍中心已增至25处,大致就是《中华姓府》一书所详列的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堂、高密、竟陵、长沙、河南等地。

刘康公,名季子,为东周诸侯国刘国开国君主,他为周顷王的儿子、周匡王、周定王的弟弟,周定王八年(公元前592年),又封刘邑与王弟季子,王季子称刘康公。鲁成公十三年(周简王九年,前578年),鲁成公及诸侯到王城洛邑朝见天子周简王,遂跟随刘康公、成肃公会晋侯晋厉公伐秦,当时秦国的国君是秦桓公,这次战争即麻隧之战。成子在社坛受,不敬王室。刘康公批评了他,“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戎有受,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这段话,反映了早期的中庸思想。

前任:

继任:

刘定公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我们真的还需要新编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