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唐昭陵到底有没有被盗吗(唐昭陵是谁的陵墓)

唐昭陵到底有没有被盗 兰亭集序 真的被撕毁了吗

其实唐昭陵到底有没有被盗吗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唐昭陵,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唐昭陵到底有没有被盗吗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唐昭陵地宫是否已发掘唐昭陵到底有没有被盗吗许敬宗是唐朝三代元老,死后陪葬唐昭陵,为何却被评为奸臣

唐昭陵地宫还没有进行挖掘,但在五代时期就被军阀温韬盗掘了。

唐昭陵到底有没有被盗 兰亭集序 真的被撕毁了吗

《新五代史·温韬传》:“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旧五代史·温韬传》:“唐诸陵在境者悉发。”《资治通鉴》亦载,“华原贼帅温韬聚众,唐帝诸陵发之殆遍。”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城西北22.5千米的九嵕山上,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从唐贞观十年(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743年),昭陵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周长60千米,占地面积200平方千米,共有180余座陪葬墓,是关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

扩展资料

历史沿革

选址背景

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皇后长孙氏病危,临终之时遗言薄葬。唐太宗遵照长孙皇后的遗言,在皇后崩后,把她临时安厝在九嵕山新凿之石窟,陵名昭陵。并决定把昭陵也作为自己的归宿之地,等他驾崩后与皇后合葬,随即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

唐太宗选择九嵕山作为昭陵陵址有着浓郁的文化背景和政治背景。中国古代所谓的陵墓堪舆风水之说,伴着姓氏的不断扩大及五行阴阳之说的流传而逐渐完善,至南北朝时基本形成了一套评定风水好坏的理论。

九嵕山满足了堪舆家认为帝王陵墓应具有的所有条件,自唐以降,堪舆家普遍认为昭陵的风水为中国历代帝陵之最佳者。

除此,唐太宗选择昭陵还有附加的政治背景。按照唐太宗最初的想法,帝王陵寝要完全效仿汉高祖刘邦的长陵,务从丰厚。但精通经史的虞世南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汉制既劳费了民力,还使盗贼生心,所以汉陵大都被盗,帝王的尸骨也被抛弃荒野,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

他建议太宗应当向尧帝那样,因山为陵,陵内不藏金玉,并在陵外立碑予以说明[9]。虞世南所说的“因山为陵”既能节俭民力又能防盗的建议,为唐太宗最终决定选择九嵕山作为昭陵陵址,起到了思想和理论的启迪作用。

因山为陵

唐太宗以九嵕山建昭陵,并诏令子孙“永以为法”,开创了唐代帝王陵寝制度“因山为陵”的先例。

昭陵自贞观十年(636年)首葬长孙皇后起,便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埋葬唐太宗,营建工程才基本结束。除主陵墓道地宫以外,还在陵山周围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10]

历代祭祀

唐时昭陵有宫人供养,官兵守卫,护陵军官的军衔为将军,还专门设立五品陵令管理。每年春二月,朝廷还要委派重要的大臣来昭陵祭祀。遇有太宗诞日、忌日,还安排大臣到昭陵侍奉太宗灵魂“起居”,仪仗蔽路,从不间断。

《唐会要·亲谒陵》载,有唐一代,高宗皇帝和玄宗皇帝曾亲谒昭陵,拜奠先帝。永徽六年(655年)正月一日,唐高宗亲谒昭陵,庄严肃穆,规模空前。这次祭奠活动结束后,高宗诏令免除了醴泉县当年的租赋,并将护陵的将军、郎将进爵一等,对陵令、丞加阶赐物,又诏令在陵侧修建佛寺。

唐高宗时,唐军远征凯旋而归,献俘仪式也常在昭陵举行。依照中国古代传统礼制,献俘通常都在太庙、太社举行,但高宗为了慰藉先帝未灭顽敌的遗憾,将献俘仪式移至昭陵。

《唐会要·献俘》载,显庆三年(658年),苏定方俘叛将阿史那贺鲁,于十一月十五日献俘于昭陵;乾封元年(666年),李绩灭高丽擒高丽王,于十月二十一日献俘于昭陵。

唐时昭陵陵区严禁随便出入,至于陵区内的一草一木就更不得损坏。《资治通鉴》载,仪凤二年,左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树,按律当除名。大理寺奏报高宗,高宗大怒,“特命杀之”。

大理丞狄仁杰奏道:“二人罪不当死。”高宗说:“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多亏狄仁杰依法力谏,又罗列古代先贤事例,并明确表态:“臣不敢奉诏。”高宗怒气稍解,将权、范二人除名,流放岭南。

开元十七年十一月十六日,唐玄宗亲谒昭陵,规模可能较高宗亲谒昭陵为小。唐玄宗这次祭奠昭陵,有高力士陪伴,史载高力士见到寝殿里太宗生前所用过的梳子等物,深为太宗的节俭所感动。

从唐代开始,历代帝王都委派官员代表朝廷祭祀昭陵。由于昭陵正南方献殿前的空地不多,加之道路崎岖,石料搬运不便,所以,历代的祭陵碑都立于北司马院内,久而久之,人们习惯把北司马院称为“祭坛”。已知历代皇帝祭陵碑30余通。

最早的祭陵碑是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后所立,碑上尚存“监察御史赐绯鱼袋臣韩云卿述并书”15字。其次是明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员所立的“御制祝文”碑。

在30余通祭陵碑中,立碑最多的是清代康熙皇帝,至少有7通,其次是清代乾隆皇帝,至少在3通以上。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当中,唯昭陵在其以后形成了“祭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昭陵

昭陵是否被盗,这是人们颇感兴趣,也常常提及的问题,且追随历史的痕迹,浅谈昭陵被盗之谜。

按照唐太宗最初的想法,帝王陵寝要完全效仿汉高祖刘邦的长陵,务从丰厚。但精通经史的虞世南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汉制既劳费了民力,还使盗贼生心,所以汉陵大都被盗,帝王的尸骨也被抛弃荒野,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他建议太宗应当向尧帝那样,因山为陵,陵内不藏金玉,并在陵外立碑予以说明。

李世民深感两汉帝陵被盗严重,帝王尸骨不全。因此,以山为陵的目的,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利用雄伟山势防盗。

为了打消盗墓贼的盗墓念头,在文德皇后下葬后,李世民在陵墓上竖了一通石碑,上刻圣旨曰:“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意思是,我这个陵墓里什么宝贝都藏,想盗墓的人就别费心了,省得白费力气!

据史书记载,昭陵地下玄宫建筑在山腰南麓,穿凿而成。初建时架有栈道,文德皇后先葬玄宫,栈道没有拆除,并在栈道旁上建造房舍,派人为皇后守灵。李世民死后,栈道拆了,玄宫才正式被封。从墓室到墓口的通道上,用3000块大石砌成,每块石头重2吨,石与石之间相互铆住。

李世民苦心经营,把陵墓建得固若金汤,又把忠告碑立在山上,有没有防盗,保他千年安眠呢?

唐末,黄巢起义,攻入长安。黄巢本是流寇,一路破关夺城,劫掠富豪之家。因没有稳固根据地,无法保证40万军队的给养,盗墓便成为他获取财富的手段之一。

根据史料记载,黄巢在长安到处盗掘汉唐帝陵,还指挥全军挖掘武则天的乾陵,挖出一条深40米的“黄巢沟”。虽然黄巢没挖开乾陵,但唐代各帝陵大多遭到其破坏。尽管没有黄巢盗开昭陵的记载,但作为“天下第一陵”,昭陵的地面建筑遭到洗劫与损毁,这是肯定的。

公元672年,身为三朝元老的许敬宗去世,享年八十一岁。相信很多人对于许敬宗这个名字,都并不陌生。他不仅是三朝元老,还当过帝师,甚至官拜唐朝宰相。然而后世很多人,都将他看作是“奸臣”。

许敬宗将一生都奉献给唐朝,历经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代,对唐朝有过杰出贡献,为何却被评为奸臣呢?甚至在《新唐书》中,排名第一的奸臣就是他。

许敬宗原本是隋朝人,父亲在隋朝为官。隋炀帝时期,许敬宗考中秀才,任淮阳书佐,后来又负责接待和传送朝廷文书。宇文化及发动政变后,许敬宗逃过一死,从而投奔瓦岗军,效力于李密,他和魏征同为李密的左膀右臂。

“敬宗幼善属文,举秀才,授淮阳郡司法书佐,俄直谒者台,奏通事舍人事。”——引自《旧唐书》

李渊起兵之后,建立了唐朝,瓦岗就此瓦解,许敬宗便归顺了唐朝。当时的李世民还是秦王,他素闻许敬宗的人品和才能,便将他招入麾下。后来李世民登基,便正式开始重用许敬宗。

李世民十分欣赏许敬宗,甚至让他当了太子李治的老师。“高宗在春宫,迁太子右庶子。“

也正因为如此,许敬宗的官越做越大。如果说许敬宗因为唐太宗喜爱他,就有些恃宠而骄,逐渐变得圆滑起来,但这些都不足以证明他是位奸臣,那么他“奸臣”的头衔,又是从何而来呢?

其实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许敬宗本人十分好色,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他的长子许昂原本十分有才,但是在父亲的影响下,竟然与父亲的小妾私通。许敬宗知道后,上奏朝廷惩治儿子,并将小妾废黜,结果导致儿子郁郁而终。

其实许昂能做出这些事,完全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当初许敬宗就建造飞楼七十间,还让风尘女子在上面骑马而走,可见他的作风,给子孙带来了不好的影响。这样一位作风不正的人,实在难以让人承认他是好人。

二、他贪图享乐,趋炎附势。由于受到唐太宗的重视,加上自己纵横官场多年,他渐渐变得圆滑,并想尽办法讨好皇帝。从一开始一心为国的直臣,变成了善于奉承的小人。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第三点中。

三、唐高宗继位后,一心想立武则天为后,但是遭到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的极力反对。这时候许敬宗为了迎合唐高宗,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武则天,并与长孙无忌等人翻脸。也是因为此事,受到武则天的重用,更是因此迁任礼部尚书。

许敬宗“以废立皇后乃皇帝家事”为由,替唐高宗解决了这道世纪难题,唐高宗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废黜王皇后,正式立武则天为后。所以武则天能够坐上后位,许敬宗算是第一功臣。

“六年,复拜礼部尚书,高宗将废皇后王氏而立武昭仪,敬宗特赞成其计。”——引自《旧唐书》

就因为这样一个决定,使许敬宗开始平步青云,公元662年,他被擢升为右相,加光禄大夫。晚年他行动不便时,朝廷还特许他骑马进入内省。咸亨元年,许敬宗提出告老还乡,但朝廷依旧给他发放俸禄。

咸亨三年,许敬宗去世,终年八十一岁,也算十分高寿了。唐高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甚至辍朝三日,还让文武百官去哭丧,最后准许他陪葬昭陵,这一切待遇,都算是荣宠至极了。

然而一直以来,武则天都被李唐宗室所反对,他们认为武则天是乱世妖妃,根本不承认她的地位。所以一力支持她的许敬宗,自然也就受到牵连,后来江山回归李唐子弟手中,他们不承认武则天,自然就不会承认许敬宗,更是将他视为唐朝的叛徒。

所以在许敬宗去世后,群臣都不承认他的地位,因为给他上谥号为“缪”。可是唐高宗认为许敬宗有功,最后为了平息众议,为他改了个谥号“恭”,这是一个平谥。

许敬宗这一生,不管是功是过,但他最后能够善终,活到八十一岁高龄,就是他的本事。尽管他是附炎趋势,才选择支持武则天,可谁能说他的决定是错的呢?当时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反对武则天,可最后都被武则天清算,反而许敬宗活了下来。

所以将许敬宗看作是奸臣的,都是被武则天谋害的李唐宗室,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当初要不是他出谋划策,武则天未必能顺利当上皇后。所以站在武则天的角度来看,许敬宗反而是最大的“功臣”。

综上所述,许敬宗是李唐宗室眼中的“奸臣”,却是武则天心中的最大“功臣”。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唐昭陵到底有没有被盗 兰亭集序 真的被撕毁了吗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