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做智是什么意思(大圆镜智的意思)

华夏子孙,一定要知道这七种重要文物,更要知道它们暗藏的意义

今天给各位分享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做智是什么意思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妙观察智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妙观察智十因分别什么意思如何解释妙观察智见非功是什么意思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做智是什么意思

妙观察智十因分别佛地经论五卷十五页云:依十种因,应知分别妙观察智。十种因者:一、建立因,二、生起因,三、欢喜因,四、分别因,五、受用因,六、趣差别因,七、界差别因,八、雨大法雨因,九、降伏怨敌因,十、断一切疑因。经云:观察妙智者:譬如世界持众生界,如是如来妙观察智,任持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无碍辩说诸佛妙法。又如世界、是诸众生顿起一切种种无量相识因缘;如是如来妙观察智、能为顿起一切所知无碍妙知种种无量相识因缘。又如世界、种种可玩园林池等之所庄严,甚可爱乐;如是如来妙观察智、种种可玩波罗蜜多菩提分法十力无畏不共佛法之所庄严,甚可爱乐。又如世界、洲渚日月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及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身天等、妙饰间列;如是如来妙观察智、世及出世衰盛因果、声闻独觉菩萨圆证无余观察,妙饰间列。又如世界、为诸众生广大受用;如是如来妙观察智、示现一切诸佛众会,雨大法雨,为令众生受大法乐。如世界中、五趣可得;所谓地狱、饿鬼、傍生、人趣、天趣;如是如来观察智上、无边因果五趣差别、具足显现。如世界中、欲色无色诸界可得;如是如来观察智上、无边因果三界差别、具足显现。如世界中、苏迷卢等大宝山王、显现可得;如是如来观察智上、诸佛菩萨威神所引广大甚深教法可得。如世界中、广大甚深不可倾动大海可得;如是如来观察智上、一切天魔外道异论所不倾动甚深法界教法可得。又如世界、大小轮山之所围绕;如是如来妙观察智,不愚一切自相共相之所围绕。如其次第,显示十种因相。如彼论五卷十五页至六卷七页广释。佛教中的五身是指什么

见非功,就是不假造作。

见,见识;功:功用。

“妙观察智见非功”,妙观察是讲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作用是分别,如果它分别一切法而不执著,没有妄念,能在分别中得到自在,这就是妙观察智。

(一)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人生在世,整天昏昏扰相,不得宁静,所以在五识不得不起用时,要能作到如六祖惠能所说的:

成所作智同圆镜│即具有智慧的明镜,朗照一切。

(二)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意识不可盲动。不盲动的方法:一切修为与活动无我、无法,全在菩萨道中,生生世世为人的无功用行中。所以六祖说:

妙观察智见非功。

(三)转第七识末那识为「平等性智」│第七识即情执,紧紧的抓住自己的种子识(即第八识),认为这就是「我」,实际上,它是「假我」,所以《唯识三十颂》一开头就说: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

之所以为「假我」,在以上说明「能藏、所藏与执藏」,便可理解。

唯识说第八识是无覆无记,而第七识则是有覆无记。「有覆」也者,就是自己染污自己,「覆」即染污义。从这一理解来说,人生在世,好也罢,坏也好,都是自己搞自己,谁也救不了谁。所以

释迦牟尼佛说,人要:

「自觉」。

因此《金刚经》说:

「度尽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可度者。」

六祖惠能说:

平等性智心无病。

(四)转第八识(种子识)为「大圆镜智」│吾人本来佛(本来自性清净),只是一念不觉,也就是悟道的《楞严经》所说的:「背觉合尘,故发尘劳」。如果「灭尘合觉」则「发真如妙觉明性」,问题是如何灭尘?

二十八、《楞严经》说:「心中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菩提」即本来「大圆镜智」,所以六祖惠能才说:

大圆镜智性清净。

如此说来,问题在个人、社会、团体、天下国家能否放下「狂心」,能否「放下」也「放下」。如何「放下」?「放下」就是提起。如何「提起」?一切莫「狂心」,一切都在「理」与「礼」中。

说明了唯识的转八识成四智以后,现在有一个大问题:

为什么有如此八识的设计?

了解唯识最重要的一个关键是:它是在经验中来谈经验的。唯识体会和观察到我们自己存在的经验,无非是在五类范畴中:

1、心法。

2、心所有法。

3、色法。

4、不相应行法。

5、无为法。

一起构成为百法。

百法是:

心法:有八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种子识。

心所有法:有五十一种,如下:

徧行五│作意、触、受、想、思;

别境五│欲、解、念、定、慧;

善心十一│信、精进、惭、愧、不贪、不瞋、不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根本六│贪、瞋、痴、慢、疑、不正见;

小随十│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

大随八│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正念、不正知、散乱;

中随二│无惭、无愧;

不定四│悔、眠、寻、伺。

色法:有十一种│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种│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性、不和合性。

无为法:有六种│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

在百法中,前四类为有为法,后一为无为法。若一直沉在有为法中,便是凡夫;如在有为而无为,无为而又有为中,则是菩萨。佛便是成就无为而又超越无为,所以《楞伽经》卷首即说:

「智(佛智)不得有无」,也就是佛智是超越了「有」与「空」的。

关于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做智是什么意思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画中有话 大圆镜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