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婆罗多的来历,以及婆罗多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摩诃婆罗多》主要人物名录摩诃婆罗多读音婆罗多的来历人物志
阿毗摩纽—— Abhimanyu,阿周那与须跋陀罗的儿子,在俱卢大战中被众多大将围攻而阵亡,年仅十六岁。他的后人正是《圣典薄伽瓦谭》的询问者——闻名的国王波利齐。
阿耆尼—— Agni,掌管火的半神人。
阿朗菩须—— Alambuṣā,阇达修罗之子,助阵俱卢族大军的罗刹。毗摩杀了其兄弟,一直耿耿于怀,在俱卢大战中被毗摩之子迦多铎伽阇所杀。
阿泥卢陀—— Aniruddha,婆罗多摩那之子,主克利须那的孙子。
阿修罗—— Asura,魔族,故意对抗主毗湿奴的邪恶一族。
阿史华闼摩—— Aśvatthāmā,德罗纳之子,与阿周那拜在德罗纳门下学习军事武艺。
阿室毗—— Aśvin,医神,医术高明的两位半神人。
阿周那—— Arjuna,为贡蒂召唤天界之王因陀罗所生的英雄,主克利须那的至交朋友,为了化解俱卢之战的困惑,主克利须那对他讲述了《薄伽梵歌》。宇帝士提尔的皇祭大典之前,曾征服婆罗多以北的领土。
安波利迦—— Ambālikā,迦尸国三位公主之一,与毗耶娑天人孕育了般度王。
安碧迦—— Ambikā,迦尸国三位公主之一,与毗耶娑天人孕育了狄多罗史德罗王。
安巴—— Amba,迦尸国三位公主之一。因悔婚一事痛恨毗湿摩,后崇拜湿婆获得赐福,转世成为将军施康蒂,在俱卢大战中仇杀了毗湿摩。
布茗遮耶—— Bhūmiñjaya,摩差国的太子,生父为毗罗吒,亲妹妹为优多罗。
钵刺摩闼—— Pramatha,恶鬼一类。
钵利王—— Bali Mahārāja,魔族的首领,后皈依主毗湿奴的化身伐摩那,成为伟大奉献者。
毕舍遮—— Piśāca,一种邪恶的厉鬼。
苾湿尼—— Vṛṣṇi,宗族之一,克利须那也称为“苾湿尼的后裔”。
毗摩—— Bhīma,般度五子之一,为贡蒂召唤风神所生的大力士,曾轻松的诛杀妖魔希丁芭。食量惊人,却本领高强。宇帝士提尔的皇祭大典之前,曾征服婆罗多以东的领土。
毗湿摩—— Bhīṣma,俱卢王朝的家族元老,恒河女神与善丹奴王所生的英雄,拜在波罗苏罗摩门下研习军事吠陀,战场上从未有过败绩。他是主的伟大奉献者,十二位吠陀学问的权威之一。
般图伐兄弟—— Pāṇḍava s,即般度五子,辈分上依次为宇帝士提尔、毗摩、阿周那、那拘罗、萨贺提婆。般度—— Pāṇḍu,贡蒂之夫,生父为毗耶娑天人,狄多罗史德罗英年早逝的弟弟。
毗耶娑天人—— Vyāsadeva,狄多罗史德罗和般度的父亲,远古时代最卓越的哲学家,毗湿奴的化身之一,授权于文学写作,著有《吠陀经》、《往世书》、《摩诃婆罗多》、《吠檀多经》、《奥义书》等等,其实不过是将原本就存在的吠陀文献代笔详载下来,为后世留下金玉良言。
般遮罗—— Pāñcāla,上古的国家之一,与象城相邻。
槃那伽—— Pannagas,与蛇族同住的生灵。
德利伽多—— Trigarta,上古的国家之一,领地在婆罗多北面。
杜设沙那—— Duḥśāsana,杜瑜檀那的一百兄弟之一。
狄多罗史德罗—— Dhṛtarāṣṭra,俱卢族之父,生父为毗耶娑天人,生来双目失明。俱卢大战开始时,狄多罗史德罗与近臣桑遮耶的对话引出了《薄伽梵歌》。
德伐罗迦—— Dvārakā,主克利须那建立的京都,位于婆罗多西面的海上。
德罗波蒂—— Draupadī,国王图鲁波陀的公主,后在毗耶娑天人的许可下成为般度五子共同的妻子。俱卢族的毁灭源于杜瑜檀那一众党羽羞辱德罗波蒂。
德罗纳—— Droṇa,阿史华闼摩之父,般度五子和狄多罗史德罗百子的军事老师,但他尤为偏爱阿周那,甚至送给阿周那一件能毁掉自己的法宝。
杜瑜檀那—— Duryodhana,心如毒蝎的狄多罗史德罗的长子,为一统天下称帝,杜瑜檀那引发了俱卢大战。他曾多次施毒计加害般度五子,尤其是毗摩,结果俱卢大战死在毗摩手上。
达禄迦—— Dāruka,主克利须那的战车车夫。
伐楼那—— Varuṇa,掌管水的半神人。
吠纳夜伽—— Vaināyakas,幽灵一类。
甘狄拔—— Gāṇḍīva,阿周那获得的天界神弓,弓弦声惊如雷鸣,弓弦一断又自动复原,婆罗贺摩、因陀罗等多位半神人曾拥有此弓。
刚迦—— Kaṅka,宇帝士提尔在摩差国扮作大臣时的化名。
鼓风轮—— Vāyavya,风神的法宝。
哈斯廷那蒲尔—— Hastināpura,象城,即今天的德里,俱卢族的京都。
哈奴曼—— Hanumān,风神之子,上古时代具足大能的猴王,服务于至尊主的化身——主罗摩,曾一同攻打楞伽国,击败妖魔罗波那。哈奴曼无所不能,不惧天上天下任何的敌人。
喀利波—— Kṛpa,与德罗纳一样,是般度五子和狄多罗史德罗百子的吠陀军事老师。他的妻子是德罗纳的妹妹。
喀陀华摩—— Kṛtavarmā,雅度族的统帅,克利须那的奉献者,在俱卢大战中被迫站在俱卢族一边。
克利须那—— Kṛṣṇa,至尊主原本的名字,即薄伽梵或者至尊人格神首,灵性世界和物质世界的本源。《薄伽梵歌》正是他对世人的无上教诲。
克伽耶—— Kekaya,一位上古的王侯,领地在婆罗多西北面。
灵蛇套—— Nāgapāśa,一件绳索法宝。
俱卢族—— Kurus,俱卢王朝的后裔,狄多罗史德罗指出他的一百子是真正的俱卢族,没有算上般度五子,因而怂恿他的长子杜瑜檀那夺位,制造了糕点投毒、腊宫失火等等事件,结果,般度五子与狄多罗史德罗百子的王权矛盾引发了毁灭性的俱卢大战,全部细文就是长篇史诗《摩诃婆罗多》。
迦楼罗—— Garuḍa,大鹏神鹰,主毗湿奴的羽座,与神猴哈奴曼一样,不惧天上天下任何的敌人。
迦尔纳—— Karṇa,贡蒂之子,在贡蒂嫁给般度之前与太阳神所生的英雄,但贡蒂没有透露迦尔纳的身世。他精通武学,善于领兵作战,后在俱卢大战被阿周那射杀,后来阿周那才知道那是他的兄长,从而后悔莫及。
迦尼迦罗—— Karṇikāra,花类。
迦罗康迦—— Kālakanyā,魔族一类。
迦多铎伽阇—— Ghaṭotkaca,毗摩与希丁芭的儿子,擅施幻术的魔族,在俱卢大战中被迦尔纳所杀。
伽罗森陀—— Jarāsandha,摩揭陀国之王,降生时身体分为两半,女巫伽罗将其连体而得名。他是难以对付的大力士,多次与克利须那为敌,后死于毗摩之手。
伽那钵底—— Gaṇapati,象鼻神伽内什的别名。
玛德利—— Mādrī,般度王的二任妻子,那拘罗和萨贺提婆的生母。
米提拉—— Mithilā,悉达公主的故乡,领地在婆罗多的东北面。
曼陀梵—— Māṇḍavya,曾因穿胸之刑一事诅咒阎摩王的大圣仙。
灭劫狂舞—— Tāṇḍava- nṛtya,宇宙毁灭时湿婆所跳之舞。
摩多梨—— Mātali,天界之王因陀罗的战车御夫。
摩诃提婆—— Mahādeva,湿婆的别名之一。
摩差国—— Matsya,上古的国家之一,离象城不远。
摩陀罗国—— Madra,上古的国家之一,领地在婆罗多西北面,与克伽耶国相邻。
摩揭陀国—— Magadha,上古的国家之一,领地在婆罗多东面。
那拘罗—— Nakula,般度五子之一,与萨贺提婆同为医神阿室毗的孪生兄弟,宇帝士提尔的皇祭大典之前,曾征服婆罗多以西的领土。
那罗延酷寒—— Nārāyaṇajvara,主毗湿奴所用的冰冻法宝。
那罗陀—— Nārada,主克利须那的伟大奉献者,手持维纳琴,可随意穿梭于灵性世界、物质世界任何领域,用意是宣扬《薄伽梵歌》、《圣典薄伽瓦谭》的教诲。他是十二位吠陀学问的权威之一,宇宙间有众多大名鼎鼎的弟子,比如波罗诃罗陀王子、陀鲁婆王子……在克利须那的逍遥时光中经常出现。
尼茷多·迦华遮族—— Nivāta-kavacas,尼茷多魔族,半神人难以对付的阿修罗一族。
毗文沙提—— Viviṃśati,杜瑜檀那的一百兄弟之一。
毗迦尔纳—— Vikarṇa,杜瑜檀那的一百兄弟之一。
毗罕纳罗—— Bṛhannala,阿周那扮作阉人时的化名。此事因一位天界交际花而起,她诅咒阿周那成为阉人,时限是一年。
毗诃波提—— Bṛhaspati,天帝因陀罗的祭司,众半神人的灵性导师,执掌木星。
毗罗吒—— Virāṭa,摩差国的国王,布茗遮耶的生父。
毗湿奴—— Viṣṇu,创造之前,进入物质宇宙的遍布万物的至尊主,主克利须那的全权扩展。
婆罗跋—— Vallabha,毗摩在摩差国扮作御厨时的化名。
婆罗罗摩—— Balarāma,以主克利须那的哥哥身份现身的至尊主,在文陀伐那,两兄弟一同上演了非凡的逍遥。
婆薮提婆—— Vasudeva,主克利须那之父。同名词也指主克利须那,以及主毗湿奴的四大扩展之一。
婆罗多—— Bhārata,上古时代的一位君王,俱卢族的先祖。
婆罗贺摩—— Brahmā,创造之初的首位生灵,在毗湿奴的指点下进一步创造宇宙的众星系。他是情欲形态的监管半神人,十二位吠陀学问的权威之一。
婆罗门罗刹—— Brahma-rākṣasas,一种婆罗门转变的厉鬼。
乾达婆—— Gandharva s,天界星宿的歌仙,属于半神人。
罗德叶—— Rādheya,迦尔纳的别名。
沙德龙多波——Śatrūntā pa,一位上古的王侯。
沙恭尼——Śakuni,甘陀利的哥哥,擅长掷骰子,骗走了般度诸子的领土。
赛林迪莉—— Sairindhrī,德罗波蒂在摩差国乔装成侍女的化名。
善丹奴——Śantanu,一位伟大的国王,毗湿摩天人的生父。
萨谛奇—— Sātyaki,阿周那的武学弟子,克利须那的密友,曾在俱卢大战中躲过阿史华闼摩的夜袭,却死于雅度族的自相残杀。
萨贺提婆—— Sahadeva,般度五子之一,与那拘罗同为医神阿室毗的孪生兄弟,宇帝士提尔的皇祭大典之前,曾征服婆罗多以南的领土。
神戈——Śakti,天王因陀罗所属的致命法宝。
湿婆——Śiva,三眼神,创造之初生于主婆罗贺摩两眉之间,具非凡的大能。他是愚昧形态的监管半神人,十二位吠陀学问的权威之一。物质宇宙毁灭时,他跳起闻名的湿婆之舞,放出灭劫火毁掉整个宇宙。因为存在多个不同身份,湿婆是最易误解的角色,吠陀文献指出他既非凡灵,也非至尊主,而是在折中位置。
湿婆酷热——Śivajvara,湿婆所用的高温法宝。
施苏伯罗——Śiśupāla,支提国之王,宇帝士提尔的皇祭大典进行时,曾当众辱骂主克利须那,后被神碟斩下头颅。
施康蒂——Śikhaṇḍī,安波公主的转生体,前生一直仇恨毗湿摩,转为男儿身后最终在俱卢大战中击毙了毗湿摩。
舒设摩—— Suśarmā,德利伽多国之王。
室林迦耶—— Sṛñjaya,一位王侯。
须跋陀罗—— Subhadrā,主克利须那的亲妹妹,阿周那的二任妻子。
苏罗先那——Śūrasena,主克利须那的祖父。
苏迦上师——Śukrācārya,魔族的灵性导师,执掌金星。
索尼多蒲尔——Śonitapura,般纳修罗的京都,位于婆罗多东面,喜马拉雅山山脚下。
悉陀—— Siddhas,具星宿之间随意穿梭的大能,属于半神人。
特里士多摩那—— Dhṛṣṭadyumna,图鲁波陀之子,生自祭火,乃火神阿耆尼的扩展,在俱卢之野战场为般度一方排兵布阵,注定了是德罗纳的克星。
特黎史特闿图—— Dhṛṣṭaketu,支提国之王子,施苏伯罗之子,为般度一方贡献了一个大军的兵力,后死于德罗纳之手。
荼吉尼——Ḍākinīs,女巫一类。
天帝城—— Indraprastha,般度诸子的京都,又称象城。
邬莎—— Uṣā,般纳修罗之女,后嫁给主克利须那的孙子阿泥卢陀。
维狄耶陀罗—— Vidyādhara,属于半神人一族。
维度罗—— Vidura,毗耶娑天人与女仆的儿子。阎摩王被大圣仙曼陀梵诅咒,化身降临在俱卢族成为维度罗,他学识渊博,足智多谋,多次指点过般度诸子。
优多罗—— Uttarā,摩差国的公主,阿周那之子阿毗摩纽的妻子。
优多摩须路伽—— Uttamaśloka,主克利须那的别名之一。
焰天法宝—— Aindrastra,火神的法宝。
因陀罗—— Indra,天界星宿之王,众半神人的首领,手持所向披靡的霹雳法宝。贡蒂曾念出召唤因陀罗的曼陀罗,于是有了阿周那。
因陀罗耆特—— Indrajit,魔王罗波那的长子,以打败过因陀罗而闻名。
夜叉—— Yakṣas,属于魔族一类。
雅度族—— Yadu,主克利须那统治的王朝,一个兵强马壮的上古强国。
阎摩王—— Yamarāja,死神,有罪之人死后判决用刑的半神人。
宇帝士提尔—— Yudhiṣṭhira,般度五子的长兄,为贡蒂召唤死神阎摩王所生的英雄,般度五子之中最讲道义,最能忍辱,俱卢大战胜利后称帝,统一大地的各洲各国。
兹多勒羯—— Citralekhā,般纳修罗首相之女,擅长瑜伽神通,曾凌空带回邬莎的梦中情人。
遮罗纳—— Cāraṇas,天界星宿的专职歌手。
遮那迦—— Janaka,一位伟大而觉悟本我的国王,悉达公主之父,主罗摩的岳父。这位学识渊博的国王,曾施教民众如何为正义而战,他也是十二位吠陀学问的权威之一。
阿周那的十个名称
阿周那—— Arjuna,为人处事一尘不染之意。为贡蒂召唤天界之王因陀罗所生的英雄,主克利须那的至交朋友,为了化解俱卢之战的困惑,主克利须那对他讲述了《薄伽梵歌》。
吉湿奴—— Jiṣṇu,势不可挡之意。
吉立第—— Kirītī,由于因陀罗相赠一顶华冠而取名。
克利须那—— Kṛṣṇa,阿周那之父钟爱肤色黑亮的小童而取名。和主克利须那的同名。
毗跋蔟—— Bhibatsu,战场上令人生畏之意。
毗遮耶—— Vijayā,不击溃敌军誓不回头之意。
颇勒拘尼—— Phālgunī,阿周那在翼宿的天象时辰降生,由此取名。
奢多华多罗——Śvetāvā tara,驾白色的战马之意。
萨毗耶娑吉—— Savya sācin,能左右开弓,精于箭术的高手。
檀南遮耶—— Dhanañ jaya,讨伐各国,收罗各国的财富,由此取名。
另有阿周那的称谓
贡蒂之子—— Kaunteya,贡蒂又名普利塔。
普利塔之子—— Pārtha,即帕尔特。普利塔就是贡蒂,般度王的妻子,般图伐兄弟之母,主克利须那的舅母。
Mó hē pó luó duō
拓展:
《摩诃婆罗多》,亦译《玛哈帕腊达》,意译为“伟大的婆罗多族”,是印度古代梵文叙事诗。相传作者为毗耶娑。成书年代约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共18篇,约10万颂(一颂两行)。主要描写婆罗多族的后裔般度和俱卢两族围绕王位继承权的斗争,反映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史诗中包含丰富的民间传说、寓言、神话和童话,还有大量宗教、哲学、政治和伦理方面的内容。与《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对印度文学影响很大。摩诃,摩:读作(mó模),有的方音读成“我”;诃:读音为(hē呵),有的方音读“呼”。是古代印度语的中文译音,就象过去我们把水泥(cement)翻译成西门汀、把青霉素(penicillin)翻译成盘尼西林一样。摩诃的意思是伟大的意思,如古代印度有一本很有名的诗作《摩诃婆罗多》,翻译过来就是“伟大的婆罗多”,是古印度文化的代表作,原文为梵文。
婆罗多一词既可指代公元前2世纪北印的婆罗多部落族,也可作为印度次大陆的别称,具有浓厚的印度教色彩。
1950年,印度宪法将“婆罗多Bharat”作为“印度India”的替代名称。印度媒体介绍说,婆罗多(部分中文媒体音译为“巴拉特”)一词源于梵语,字面意思是“承载、携带”,延伸意为“寻找光明与知识的人”。婆罗多也是有关典籍记载中的印度古代地理范围、国家、王朝、部落的名字。
婆罗多也被认为与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有关,“摩诃婆罗多”,“摩诃”是“大”、“伟大”的意思,“婆罗多”则是指“婆罗多族”。《摩诃婆罗多》则讲述的是创立印度王国的婆罗多王后裔的故事。婆罗多是古印度非常著名的国王,他当了国王后,他的国度被称为Bharatavat-sa,意思是婆罗多子孙之国或婆罗多族之国。
印度或将改名
据印度多家媒体近日报道,印度政府可能会在9月18日至22日举行的议会特别会议上,正式提出一项把印度的英文名称India更改为Bharat(婆罗多)的提议并在会议上进行审议。
印度《经济时报》称,国大党领袖贾伊拉姆拉梅什在社交平台上发文证实,印度总统府向即将召开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与会国代表发出的9月9日晚宴邀请函上就写着“婆罗多总统”,而不是通常的“印度总统”。
关于婆罗多的来历和婆罗多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