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宝光寺门票及开放时间

宝光寺地图,成都宝光寺高清版大地图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宝光寺门票及开放时间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宝光寺门票及开放时间的知识,包括新都宝光寺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宝光寺的简介宝光寺门票及开放时间新都宝光寺的传说

宝光寺位于成都北郊18公里处新都县城。

通州宝光寺旅游攻略 2019通州宝光寺自助游攻略

从成都出发,沿川陕路前行十六公里,约半小时的路程,便可见一座红墙环绕,佛塔凌空,竹树掩映的高大古庙,这就是远近闻名的新都宝光寺。

宝光寺占地面积120多亩,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殿宇深幽,古木葱茏,五殿十六院层层递进。

它规模宏大,藏经丰富,僧徒众多,是清朝以来中国南方“四大佛教丛林”之一,四川著名禅寺。

宝光寺相传始建于东汉,但无信史可考。

隋代名“大石寺”,寺中的塔叫“福感塔”。

公元880年,唐代黄巢起义军攻破了长安。

次年,唐僖宗逃到四川,在寺内修建行宫,并命悟达国师重修庙宇,唐僖宗晚上看见寺中福感塔下发出宝光,便改寺名为“宝光寺”。

但从这里至今保存了中国早期佛寺“寺塔一体、塔踞中心”的典型布局看来,这座寺院最迟建于隋代,当时是否叫宝光寺尚无法稽考。

但从1996年5月在寺内出土的唐代《施衣功德碑》最新资料表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这里已经叫宝光寺了。

寺中的佛塔,名称宝光塔。

四川省新都是镶嵌在成都平原上的一颗明珠,距成都市区18公里,为古蜀国三都之一。

宝光寺坐落于新都县内,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南方“四大佛教丛林”之一,是公认的成都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收藏文物最丰富的一座佛教寺庙,每年前往游览、朝拜者在百万人次以上。

宝光寺始建于东汉,历经战火,几度重修,终成今日之规模。

相传唐僖宗因黄巢起义逃亡到四川,在夜间看见寺内福感塔下放出祥光,随后挖出一内藏13颗舍利子的石匣,遂改寺名为宝光寺,将舍利子置于塔下,改塔名为无垢净观舍利宝塔,又称宝光塔。

宝光塔微向西斜,素有东方斜塔之称。

相传古时地震,宝塔摇摇欲坠,佛教徒冒生命危险前来保护,感动了天帝,派来四位与塔同高的天神在四周扶持。

其中一个用力过猛,塔就从此向西倾斜了。

宝光寺是我国一座历史悠久且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寺院从里到外都透露着非常古朴的气息,建于唐代,直到宋代时有着僧众三千余人,不少人都会在节假日前去游玩,宝光寺如今成为了成都十大景点之一。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一份宝光寺资料,有需者详情请见下文。

门票

5元

宝光寺门票+舍利子门票:35元;宝光寺门票+舍利子门票+讲解:95元

优待政策

儿童:身高1.3米(不含)以下的儿童,免费

开放时间

9:00-17:00;有时会提早至8:00开门。

交通

乘新都k2路、新都k8路等公交车在宝光广场站下车后步行约300米可达

咨询电话

028-83972247

景点介绍

宝光寺保存了早期佛寺的典型布局结构,其寺中舍利塔始建于于唐代,是一座高30米的13级密檐式方形砖塔。寺内有我国历史较悠久、规模较大的泥塑罗汉堂,以及从南朝至清朝的众多文物与佛教圣品。

宝光寺主要由一塔、五殿、十六院组成,四面经墙环护、绿树萦绕。中轴线上,福字照壁、山门殿、舍利塔、七佛殿、紫霞山依次而立;两旁有钟楼、鼓楼、戒堂等建筑。宝光寺文物众多,其中有: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1540年)的千佛碑、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的施衣功德碑、唐僖宗行宫遗础、元代金银粉书《华严经》、明永乐年间的“尊胜陀罗尼”石幢、清代《大藏经》、玉佛和石刻舍利塔,以及被称为“镇寺三宝”的舍利、贝叶经和铜优昙花等。

小编提示

疫情期间出门应戴好口罩,杜绝扎堆聚集,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在保护他人。

zt

北宋仁宗时,贝州之王则率领弥勒教徒叛乱。

南宋及元代之白莲教亦混入弥勒教,假借弥勒下生之名谋反。

体现弥勒下生信仰的造像为弥勒佛像。

弥勒佛像呈如来佛装像,与释迦牟尼像相似,即着通肩或袒右肩大衣,手一般结说法印,呈正跏趺坐。

弥勒佛像一般出现在大雄宝殿的(竖)三世佛组合中,即:未来佛弥勒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过去佛燃灯佛(或迦叶佛)。

弥勒佛也有单体受供养的,如北魏献文帝时,凿造大同云冈第十三窟弥勒洞,安置16米高之倚像,迁都洛阳后,又造龙门石窟,内有太和、景明、永平等年间所造之大小弥勒佛像数百尊。

此外,山东历城黄石崖、千佛山亦有许多北朝所造弥勒像。

最有名的弥勒佛像则数浙江新昌石佛寺的弥勒像,高达50多米,四川乐山大佛更高至62米,雄居世界榜首。

单体供奉的弥勒佛像通常呈善跏趺坐,双膝并屈,双足着地,手抚双膝或结说法印。

弥勒化身信仰与大肚弥勒像佛、菩萨都不是普通人类身体,也没有性别,人类是看不见的。

只有佛、菩萨之间才能互相看见。

佛、菩萨为了超度六道生灵,必须变成化身(以人类或动物肉体形象)展现在众生面前。

自唐开元以后,由于阿弥陀经之译出,弥勒信仰每况愈下,(阿)弥陀信仰日渐成为净土信仰的主流,佛徒大都愿死后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

在人们信仰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五代十国时出现了自称弥勒化身而又不造反的布袋和尚的传说。

布袋和尚改变了弥勒的形象、身份和功能,成为完全中国化的弥勒。

布袋和尚姓名不详,自称契此,系唐末五代后梁时明州(今浙江宁波)奉化县长汀村人,故又号“长汀子”,后出家于奉化岳林寺。

据《景德传灯录》、《宋高僧传》等典籍的记载,契此和尚身材肥胖,眉皱而腹大。

他常用竹杖挑着个大布袋,面带笑容,四处化缘,故人称“布袋和尚”。

契此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与人言吉凶,十分“灵验”。

他又是一个天气预报专家,“天将雨,即着湿布鞋。

亢旱,即曳木屐。

居民以此为验”。

他还常把布袋中化缘得来的什物一古脑儿倾倒在地,叫围观的人群观看。

契此的疯颠行为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因而名噪一时。

梁贞明二年(916,一说贞明三年)三月三日,契此来到奉化岳林寺东廊下,端坐在一块磐石上,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逝。

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胖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

随后,人们把他的肉身安葬在城北封山(即今锦屏山)的中塔禅院。

契此坐化后,据说其他州县又有人看见他负布袋而行。

北宋元符元年(1098),哲宗为契此赐号曰“定应大师”。

北宋崇宁三年(1104)岳林寺住持昙振募捐建阁于寺后,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像于阁内,宋徽宗赐阁名曰“崇宁”,天下寺院供奉布袋和尚像肇始于此。

因为岳林寺既是契此的出家地又是契此的圆寂地,遂成为弥勒道场。

随着布袋和尚为弥勒化身说的流传,后来,一般寺院也在天王殿的中央设立布袋弥勒像。

布袋弥勒像肥头大耳,满脸笑容,露胸袒腹,故民间称之为“大肚弥勒”。

我国著名佛学专家方立天先生指出:布袋弥勒信仰“普遍地适应了广大民众的心理需要”,布袋和尚“是中国融合思维的创造。

布袋可容各种杂物,象征包容万物。

布袋和尚作为弥勒的化身,将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融为一体,印度佛教出世观念和中国传统的入世观念融为一体,禅宗和净土信仰融为一体。

布袋和尚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生命价值追求———吉利、幸运、包容、慈善,又体现了佛教的神圣形象和济世精神,因而它在佛寺中占有稳定而突出的地位是决非偶然的。”(《略论我国的弥勒信仰》)。

天王殿大肚弥勒楹联以大肚弥勒为主尊的天王殿通常都悬挂有关大肚弥勒的楹联,这些楹联寓意深刻,蕴味无穷。

最常见的楹联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古代和近代的高僧大德、文人仕宦,留下了大量题咏布袋和尚的楹联,其中不乏充满禅机的精品佳作。

例如:处世何妨真面目,待人总要大肚皮。

(四川峨眉山)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无所不容。

(四川新都宝光寺)笑到几时方合口,坐来无日不开怀。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散客地接到宝光寺四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