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玉之类者曰求,其次曰蓝(玉之在山以见珍而终破兰之生谷虽无人而自芳)

题目和参考答案 青夏教育精英家教网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玉之类者曰求,其次曰蓝的问题,以及和玉之美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形容美玉的句子玉之类者曰求,其次曰蓝关于玉器之美

《说文》: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从小姐姐那里买的发饰,超好看,来个开箱

清萧雄诗:玉拟羊脂温且腴,昆冈气脉本来殊。六城人拥双河畔,入水非求径寸珠。

王逸《玉论》:黄如蒸栗,自如截脂,黑如纯漆,谓之玉符。

陈性《玉记》:精光内蕴,体如凝脂,坚洁细腻,厚重温润,佩之可以养性怡情,驱邪避瘟,有益于人者,美不胜收。

宋应星《天工开物》《珠玉》卷:璞中之玉,有纵横尺余无瑕玷者,古帝王取以为玺,所谓连城之璧,也不易得。其纵横五六寸无瑕玷者,治以杯鹭,此已当之重宝也。

《搜神记》随侯珠的描述: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之‘随侯珠’,亦曰‘灵蛇珠’,又曰‘明月珠’。丘南有随季良(梁)大夫池。

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张衡《西京赋》随侯珠:流悬黎之夜光,缀随珠以为烛。

五代时前蜀道士杜光庭《录异记》卷七“异石”中记: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楚王,后入赵献秦。始皇一统,琢为受命之玺,李斯小篆其文,历世传之。

萧衍《乐府上云乐之玉龟曲》:玉龟山,真长仙。九光濯,五云生。交带要分影,大华冠晨缨。耈如玄罗,出游入太清。

陆游《洪雅葛仙砚》:异砚出汉嘉,温润苍玉质。因形作兽背,得墨如点漆。才高德亦全,终月不更笔。蛮溪大沱辈,乌敢相甲乙。从我归吴中,略计将万日。摩拂不去手,有若琴在膝。名晦知者稀,体重盗计窒。惟当草太玄,不污管商术。

在《礼记·聘义》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君子贵玉而贱珉(一种近似于玉的石头)呢?是不是因为玉希少而珉多的缘故?孔子回答说:“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长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孔子的意思是说:不是因为珉多才被轻视,玉少才被重视。这是由于古来的君子都把玉比拟为道德,象征着德行的缘故。接下来孔子就对玉的十一种象征一一作了解说,认为玉质温柔滋润而有恩德,象征仁;坚固致密而有威严,象征智;锋利、有气节而不伤人,象征义;雕琢成器的玉佩整齐地佩挂在身上,象征礼;叩击玉的声音清扬且服于礼,象征乐;玉上的斑点掩盖不了其美质,同样,美玉也不会去遮藏斑点,象征忠;光彩四射而不隐蔽,象征信;气势如彩虹贯天,象征天;精神犹如高山大河,象征地;执圭璋行礼仪,象征德;天地下没有不贵重玉的,因为它象征着道德。

《诗经》上就说:经常谈论君子,温和的象玉一样。所以,君子贵重玉。先秦时期的玉,寓意人的道德品行,表述一种精神境界。特别是这一期的知识阶层,还将自己对理想道德最高境界的追求,比附于玉之精美坚洁;将高尚人格的砥励磨练,寓之于美玉的琢磨精雕。因此,玉又是君子规范道德、约束行为的标志。由于玉的美是一种天赋的自然之美,是由内向外慢慢透射的蕴藏深厚、柔和含蓄、魅力无穷的美,因此,玉能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理念,其外表温和柔软,本质却坚刚无限。

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诸子先哲们的作用下,玉又被赋予了吸呐日月山川之精华,凝聚人间之美质的特征,成为品藻人物的道德标准。贵族士卿受“观物比德”思维方式的影响,宣扬“君子如玉”,“君子比德于玉”的道德观念,把玉的色泽、质地、形状等比附为人的德、仁、智义等品德,于是玉具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孔子说玉有十一德,管子云玉有九德,东汉许慎在《说文》中举玉之五德:“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称其集大地之灵气,日月山川之精华,谓之有灵性。由此可见以玉比五德的观念对玉审美的影响。古人辨玉,首先看重的是玉所寓意的美德,然后才是美玉本身所具有的天然色泽和纹理。这种首德而次附说,使得玉由单纯的饰佩变为实用、审美与修养三位一体的伦理人格风范的标志。因此,郭宝钧先生在《古玉新诠》中认为中国的玉器是“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儒家学说宣扬“仁、义、礼、智、信”,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仁,人们敬仰那些“仁者爱人”的人,把他们尊为君子,而“仁”的核心就是德。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就是把德与君子联系起来并追溯至远古。玉就代表德,德就物化为玉,玉德就成为文明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后来人们就继承和发扬了“君子如玉”这个说法。过去人们还把玉作为信物来交换,这也是对玉德的一种景仰吧。君子如玉;玉的坚韧、温和、细腻和人性有着极大的一致性。“温润如玉”、“洁身如玉”,成为最美的一种赞誉。玉者无声,玉已成为君子的化身和代表,是纯洁之物,成为美德的代名词。

玉之类者曰求,其次曰蓝,盖以县出美玉,故名蓝田。

古称上等美玉为“球”,次玉为“蓝”,因盛产次玉,故名蓝田。

蓝田

提起蓝田,一般人想起的是两个物事:

一个是蓝田猿人。据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介绍:“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了猿人的头盖骨、上颌骨、下颌骨和三颗牙齿化石,还有旧石器和动物化石。这里的猿人被称为蓝田猿人,距离现在大约五、六十万年。”其遗址在县城东20公里处的公王岭半山坡上。旧日去商州(我老伴老家在商州)常从其旁经过,惜乎至今没有到那里实际考察过。

另一个是蓝田玉。蓝田因蓝田玉而得名。《三秦记》蓝田条云:“玉之类者曰求,其次曰蓝,盖以县出美玉,故名蓝田。”据云蓝田玉为古代名玉,著名的和氏璧即为蓝田玉。李商隐《锦瑟》诗中的名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更是让蓝田玉千年流芳。今日如果走在蓝田县城的街道上,到处都可以看到玉石店。我于玉石属于外行,也不知道这些到底是真是假。早年听卓依婷在一首歌中唱到:“我听说开始总是真的,后来会慢慢变成假的。”蓝田玉跟感情一样,大概也是如此吧。

我最早听说蓝田,是在文革时期,那时,常常会有一些外地讨饭的来到我们村里,那些人,一手拿一破瓷碗,一手拄一打狗棍,身上背一粗布袋,挨门挨户乞讨:“老婆姨!老汉叔!可怜可怜!打发一点吧!”母亲遇见他们上门,往往是给一个玉米面馒头,或者一块蒸熟的红苕后(那时候,即使生活在富庶的关中平原的我们,也仅仅只能靠玉米和红苕勉强度日,因为小麦几乎全交了公粮了),顺便问问:“你家在哪儿?”那人往往曰:“商县或者蓝田。”因此,在我幼小的心目中,蓝田并不像它的名字那么美好。

我初次到蓝田去,是在1991年的暑期。我上师范的时候,有一好友名儒,家在蓝田。暑期无事,便想起他在毕业纪念册上给我的留言:“……别忘了秦岭山脚之下的老兄我。有朝一日,当弟携带美妻来蓝田玩时,我一定给弟当向导,引弟玩蓝田猿人遗址、水陆庵、辋川……地址:蓝田县孟村乡李家沟。”

于是骑上自行车杀奔蓝田,沿310国道西行,到灞桥,南折上312国道。路东是濯濯的台塬,路西是潺潺的灞水,风景倒是不错。途中见到一个镇子名华胥镇,想起了《列子》上的一段文字:“(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师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华胥国。请教当地人,证实我的猜测不错。再前行,又在路边看见一个墓碑,上书“汉蔡文姬之墓”,墓后是一不高的土堆,为杂树所覆盖。于是又想起了这位才女写的《悲愤诗》:“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吟诵完后,继续南行,不久就到了县城。向当地人打听孟村的所在,说在县城西南的白鹿原上,骑车大约还得一个多小时。

此时天色向晚,我赶紧驱车前行,又经过一番曲折,终于在傍晚摸索到了李家沟儒家。老同学经年不见,那兴奋的心情自然不一般。在吃完他母亲为我煮的一大碗清汤挂面后,我俩同床共枕,做了彻夜的长谈,至于第二天分别的情景,在这里就不详表了。

这几年,我和妻女也曾多次到蓝田去玩过。我钟情蓝田,主要是那里跟关中不同的民情风物和山水。漫步在蓝田县城的街道上,常常可以看见独轮车,为关中所罕见。农家小院的围墙,往往为石头砌成,跟关中也异样。小河两岸,有成片成片翠绿色的稻田,更为关中所没有。至于那挺拔青翠的山,清澈明亮的水,更是令人感到亲切。“乘兴登山瞰辋川,水田更木尚依然;欲知漠漠淙深处,还在清和四月天。”这是王维笔下的辋川山水。“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这是杜甫眼中的蓝水玉山。“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是韩愈胸中的蓝关古道。辋川、玉山、蓝关,这些美丽的山水风物,都在蓝田,可惜我至今均没有仔细探访过,或者游览过而没有留意,来日有闲,当一一觅寻。

考古资料证明,蓝田玉是我国开发利用最早的玉种之一,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

蓝田县位于西安市东南,县城距西安40公里。县境除东、南部为秦岭山区外,余为川原丘陵地带。绕流长安的八水中的灞河和沪河即发源于此,著名的白鹿塬便夹居于灞、沪之间。战国时期,秦置蓝田县,因为玉之美者曰蓝,县产美玉,故名蓝田。现为西安市辖县之一。

蓝田玉色彩斑斓,颜色以翠绿居多,所以俗名“菜玉”,言其色就像白菜的嫩叶一样,但也有乳白、青、黄、红诸色错杂者,矿物学谓之蛇纹化的大理石。由于含有氧化的硅、铝、镁、钠、钙、铜等元素,故呈现出各种各样美丽的颜色,莫氏硬度达5~7度。玉石产地在辋川内秦岭山中的核桃沟一带。

我们聪明智慧的祖先,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发现了蓝田玉这样坚硬的品质、细腻的纹理与美丽的颜色,用之于制造工具和礼器。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125件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中,就有一件用蓝田玉制作的菜玉铲。铲呈草绿色,刃端并夹有浅褐色,长梯形,体扁薄,平直背残一角,刃微斜,圆穿偏于一边,长16.8厘米,宽7.5厘米,极薄锐,厚仅0.2厘米。到了战国时期,蓝田玉得到较大规模的开发,甘肃天水市发现的战国大玉钺,有着蓝田玉特有之绿灰色和斑驳的纹理。该大钺体扁平作板铲状,宽弧刃,两角翘出。钺体两侧有美丽的内收弧线并各透雕两个长方形孔。因其功能为礼仪用器,不便装柄,故于装柄部位开一方形缺口来表示此即装柄之部位。钺末端作凤鸟或云朵状,前接一张口卷尾虎。钺体两面花纹相同,各以浅浮雕镌出兽面纹。其形象横眉内勾,“臣”字形眼,u形鼻,鼻翼两旁吊下垂外撇之长髯。兽面纹上方,各有弓形突纹左右对称,并向下延伸囊括兽面而闭合之,于是形成与突弧刃平行的一道弧线纹。接近透孔的钺面各饰有战国秦特有的方折卷云纹,旁填S纹。近柄部缺口旁雕平行的二道直线纹,与柄缺对应处有二圆点纹。末端两面亦饰方折卷云纹和圆虺纹。华丽壮伟,精美异常,给人以庄严神秘与强烈的震撼。

汉乐府《羽林郎》有“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句,说明在汉代蓝田玉被大量制作首饰。天水市出土一件玉佩,乃蓝田玉材质碾琢的舞女形象,长片形,高9.5厘米,玉人大头、细腰、长袖、裙摆拖地,作扬臂甩袖翩跹起舞状。汉武帝茂陵出土过一件四神纹玉铺首,是汉代蓝田玉雕中最精美的一件,横宽36.5厘米,灰绿色,下有凸钮,四角略弧圆,分别碾琢其时流行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形象。器面下方以环钮为鼻梁,上连粗眉和暴起之双眼,形成大兽面,下缘则以8条竖纹勾勒出宽大的排牙。图案化的形象庄严凝重,工艺梢湛,线条运用刚柔相济,一派皇家气象。如此巨大的玉铺首为迄今所仅见,代表了汉代最高的攻玉水平。另外,宝鸡市还出土过一件玉辟邪,亦为蓝田玉质材琢成,青绿色有条纹,圆雕,高18.2厘米。辟邪昂首仰视,张口竖耳作吼叫状,下颌垂须与胸部浑连,前胯处生双翼,躯体健硕,四肢粗壮,可惜三腿有残,后脑和背部分别雕出插座,尾部亦有插孔。造型雄武有力,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宝鸡市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馆陈列的隋代菩萨像,是蓝田玉最大的一件雕刻艺术品,原出自西安佛寺遗址,高1.85米。菩萨头戴高宝冠,团圆脸,双耳垂肩,面相平静慈祥,身披袈裟,袒胸,内着僧祗支。繁缛的璎珞垂于腹下,屈双臂前伸作法印,惜双手自腕部残断。盘腿交脚坐于莲墩之上。通身都显露出蓝田玉那美丽的黄绿色,尤以被人抚摸光滑的双膝部为甚。

改革开放以来,蓝田玉的开采揭开了新的篇章,玉器作坊遍地开花,玉器店铺排街成市,交易量之大为前所未有,一派繁荣兴盛。主要玉雕成品有手镯、健身球、玉佩,文房用具、日用杯盏之类,甚至枕头、铺地砖、栏杆等生活用具和建筑材料也用蓝田玉制造。蓝田玉的开采利用出现一窝蜂上的现象。

任何天然的矿产资源都不可再生,因而是有限的,终有枯竭的一天。所以我认为对蓝田玉的开采利用应走少开采、精加工、高创汇的路子。通过上列几件历史文物可知,蓝田玉同样可以琢出光耀千古的伟大作品的,问题在于我们今天要培养出一流的玉作设计师和千百个能工巧匠来。

蓝田是个人多地狭的贫困县,大自然赐予的蓝田玉,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大量地糟蹋浪费,尤其做大块建材,制作中产生大量边脚料。我曾目睹这种边脚料玉块堆积如山,被弃置道旁或倒入河滩,感到十分难过。蓝田玉,这美丽的玉种,有限的资源,我们理应百倍地珍惜节约使用,不能贪图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滥采滥挖,粗率加工。和田玉经过数千年的采用已近绝迹,而中国人世世代代重玉爱玉的文化情结,还要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蓝田玉身负的使命,不言而喻。蓝田玉辉煌的时代,必定到来。

中国玉器之美

玉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个美丽的字眼,仅《说文解字》所收的玉部字就达100余个,而由它组成的词汇则更是不计其数,并多含有高贵、美好、坚贞等文化意义。时至今日,我们也常用冰清玉洁、金玉满堂、玉颜、玉体等来称谓那些美好的事物,就连起名字也常用玉字或玉部首的字,可见炎黄子孙对玉的喜爱和崇拜。

一般说来,任何一种物体被人喜爱、尊崇,大概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这种物体的材料和外在的形式使人产生审美上的愉悦,再者是这种物体所隐含的文化内涵使人产生认同和喜爱。中国玉器则是二者最完美的结合,它不但有着优美的质地和造型,而且也深具人文的观念、情感和民族的精神。英国李约瑟博士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赞许到:“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来,它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的灵感”。近代著名学者章鸿钊先生也曾感叹道:“玉与吾民族愈相与团结而有不可分离之观,凡研究中国民族史者必详玉之始末”。可以说,中国玉器不但包含着民族的好尚、积累着民族的智慧,寄托着民族的感情,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和哲理思想,而且在中国政治、宗教、文化、思想等方面亦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所不能替代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同时,尚玉、贵玉也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社会风尚,中国玉器也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受到世人的青睐和珍爱。

一、材料美

在古代,玉是美石的同义词。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曰:“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杨伯达先生认为:“玉之美的发现者应是寻找玉石、打造玉石器的人,这两件事起初往往由一人承担,他们在寻找和磨治玉石工具当中逐步发现和领悟了玉之美,并形成了玉之美感和概念。这种美感是玉的色彩、光泽及其硬度、韧度在头脑中的反映,并形成感觉和认识。承认并喜爱玉之美的人便将其加工成块、珠、管等装饰品用以打扮自己”。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新石器时代古人对玉的认知已具相当高的水平,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其他史前文化所出土的玉器,经检测鉴定,均属矿物学中透闪石玉材。透闪石,无色,是一种含水和氟的钙镁硅酸盐,其成分不含铁或含铁量很少。硬度为6-6.5度,因其单晶多作纤维状细密交错的聚合,故其质地均呈现出温润细腻的半透明感。我国新疆和田玉是世界上最好的透闪石玉料,常见的颜色主要有白、青、黄、碧、墨等。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优质的和田玉开始输入中原,春秋战国,尤其是汉代之后,和田玉成为帝王贵族千方百计索求的宝物。到了清代,由于乾隆皇帝爱玉成癖,从而使和田玉用量达到历史的高峰,每年仅宫廷用玉就达几十吨,为当时玉器制作提供了优良的材料。

由于和田玉料质地细腻,光泽柔和而不炫丽,通体呈现出一种含蓄而柔和的美感,所以古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甚至将玉人格化。《礼记?聘义》载: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碈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碈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碈之多故*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在这里孔子根据玉的物理属性和社会需要十分巧妙地将融天地之精华的宝玉,赋予了十一种德行,从而使玉发展成一种具有伦理政治价值观(孝亲忠君)的“德”化玉,成为真善美的载体和化身。玉的这一光辉形象,数千年来,对中华民族优秀民族性格的塑造,道德观念的培养,全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楷模作用和促进作用。

当孔子提出玉有十一德之后,又有管子的“玉有九德”、苟子的“玉有七德”等说法,其核心内容也多是以孔子提倡的仁义道德为基础的。到了汉代,统治者“独尊儒术”,使得“玉德”理论得到进一步的提炼和强化。许慎《说文解字》释玉曰:“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若将其释译成白话,即“具有湿润的色泽,有如君子的仁德;表里如一,毫不虚假,有如君子的义德;敲击时声音舒扬悦耳,传播到远方,有如君子的智德;宁碎断而不弯曲,有如君子的勇德;切磨的棱角方正而不伤人,有如君子的絜德。”可见古人极为重视玉的质地与特性,尤其是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备受古人的喜爱推崇,长期以来成为品德高尚,心灵纯洁的象征。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在玉之诸自然属性中,温润是其突出的特点,这一点正与中华大地先民追求的道德准则和民族性格相吻合。这样玉之美与和善结合起来,以象征仁爱、和平、和谐。玉之温润特点,表达出了中华先民的美好心愿,并使之成为炎黄子孙最为钟爱之物。

二、工艺美

优美的玉料令人心醉,精湛的工艺更加令人赞叹。历史上无论哪一件玉器作品,都是工艺大师用心血和汗水浇成,都是琢玉工人聪明智慧的结晶。为了琢制一件玉器,真不知有多少人为之操劳、奔忙。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禹治水玉山”,从选料设计到最后刻字完工,全部工程用了整整十年时间,耗银两更不计其数。即便是琢制一件小型玉器,也是要经过艺人们反复思索勾画,根据材料限定的条件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琢磨,才能完成。因此,一件成功的作品,不但需要有工艺师的高度工艺技巧,而且还要有艺术家的思维和创作才能,可以说,它是一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完美结合。

玉器的工艺源于石器的制作,但又有别于石器,并较之石器更加细腻、复杂。首先要选材,因为只有选材得当,才能加工出好的玉器。二要设计,玉器的设计必须绝对服从材料本身所给予的特定条件,尽量使作品成为材料美和造型美的有机结合体。三要琢磨,这是玉器制作最关键的一环,也是玉器制作最独特的技术。工艺大师们必须根据设计要求,通过砣具实施切割、勾撤、去地、钻孔、镂空等各种工艺,一点一滴的细心琢磨,从而达到器物造型逼真、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最后则是抛光,抛光就是为了使玉器更加光亮,但决不能有丝毫损伤、破坏玉器造型和纹饰的现象出现。清代李澄瑶所著《古玉图说》曾记载了当时治玉中国玉器之荚的全过程,从备料到成型大致要经过13道工序,同时由于玉料质地坚硬,而且韧性较大,所以作工的艰难程度是其他材料所不可同日而语的。

此外,中国玉器工艺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创新,到了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京作(北京)、苏作(苏州)、番作(西域)为代表的玉作风格,特别是因色施艺的巧作玉器,更为玉器工艺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1.京作

京作玉器是以北京为中心的玉作工艺风格,也可以说是北方玉器的代表。京作玉器造型浑厚、庄重。圆雕和浮雕的作品较多,图纹工艺亦比较复杂。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各类仿古玉和时作玉,均呈现出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和悠然洒脱、落落大方的京城风貌。尤其是动物形圆雕,无论是兽类,还是禽类,大都丰满圆润,刻划的敦实健壮。器皿类则较为厚重、平稳。虽然有时也作花草缠绕,盘根错枝的艺术处理,但仍不失其淳朴、端庄的地方特点和舒展开朗的北方风格。

2.苏作

苏作是指以苏州为代表的玉作工艺。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曾载:“凡玉由彼缠头回或溯河舟,或驾橐驼,经庄浪人嘉峪,而至甘州与肃州。至则互市得之,东人中华,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价,而后琢之。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显而易见,在明代,苏州的琢玉工艺,已被推为全国之首。而著名的琢玉艺人陆子冈,就是苏州玉作高手之一。

苏作玉器一般小件较多,图纹则以江南景色和文人画为主,工艺精细,奇巧玲珑。据载,道光年间,苏州著名琢玉艺人徐鸿,除善琢小件玉器外,又精于雕镂象牙。他能以一寸大小的象牙,雕成葫芦和桃实,宛然如真。技艺的纤巧,令人叹为鬼斧神工,这类器物常用来作为佩饰。另一艺人朱宏晋,能在玉石、象牙、玳瑁、玛瑙、螺壳等薄片上,雕成极精细的花鸟、楼台、亭桥、山水等镂空图景,惟妙惟肖。从而可知,苏作玉器擅长一个巧字,它多在小料和简单的造型上,利用镂空、勾撒等工艺,施展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特长,把人们常见的事物、景物、描绘琢磨得栩栩如生,具有轻柔温和的江南情调和优美俊秀的瑰丽风貌,不失为明清玉作中的一朵奇葩。

3.番作

番作亦称西番作。是指中国西部边陲及其接壤邻国的玉器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北印度、西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部等地的玉器,又曰痕都斯坦玉器。由于该地区与中国内地在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玉器的制作,带有浓郁的异国情调。

乾隆二十年左右,番作玉器开始进入中原,并受到了皇帝的青睐,因此,番作玉器渐兴。其工艺一般都比较规矩、精巧,造型多为盘、碗、盒等生活日用器皿。但壁薄如纸,晶莹细润,装饰手法常常以镶嵌为主。不仅有嵌金、银丝,贴金箔,而且还有嵌各色宝石和玻璃等,从而使温润的玉器更显得华贵和绚丽多姿。同时器面上的花纹多以饱满丰厚的西番莲为主,别开生面,让人耳目一新。

4.巧作

巧作,也称俏色。它是玉工依玉材之自然色泽纹理,巧妙地加以设计运用,施以适合玉材的琢磨技法,使作品的造型与颜色达到自然完美的艺术效果的一种特殊工艺。

以现有的资料可知,早在商代古人就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这种技巧,如安阳殷墟出土的两件玉鳖,便是利用材料色泽的不同而精心设计琢磨出来的巧妙之作。唐代以后的巧作玉器更加成熟,何家村出土的玛瑙牛首杯、元代的秋山玉、清代的“桐荫仕女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翡翠白菜等,均称得上是绝世精晶。

由此可见,中国玉器工艺,既是一种具有浓郁东方艺术特点的特殊工艺技术,又是数千年来中国人聪明智慧的体现,它那巧夺天工的技巧和所饱含的那种妙不可言的、动人的生活情趣,使中国玉器艺术更加五彩缤纷。

三、寓意美

中国玉器之所以深入人心并一直延续发展至今,使炎黄子孙爱玉、贵玉传统经久不衰,究其原因,除了玉器材料本身的魅力处,更重要的还是人们所赋予它的种种文化意义。主要表现在:

(1)玉是宗教神灵的象征:古人认为玉是山石之精,具有灵性,并视作神物,人们不仅使玉器在原始宗教中充当着沟通人与神的角色,用来祭祀天地山川、祖先神灵,而且还深信玉具有祛疫辟邪,攘除灾祸的特殊功能。从而,长期以来,玉器一直成为炎黄子孙的保护神,同时也是庇佑自己生命的灵物。佩玉辟邪的观念,长期以来深植中国人的心底。

(2)玉是政治权力的象征:随着阶级的出现,中国玉器又赋予了新的含义,并形成了系统的用玉制度,根据玉的品类、尺寸、纹饰、色泽、质地、数量等来表明体现其身份的高低,使玉成了一种明辨贵*,标志地位的象征,深具权力和政治的意义。

(3)玉是品格道德的象征:玉在传统文化中,还是一种儒家思想中美德的体现,“玉之美,有五德者”奠定了儒家用玉的理论基础,成为君子为人处世、洁身自爱的标准,所以历代都以佩玉为时尚,无论天子还是士庶,皆把佩玉作为人格完美、品德高尚的象征。

(4)玉是珍宝财富的象征:玉不仅在宗教、政治领域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经济上也具有极高的地位。由于玉的质地优良,产量稀少,所以自古以来就被视作珍宝。管子曾曰:“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商代甲骨文的“宝”字,即为屋内藏有贝(货币)和玉,战国时期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更加说明了上好的玉器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价值。因此,玉之为宝的观念,不仅刺激了玉器的发展,而且在古代社会的政治交往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5)玉是吉祥福瑞的象征:中国玉器不仅质地优良,而且内涵丰富、寓意美好。特别是明清时期,大多作品“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有的反映了古人升仙得道的思想,有的体现了企求再生的观念,而更多的则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即吉祥的祝福。如大猴背上爬一小猴,寓意为“辈辈封侯”;莲花与鱼合雕在一起,则为“连年有余”。此外那些丰富多彩、包含吉祥寓意的图案画面,如喜上眉梢、松鹤延年、五福捧寿、五子登科等,更是道出了人们企盼吉祥、憧憬未来的思想感情。在这里它们不仅是一种装饰,也是一种心灵的写照,同时还流露着美好的愿望和乐观的情绪,具有无言的魅力和一切词句均替代不了的功能。可以说,它带着社会的和声,凝结成谐音、符号、象征等中国特有的吉祥寓意性的艺术语言,使创作者和欣赏者从中得到享受和满足,并跃出造型和画面,进入到一个立体的、更饱满、更充实的世界。尤其是当玉器步人百姓之家并与乡土文化紧密结合后,它更加成为一种富贵平安、吉祥如意的象征物了,从而使得尊玉、爱玉的传统观念深植中国人的心里。

《考工记》曾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其中材美工巧一直成为古人乃至今人治玉的原则,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试观历代玉器作品,尽管它们各自的功用不同,形制也有差异,但皆以灿烂的光芒照耀着玉器发展史的每一篇章。那坚密细润的材料,别具一格的造型,精湛卓越的技巧,怎能不令人迷恋赞叹,拍手叫绝?同时它们还以其瑰丽的身姿,体现着时代的特色和民族的个性,有的浑厚庄严,有的玲珑剔透,有的虽说质材无华,制作欠精颇带刀斧痕,却也显示出了大巧若拙的气质。

此外,中国玉器的装饰图纹同样也显露着历代玉工的聪明才智和创作能力。器物画面上无论是几何纹、自然写实纹、还是抽象的神话动物纹等,均表现得笔触灵活、线条生动,简练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趣,矫健中表现出生动的灵性,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然而如上所述,中国玉器所引起的美感,并不仅仅来自于形式,其主要的应来自于构成它的特定因素,即人的因素。是人赋予了它种种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这样才使得天才的艺术大师们把自然美、精神美巧妙地汇集于一体,把人文观念与社会功用渗透于玉器之中,把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含蓄地综合体现在乎凡的艺术作品里。同时也正是这种比自然物象更生动、更有魅力的人文观念,使人们在领略和玩赏中,从心底激起一股精神,激起一种比生活更加色彩斑斓的憧憬,并诱发出希望和情爱。也就是说,玉器之美,早已超出了单纯的造型、工艺和材料之美,它是一种再生的美,升华了的美。这种美像春雨渗入大地似的,在人的精神里埋下了价值和能量。因此,它不但博得了人们对玉器不可割舍的爱,而且也显示出牵心动魂的艺术魅力。

关于玉之类者曰求,其次曰蓝,玉之美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言目 Kouchaso Bootleg Rem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