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萧红的一生经历了哪些事(萧红到底经历了什么)

萧红 人生太短,故事太长

其实萧红的一生经历了哪些事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萧红的一生,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萧红的一生经历了哪些事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作家萧红,有着怎样的一生萧红的一生经历了哪些事萧红的生平身世

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一大帮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异军突起。怀着不合时宜的激情,不流于俗的追求,将铺天盖地关于人生和命运的思考倾诉笔端。写,不断地写,写这个世界,也写他们自己,一张张青涩的面孔组成了现代文学的半壁江山。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她的爱情何以成悲剧

萧红这个名字,就是其中不可磨灭的存在。

萧红,被鲁迅称为当时“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二十三岁时就创作出不朽名篇的萧红。一次次在生活和爱情上落入困境,人生短暂,终无圆满的萧红。

呼兰河的灵魂

萧红本来的名字是张乃莹,1911年的6月,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的里一个地主家庭。生长在呼兰河边,萧红对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都有着很深的回忆。这座小城也一直萦绕在她的灵魂里,后来成为她创作的一部分。可这回忆,却并不温馨,反而带着疏离和冰冷。

在萧红年幼时尚且纯真的目光中,家中高大的屋宅里,就充斥着深深的荒凉和寂寞。并不是因为贫穷,贫瘠,相反,屋子里有着漂亮贵重的摆设,屋外是充满生命气息的农作物,有西瓜,茄子,玉米,大芸豆和爬着蔓子的倭瓜。

让她觉得冰冷的,是感情。母亲在她八岁时就去世了。父亲对待她乃至所有人,都吝啬而疏远,重男轻女的祖母也并没有给过她什么爱。如果不是戴着草帽的温柔祖父,还有像是整个天空都被点燃了的火烧云,童年的萧红甚至不懂得什么是温暖,什么是人间。

缺爱的童年反而养成萧红的倔强,还有和对爱与激情的渴望。初中时,父亲给她定下一门亲,勒令她毕业成婚。萧红并不讨厌她这个未婚夫汪恩甲,但是为了继续读书,为了反抗父亲,她义无反顾地爱上了表哥陆哲舜,并和这个有妇之夫私奔去了北平。可是没多久,陆哲舜就回归家庭,与她分手。

这是萧红第一次爱情受挫。代价,自然是很大的。她狼狈地回到父亲身边,所谓的爱情也成为县城里最大的丑闻。为此,他们举家迁离,连夜离开了呼兰河。

后来,萧红还为家乡写了一本书《呼兰河传》,用童真的眼光,描绘出这里的风景人情。同时,也残忍深刻地写出千年流传的封建陋习对人灵魂的扭曲和荼毒。

写地方志小说时,容易陷入风土人情比重的困境。文人写风景,是丰富的,多样的,可如果没有感情在,就显得空洞。不过一味描写人情世故,又失去了这个地域的灵魂。萧红,则用她特别的笔触写出了呼兰河透明的,纤毫毕现的灵魂,还有她一生的起点。

萧红萧军

20岁,萧红彻底逃离了“父亲的家庭”,过上了流浪的一生,从此再没和父亲见过面。逃离到哈尔滨的时候,萧红走投无路,投靠了一个男人,谋生活,或许也谋爱情。

而这个男人,就是她曾经的未婚夫,汪恩甲。两个人已经没有名分,汪家恨极了这个让他们丢尽颜面的萧红,他们只能在旅馆里同居。但又一次的,萧红被抛弃了。汪恩甲在某一天忽然地离开,再也没有回来。

萧红这个时候已经怀孕了,大着肚子,穷困潦倒,满含苦涩地写下一句句生命的诘问,却得不到回应。决心再不回家并且拖欠了旅馆许多钱的她,已经没有退路。旅馆老板把萧红关进地下室,命她筹钱还债,否则就将她卖掉。为了自救,萧红只好写下一封求助信寄给报社,希望得到救赎。

报社却对萧红所欠的钱无能为力,只能给她送几本书聊以慰藉。但一个笔名的“三郎”的报社作者却对写信的人产生了好奇,独自去见了萧红,并迅速被独特的萧红折服了,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留给了她。这个自由大胆的“三郎”,就是萧军,萧红一生中最重要的男人。

短短的几次见面内,萧红萧军产生了文学,生命观,还有艺术上的激烈的灵魂碰撞。落难的萧红,扶着臃肿的腰,苍白而不修边幅,却满是才华和思考,引发了萧军的同情,乃至于爱情。她平凡的面庞,也在他的眼里变得美丽,迷人。但萧军同样生活落魄,即使极力想要救赎萧红,却囊中羞涩。

幸好,他们的爱情水到渠成。哈尔滨发了一场大水,萧军趁夜用一艘破船,一根绳索,带着萧红逃离了地下室。萧红虽然肚子怀着别人的孩子,但是心灵选择和萧军一起流浪。那曾是她一生最快乐安宁的时光,兜里揣着一点钞票,两个人就能“理直气壮走在街上”。有了爱情,水亦如牛奶,馒头也像蜂蜜蛋糕。

无止境的风

等到萧红萧军都找到了生机,经济变好,萧红的文学素养也渐渐展露锋芒,到了她创作的黄金时代。她笔下的人物,都是活生生从生命体验里体验出来的。饥寒与贫困,别人都会写,但她写的,能直落到人心里去。和萧军一同到上海时,他们还与许多文人结交,常常到鲁迅先生家吃便饭。关于鲁迅先生最鲜活和烟火气的回忆文,就是萧红书写下的。

23岁时,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发表了《生死场》,一部在文学史上得以不朽的名篇,也把她自己推上了现代文学的高峰。她的名声越来越好,得到的赞声也越来越多。

有人说,她的作品不好,不是常规的小说。可萧红都不是一个常规的萧红,她的作品又怎么可能循规蹈矩呢?正是因为她打乱了文章乃至于人生固有的规定,她的感情才能表达得那么深,那么满。也因此,那么容易遭遇风浪。

日子安定下来,萧红萧军的爱情却开始漂泊,裂变。萧红的才华和功底,自然是胜过萧军许多。恩爱情浓时,萧军最爱她如此。但在岁月消磨之下,分歧渐增,选择不同,爱也随之渐渐酸蚀,成了不平,不甘,到最后,不爱。

或许也不能说不爱,他们一起经历的实在是太多了,不仅是儿女情长,还关乎文学,关乎时代,关乎生命,彼此的牵动太沉重也太繁杂,根本无法割舍。只是宿命中,他们再也不能在一起相爱了。

几经波折,翻来覆去,寂寞和痛苦把萧红一遍遍熬煎,她的悲伤并不比恋爱时的激情温和,反而更加热烈。最后,两人终于宿命般地分手了。萧红的命运和以前一样刚硬,告别后,她和萧军再也没有见过面。但萧军一直还保留着她之前写给他的信,满含深情,一封又一封。

悲凉尾声

萧红萧军分手的细节未明,但萧军很快就又结婚。别过萧红这样刻骨铭心的爱人,他或许也想要稳定,所以这次的婚姻维持了一生。而萧红又一次怀孕了,萧军的孩子。她新的恋爱对象,则是他们共同的好友端木蕻良。

萧红的爱心太强,注定她一生流离,永远把自己逼到没有退路的死角。于是她只能一次次把自己打碎,把眼泪和血肉统统揉进作品里,以此脱身。就像感冒的人,在有事做的时候不会多难受,但平静下来睡午觉时,却会觉得连呼吸都堵塞。

但虚弱的身体,过度消耗的精力都让萧红越来越渴望安宁。在和端木蕻良结婚时,说起自己的需求,只是他们的婚姻能“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

1940年,萧红和端木蕻良去了香港,再也没有离开,结束了她一生的流浪。

检查出肺结核后,萧红入院治疗。1942年,日军占领了香港,萧红的病情加重。某个上午,在轰隆隆的炮火声中,在冷冰冰的医院中,萧红终于永久闭上了她还年轻的,黑白分明的眼睛。那时,端木蕻良因事外出,没有陪在她的身边。

一生贫困、奔波、情伤,三十一岁独自病逝。这样的命运,于她是太痛苦了。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也不感安宁,在纸上写:"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但再不甘,萧红也是就这样离去了,萧索地,寂静地。

小结

战火纷飞,颠沛流离。于萧红,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在当时许多人看来,她实在是不可思议,也不合时宜。萧军说:“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

可也只有那个时代,才能生长出这样不同凡响的她,生长出她呕心沥血的作品。这是独属于她的黄金时代。黄金的笼子,泣血的萧红。

萧红,这位被誉为“上世纪30年代文学洛神”的女作家,1911年生于黑龙江呼兰,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42年逝于香港,1957年其骨灰被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迁往广州银河公墓重新安葬。在她短短31年的一生中,萧红经历了种种病痛和苦难,也遇到了很多男人他们都是才子,跟她的关系或为爱人,或为知己,或为恩师。她和他们的故事,至今仍在流传。
汪恩甲临产失踪
萧军既爱且痛端木蕻良唯一丈夫
少女时代的萧红,曾被家里订了婚,她的未婚夫叫汪恩甲。这人相貌堂堂,师范毕业,萧红对他也很是倾心。但是,萧红在初中毕业后跟表哥搭伴去北京读高中,这件事情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未婚夫的哥哥汪恩厚因此逼迫弟弟跟她分手。萧红不服,到法庭状告汪恩厚代弟休妻,汪恩甲为保全哥哥在教育界的名声,表示解除婚约是他自己的要求,令萧红败诉。
不过,萧红后来还是原谅了汪恩甲。1934年,两人住进哈尔滨东兴顺旅馆,不久萧红有了身孕。但是,当萧红临产期近,汪恩甲却突然失踪,令萧红独自被困在旅馆。对于汪恩甲的失踪,人们普遍认为他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钱交房费,因此弃萧红而去;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汪恩甲是遭遇了意外。
萧军既爱且痛
萧红怀孕时困居旅馆,处境艰难,只好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的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两位文学青年因此开始了相互爱慕。1932年,松花江决堤,但由于萧红欠旅馆的钱太多,旅馆不让萧红离开。萧军趁夜租了一条小船,用绳子把萧红救出水困。不久萧红进医院分娩,但她无力抚养孩子,将孩子送人,这个孩子后来夭折了。
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当地的欧罗巴旅馆,开始了一段贫苦但甜蜜的共同生活,同时,萧红也迎来了自己的创作黄金期。但是,萧军有些大男子主义,他个性粗暴,而且情感轻浮,在两年里先后跟三个女子有暧昧。而且,他并未拿萧红当成自己最后的归宿:“她单纯、淳厚、倔犟,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两人从哈尔滨结伴去青岛,最后又到了上海,但最终,萧红还是向萧军提出分手,结束了这段既爱且痛的恋情。
端木蕻良唯一丈夫
端木蕻良曾是萧红和萧军共同的朋友。跟粗犷的萧军不同,端木性情阴柔,他还曾称赞萧红的文学成就超越萧军,让萧红找回了久违的自尊。当萧红终于下定决心跟萧军分手时,她已经怀了萧军的孩子,但她和端木仍于1938年5月在武汉举行婚礼。
对这段感情,萧红曾经这样形容:“我和端木蕻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恋爱史。是我在决定同三郎(萧军)永远分开的时候我才发现了端木蕻良。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
但是,端木的个性和他过去的优越生活决定了他并非很好的照顾者,至今仍有人诟病他在两次危难之际不顾萧红而离去的行为,并将萧红的去世也归罪于他。1987年,端木曾到广州银河公墓为萧红扫墓,并写下“天涯海角非远,银河夜夜相望”的悼念之词。
骆宾基最后知己
1940年,萧红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在香港期间,端木蕻良帮助了同为东北流亡作家的骆宾基。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骆宾基打算撤离香港,但当骆宾基打电话向端木和萧红辞行时,端木却问他能否暂留香港协助照料病重的萧红,骆宾基慨然允诺。
因为日军侵占、庸医误诊、病情恶化等种种原因,萧红最终在1942年逝世。根据骆宾基的记载,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萧红病逝的44天中,他始终守护在萧红身边。骆宾基曾谴责端木在萧红生命攸关的时刻离开萧红,但据后来的端木夫人钟耀群所解释,端木离开萧红是为了外出购买食品和药物,并寻找尚未被日军接管的医院。至于骆宾基跟萧红之间是否有男女之情,其后人始终表示否认。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父亲反对,毅然背叛家庭,逃婚来到北平,并进入女师大附中读书。

1931年10月,萧红从阿城逃到哈尔滨。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违心地与王恩甲一起住进道外十六道街东兴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王恩甲却不知去向。

1932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到道里商市街25号(今道里红霞街25号),有了自己的家。

1933年3月,萧红参加了中共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展出她的两幅粉笔画。同时,在萧军的影响下,萧红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1933年5月21日,她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作品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篇小说发表以后,她便以悄吟作笔名陆续发表了《看风筝》、《腿上的绷带》、《太太与西瓜》、《小黑狗》、《中秋节》等小说和散文,从此踏上文学征程。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萧红 人生太短,故事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