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蓝桥驿见元九诗 求翻译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诗词名句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蓝桥驿见元九诗 求翻译,以及蓝桥驿见元九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白居易古诗《蓝桥驿见元九诗》赏析《蓝桥驿见元九诗》原文及鉴赏蓝桥驿见元九诗 求翻译

导语:《蓝桥驿见元九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作者被贬江州途中因见到好友元稹的题诗而作的,表现了元白二人的深厚友谊。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白居易古诗《蓝桥驿见元九诗》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心语 古诗词中的桥和雪,真是美得令人心动

蓝桥驿见元九诗

唐代:白居易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译文

蓝桥驿春雪飘飘当初你归来之日,秦岭上秋风飒飒如今我离去之时。

每到达一个驿站我都要首先下马,沿墙绕柱东看西樵寻找你的题诗。

注释

⑴蓝桥:桥名。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蓝溪之上。相传其地有仙窟,为唐裴航遇仙女云英处。设有驿站。唐裴铏《传奇·裴航》:“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元九:唐代诗人元稹的别称。元排行第九,因以称之。宋杨伯岩《臆乘·行第》:“前辈以第行称,多见之诗。少陵称谪仙为十二……刘禹锡谓元稹为元九。”

⑵春雪君归日:元稹奉召还京时正逢下雪。

⑶秦岭:山名。又名秦山、终南山,位于今陕西省境内。《三秦记》:“秦岭东起商雒,西尽汧陇,东西八百里。”此处泛指商州道上的山岭,是白居易此行所经之地。

⑷驿亭:驿站所设的供行旅止息的处所。古时驿传有亭,故称。唐杜甫《秦州杂诗》之九:“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仇兆鳌注:“邮亭,见《前汉·薛宣传》。

⑸“循墙”句:古人常常把自己的诗文题在旅途中的建筑物上,供人欣赏。所以白居易每到驿站,就急切地寻找好友的诗。

赏析

元稹题在驿亭的那首诗说:“千层玉帐铺松盖,五出银区印虎蹄。”“玉帐”、“银区”说明他经过这里时正逢春雪,所以白居易的诗一开头就说:“蓝桥春雪君归日”。元稹西归长安,事在初春,小桃初放;白居易东去江州,时为八月,满目秋风,因此,第二句接上“秦岭秋风我去时”。白居易被贬江州,自长安经商州这一段,与元稹西归的道路是一致的。在蓝桥驿既然看到元稹的诗,后此沿途驿亭很多,还可能留有元稹的题咏,所以三、四句接着说:“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这首绝句,表面上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居易和元稹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下的万顷波涛。

元稹题在蓝桥驿的那首七律的结句说:“心知魏阙无多地,十二琼楼百里西。”那种得意的心情,简直呼之欲出。可是,好景不常,他正月刚回长安,三月就再一次远谪通州。所以,白居易诗第一句“蓝桥春雪君归日”,是在欢笑中含着眼泪。更令诗人难堪的是:正当他为元稹再一次远谪而难过的时候,他自己又被贬江州。那么,被秦岭秋风吹得飘零摇落的,又岂只是白居易一人而已,实际上,这秋风吹撼的,正是两位诗人共同的命运。春雪、秋风,西归、东去,道路往来,风尘仆仆,这道路,是一条悲剧的人生道路。“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诗人处处留心,循墙绕柱寻觅的,不仅是元稹的诗句,更是元稹的心,是两人共同的悲剧道路的轨迹。友情可贵,题咏可歌,共同的遭际,更是可泣。而这许多可歌可泣之事,诗中一句不说,只写了春去秋来,雪飞风紧,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升沉变化,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这正是“言浅而深,意微而显”。

一首诗总共才二十八个字,却容纳这么多丰富的感情,这是不容易的。关键在于遣词用字。如,写元稹当日奉召还京,着一“春”字、“归”字,喜悦自明;写诗人远谪江州,着一“秋”字、“去”字,悲戚立见。“春”字含着希望,“归”字藏着温暖,“秋”字透出悲凉,“去”字暗含斥逐。这几个字,既显得对仗工稳,体现了纪时叙事的妙用;又显得感情色彩鲜明,淋漓尽致地进行了抒情写意。尤其可贵的`是,结尾处别开生面,以人物行动收篇,用细节刻画形象,取得了七言绝句往往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这种细节传神,主要表现在“循、绕、觅”三个字上。墙言“循”,表现出诗人是寸寸搜寻;柱言“绕”,表现出诗人是面面俱到;一个“觅”字,片言只字,无所遁形。三个动词连在一句,准确地描绘出诗人在本来不大的驿亭里转来转去,摩挲拂试,仔细辨认的动人情景。而且在七个字中三处使用动词,构成三个意群,吟诵起来,就显得诗句节奏短而急促,如繁弦急管并发,更衬出诗人匆忙、仓促的行动和急切的心情。通过这种传神的细节描绘和动作旋律的烘托,诗人的形象和内心活动,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促使读者深深为他怀友思故的真情挚意所感动,激起读者对他遭逢贬谪、天涯沦落的无限同情。一个结句获得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更是这首小诗的特色。

蓝桥驿见元九诗

白居易

蓝桥春雪君归日,

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

循墙绕柱觅君诗。

白居易诗鉴赏

元和十年(815),元稹自唐州奉召还京,春风得意,途经蓝桥驿,在驿亭壁上留下一首《留呈梦得、子厚、致用》的七律。八个月后,白居易自长安贬江州,满怀寥落与惆怅,经过这里,读到了元稹这首律诗。前后八个月,世事变化如此无常,白居易感慨万千地写下这首绝句——《蓝桥驿见元九诗》。

元稹题在驿亭的那首诗说:“千层玉帐铺松盖,五出银区印虎蹄。”“玉帐”、“银区”暗示他经过这里时正逢春雪,因此白诗一开头就说:“蓝桥春雪君归日”。元稹西归长安,正值初春,小桃初放;白居易东谪江州,时为八月,满目秋风,因此,第二句接上“秦岭秋风我去时”。“秦岭”泛指商州道上的山岭,是他此行所经之地。白居易贬江州,自长安经商州这一段,正是元稹西归的道路。在蓝桥驿既然看到元诗,接下去沿途驿亭很多,还可能留有元稹的题咏,于是三、四句接着说:“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这首绝句,初看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至多不过表现白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其实,联系元、白二人此期的经历,就可以知道,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下的十分复杂的心情。

元稹于元和五年自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度过了五年冤曲的生活。元和十年春奉召还京,他内心充满平反昭雪重整旗鼓的雄心。题在蓝桥驿的那首七律的结句说:“心知魏阙无多地,十二琼楼百里西。”那种得意的心情,简直呼之欲出。然而,好景不常,他正月刚回长安,三月就再一次远谪通州。所以,白诗第一句“蓝桥春雪君归日”,显然有代元稹自我解嘲之意。更难堪的是:正当他为元稹再一次远谪而难过的时候,现在,自己又被贬江州。那么,被秦岭秋风吹得飘零摇落的,又岂只是白氏一人而已,实际上,这秋风吹撼的,正是多少忠真之士共同的命运。春雪、秋风,西归、东去,道路往来,风尘仆仆,这道路,乃是一条悲剧的人生道路!“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诗人处处留心,循墙绕柱寻觅的,岂只是元稹的诗句,是两人共同的悲剧命运的轨迹!友情可贵,题咏可歌,共同的遭际,更是可泣。而这许多可歌可泣之事,诗中没有用一字一句直接道出,只写了春去秋来,雪飞风紧,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升沉变化,去感受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心情。这正是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

一首诗总共才二十八个字,却容纳丰富的感情。

关键在于遣词用字。如,写元稹当日奉召还京,着一“春”字、“归”字,喜悦之情自见;写自己今日远谪江州,着一“秋”字、“去”字,悲戚立出。“春”字含着希望,“归”字藏着温暖,“秋”字透出悲凉,“去”字暗含斥逐。这几个字,既对仗工稳,见出纪时叙事之妙用;又显得感情色彩鲜明,极尽抒情写意之能事。尤其可贵者,结处别开生面,以人物行动收篇,用细节刻划形象,取得了七言绝句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这种细节传神,主要表现在“循、绕、觅”三个字上。墙言“循”,表明细细搜寻;柱言“绕”,可见面面俱到;诗言“觅”,说明片言只字,无所遁形。三个动词连在一句,准确地刻划出诗人在本来不大的驿亭里转来转去,摩挲拂拭,仔细辨认的情景。

且七言中三用动词,构成三个意群,吟诵起来,就显得节奏短而迫促,如繁弦急管并发,更衬托出诗人匆遽的行动和急切的心情。通过这种传神的细节描绘和音乐旋律的烘托,诗人的形象和内心活动,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深深为他怀友思故的真情挚意所感染,激起我们对他遭逢贬谪、天涯沦落的无限同情。一个结句获得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更是这首小诗的特色。

蓝桥驿见元九诗

作者:白居易

蓝桥春雪君归日【三月初春正是你归来的时候,

秦岭秋风我去时【八月的仲秋我被贬经过蓝桥驿读到了你的诗

每到驿亭先下马【每当到了驿亭都会翻身下马

循墙绕柱觅君诗【绕着墙壁围着柱子转着找你的诗歌就是为了知道你的消息

元和十年(815)初春,元稹在经历了五年贬谪生活之后,自唐州(在今湖北)奉诏还京,经过蓝桥驿,心情不错,题七律于驿亭壁,题为《留呈梦得、子厚、致用》,诗中有"心知魏阙无多地,十二琼楼百里西"那样得意之句。然而到长安不久,三月就又远谪通州(四川东北部,大巴山之南,长江北)。八月,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途经蓝桥驿,读到元稹的诗,想想朝政风云多变,不禁感慨万千地写下了这首绝句。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求翻译或者说下是哪篇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