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螺旋星云(NGC 7293)

每日一图 北京天文馆

很多朋友对于螺旋星云(NGC 7293)和螺旋星云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螺旋星云(NGC 7293)双子星螺旋星云是什么什么是星云 它是如何形成的

螺旋星云(也称为耳轮, NGC 7293,或考德威尔63)是一个大的行星星云(PN)位于所属星座水瓶座。卡尔·路德维希·哈丁(Karl Ludwig Harding)大约在1824年之前发现了它,它是所有明亮的行星状星云中距离地球最近的物体之一。估计的距离约为215秒差距或700光年。螺旋星云有时在流行文化中被称为“上帝之眼”。(图1)

上帝之眼 螺旋星云 NGC 7293

这张螺旋状星云(NGC 7293)的彩色复合图像是根据使用广域成像仪(WFI)获得的图像创建的,该图像是连接到智利拉西拉天文台的2.2米Max-Planck Society/ ESO望远镜的天文相机。。螺旋中心的蓝绿色辉光来自氧原子,在12万摄氏度中心恒星的强烈紫外线辐射和热气体的作用下发光。距恒星较远且远离结环,氢和氮的红色更为突出。仔细观察该天体的中心部分,不仅发现了结,而且还发现了从稀薄分布的发光气体中可以看到的许多遥远星系。(图2)

ESO的天文学用可见光和红外勘测望远镜(VISTA)捕获了螺旋星云(NGC 7293)的这种非同寻常的视图,该星云位于700光年之外。彩色图片是根据通过Y,J和K红外滤镜拍摄的图像创建的。该望远镜的红外视野使恒星和星系具有丰富的背景,同时还揭示了冷的星云气体链,这些气体大部分被螺旋线的可见图像所遮盖。(图3)

ESO的全圆顶天文馆的静止影像,显示了从地球到宇宙的螺旋星云,也称为NGC 7293。(图4)

这种比较显示了VISTA望远镜在红外光下获取的螺旋星云的新视图,以及MPG/ ESO 2.2米望远镜在可见光下的更熟悉的视图(右)。VISTA的红外视野显示了冷螺旋状气体束,这些螺旋状气体在螺旋形的可见光图像中不那么突出。(图5)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称,虽然螺旋星云看起来是一个平和、安宁的地方,但实际上近30年间,这个被称作“河流”的地方已经发生了两次剧烈的超新星爆炸事件。该螺旋星云叫做NGC 1187,离地球有6亿光年的距离,于1784年被英国天文学家William Herschel发现。

这个表面平静的螺旋星云位于波江星座,在近30年间发生过两次大型的超新星爆炸。科学家称,这一切都隐藏在了它表面的宁静之下。

超新星爆炸就是在一颗巨大质量恒星的演变接近末期之时,内部的聚变积攒到一定程度,并在重力的驱使之下发生自爆。超新星爆炸的威力巨大,发出的光能照亮整个星系。另外,超新星爆炸也会发生在双子星系统中。当一颗碳氧白矮星从它的大质量伴星中吸收了太多物质能量后,这颗大质量伴星也会发生自爆行为。

2007年超新星爆炸事件后的残留物仍然可见。在以黄色和蓝色为主的旋转星云中,这些残留物大部分是红色的。在NGC 1187螺旋星云周围,有很多距离很远的微弱星系,有些甚至穿过了螺旋星云。

这个星云几乎可以从正面被看到,欧洲南部天文观测台为我们提供了这个可观测到它螺旋结构的独家角度。科学家称:“大概有六个凸起的螺旋臂可以被看到,每个都包含着大量的气体和灰尘。螺旋臂是浅蓝色的,这表示其中含有由星际气体形成云而聚合成的新生恒星。观测到中心区域时,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星云的膨胀部分正闪着金黄色。这一部分的星云主要由年代久远的恒星、气体和灰尘构成。”

螺旋星云NGC 1187除了圆形突起之外,还有细微的中心条状结构。这些条状特征的结构被认为起着机械控制的作用,能够引导气体从螺旋臂到星云中心,从而起到支持恒星形成的作用。在这个螺旋星云的外部,可以看到更多更微弱且更遥远的星系,有些的光芒甚至透过了NGC 1187本身。欧洲南部天文观测台称,它们大部分是暗红色的,与这个透着苍白的蓝色星群形成了鲜明对比。

1982年10月,在所属于欧洲南部天文观测台的位于智利帕拉诺的La Silla观测台,一些天文学家观测到了螺旋星云中的超新星。2007年,一位来自南非的年轻天文学家Berto Monard花费了超过一年的时间,先后使用了很多天文望远镜,观测到了这个星云中的第二个超新星。

星云,顾名思义,它是一种“云”,类似地球天空中的“云”。这里的星云指的就是从地球看去,深空中有一片类似地球大气中的“云”状物质。实际则在“星”这个字中体现出来,这一片是恒星的诞生区域。本文将为您简单介绍一下“星云”在天文定义上的概念。

螺旋星云(也称为NGC 7293)是一个位于宝瓶座的行星状星云.图: NASA, NOAO, ESA, the Hubble Helix Nebula Team, M. Meixner(STScI), and T.A. Rector(NRAO)

星云概念的简述

星云是由尘埃,氢,氦和其他电离气体构成的星际云。最初,星云的定义是任何弥散天体的总称,包括银河系以外的星系。例如,仙女座星系曾被称为是仙女座星云(以及螺旋星系,一般称为“螺旋星云”),在这之前,大约在20世纪初,由Vesto Slipher,Edwin Hubble等人才证实了星系的本质。

大多数星云都是非常庞大的,有些星云的直径可以达到数百光年。猎户座星云是天空中最为明亮的星云,它占据了满月直径两倍的区域,可以用肉眼直接在地球上看见它,不过遗憾的是早期天文学家却没有看见它。尽管星云的密度比周围的空间要大,但大多数星云的密度远低于地球上产生的真空——一个像地球一样大小的星云的总质量只有几千克。许多星云由于内嵌的热恒星所产生的光芒而使得地球上的人类可见,而其他星云则非常弥漫,只能通过长时间的曝光和特殊的过滤器才能探测到。有些星云是由金牛T变星照亮的。星云通常是恒星诞生的区域,例如鹰星云,这个星云刻画出NASA最著名的影像,即创生之柱。在这些区域中,气体、尘埃和其他物质会“聚集”在一起并形成更密集的区域,这些区域会吸引更多的物质,并最终变得足够密集以形成恒星。剩下的物质被认为会形成行星和其他行星系天体。

鹰星云的创生之柱。图片来自:Credit: NASA, Jeff Hester, and Paul Scowen

星云是如何形成的?

星云有多种形成机制。有些星云是由星际介质中的气体形成的,而另一些则是由恒星产生的。前者的例子是一种庞大而宽广的分子云,并且它在星际气体中需要处于最冷、最密集的相位,可以通过更多扩散气体的冷却和冷凝而形成。后一种情况的例子是行星状星云,它是由恒星在其演化后期“吹出”的物质形成的。

恒星形成区域是一类与巨大分子云相关的发射星云。这些形式的分子云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崩塌,并开始形成原恒星。大质量恒星有可能是在其中心形成的,它们的紫外线辐射会将周围的气体电离,使得它们可见于光学波长下。围绕大质量恒星的电离氢区域被称为H II区域,而围绕H II区域的中性氢壳层被称为光解离区域(或光子控制区域,或PDRs)。目前观测到的恒星形成区域的例子是猎户座大星云(M42)、玫瑰星云和欧米茄星云(M17)。来自恒星形成的反馈,如大质量恒星的超新星爆炸、恒星风或大质量恒星的紫外线辐射,或者来自小质量恒星的流出,可能会破坏星云,甚至在数百万年后摧毁整个星云的结构。

然而其他星云则是超新星爆炸的结果,这是大多数短暂生命恒星的死亡结果。从超新星爆炸中释放出来的物质随后会被其能量和核心产生的致密物体所电离。其中一个最好的例子是金牛座的蟹状星云。这一超新星事件被记录在公元1054年,并将其标记为SN 1054。爆炸后产生的致密物体位于蟹状星云的中心,现在它的核是一颗中子星。

还有其他星云也会形成行星状星云。这些都是低质量恒星生命的最后阶段,就像太阳一样。当恒星质量高达8-10倍太阳质量的时候,恒星就会演变成红巨星,并在其大气脉动期间慢慢失去其外层。当一颗恒星失去了足够的物质(质量)时,它的温度就会升高,它所发出的紫外线辐射会电离周围它所抛弃的星云。太阳以后的命运也是如此,太阳在接近其生命的最后阶段时,就会产生一个行星状星云,最后太阳将变为一颗白矮星,亮度和温度都将慢慢变弱,直到消失在宇宙中。

三角座的发射星云:Garren Nebula NGC 604。图片来自:NASA, Hui Yang University of Illinois ODNursery of New Stars

关于螺旋星云(NGC 7293)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NGC7293 螺旋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