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襄垣鼓书的传统书目(襄垣鼓书史海大全)

发现非遗之美 襄垣鼓书

大家好,关于襄垣鼓书的传统书目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襄垣鼓书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襄垣鼓书的历史源流襄垣鼓书的发展完善襄垣鼓书的传统书目

襄垣鼓书俗称“脚蹬梆”,主要流布于襄垣县及相邻的沁源、武乡、屯留

无标题

等地,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融会了当地的“柳调”和“鼓儿词”的基础上形成的。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始称为襄垣鼓书。“鼓儿词”相传直承宋元以来的同名形式而有所发展和变异,“柳调”则兴盛于清雍正年间,相传发源于襄垣县西营镇,最初人称“英哥柳”。光绪年间襄垣县善福乡艺人田维在原有曲调基础上融合了民间妓院柳巷青歌及当地的民歌小调,使“柳调”唱腔更加婉转悦耳,色彩多样,表现力大为丰富,此后人们便改称其为“莺歌柳”,俗称“柳调”。

清乾隆初年就有师徒组成的民间演出班社活动。道光年间,艺人史金星在说唱表演中吸收了当地的地方小调、道士的“化缘调”以及民间叫卖调,使鼓子词的唱腔更趋丰富;咸丰初年,史金星的徒弟路永泉在说唱汉族民间故事和神话题材节目的基础上,移植和自编了一些中篇和长篇的连本书,并吸收融会了当地的一些地方戏和落子、秧歌的唱腔,使唱腔音乐更加丰富优美。之后,盲艺人苗喜来在原唱腔唱法的基础上,又创出了“悲板”和“抢板”等功能性唱腔。

民国初期,第五代传人段明和在说唱“鼓子词”上狠下功夫,进一步丰富了“鼓儿词”的唱腔音乐,使唱腔的板式更加稳固定型。抗日战争时期,当地的襄垣鼓书艺人自发组成了爱国宣传队,宣传救国。襄垣鼓书是一种以襄垣地区的方音语汇说唱相间的表演,以唱为主的民间鼓书形式。襄垣鼓书通常为多人合作表演,其中作为演出掌板的鼓师手脚并用,一人可操作平板鼓、卦板、木鱼、脚梆、小锣、小镲、镗锣、脚打大锣等全套击乐。其余说唱者根据自身条件及内容情节,分行当进行说唱。或轮递说唱,或一领众和,或二人对唱,或众口齐唱;单人表演则表演者只操月琴自弹自演;两人表演则分持月琴和八角鼓自行伴奏说唱。襄垣鼓书的舞台动作方式通常以坐唱形式为主,也有站唱和走唱的情形。和其他同类鼓书相比,其表演方式尤其是演唱方式更为丰富,几乎囊括了声乐体系中的各种唱法,不仅有独唱、对唱和轮唱,还有领唱、伴唱、齐唱以及抢唱和帮腔等等,非常丰富。

清道光年间,襄垣三皇东会艺人史金星吸收揉合了当地的民歌小调和道士的“化缘调”,对鼓儿词的唱腔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咸丰初年,史金星的徒弟路永泉自编中、长篇书目,题材扩大为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了更好地表现书中的戏剧冲突和刻画人物性格,他开始将地方戏曲上党宫调、落子、襄垣秧歌的掺入鼓书中。之后,盲艺人苗喜来在原唱腔基础上,创造了“悲板”和“抢板”。

民国初年,五代传人段明和在原有的紧、慢、悲、抢诸板的基础上,创造出起板、二性、垛板、截板,还将抢板细分为慢抢、紧抢两种。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襄垣鼓书的板式。其弟子侯义成、董才元等成功地把上党梆子、上党落子、襄垣秧歌完美地揉合到鼓书中,形成了襄垣鼓书中自如夹唱其它剧种板腔的特点。同时,董才元开创了一人操全套打击乐的先例。

在鼓儿词发展的同时,另一种以“明眼人”为主的说唱形式也悄然出现。据“柳调”第五代传人宋双环《襄垣“柳调”名艺人师徒排列表》)回忆:清光绪年间,襄垣县善福村秧歌明眼艺人田维,在“鼓儿词”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流行的小调《莺歌柳》,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唱腔,称为“柳调”,上下句反复说唱,开始只持八角鼓伴奏,后加上胡乎。

民国初年,“柳调”的伴奏乐器改胡乎为月琴,唱腔上出现了哭板、抢板、紧板。同时,开始与盲人演唱的“鼓儿词”交流融合,“明眼艺人”与盲艺人互相学习,逐步形成了今天的“襄垣鼓书”。此时的鼓书内容既有“神书”、“愿书”,也有民间故事和传说,且篇幅较长,有的可以说十五天至二十天。因盲人的行动不便,故很少有表现战争、打斗场面的书目,多是反映“忠与奸”、“才子与佳人”的主题。说唱形式为:乐队人数增加到五人以上。一人坐于乐队中间操全套打击乐器,文乐伴奏乐器:一人操作二簧(唱秧歌、鼓书)、矩琴(唱梆子)、板胡(唱落子),其余人分别操二把、胡乎、三弦、月琴、二胡、低胡。唱腔有起板、二性、紧板、慢板、垛板、截板、慢抢板、紧抢板、哭板等多种板式;曲牌以鼓儿词基本曲牌为主,夹唱其它剧种曲牌,属板腔综合体;叙事兼抒情且能表现戏剧性冲突,唱多说少。击乐者为主唱,伴奏者按书目中的角色分配,担当一至两个角色,大致分出了生、旦、丑等行当。这一时期,襄垣鼓书的板式与演唱形式基本定型,并开始初步发展。但是盲艺人社会地位仍然十分低下,被称为“下三行”。

兴盛时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八路军进驻太行山之后,襄垣鼓书开始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盲人们摒弃了卜卦、说“神书”,开始以“宣传进步思想”、“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创作主题,创编新书,在太行山区义演。——这种社会功能的转变,使得襄垣鼓书迅速成为了太行山地区最具影响力、最为流行的说唱曲种之一。同时,襄垣鼓书在创作思路上开始紧跟时代主题,而且这种创作传统被继承下来,直至今天。

另一方面,随着政府领导下的专业团体的建立和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民间流散艺人、民间班社也迅速增多,形成了双轨发展的现象。

社会功能的转变

1.“三皇会”解体与“盲宣队”成立——组织机构的变更

据王德昌老师整理的“襄垣鼓书大事年表”载:1938年1月,襄垣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了襄垣第一个盲人爱国宣传组,随后太行山地区相继成立了“盲人爱国宣传队”、“太行五县曲艺联合会”等等一批进步的盲人曲艺宣传组织,召集和吸收了大批民间的盲艺人,在太行山区以曲艺形式宣传抗日。此外,太行五县曲艺联合会还召开了三次会议,在会上传达新政策、新指示,并进行新书交流。 1945年秋,襄垣的三皇会解体,成立了“襄垣县盲人爱国宣传队”(以下简称“盲宣队”),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为主,配合形势进行宣传活动。宣传队下设若干小组,每组5—8人,平时只有一组留守曲艺队,其他组按地区分片走村串户进行演出,吃住由当地村长安排在农户家中,年终或有新编书时回到队里集中学习。这个时期,襄垣鼓书在曲调、曲牌、板式结构、创作题材以及学习和借鉴姊妹艺术等方面都得到了高度发展,并且在太行山地区广泛地流传开来,扩大了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襄垣县盲人爱国宣传队继续保留,全体队员都为城镇户口,享受供应。至此,襄垣鼓书开始以政府专业团体的形式,开始了更新更快的发展。

2.紧跟时代主题——创作思路的彻底革新

1953年7月文艺界开始大整风,盲宣队组织全体成员学习,提出“我们宣传队不搞口是心非,嘴里高唱社会主义,暗地偷搞封建迷信”的口号。从此,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襄垣鼓书和盲宣队的主要任务,“紧跟时代主题”成为其艺人创作的一种传统。

革新与兴盛

1.襄垣曲剧——襄垣鼓书的第一次移植

1959年初,襄垣县政府鉴于襄垣鼓书一直局限于盲人说唱的范围,对继承与发展这一说唱艺术有很大限制,且很多盲艺人年事已高,后继乏人。故决定成立襄垣曲艺培训班,招收外形、声音条件好的身理健全的青年男女,聘请当地名艺人、基层音乐工作者等担任教师和指导,开始了襄垣鼓书的移植工作,1960年又成立曲艺团,并欲改名为“襄垣曲剧”。山西省文化厅、山西省曲协将襄垣县曲艺团列入全省重点剧团。然而,随着1962年山西省文艺团体整顿,襄垣县曲艺团解散。曲艺团演员一部分调入县秧歌剧团和曲艺队(曲艺队即“盲宣队”。据曲艺队盲艺人王俊川介绍,“盲宣队”于1957年改名为曲艺宣传队,1962年在曲艺团解散不久,曲艺队也解散了,所有队员包括盲人户口全部迁回农村,由各村公社组织演出。),一部分自谋出路(多改为民间说唱)。

襄垣县曲艺团的成立,是对襄垣鼓书改革的一个非常好的探索,尽管存在时间很短,但却极大地推动了襄垣鼓书的发展。在培训过程中,当地名艺人和基层音乐工作者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唱词、唱腔、音乐过门及表演进行了全面大胆的革新,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襄垣鼓书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据时任曲艺培训班指导的王德昌老师回忆:“当时编演的剧目,很受群众欢迎,几乎是演一个火一个”。

尽管曲艺团最后解散了,但从另一发展角度来看:他们充实到农村之后,通过村公社组织演出和搭班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襄垣鼓书的影响,培养了大批观众。

同时,他们与当地极少数流散于民间的鼓书艺人搭班演出,相互交流学习,很大地提高襄垣鼓书整体艺术水平。并为襄垣鼓书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曲艺队现状

(一)组织机构。仍沿袭建队初的传统,设队长一名,副队长两名,会计一名,宣传队下设若干小组,每组5—8人,平时只有一组留守曲艺队,在城内演出。其他组按实现划分好的地区,分片走村串户进行演出,一年一换。

(二)人员流动状况。从业人员与分组数逐年减少,年龄段逐渐增大。

受社会尊重程度

从时间上来看,曲艺队90年代之前比90年代之后受尊重。从群体来看,老年人比年轻人尊重曲艺队员。原曲艺队业务队长、当地著名老艺人王俊川这样讲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称“宣传队”、“曲艺队”;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大部分人仍这样叫,有些叫“盲人说书的”,还有叫“瞎子们”的;到现在,叫“盲人说书的”,甚至“瞎子们”的,年轻人占多数。20世纪80年代,县委领导对待曲艺队的态度,曾使得使曲艺队状况好转起来。

曲艺队员对自身现状的认识

1.因为盲人生理上的残疾,所以为了生计只能学说书。同时,盲人们生活要求不高,所以可以长期稳定的在曲艺队带下去,从而使一直能够传承下来。可是现在的人们不只要听书,还要看“说书”,即喜爱看走场说书。

2.技术技巧上,经费不足,没法排练,因此人们就更不愿听鼓书了。

3.现在的年轻人从小耳朵里没有灌输鼓书音乐,所以有个社会教育环境的问题。

4.没有学徒,是由于曲艺队不能给予经济上的保障,同时鼓书艺人也不受尊重,如,李:1994年的时候,曲艺队里还有十几个小姑娘,带着下乡联系演出,干部们有的漫骂、给白眼,我们看不见。可是,小姑娘们看的见,受不了,再说也挣不上几个钱。

曲艺队员针对自身状况提出的一些解决办法

1.曲艺队一方面由继续保留盲人说唱;另一方面,招收一批明眼人以舞台形式发展襄垣鼓书。——后一点,在襄垣鼓书的发展历史上是尝试过的,且效果甚好。

2.将曲艺队员编入国家编制,或者提供办公经费。

襄垣鼓书由于历史悠久,襄垣鼓书传统书目丰富,长篇书目有《五女兴唐传》、《金鞭记》等三十余部。中篇有《杨七郎打擂》、《高文举宿花亭》等四十余部。小段有《小二姐做梦》、《小两口争灯》、《穷汉过年》、《皇历迷》等八十多段。

关于襄垣鼓书的传统书目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现非遗之美 襄垣鼓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