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请问图上的地球怎么判断那个是冬至点(地球冬至日侧视图)

如何在地球上判断一个点在另一个点的什么位置 详细讲解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请问图上的地球怎么判断那个是冬至点的问题,以及和冬至点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请问图上的地球怎么判断那个是冬至点冬至的时候,地球位于近日点还是远日点啊冬至时刻是怎么确定的

卫星发现神秘岛屿,面积不到1200平方米,地图上找不到它身影

冬至日是在图中的D点。

理由:在D点,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的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正午时太阳在南方天空最低点,白昼时间最短。

1、冬至日后开始数九,地球开始向着图中春分点(A点)移动,所以数九期间,地球位于D-A段。

2、数九期间,我国北方地区日出时间不断提前,选B。因为在冬至日后,太阳射点在开始向北移动,相当于上图中地球倾斜程度越来越小,日照时间变长,白昼时间变长,所以日出时间提前。

冬至前后,太阳从西南方向落下。所以A错。此时,昼短夜长,但昼长渐长,而不是渐短,所以C错。冬至后,太阳直射点在开始北移,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增大,不是减小,所以D错。

3、数九后,太阳高度角不断增大,所以正午时旗杆影子逐渐变短。选C。

拓展资料: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太阳分别直射分别如下:

1、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北移,直至6月22日(即夏至)到北回归线。

2、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即秋分)到赤道。

3、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即冬至)到南回归线。

4、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此后北移,又在3月21日(即春分)回到赤道。如此周而复始回归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也约是365.2422天,称为一个回归年。

太阳直射的规律

1.太阳直射是按照地球的四季变化来说的,由于太阳的自转的移动地球上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和影响。所以我们通常说太阳直射是四季变化的主要原因。

2.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来说就是秋分。太阳直射在3月份在北半球的赤道开始向北移动,在6月份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北回归线上,在9月份太阳直射点在开始向赤道以南方向移动,在12月份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在南回归线上。

3.“南回归线”又称“冬至线”,斗指子、太阳运行至黄经270°为冬至,此时太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冬至这天北半球的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故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这天又名日短至。

4.太阳直射点每时都在向西移动,每小时移过15度经度。在地理题的计算中可粗略取每天移动0.25度纬度。地理学和天文学上,把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的日子,也就是每年的6月22或23日称为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的昼最长,夜最短。而从这天之后,太阳光直射点将逐渐南移。但是,气象学的夏季的划分不是从天文学上根据太阳直射点的时刻而定的。地表气温的最高时刻不是太阳直射的时刻,而是延后的,也就说,夏至日这天不是北半球最热的时候,北半球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7、8月份。

冬至的时候,地球位于近日点

当地球在近日点的时候,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在远日点的时候,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近日点时,日地距离是1.471亿千米;而远日点时,日地距离为1.521亿千米.两者差距约500万千米,和日地距离相比十分微小,对于南半球来说,远日点是冬天,近日点是夏天,所以这并不是四季温差的原因.四季温度决定于太阳照射角度和照射时间,对于我们,即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人们而言,“夏至”前后,中午时阳光几乎垂直地照射地面,而“冬至”前后,中午时阳光则十分倾斜地射向地面。而照射角度的大小决定了大地接收热量的多少,从而造成了气温的高低。此外,“夏至”前后,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太阳在地平之上的时间很长,这种昼长夜短的情况使地面处于长时间光照之中,更加剧地面气温的升高;相反,在“冬至”前后,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太阳在地平之上的时间甚短,这种昼短夜长的局面更加剧了地面的降温。于是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便形成了。至于“春分”和“秋分”前后,太阳照射的角度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而且太阳从正东附近升起,正西附近下落,昼夜长短相近,这种情况也介于“夏至”和“冬至”前后之间,于是便形成了春季和秋季。

太阳直射点南行到极致,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23°26′S),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大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日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冬至日北半球的白昼虽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会很冷,因地表尚有积热,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由于我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天文气象意义上的气候特点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

气象变化

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到了“三九、四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景观差异较大。冬至日的白昼虽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会很冷,因地表尚有"积热",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由于我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天文意义上的气候特点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时差的计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