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费希纳对心理学的贡献(为什么费希纳不是心理学的创始人)

心理物理学的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

大家好,关于费希纳对心理学的贡献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费希纳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费希纳对心理学的贡献费希纳的人物简介费希纳出生于哪里

费希纳对心理学的贡献如下:

人只能活一次,千万别活得太累,推荐5本关于心理学经典著作书籍

费希纳喜欢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Schelling,1775-1854)的自然科学,怀有宗教灵学的神秘思想,长期致力于寻求一种科学的方法,以使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的范畴统一于灵魂之中。他同意 19世纪荷兰理性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心身合一双边论。

相信身体和心理是一体之两面,进而采用科学方法加以证明,因此他再度进行了心理物理学研究,企图用实验的方法确定物理刺激变化和感觉变化之间的关系。最后于 1860年出版了《心理物理学纲要》,该书标志着心理物理学的诞生,被誉为心理学脱离哲学而成为科学的里程碑。

费希纳因其心理物理学而闻名,他补充修正了韦伯定律而成为费希纳定律。心理学史家 D.舒尔茨写道:“1850年 10月 22日早晨,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日子,费希纳忽然领悟到之间的联系法则可以用物质刺激与心理感觉之间的数量关系来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方程式来表示:

S= K log R

这里,S是感觉量,R是刺激量,K是常数。

这是一种对数关系,因为感觉量是以算术级数增加,而刺激量则是按几何级数增加。刺激强度的增加不会产生感觉强度的相应增加。例如,在 1个正在响着的铃声上增加 1贝尔比在 10个正在响着的铃声上增加 1贝尔,其所引起的感觉强度的增加量要大。

因此,对当时已经存在的感觉量来说,刺激强度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费希纳称这个公式为韦伯定律,其实这个定律已超出了韦伯发现的事实,后人便把这个公式称为韦伯-费希纳定律,或直接叫做费希纳定律。

费希纳的公式引起种种怀疑和争论,在他去世前的 11年内又集中研究心理物理学,于 1882年发表《心理物理学要义》一书,竭力为他的心理物理学辩护。

Fechner,Gustav Theodor(1801.4.19—1887.11.18)德国物理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美学家。原学生物学,后转向数学和物理学。1844年任莱比锡大学物理学教授。1834年起深入钻研哲学,使哲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1860年出版《心理物理学原理》(2卷),首创科学的实验方法,奠定实验心理学的基础,同时确立了他在心理学界的重要地位。1865年费希纳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美学论文,开始钻研美学。自1866年至1872年又发表12篇论文,基本上都是讨论霍尔拜因的两幅圣母马利亚像。费希纳以实验的方法解决诸如这两幅画像哪一幅更美的问题,确立了实验心理学美学的方法。他还著有《实验美学论》(1871)和《美学导论》(1876),对于各种美学问题、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讨论,奠定了实验心理学美学的基础。他提出,美分为广义的与狭义的两种,广义的美指能唤起愉悦性的一切东西,狭义的美指在审美和艺术中能使人感受到高尚快感的东西。这两种美都受制于条审美心理学原则,他称为“审美阈”、“审美加强”、“审美联想”、“审美对比”、“审美顺序”、“审美调和”、“刺激的持久性”及“用力最小”的原则,强调美的形成是以人的心理条件、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费希纳倡导美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具体为选择、制作、统计三种方法,强调美学研究应以经验事实为基础。费希纳的美学思想,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学研究从“自上而下”的传统哲学思辩方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经验方式起着关键性作用。可以说,他是近现代美学研究中的经验主义潮流的领潮人,因而也被称为“近代美学之父”。

费希纳

费希纳,教授,德国哲学家、物理学家、心理物理学的主要创建者,实验心理学的先驱。。在哲学上费希纳是一个唯心主义泛灵论者,他认为凡物都有灵魂,心和物是不可分的,心是主要的,物只是心的外观。他对心与物作了精确的数学测量并试图确定它们的关系。1860年他的《心理物理学纲要》出版,他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引入心理学,提供了感觉测量、心理实验的方法和理论,为冯特建立实验心理学奠定了基础。主要著作有《心理物理学纲要》(1860)、《论心理物理学》(1877)、《心理物理学意义》(1882)。

中文名:费希纳

外文名:Fechner

国籍:德国

出生地:德国下劳齐茨

出生日期:1801.4.19

逝世日期:1887.11.18

职业: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莱比锡大学

主要成就:物理学家、心理学物理学的创始人

代表作品:《心理物理学纲要》

人物简介

Fechner,GustavTheodor(1801.4.19—1887.11.18)德国物理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美学家。原学生物学,后转向数学和物理学。1844年任莱比锡大学物理学教授。1834年起深入钻研哲学,使哲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1860年出版《心理物理学原理》(2卷),首创科学的实验方法,奠定实验心理学的基础,同时确立了他在心理学界的重要地位。1865年费希纳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美学论文,开始钻研美学。自1866年至1872年又发表12篇论文,基本上都是讨论霍尔拜因的两幅圣母马利亚像。费希纳以实验的方法解决诸如这两幅画像哪一幅更美的问题,确立了实验心理学美学的方法。他还著有《实验美学论》(1871)和《美学导论》(1876),对于各种美学问题、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讨论,奠定了实验心理学美学的基础。他提出,美分为广义的与狭义的两种,广义的美指能唤起愉悦性的一切东西,狭义的美指在审美和艺术中能使人感受到高尚快感的东西。这两种美都受制于条审美心理学原则,他称为“审美阈”、“审美加强”、“审美联想”、“审美对比”、“审美顺序”、“审美调和”、“刺激的持久性”及“用力最小”的原则,强调美的形成是以人的心理条件、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费希纳倡导美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具体为选择、制作、统计三种方法,强调美学研究应以经验事实为基础。费希纳的美学思想,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学研究从“自上而下”的传统哲学思辩方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经验方式起着关键性作用。可以说,他是近现代美学研究中的经验主义潮流的领潮人,因而也被称为“近代美学之父”。

人物生平

费希纳,古斯塔夫·西奥多(Fechner,GustavTheodora1801~1887)德国哲学家、物理学家、心理物理学的主要创建人。

他出生于德国下劳齐茨地区大赛尔的牧师家庭。1817年他16岁进入莱比锡大学学医,后因兴趣转向物理。在生病期间,由于长期卧病在床,他拥有足够的时间沉思冥想,于是研究兴趣转向了宗教和学,从事物理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逐渐成名。33岁那年,被任命为教授,他本是一名年轻有为的物理学家,但是由于研究“后象”,长期隔着有色玻璃观察太阳,使得其眼睛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再加上他身体虚弱又操劳过度,患上了神经性抑郁,产生过自杀的念头哲学。他一生致力于寻求一种科学的方法,将精神与物质统一于灵魂中。于是,他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身心关系上。

费希纳因其心理物理学而著名于世。心理学史家D.舒尔茨写道:"1850年10月22日早晨,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日子,费希纳忽然领晤到心与身之间的联系法则可以用物质刺激与心理感觉之间的数量关系来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方程式来表示:S=KlogR。这里S是感觉量,R是刺激量,K是常数。这是一种对数关系,因为感觉量是以算术级数增加,而刺激量则是按几何级数增加。刺激强度的增加不会产生感觉强度的相应增加。例如,在1个正在响着的铃声上增加1贝尔,其所引起的感觉强度的增加量要大。因此,对于当时已经存在的感觉量来说,刺激强度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个人成就

19世纪初,I.康德曾预言,心理学决不可能成为科学,因为它不可能通过实验测量心理过程。由于费希纳的成果,科学家才第一次能够测量精神。然而,正如费希纳自己所说,当时E.韦伯也在莱比锡大学,而且在4年前就写了有关于这方面的材料。而费希纳直到开始进行一系列设计好的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之后,才发现了韦伯的研究成果。那时费希纳才知道,他的原理实质上早已为韦伯的研究结果证明了,他只是对心理与物理的关系赋予了数学的形式而已。后来,W.冯特利用这些最初的创造性成就,把它们组织和综合成为心理学的基础。

费希纳忽然领悟的直接结果导致了他后来称之为心理物理学的研究计划。他使心理物理学的三个基本方法系统化。这三个基本方法是:

(1)均差法。均差法假定,我们的感官是有变化性的,因此不能得到一个"真实的"测量值。于是我们取得大量的近似值,这些近似值的平均数是唯一的最佳近似值,所以就把这个平均数作为真值。例如,让被试调节一个可变刺激,直到觉得它与常定标准刺激相等。在多次试验中,标准刺激与被试所定的可变刺激之间的差数的平均值代表被试的观察误差。这个技术在测定反应时、视觉和听觉辨别以及错觉范围方面是有用的。对于现代心理学的许多研究来说,这个方法依然是基本的方法。我们每次计算平均数时,实际上都在使用均差法。

(2)常定刺激法。该法的目的是测定两个常定刺激间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做出"正确"判断的一定比例所需要的。例如,被试先掂100克的标准重物,然后掂比较重物,譬如88、92、96、104或108克的重物。他要判断出第二个重物比第一个重物是重些、轻些还是相等。这个步骤一直延续到能对每种比较作出一定数量的判断为止。对于较重的重物,被试几乎常常作出"较重"的判断,而对最轻的重物则几乎常常作出"较轻"的判断。根据这些数据把刺激差异(标准重物对比较重物)确定在这一点上,即有75%次被试能正确地作出"较重"判断的那一点上。这个基本方法的许多变式为测定感觉阈限提供了有用的技术。

(3)极限法。该法是呈现两个刺激,增加或减弱其中之一,直到被试报告他觉察出有差异。费希纳介绍说,开始时首先使可变刺激在强度上明显地高于标准刺激,下一次则明显地低于标准刺激。从多次这样的试验中获得了许多数据,计算出最小觉察的平均数作为所要确定的差别阈限。可以用递增或递减强度的方法来呈现单一的刺激,这种变式常被用来确定绝对阈限。

费希纳于1860年出版《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该书被认为是对心理学的科学发展具有创造性的贡献之一。后来,把心理物理学发展成为实验心理学的W.冯特承认这部著作对他工作的重要性。H.艾宾浩斯也是从这部著作中受到启发,把数学方法用于记忆和学习领域,从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817年,费希纳创立实验美学,倡导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与柏拉图、黑格尔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相区别。

主要著作

心理物理学纲要:1860

美学初探:1876

论心理物理学:1877

心理物理学要义:1882

研究领域

哲学上认为整个世界都是有灵魂的,宇宙的灵魂便是上帝。神的意识能调和精神和肉体两个不同的实体。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关系,没有物理世界也就没有精神现象。提出心理物理平行主义以说明这两者相互关联:从外在看是数量的关系,从内在看则是有生命有灵魂的。两者均是真实的,但从内在看是更基本的。这种观点使他推论到上帝的预定和人的自由意志是可以协调的,强调神是至高的善,他总是超越他自己,向前发展,因此,神有绝对的不变的本质与变化、增长的实存的两极性。

心理学上,创立了三个基本实验方法:均差法、正误法和极限法,为实验心理学奠定了基础。指出感觉的强度不与刺激强度成正比,而是刺激愈强则增进的感觉强度愈低。

在美学上对传统理性主义美学所采用的逻辑演绎方法不满,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美学,主张把实验心理学方法应用于美学研究,对美学实验作具体的观察和归纳,用这种“自下而上”的美学取代“自上而下”的美学。提出心理学美学的原则,试图找到审美经验产生及加强的规律。其中有“多样统一”原则、“一致与真实”原则、“审美联想”原则、“审美对比”原则、“刺激持久性”原则和“用力最小”原则等。主要著作有《天堂和来世的事物》(1851)、《心理物理学原理》(1860)、《美学导论》(1876)等。

费希纳定律

费希纳定律又称为韦伯-费希纳定律,是表明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定律。是以德国物理学家、心理物理学创始人G.T.费希纳与E.H.韦伯名字命名的用于揭示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数量关系的定律。这些定律最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韦伯发现同一刺激差别量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才能引起差别感觉。这一比例是个常数,用公式表示:ΔI(差别阈限)/I(标准刺激强度)=k(常数/韦伯分数),这就是韦伯定律。把最小可觉差(连续的差别阈限)作为感觉量的单位,即每增加一个差别阈限,心理量增加一个单位。感觉量与物理量的对数值成正比也就是说感觉量的增加落后于物理量的增加,物理量成几何级数增长,心理量成算术级数增长,这个经验公式被称为费希纳定律或韦伯-费希纳定律。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费希纳定律是一个表达简单的定律,其公式为S=KlgR,其中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是常数。简单来说,这个定律说明了人的一切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肤觉(含痛、痒、触、温度)、味觉、嗅觉、电击觉等等,都遵从感觉不是与对应物理量的强度成正比,而是与对应物理量的的强度的常用对数成正比的。这个定律是19世纪德国心里物理学家费希纳在他的表兄和老师韦伯的定律基础上建立的,所以又称为韦伯-费希纳定律,也正是因为这个定律,心理物理学才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建立起来。

青年费希纳在莱比锡接受了系统的医学、物理学和化学训练,这些训练使他相信自然界是有序的,可以像研究自然一样研究人的精神世界,但“定量的科学如何能教会我们在人的精神同宇宙的关系中研究人的精神?那些曾在自然科学中成功地应用过的精密方法如何能转而有助于对内在世界的研究?我们如何能在直接而又可以报告出来的观察之下看到灵魂?”这些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困扰着费希纳,他竭力想找到一种确定身心活动关系的方法。1850年10月22日早晨,费希纳躺在床上,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他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一种数量关系,当感觉强度按算术级数增长的时候,刺激似乎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如果一只铃在响,再增加一只,对我们造成的印象比10只响铃增加一只要强烈得多;假如4—5支蜡烛正在发光,再点亮一只能造成微乎其微的差别,而如果原来只点着2支蜡烛,那它所造成的影响就相当大。刺激的作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同已经存在的感觉量有关。费希纳感到他可能会在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中发现一个简单的数学关系。于是他开始了一系列的亮度实验、举重实验和视觉、触觉距离实验,以验证他关于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关系的假说。实验开始后不久,他偶然发现了20多年前韦伯的工作。韦伯已经证明,刺激强度和对两个刺激强弱加以分辨的能力两者间有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受一定法则的支配:“最小可觉差”是标准刺激的不变分数。费希纳用公式面ΔI/I=K概括韦伯的发现,并把它命名为韦伯定律。他注意到韦伯定律同他自己的假设的关系。他把握住了它,充分加以利用,并做了大量实验来印证它。但是费希纳的假说与韦伯的研究之间仍有很大差别,韦伯关心的是“最小可觉差”,而费希纳在意的是获得一种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关系的说明。

费希纳从韦伯比例中看到了度量阈上感觉的可能性。在韦伯定律ΔI/I=K中,ΔI代表差别阈限,也叫最小可觉差。由此出发,费希纳认为每一个最小可觉差可以看作感觉上的一个最小变化,并假设每个最小可觉差的主观量都是相等的。例如,举重的韦伯比例为0.03,那么任何重量,无论是一支牙签还是一包水泥,只要增减原来重量的0.03倍,其重量差别的主观量都是相等的。费希纳提出了一个计算阈上感觉量的方法那就是从绝对阈限往上数最小可觉差。如果某一刺激和绝对阈限相距10个最小可觉差,这个刺激强度所引起的感觉量就是10个单位。设以R表示最小感觉的变化,则把上式以微分的形式写出来为因为假定阈上感觉量等于许多最小感觉量的总和,所以把上式积分可以得到阈上感觉是S=KlogR

这里,S是感觉量,R是刺激量,K是常数。

这就是费希纳的对数定律,简称费希纳定律。它说明心理量是刺激量的对数函数,即当刺激强度以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的强度以算术级数增加。费希纳定律曾经受到用差别阈限法制作的等距量表的支持。把这个等距量表的数据在半对数坐标上作图,可以得到一条直线形的心理测量函数。

费希纳对心理学的贡献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费希纳、费希纳对心理学的贡献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费希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