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释迦摩尼的出身来历故事(释迦摩尼的出身来历故事片段)

释迦摩尼的出身和来历,以及他的故事,你真的了解吗

大家好,关于释迦摩尼的出身来历故事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释迦摩尼的故事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释迦摩尼的故事 简略版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释迦摩尼的出身来历故事

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事

释迦摩尼的出身和来历,以及他的故事,你真的了解吗

白话简略版

删改人:小仙十二钱

本人并非佛教信徒,只因喜爱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故事,觉其中妙义无边,故编删传播之。

删改难免不参加本人主观意愿,如与诸位所读经典不符,请见谅。

不着像,不见佛。

一:佛祖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古代印度是种姓制度的社会,古印度种姓就等于阶级。四大种姓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可以简单解释为:婆罗门是古老婆罗门教的修行者,是掌握祭祀、占卜祸福,等神权的特权阶级,在古印度地位最高。刹帝利军事贵族,包括国王及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吠舍是普通劳动者,也是穷苦者,有古代贱民的意味。而首陀罗则几乎是奴隶的身份。佛主成佛前的身份,王子悉达多属于刹帝利种姓。

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在释迦牟尼的传说中,佛主经历过许多生生世世的历练。最出名的传说有:借花献佛、舍身喂虎、割肉喂鹰等。这些故事作为佛主在成为悉达多太子之前的累生累世的故事,称为本生故事。

借花献佛:

在佛本生故事中记载曾有一位名为善慧的婆罗门弟子,在参访至莲花城途中,听说燃灯佛(燃灯佛是传说中的古佛)将前来莲花城说法,善慧于是想以鲜花来供养燃灯佛,但是国王已先一步将城中所有鲜花都收纳齐集供养燃灯佛。

正当善慧寻遍全城也不得鲜花之际,在井边遇到了一位年轻的婢女,手中捧著插有七枝优罗花的瓶子,善慧于是至心诚恳的求她将花卖给他去供佛,受到善慧诚心所感,婢女答应给他五朵,另外两朵则托善慧帮她拿去献佛,以积自己的功德,并要善慧答应在他未得圣道以前,要生生世世结为夫妻为条件。善慧为了得到花就答应了这个条件。

在将花献给燃灯佛后,燃灯佛也为善慧授记,告诉他在无量劫后必可成佛,号为释迦牟尼;而借花的婢女就是释迦牟尼成佛前的妻子耶输陀罗的前身。

舍身喂虎:

久远劫以前,有一位婆罗门,住在深山峻岭中用功,精进修道,不犯诸恶,心中慈仁护念一切。有一天,婆罗门在寻找食物时发现一只刚刚生产完的老虎,瘦骨如柴,既没有力气去觅食;也没有办法产生乳汁来喂育幼虎,只好吃它刚生下的一只幼虎充饥,才能哺育其它幼虎。

婆罗门看到这种情形,感到非常哀伤,思忖道:「众生的苦,无量无边,母子相互吞食,这种痛苦,难以形容。」便流着眼泪,想寻找食物来喂母虎,以保全幼虎的性命。婆罗门心想:「我精进修道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解除众生的烦恼,使众生能够离苦得乐;我以后也会老、会死,身体也会烂坏,不如现在布施给这只老虎,救护老虎母子。」思量已定,便将自己的头靠近老虎的嘴边,把自己布施给老虎食用,因为这样,老虎母子都得以生存下来。

这位舍身命脑髓布施一切救护众生的婆罗门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之一。因为这样无畏的布施,圆满了布施波罗蜜的功德,以此功德超越了九劫的时间,最后终于在娑婆世界成佛,为天人师,广度众生。割肉喂鹰:传说古代有一位国王,他看见一只饥饿的老鹰追捕一只可怜的鸽子。国王心生怜悯,对老鹰说:请你放了鸽子吧,我可以给你很多财富。老鹰不懈地说:我是老鹰,要财富来何用?国王又说:那我可以给你我的王位。老鹰还是不懈地说:我只是只老鹰,要王位何用?你大慈大悲,救这鸽子一命,难到就忍心我老鹰饿死吗?”国王说:我不忍心你伤害这无辜的鸽子,也不想你白白的饿死。我从自己身上割下肉来喂你,直到我割下的肉等同于鸽子的重量,你就放了鸽子吧。老鹰冷眼看着,国王叫人拿来天平,另一边放上从自己身上割下的肉。

这鸽子看上去虽小,但无论国王怎么割,割多少肉似乎都无法托起它的重量。国王终于明白众生平等的道理,他的性命并没有重于鸽子。于是国王倾身扑在天平上,天平终于平衡了。

以上是释迦牟尼佛本生经故事里最著名的三个故事。

二、白象入梦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内诸国林立,其东北部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王后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醒来后她就去见净饭王,告诉他梦中之事。

净饭王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王后之梦是何预兆,一名婆罗门占卜者回答说:“此梦甚佳!王后已怀孕,必生王子,这王子是个千古圣人,定能光显释迦族。王子即可成为统一印度的霸主,享有人世间最高的权利富贵,也可成为修行的圣人——世人精神的领袖与导师。”净饭王听后,喜忧参半。

摩耶夫人自梦白象受孕后,百病不染,身体十分健康。

三、七步莲花

摩耶王后怀孕已满10月,一日率众宫女漫游兰毗尼花园。那时正是四月初旬,风和日丽,生机畅达。花园里芳草萋萋,百花争妍,行树耸翠,莲蕖送香,充满吉祥喜庆的气氛。

游历花园一周后,摩耶王后在一棵无尤树的绿荫下休息。她见这无尤树枝叶茂盛,柔软低垂,树上花果鲜丽,芬芳可爱,便举手攀摘花果,于是,王子就生了下来。

佛经上说,王子刚生下来就能说话,无人扶持即能行走。他身上发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举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现一朵莲花。一时间,香风四散,花雨缤纷,仙乐和奏,诸天神人齐声赞颂。地上也自然涌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净。

净饭王得子后,喜悦非常,替他取名悉达多,就是说他生时即有许多奇异祥瑞的意思。

四、少年王子

释迦牟尼诞生刚七天,他母亲摩耶王后就因病去世了。净饭王悲从中来,悼痛不已,回顾年幼的王子,更是怆恻。于是他把摩耶王后的妹妹摩诃波闍波提接进宫中,托付她抚养王子。

摩诃波闍波提贤淑仁慈,视王子悉达多为己出,十分钟爱。净饭王又令三十二名宫女协助抚育,八女抱持,八女洗浴,八女喂乳,八女带领玩耍。后来摩诃波闍波提与净饭王结婚,抚养王子更为尽心。

童年时代的悉达多王子,聪明伶俐,无出其右。他得到了姨母的小心将护,寒暖得时,饮食得时,饮食有节,身体异常健康,发育也非常迅速,就如同尼拘陀树,得种肥沃之土,正与日俱长。

国王净饭很担心悉达多王子会依照婆罗门占卜师所言,出家修行。他不希望悉达多成为圣人导师,他更希望悉达多成为伟大的皇帝,统一印度。

净饭认为人会出家修行大多因为现世中间有种种不如意事,于是净饭和摩诃波闍波提把悉达多养育在没有遗憾、没有烦恼、没有不如意的深宫之中,不让他见世间悲苦之事。悉达多自幼,凡出户外,必四季有人为他撑起华盖(帝王身后巨大的伞),以致阳光、风雨、沙尘半点不能近他的身。净饭以金银珠宝,戴满悉达多的全身。锦衣玉食更不在话下。

悉达多在深宫之中无忧无虑地过着奢靡无憾的生活,娶了美丽的耶输陀罗为妻子。生下了儿子罗睺罗。

五、出游感苦

悉达多王子在过了28年无忧无虑的深宫生活之后,终于有一日,他乘坐七宝轮车出游,开东门,看见一个妇人在艰难地生孩子。他从未见过这样的场景,被生育的痛苦和孩子的嚎哭震惊了。

随从的侍卫说:是啊,王子殿下,我们都是这样来到人世的啊。

悉达多第一次感觉,生之不易与苦难。

又一日,他乘坐七宝轮车出游,开南门,看见一老人,伛偻曲背,手扶竹杖,举步艰难,有如蚁行。悉达多王子从未见过人的衰老,感到惊惧害怕。

随从的侍卫说:是啊,王子殿下,无论多么漂亮年轻的人,都是会老去的啊。

悉达多第一次感觉老去的恐惧与烦恼。

又一日,他乘坐七宝轮车出游,开西门,见一病人,面色痿黄,形容枯槁,气喘呻吟,痛苦万状。悉达多王子从未见过受病痛折磨的人,心里悲苦难耐。

随从的侍卫说:是啊,王子殿下,我们都会生病,会受病痛折磨。

悉达多第一次感到深深的悲悯和哀伤。

又一日,他乘坐七宝轮车出游,开北门,见一死者,直挺僵卧,淤血流溢,臭积难闻,一家老小,号哭送之。悉达多王子第一次看见死人,感到巨大的惶恐与振动。

随从的侍卫说:是啊,王子殿下,每个人都终有一死,即使您是王子也不例外,您的父母,国王王后也不能例外。

悉达多第一次因为恐惧、迷茫和哀伤感到内心苦闷不已。

由于开东南西北四门,照见生老病死,悉达多深深感受到生之苦恼,不得解脱。

六、夜别妻儿

  美丽的王妃耶输陀罗,为王子生下了一个儿子。净饭国王十分高兴,命全国举行庆贺。但悉达多王子的内心却感到沉重。他给自己的儿子所取的名字叫罗侯罗。这名字的意思是“覆障”,就是潜伏的一种障碍。这时的悉达多王子已经有了出家修行的念头,他怕因为有了儿子而增加他留恋家庭的感情。“罗侯罗”这个名字的意思也有解释为“圈子”,就是说有了儿子要受到束缚,就像被圈子套住了一样。

终于有一天,悉达多王子请求父母允许出家修行,净饭王和摩诃波闍波提夫人涕泣不许。他又向父亲与姨母请求四愿: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别。说若能满四愿,便不出家。净饭王一听,知其意仍要出家,重增尤戚。

无奈之下,净饭王苦心孤诣,令人建造春夏秋三时都百花盛开的宫殿,增设诸般妙乐歌舞,以悦王子耳目,又令人警戒守护,不许稍离,想使王子去掉出家之念。

释迦牟尼丝毫不为五欲的享乐所打动。二月八日的半夜,月色明朗。他消消起身,凝望着熟睡的妻子耶轮陀罗和儿子罗睺罗,默默地向他们告别,然后便出了房间。

悉达多王子别了妻儿,唤起马夫车匿备马。车匿高声泣谏,想惊醒宫中之人,不料却都鼾睡不醒,他只得替王子备马。

王子跨上白马,取道北门逾墙而出,车匿也紧随其后。佛经上说,马初举步,大地震动,四大天王捧承马足,梵天帝释执幡引路。

王子出城之际,发下誓愿:“我若不了生死,终不还宫;我若不成佛道,终不还见父王;我若不尽恩爱之情,终不还见姨母妻儿。”

于是,悉达多王子与马夫车匿,一骑一步,乘着茫茫夜色,横渡清溪。到天明的时候,已达百里之外,走到了阿拔弥河边的深林,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苦行的地方。

七、削发更衣

悉达多王子见这里山林繁茂,寂静无哗,心中欢喜,便命车匿牵马回宫,车匿不肯,涕泣相劝道:“王子生长宫中,安享尊荣,今到山林,伴随荆棘虫兽,怎经得住这诸多苦患险难呢?”王子回答说:“你不必多言,须知我在宫中,虽能免有形的荆棘虫兽,却不能免无形的荆棘虫兽,我现在正欲解除老病死苦,而得永久真实的安乐。”

说罢,悉达多王子心中思忖;若不剃除须发乃非出家,即拔金刀,手自削发,且发誓言:“我今剃除须发,愿与一切众生断除烦恼习障。”这时来了一个猎人,身着袈裟,王子就以身上的华丽服饰相换,完全成了僧人形象。

马夫车匿见此情形,知不能挽回,只好牵马拜辞,寻路回宫。

八:六年苦行

悉达多出家后,曾多方寻访明师,以求大道。他见众多修行之人,或以草为衣,或不食自饿,或翘一足,或卧尘土荆棘之中,或拜日月,或事奉水火,心中大不以为然,知其皆为外道。

后来,悉达多从师隐居山洞的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学习禅定。前者教他“追随沉思默想步骤”,就能得到“空寂王国”;后者对他宣读“既非心理作用也非心理作用的状态”。

于是悉达多独处一山洞之中,盘膝趺坐,面壁静心,以求觉悟。春去秋来,终无所得,他明白了这不可能得到启迪,于是改变主意,决定去体验禁欲苦行,以求解脱。

   但是悉达多发现无论是静心冥想还是禅定瑜伽,都只是暂时的安宁,还是没有解决他为之困扰的生、老、病、死,等生之困苦。于是悉达多离开了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悉达多来到尼连禅河边伽闍山苦行林中,独自在树下结跏趺坐。他身无覆盖,不避风雨,目不瞬动,心不恐怖,摒除一切,全体放下,或限制呼吸,头脑发怵,如针刺骨;或牙舌顶颚,强压内心,汗如泉涌,据说,由于他净心守戒,不卧不起,乃至一只大雕在他头一结巢哺雏,粪污其身也听之由之。

悉达多修苦行转眼已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至七日食一麻一麦以至于不饮不食起来。终于,他身体变得极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苦修以只保持生存最低限度的方式让人跨越身体欲望对人的限制,悉达多比任何一个苦行僧都严格修行,可是依然觉得心中困苦未得解脱。

(今天先到这里……佛主顿悟那太难了,资料的版本我觉得都言不尽意,我要好好想想……)

 

释迦牟尼放弃

六年苦行生活

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坐了下来。他发下誓愿:“

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

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思默想

。他的思维追忆着过去的经历,

用大智慧观照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

经过长时间的思索,进入一种“明白”或“醒悟”状态,达到“既不知道满意又不知道失望”的情况,似乎错误消失,智慧涌现,黑暗过去,光明到来。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升座之后

即圆成菩提道果

祥光照跃天地,菩提道果是大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凡一面自度以求成佛,一面普度众生脱离苦海的就称为菩萨。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

趺坐四十八天

,已是十二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

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体息,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

至此,释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开始教收徒,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这大概和我国的至圣先人孔子在同一个时代,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释迦牟尼出生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大概是今天的尼泊尔境内,是这个国家的王子。

他的出生也和所有的圣人有一个同样的神话故事,据说王子母亲摩耶夫人怀孕时候是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后来占卜师说夫人怀孕了,必生王子,这王子是个千古圣人。

悉达多王子刚生下来就能说话,无人扶持即能行走。他身上发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举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现一朵莲花。一时间,香风四散,花雨缤纷,仙乐和奏,诸天神人齐声赞颂。地上也自然涌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净。

释迦牟尼是一个异于常人的人,青年时期的悉达多王子,性喜清净。他对于宫廷中的声色喧嚣生活,甚感厌烦,常思出门游赏大自然景物。他思考的不是一般王子关心的继位,治理国家的事情,他总在思考,人类为什么又生老病死的苦恼?

于是,在29岁时,一天,悉达多出门游玩,看见一出家之人,圆顶缁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仪有度。那出家人告诉他修行解脱之道,王子听后,决计弃绝富贵享乐,刻意修行,以求解脱“老”“病”“死”苦,他毅然决然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在他35岁那年,悉达多在菩提树下顿悟,逐创立佛教。

释迦牟尼的相关事迹

释迦牟尼一日坐在尼连禅河边菩提树下静思,一只猕猴手捧蜜果,一头大象鼻卷竹筒甘泉悄悄跪伏于前。佛祖睁慧眼询问其故。

猕猴答道:“我原居住山麓林中,有亲眷数百,每日攀树摘果自在生活。但王子游猎射杀我辈,伙伴尽皆丧身,我幸攀树枝荡过溪流而免。今剩一身,求佛祖救度。

大象也说:“我所居处附近有一恶人,对我象群十分凶狠,陷阱捕捉,刀箭杀伤,我为避灭祸逃匿于此,幸遇佛祖,祈求庇护。

释迦牟尼听后,对象猴说道:“伤生害命是佛门第一大戒,滥施强暴的人终将受惩。你们欲要解脱苦厄,须精修磨炼。”说罢遂与象猴同饮甘泉,分食蜜果。象猴大喜,叩拜佛祖,投入尼连禅河,溺水而死,待转世为人,再出家修行,以求解脱。

今河畔林中,佛度象猴处,仍有遗迹可寻。

释迦摩尼的出身来历故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释迦摩尼的故事、释迦摩尼的出身来历故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释迦摩尼的出身和来历,以及他的故事,你真的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