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限制性信念——心灵的牢笼

覃健玲 NLP心理学,常见的限制性信念,我们叫它作扭曲的信念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限制性信念——心灵的牢笼,命运的牢笼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身陷命运的牢笼,你该如何自我救赎限制性信念——心灵的牢笼契诃夫《第六病室》:人生而困于牢笼

01

覃健玲 NLP心理学,常见的限制性信念,我们叫它作扭曲的信念

酒似乎是个好东西,古有李白醉酒成诗,而今,几乎所有的爱恨痴缠也都少不了酒的陪伴,就像每一个有故事的人一定与酒或多或少地有过瓜葛。

没错,我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女孩子,但是我对酒深恶痛绝,从生理到心理。

我的父亲在我四岁那年酒精中毒而死,继父酗酒成凶,以至于我们家三天两头就要发生一次地震。无关房屋塌陷,是母亲、姐姐还有我心灵上一次又一次地动山摇。

后来我发现,原来坏的不是酒,而是人心。

02

很不幸,继父是个恶棍,并非我由于血缘关系恶意诋毁他。

四岁那年父亲离开了我。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计划生育空前严格,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宁要坟头不要人头。作为二胎,我自幼东躲西藏在乡下,直到上学才返回到城里。我与父亲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又或者那时小,记忆太过模糊,总之父亲这一概念对于我来说意味着空白。

父爱,因为没有感受过,所以谈不上失去。

对于他的横空而降,我的心里没有排斥,反而更多的是期待,只不过面子上傲娇一下,倔强着不肯直接称呼父亲罢了。

我必须承认,起初他像是一个好父亲。一米八的大高个子,系上围裙,一头扎身厨房,为我们细细烹调着每日的一餐一饮。偶尔早上起晚了,只能拿方便面将就,但里面的那颗荷包蛋分明也让我尝出了幸福的味道。

那个时候,我的新衣服比过去多,饭菜比过去香,文具比过去丰富,笑容也比过去甜。我很快地缴械投降,却未曾料到,当我小心翼翼地先姐姐一步叫出了心里一直渴望着的那个名字时,我人生中的不幸正慢慢拉开序幕。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有恃无恐,很多东西一旦拥有便多少有了些敷衍。

父亲的称呼也是一样。

多少年后回忆起来,晨起厨房忙碌的身影,假期山上全家的团聚,商场里挽着胳膊的父女,都比昙花还珍贵,一生只现了那么一次。

庆幸的是,敷衍归敷衍,混蛋归混蛋,童年时代,他到底还是个“人”的样子。不过是小打小闹的大男子主义外加戏精上身而已,比如耿直的姐姐偶尔不顺着他说话会被认为是冒范了他的尊严,必定要到母亲那里添油加醋告状一番。

继父打闺女总归是不太好听的,这就得由母亲来出面,假借爱的名义进行管教。虽没有亲力亲为,但“恶气”总是排泄出去,心情自然美哉美哉。他大概极享受这个过程,不然为何我跟姐姐时常蒙受不白之冤?

有时候他会同母亲吵架,这时的杀手锏便是离家出走。我时常听到他怨妇般地埋汰这个家里没有他的容身之处,我们母女联合起来欺负他。

记忆中我数不清他离家出走过多少次,当然每次都是装装样子而已。就像书上说的:真正想离开的人,挑了一个不错的日子,穿了一身平常的衣服,然后再也没有回来。

03

在我的印象里,他有过很多工作,比如包过工,开过矿,修过路还栽过树。听起来好像个个都很牛逼,但公子习性的他天生懒散,不肯吃苦且缺乏必要的坚持,最终也挣也赔功过相抵。

再后来,母亲和爷爷不肯再为他投资,他便待业在家,成为闲散人员一个。

没有工作,无所事事的他酒越喝越多,酒品也越来越差,满屋的狼藉对我来说由触目惊心变得习以为常。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知道,杯子和手机很脆弱,所以换了一个又一个。而折叠的座椅很坚强,纵然被掀翻无数次,依旧可以在我的帮助下,安然地挺拔在那里。

我原本以为,最坏也就是这样,可是后来我发现,人的心真的是可以险恶到令人发指。

我从小就是母亲的骄傲,遗传到骨子里的不服输和重组家庭历练出来的察言观色,让我懂得好成绩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我获得宠爱的绝好方式。

所以我的成绩一直很耀眼,小学的时候是班长和学校少先队的部长,初中的时候尽管贪玩,但在初三那年奋起直追还是保持在班里前五到前十名。所有的人都以为我会一直这样走下去,直到迈进重本的校园,然而命运给我们大家开了一个玩笑。

在人生中第一场至关重要的考试上,很遗憾地我输了,带着所有人的惊愕。我至今仍记得班主任说我是他认为一定会考上的学生中的一个,也忘不了物理老师在听说我分数的时候比我还要激烈的反应。

但是母亲告诉我,凡事有因有果,之前浪的有点过,后来虽然追上来,但基础很难扎实,遇上大的考试就容易发挥失常。

我知道母亲是想让我吸取教训,可是在2010年的暑假,我在众望所归的情况下失败了,还没有得到家人的谅解,我感觉自己的世界一下子塌了。

只是我没有料到,噩梦才刚刚开始。

我的成绩补齐择校费就可以去市重点,不需要额外的操作,然而他不肯,执意要将我送去别的高中。

不过是钱的问题,几千块钱买我一个可能的未来,所有的父母几乎毫不犹豫会去做的事情,他不愿意。

他是家里的CFO,母亲在最初的时候把工资卡连同财政大权一同交给了她。母亲以为自己诚意十足,他能善待我们,然而想象总是很美好。

在他身居高位,掌握全家经济命脉的时候的,读寄宿高中的姐姐因为不讨他欢喜,常常饿肚子。我倒是衣食无忧,甚至靠着自己的伶牙俐齿达到了不错的生活水平,但一个读书的小姑娘日常能花多少钱,顺水推舟谁不会,更何况还不是花的自己的钱。

我也不愿把他想得如此狭隘,我也曾愿意相信他是因为疼我而为我花钱。但就凭他不肯为我的未来投资,就凭他为了我的花销屡次与母亲争吵,我对他的期待一点一点化为灰烬,直至荡然无存。

毋庸置疑母亲是爱我的,为了我的学业她把工资卡收了回来。自然地,他也从家里首席财政官这一岗位上被迫退休了,之所以是退休而不是下岗,是因为尚有绵薄的退休工资。

母亲不愿意把事情做的太决,所以时不时地也给他一些钱,然而这些对于大手大脚惯了的他显然杯水车薪。

失去财源的他,犹如被打掉翅膀的鸟儿,扑腾不了多高,但由于不甘心而开始做困兽之斗,并在这条道路上慢慢丧失了人性。

毕竟我是导火索,尽管我本人很无奈,但是我的失误导致了他的提前“退休”也是不争的事实,加上市重点人才济济,家庭,学业以及青春期的萌动导致我成绩平平,又恰好给他以话柄,矛头自然向我转移,谩骂已经是家常便饭,其言语之龌龊,用心之歹毒。

毕竟是个小姑娘,动手总是不太合适,那么毁坏东西也是不错的泄愤方式。所以小到车胎,大到车灯,挡风板通通无一幸免。这么来说吧,我的电瓶车到最后,几乎所有的外在零件都换了个遍,其中没有一个物件是自然地生老病死。

所以,我偶尔无故的迟到也就不难理解。

手头总是紧张,有钱的老爹很快再次被他瞄上,要了一辈子的钱,步入中年,羞耻心却反而渐渐没有了。

钱有时能拿上,有时也拿不上。大概是因为钱吧,否则我想象不出别的原因,他对老爹大打出手,那个善良刚强了一辈子的老头,在颐养天年的岁月里,被自己的儿子欺负地不像样子。

他一拳把老人打倒在地,面目狰狞地咒骂着:去死吧,去死吧!还把家里的牛奶和鸡蛋通通踢地稀巴烂。在殴打父亲的丑事传遍全村的时候,他甚至毫无羞耻心地对别人说:老百姓懂个屁,我打爹是还有个爹,他们想打,恐怕还得去刨个坟。

老婆、孩子、父母欺负了个遍之后,他似乎觉得不够新鲜,遂把矛头转向母亲这边的亲戚。姥姥姥爷三天两头远程挨骂,舅舅舅妈被指责一无是处,全都对不起他,甚至连表弟都不曾放过,一个十几岁与他全然没有交集的孩子,因病被他诅咒。

有些人,明明自己没有本事,却总想让全世界为他陪葬。

04

面对他的屡屡挑衅,我觉得很窝囊,因为我没有办法反抗,不仅仅是能力不足,更重要的是我若对他恶语相向,只会连累母亲,这又会成为他肆机发动战争的一个借口。

照理说,像我这样家庭环境里成长出来的孩子都应该励志成一个模子:性格孤僻,神情忧郁;整日埋头苦学,冲击清北,然后荣马还乡,用实际行动漂亮地回击敌人一个大嘴巴子。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所以很抱歉,让你们失望了。

现实中的我活泼开朗到看起来没心没肺,人缘极好,不缺朋友,更不缺知己,只是成绩不太好看。

我曾经以为自己足够坚强,在充满仇恨的环境下依旧努力地渴望爱,渴望阳光。求爱是一个人的本能,当家庭不能满足的时候,就退而求其次地转向了友情。

可是长大后我发现,恰恰相反,我只是太过懦弱,所以才选择了逃避,用和朋友们的胡闹来搪塞时光,麻痹自己。虽然给心灵寻找到一个暂时的安放点,但始终无法长久。

就像《垫底辣妹》里的那个女孩逆袭前一样,每天看似很快乐,但其实内心很空虚,感觉自己这辈子也就是这样了。

当一个人开始沉沦以后,多少都会有点身不由己。

尽管我知道我必须很努力才能摆脱原生家庭,必须很努力才能亲者快仇者痛。只是,懂得和做到,这中间还有好长的路要走。

高三那年我们换了校区,离家特别远,母亲怕最关键的一年营养跟不上,所以不愿让我住校,最终联合几个家住附近的孩子,为我们雇了一辆出租车,每天接送我们上下学。

压力也是从这时开始产生,因为父母的争吵愈发激烈,母亲眼里的期望也愈发刺痛到我。我不止一次地听到他对我的否定,大男子主义作祟的他始终认为,母亲的两个女儿不过是两个丫头片子,大的已经辍学,小的也不务正业。所以他嚣张地肆无忌惮。

我突然发现,真正伤害母亲的原来是我,我是她的希望。希望就像是支撑人活着的那一口气,没了这口气,活着便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了无生机。

没有人知道我有多爱母亲,如果需要我为她去死的话,我会毫不犹豫。

你看,我连死都不怕,还怕努力吗?

高三分班的时候,我的成绩中等偏下,理想的结果是努努力,考一个不错的二本,运气好的话,擦边上个一本。然而却我不要命地把目标定在了复旦。

上海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复旦是我心心念念却又想都不敢想的学术殿堂。好在《花开不败》激励了我,我已经忘记了那个勇敢的小女孩的名字,但是我虔诚地一笔一画地抄下的文章刻进了心里,它化为一种力量,在我每一个想要放弃的瞬间拥抱我,鼓励我。

最难熬的是三轮复习的十次模考,三天一次,两天考,一天整理错题,整整一个月。看着分数起起伏伏始终达不到理想状态,崩溃,无奈,所有的负面情绪通通涌现出来。

面对粗心计算错的数学题,捶胸顿足;始终背不会的地理图,抓耳挠腮;历史选择题跟过山车似的,时而还行,时而惨不忍睹。除了酷爱的英语,几乎所有的科目都跑出来怒刷存在感。

那是我最无法直视的一段日子,无助夹杂着心酸,磕磕绊绊走过来,却最终还是没能收获理想的结果。

竭尽全力的拼搏结果告诉我,人呐还是要脚踏实地,像刘同那样最终逆袭的人实在是太少,更何况,我还是一个几乎不曾被命运眷顾的人。

接下来的日子更难熬,母亲这边的亲戚扼腕叹息,他那边除了爷爷则个个都是眉眼间遏制不住的笑意。

孤立无援,是我那个时期最大的感受,可是除了坚持,我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七月中旬的时候我再次踏进了曾经发誓再也不要回来的地方,复习的人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多,同样的空间容纳了更多的学子。座位间的拥挤蔓延到心灵上,压力无形之中被渲染地无限大。

这注定是一场更加艰难的战役!

这一年我开始住校,每天五点四十要跑早操,所以晨起时间比去年提前了整整一个小时。我申请加入了六楼的长明灯宿舍,夜里休息的时间也比平常晚了两个小时。

这一时期压力大到开始失眠,我时常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起初很焦虑,后来就开始拿起手电筒做文综卷子。心态放平和之后,失眠有所缓解,从最初的一口气做完到后来的做完选择题便有了睡意。

同宿舍有个关系不错的女生很担心我的身体,因为我状态好的情况下能完整休息五个小时,但只睡两三个小时也是常有的事。为了保证第二天的学习效率,我又不得不大把大把得灌咖啡,不是速溶那种,而是咖啡豆磨成的粉。不仅苦涩,还时常伴随着一股铁锈味。

室友说,你不能这个样子,再这么下去你会死的。

事实证明,人的身体远没有想象中那么脆弱,那一年的高考,我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比清北的录取线足足高了十多分。

学校领导踏破了门槛,轮番来家里做工作,班主任隔三差五的电话也是语重心长。所有的人都希望我报清北,所有的人也都认为我应该报清北,就像是1加1等于2一样简单到无需考虑,就该是那样。

然而最终,我选择了复旦。理由很简单,不仅仅是梦想,更因为复旦这个名字是支撑我走到最后的强大动力,这一年的心酸苦痛,是复旦这个名字抚慰了它们。

清北固然更好,但是可以选择的感觉真TM爽,这样的叛逆真TM有意思。

05

我考上复旦的消息不胫而走,有的人欢喜雀跃,并且大肆渲染我本是稳稳的清北生。当然也有人不屑一顾,认为我脑子秀掉了。

没关系,嘴巴长在别人嘴里,我们永远无法掌控,随它去好了。我在意的是复旦让他失掉了攻击母亲的利器,我也是这时才发现,他真的老了。他曾经做过的一切加倍反映在他脸上,那双眼睛短短几年竟混浊成这个样子,如此惊人。

长大后我终于明白,对付敌人最残忍的方式就是把自己变得更强大。

我不再期盼他去死,死对一个人来说终究太过简单,活着才是真正的不易,尤其是在没有希望中一天天老去。

我会继续努力,继续把自己变得强大,不光为了母亲,更为了自己。女儿又怎样,自古巾帼就不让须眉。

有人问我,将来你会孝顺他吗?

孝顺谈不上,但赡养义务我不会推卸,等有一天他老得不能动了,我会按照最低的生活标准定期打款。

我不是天使,而恶魔终将受到惩罚!

有些人的存在,就是提醒我:你不要成为那样的人!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中有一段经典的话:监狱是一个奇怪的地方。最初,你恨它;后来,你习惯了它;最后,你离不开它。任何一个你不喜欢又离不开的地方,任何一种你不喜欢又摆脱不了的生活,就是监狱。

电影中的监狱只是我们所知的有形的监狱罢了,无形的监狱更可怕。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思维、我们的习惯、我们的习性已经慢慢被我们的环境所控制。

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大脑,走不出自已那么多限制性的信念,到哪里都是囚徒。更可怕而又可悲的是,我们曾经或者说依然恨着它,可自己还在继续加高围墙,人们不敢离开它,因为一离开它,你就意味着孤立,意味着你就是边缘人,意味着你就和电影中的老布一样,无路可走,最后只得悬梁自尽,哈哈哈,挺可笑的。

一个人的信念可以成就自己,也可以限制住自己。信念是潜移默化的心灵力量,每时每刻在人生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人看见并解除自已限制性的信念,是踏上自由之路的第一步。

什么是限制性信念?一个人的信念系统中有很多信念其实是由某一特定经验产生的,这个信念也许适用于曾经某个情境,但在另一个情境中就不适用了。可是,如果这个人的信念没有随着情境而改变,就一定会给他的生活带来很多的困扰。这样的信念,我们称为"限制性信念"。

生活中有三种较为普遍的限制性信念——无助、无望和无价值。

限制性信念之一:无助,这是最具破坏力的限制性信念。所谓无助,就是这样一种想法:别人做得到,而我却做不到。

具有无助这种限制性信念的人,经常会产生莫名的无力感,对很多事情都没有兴趣,没有目标,不清楚自己要什么,想得多,行动得少。

喜欢把原因归于外在的环境、其他人事物上面,常常会有一种受害者心理。当一个人有能力,却不被许可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一些事情的时候,就会产生无助感。

这些拥有“无助”病毒的人,通常是因为他们小的时候,父母过于包办了他们应该做的大多数事情,或强行要求他们一定要按照父母的意思做事,剥夺了他们锻炼的机会,不允许他们挑战自己的权威。

或者父母处处拿他们的弱项与别的孩子的强项作比较,让他们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觉得,我自己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但是我爸妈可以,或者别人可以。于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他们都不会再尝试自己解决。

限制性信念之二:无望,这是对我们最具杀伤力的限制性信念。无望就是绝望,不能对任何可能性的情况抱有希望。

有这种信念的人,他们的脑子就只会作出一个判断——任何尝试都是没有可能的。于是面对任何的可能性,他们也就不会再去做任何努力,哪怕是最简单的事情。

对一件事情无望的人,他们觉得自己做不到,别人也做不到,没有人可以做到。无望的人根本不会寻求帮助,既然没人做得到,为什么还要寻求帮助呢?

限制性信念之三:无价值,无价值又无资格感的人较容易逃避成功,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不敢去追求,害怕自己没有资格,会配不上这些东西,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潜意识中发生的,意识很难觉察得到。

这三种限制性信念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思想中,它们相互作用,影响着一个人的所有行为,最终的结果就是让这个人待在原地,难以进步。有些人一生庸庸碌碌,羡慕别人的成功,哀叹自己的不幸。其实,他们的身上基本都能找出这三种限制性信念。

限制性信念是在我们童年时期形成的,而我们一生在创造经历去符合这些信念。

如果你能回顾自己的人生,你会发现自己的经历总是相似的。限制性信念会影响你的生活,它几乎会影响你做的任何一件事:阻碍你发现机会,让你丧失尝试的勇气。

当你找出这些限制性信念以后,就可以一步步消除它。

第一步:将你的限制性信念写下来,然后好好感受它,感受它带给你的情绪。进入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的经验里面,充分感受这些不如意给你带来的痛苦、悲伤、愤怒、内疚或其他种种情绪。

第二步:从情绪中抽离出来,让一个成年的智慧的自己去告诉过去的自己,这些都只是你的信念,而不是事实。

你可能不会认同这个观点,因为你实实在在经历过很多事情。事实如此,你怎么去挑战呢?在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做出选择了。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够获得理想的生活,这个信念就必须被消除;如果你仍然”抱住“它不放,你的目标永远无法达成。你为它做的每一句辩护,都会让它变得更强大。你希望达成自己的目标吗?希望的话,你就选择相信它只是你的一个信念,而非事实。

第三步:尝试用一个新的信念去替代它你可以用一个积极正面的信念去替代旧的信念,可是怎样知道这个新的信念对你有用呢?当你想到这个新的信念的时候,感受一下自己的身体和情绪,你是否觉得充满了力量,是否有了正面的情绪?如果是,那么这个新的信念就是正确的。如果你财务有问题,你可以对自己说:曾经我的财务状况不好,但我从中汲取了不少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足以让我以后受益。

第四步:采取新的行动当你采取新的行动时,你可能会感到害怕。跨出自己熟悉的领域,很多人都会感到害怕或者不适,但是你可以告诉自己,我的行动要符合自己的信念。比如,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从过去失败的财务经验中吸取了教训,那你会采取怎样的行动?如果你希望自己饮食健康,你也给自己找到了新的信念,要成为一个饮食健康的人,那么你每顿饭会为自己准备什么食物?

最后一步:奖励自己如果你真的想告别旧的信念,形成新的信念,并且开始采取行动,一定要奖励自己。在你不断巩固自己新的信念的过程中,它会越来越坚固,不久之后,你的生活就会发生巨变。

仔细聆听你头脑中的声音,很多时候就像电影院上映的电影,要么放映过去的回忆,要么放映对未来的恐惧。头脑里能够装的,只有过去的记忆,和根据这些记忆编导出的未来。

其实,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好的导演,与大自然,与神相比,通常人们无法知道未来。

然而,每个人都假想了某种必然,根据一种缺失的逻辑进行推理,因为这样,所以就会那样,仿佛一切都是自己所了解的一样。

真正谦卑的人,与真正傲慢的人之间,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

凡是内心真正谦卑的人,他们有一句口头禅,就是不论别人说什么,他们都会说:有可能!有可能,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思想。这种思想知道无论自己多么厉害,总有些事情是自己不知道,不了解,不熟悉的。所以,无论如何,都会留一个空间,来允许可能性。

真正谦卑的人,外表和言谈看起来很狂妄,但其实,其内在的思想决定了他一定是谦卑的,只要他认为,一切总有新的可能,这就是真正的谦卑。

这种谦卑,令他们的人生,不会被限制性的信念所控制。无论别人多么权威,他们也不会跟风,随大流。

无论以怎样的口吻、语气来表达他们的思想,他们其实内心里都尊重每一种可能。这就是谦卑的真正含义:超越限制性信念,允许和接纳新的可能。

无论多少权威说,某种病不能够治疗,我们都会说,总有某些新的可能。全世界所有真正的科学家,都具有这样的独特思维。

而真正傲慢的人,无论装得多么谦虚,他们的口头禅是:“不可能”。不可能,是一种绝对的判断。看起来,与有可能,只是反过来。但是,却全然不同。

有可能,是一种宽容、一种进取、一种允许、一种对自然、宇宙、神的敬畏、一种相信无论科学多么发达,还有新的可能。而不可能,是一种宣判,是一种权威,是一种霸道。

你时常会听到一些无知的人、一些书读了很多,却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以及很多人,他们都会常说,不可能!这是一种严重的傲慢!可

能他们自己都没有觉察到,但是,只要你说不可能!你就启动了一种武断的判断,这种判断其实是无知的!

因为,世界宇宙从诞生到现在,从没有生命到自然万物的繁衍,从各种严重的灾害发生,到文明的传播,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许多今日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对于古人,看起来,永远都不可能,但是,事实告诉我们,一切都有可能。

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百姓,都具有这种傲慢,他们轻易就会不屑地说,不可能!

癌症可以治愈?不可能!高血压可以不用终身服药,可以恢复健康?不可能!胰岛素正在注射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营养调理恢复健康?不可能!

只有愚昧和无知的人,才会动不动否定,才会对各种事物都抱怀疑态度。

而谦卑的人,真正谦卑的人们,即使不赞成,不了解,依然会留一个空间说:可能!

摆脱限制性思维,是改变命运的根本性问题!

来自父母、同事、亲友、世俗社会里的教育,时常限制我们的思想!他们总是替我们下了某些结论,替我们判定命运!你的一切发明、创造、创新、独特都会被周围的人说:不可能!无论你是否有文凭,你都可能成为继往开来,只要你愿意,总有可能!

无论别人怎么看你,不要让他们思想的限制,成为对你的限制,你永远要相信,还有新的可能。

过去早已经消逝,只是梦幻。未来从未发生,只是妄想。此刻既是过去,亦是未来。

此刻既是存在,既是临在,既是当下,一切都可以经由此刻而变化。

打开囚笼外的那一把锁,心灵才可以自由飞翔。

从今天,屏蔽“不可能!”这一句话,把它从你的字典里删除。从此只剩下另一个部分,并且随时变成口头禅,那就是:有可能!你将来会开飞机么?有可能!你会在水中睡觉么?有可能!你可以帮助无数的人获得健康么?有可能!你会把你们家的天花板变成电影屏幕么?有可能!记住,可能不可能,你决定!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做一个真正谦卑的人,打开那一把陈旧的枷锁,让你的心灵自由畅快地呼吸。

在自我觉醒的道路上,找出人生的种种限制,并从根本上消除它,化解它。请不要为你的人生设限,重新找回本自具足的自已!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恩您的耐心阅读!感恩每一位经过我生命的有缘人!感恩所有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

祝福大家!

同意的点个“在看”,转发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分享是一种美德,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俄国享誉全球的短篇小说大师,和莫迫桑、欧·亨利一齐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一生创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第六病室》是他创作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他的作品具有了更强烈的批判性。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小说,文字犀利忧郁,思想的深刻隽永超越了时代,对生活和人物注重细节描写,尖刻而不失温情。

“第六病室”是契诃夫小说中一个小城镇医院的精神科,专门收治当地的精神病人。不过说“收治”有些过誉,因为事实上这儿只收不治,没有专业的医生,没有治疗手段,没有药物,只有一间冷落在荒芜院落的闷臭厢房,以及一位拳头粗大、头脑简单的看守人,任务是不让疯子跑出去。

小说讲述了医院院长安德烈,如何一步步把自己变成病人送进这个“第六病室”。看似荒诞离奇,实则对陈腐的社会规则、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入讨论,充满了深刻的隐喻和嘲讽。

安德烈院长有修养、有理想,年轻时准备干教士行业,遭父亲强烈反对而转学医。刚来时,医院状况混乱不堪,医疗条件极差,整个医院只有两把手术刀,连温度计也没有;卫生条件极差,杂役、助理护士和他们的孩子,跟病人一块儿住在病房,满地蟑螂、臭虫、耗子,交叉传染从未绝迹;医护道德极差,从医士到院长都向病人勒索钱财,前任老院长甚至私卖医院的酒精敛财,还罗致护士和女病人成立了一个后宫。

面对这么个烂摊子,安德烈院长的内心是崩溃的,他认为最好办法就是把病人放出去,让医院关门。他不断说服自己放弃这种冲动:一个人办不成这件事,况且这样办了也没用,就算把肉体的和精神的污秽从一个地方赶出去,它们也会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只好等它们自己消灭。他安慰自己:人们既开办了一个医院,容许它存在下去,可见他们是需要它的。也许,人世间没有一种好东西在起源时不沾一点肮脏。

安德烈院长上任后,购置了满满两柜子的外科器械,要求医院的杂役和助理护士不要在病房过夜……但他到底性格软弱,缺乏正面斗争和改变现状的勇气,他不能吩咐总务处长别再偷东西,也没有能力取消这个寄生的职位,看到明知是假造的账单要签字时,他的脸就涨得通红,觉着于心有愧,不过还是签了字。每逢病人向他抱怨助理护士,他就发窘惭愧,嘟哝“一定出了什么误会……”

开始时,安德烈院长工作勤奋,每天从早晨到中午一直给病人看病、动手术、甚至接生,可每天上午四十个门诊病人,掏空了安德烈院长的身体。日子一长,他彻底厌烦了这个单调无味的工作,并产生了自我怀疑:一天天、一年年这样干,城里的死亡率并没减低,病人仍旧不断地来。虚伪的医治对病人真有帮助吗?还不如将医院建得干净通风,聘请有良知的医生,重建医院的运转制度。

然而这些沉疴宿疾,哪里是安德烈院长一人就能改变的,对此他心有愧疚“一年接诊一万二千个门诊病人,就等于欺骗了一万二千人”。但谁能长久地生活在愧疚中呢?安德烈院长在挣扎中逐渐从勤奋转向了逃避,把自己关入书房,不再天天去医院了。他安慰自己:“既然死亡是每个人正常的、注定的结局,那又何必拦着他死呢?”“普希金临死受到极大的痛苦,可怜的海涅躺在床上瘫了好几年,我等普通人生点病有什么关系?”

安德烈院长更深刻的绝望和心灰意冷在于,他看到了社会规则的虚伪残酷、众人的麻木迂腐。从自己所在的小医院而言,医院工作跟二十年前一样,建立在偷窃、污秽、毁谤、徇私上面,建立在草率的庸医骗术上面。从整个医学界而言,近二十五年医学的发展令他惊奇,甚至入迷,人们用人道态度对待疯子,不再往他们头上泼冷水、给他们穿紧身衣了,然而又如何呢?患病率和死亡率仍旧一样,人们哪怕给疯子开舞会,演戏,可仍旧不准疯子自由行动,他们命运的实质没有改变。

在看似平静的书房中,安德烈院长孤独的灵魂没有找到答案,他也没能找到一个知己,倾吐这份困顿苦闷。迷茫的安德烈感到无力和悲观,直至遇见了伊万,他看到了光。

伊万是第六病室的一个病人,出身贵族家庭,做过法院的民事执行吏和十二品文官。在他眼中,人们的生活无聊又烦闷,没有高尚的趣味,强暴、粗鄙、放荡、伪善。伊万发现普通老百姓尽管不杀人、放火、偷盗,但偶然在无意中犯下罪,不是很容易吗?而且受人诬陷,最后还有审判方面的错误,不是也可能发生吗?而法官、警察、医师等,时候一长,由于习惯的力量,就会变得麻木不仁,即使有心,也敷衍了事、冷酷无情。因此伊万想尽一切办法逃避人群,却被当成异类投入第六病室。

院长极偶然地来到第六诊室,二人的苦闷一拍即合,尽管伊万对身为院长的安德烈充满敌意,安德烈却再也不能忽视这位讲出他心声的病人。笔者认为二人对人生困境和生存方式的讨论和思辨,是整篇小说最精彩的部分。二人相遇时对牢笼的讨论令人动容。这番讨论以伊万对安德烈院长的一顿痛骂告终。

“您把您的生活极力安排得不让任什么事来打搅您,您把工作交给医士跟别的坏蛋去办。您自己找个温暖而又清静的地方坐着,攒钱,看书,为了消遣而思索各种高尚的无聊问题,总之,您并没见识过生活,完全不了解它,对现实只有理论上的认识……在这儿,我们关在铁格子里面,长期幽禁,受尽折磨,可是这很好,合情合理,因为这个病室跟温暖舒适的书房之间根本没有什么分别。好方便的哲学:不用做事而良心清清白白,并且觉着自己是大圣大贤……先生,这不是哲学,不是思想,也不是眼界开阔,而是懒惰,托钵僧作风,浑浑噩噩的麻木!”

这番话戳中了多少人的心病。人们一方面对丧、佛系、躺平等话语的调侃和反抗有种心知肚明的乏力,另一方面对职场PUA、内卷、鸡娃等话题代表的社会焦虑深恶痛绝又毫无办法。我们像伊万,在痛苦中辗转愤怒又无路可逃;我们也像安德烈院长,自我麻痹、明哲保身、得过且过……笔者读来如芒在背。

由于被伊万吸引,安德烈院长没事就往第六病室跑,逐渐被身边人看成异类,没人看得懂他和一个疯子的交谈和共鸣。身边人开始躲着他,同事劝他服用镇定药物,市政厅甚至组织委员会考察其智力水平……人们劝安德烈院长离开岗位,朋友米哈依尔也提出要陪他外出散散心。

正直的安德烈满不在乎地辞职了,并认为暂时离开这个城市,躲开那些把他看做疯子的蠢人,也未尝不可,然而一路上朋友米哈依尔的粗俗和平庸却令他忍无可忍。米哈依尔身为邮政局长,喜欢穿着军大衣招摇过市,看着兵士们见他都立正行礼;喜欢有人伺候,在女仆面前只穿着内衣也不觉得难为情……安德烈接连隐忍了几天,便声称生病不肯走出旅馆的房间。旅途即将结束之时米哈依尔打牌输了,向安德烈借钱还清赌债,二人草草回城。

安德烈失去了工作,只能搬去简陋的公寓。他努力保持心态平静,然而债务总让他感到焦躁不安。他二十多年手握权柄却不曾敛财,想到自己既没有得到养老金,也没有得到一次性的补助,不由得愤愤不平。然而他内心仍然在跟自己斗争,懊恼自己满脑子的浅薄思想。朋友米哈依尔欠债不还,也总令他如鲠在喉,吞吐不出。

令安德烈情绪失控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是这位借钱不还、虚伪的朋友米哈依尔,他仍旧夸夸其谈:“我们还要大显身手呢!明年夏天,咱们到高加索去玩一趟,骑着马到处逛一逛——驾!驾!驾!等到我们从高加索回来……我们会给您说成一门亲事的,好朋友……”安德烈忽然就被激怒,赶走了同事和朋友,像发烧一样哆嗦,反复说了很久:“蠢材!愚人!”

等到火气平下来,莫名的道德感又让安德烈不断反省自己,觉得羞愧,自己的智慧和客气去哪儿了?正在安德烈和自己斗争的时候,人们都确信他真的开始发疯了,同事将他骗到第六病室后离开。在守门人尼基达的指点下,安德烈才明白这个圈套。

长夜难眠,“这就是现实生活”,安德烈感到害怕、绝望和屈辱,他进行了平生第一次激烈的反抗,用尽全身力气撞门,大喊“开门!要不然我就把门砸碎!主,难道下一个世界里真的没有地狱,这些坏蛋会得到宽恕?正义在哪儿……”然而他得到的是守门人尼基达毫不留情的殴打。安德烈痛苦地想到,这里的人,若干年来一定天天都在经受这样的痛苦。他抛弃了所有的自我麻痹和自我安慰,痛恨自己过去二十多年一直生活在麻木冰冷中。第二天傍晚,安德烈就因为中风而死了,他的哲学终于成了对自己的终极嘲讽。

这篇小说构建起令人窒息的牢笼意象,契诃夫在小说中点出:“生活是恼人的牢笼。一个有思想的人到了成年时期,思想意识成熟了,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他关在一个无从逃脱的牢笼里面。”第六病室是具象的小牢笼,当时的俄国是个大牢笼,沙俄政府进一步强化专制统治,整个社会黑暗、腐朽、令人窒息。

青年时期的列宁读完这篇小说后说道:“读完之后觉得可怕极了,我在房间里待不住,我站起来走出去。我觉得自己好像也被关在‘第六号病房’里了。”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福柯认为现代社会不也是如此吗?他进一步延伸解读:现代社会是一个大型的全景敞式监狱,从家庭、军队、到工厂、学校,都在模仿监狱来规训社会上的每一个人。这张隐秘的“监狱网”,谨慎地将权力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关于本次限制性信念——心灵的牢笼和命运的牢笼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视频 限制性信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