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勤八字成语故事,将勤勤八字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学霸出生的时辰,读书好的八字特征勤八字成语故事学霸出生的时辰,读书好的八字特征学霸出生的时辰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制度背景下的古代中国,阶级变动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科举考试斩获头衔,在朝中谋得官职以改变自己原有阶级。
在科举考试的推动下,各个阶级、各个地区甚至于各个年龄阶段的有志学子,都纷纷加入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学习战中,而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在科举考试中一举夺魁。
年轻人在心中追求的下,自然是拼尽全力用功读书,终日勤勤恳恳、丝毫不敢懈怠,也由此产生了许多为后世所歌颂的努力读书的精神与典故。
古代学霸为啥那么拼命地读书
宋濂的千古名篇《送东阳马生序》中,曾经详尽地记载了自己求学时的经历——宋濂小的时候家境极其贫困,“无从致书以观”的时候还要在“天大寒”、“手指不能屈伸”的情况下迅速抄录完毕跑路将书送走,更勿论冒着大雪求学使得自己“足肤皲裂而不知”时那般痛苦的求学经历了。
在古代传统的行业结构中——士农是四个主要支柱行业。抛却仕途做官之外,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又未尝不可以养家糊口,究竟是什么支撑着学子们苦读数十载却从未辍弃?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去一探究竟。
送东阳马生序
1、仕途给予儒士们阶级攀升的希望
汉朝以后,“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不再适应当时的发展需要,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学派主张,儒家文化成了正统思想——“天人”、“大一统”等学说适应汉朝巩固集权、加强皇权的需要,大力支持儒家学派的传播,向宣扬学习儒家理念的益处,并且重用儒家学士入朝为官。
久而久之,便在中形成了“习儒,为官”的风气,并逐渐传播至后世。哪怕是在隋朝之前——科举制度还未正式形成之际,虽然未能有大规模的儒士通过考试进入仕途,但是推举制依旧给予了儒士们步入仕途的希望。
董仲舒
尤其是隋朝之后,科举制度颇具雏形之后,儒士们通过学习儒学参加科举考试来完成步入仕途理想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虽然比例仍然不太客观,但是对比前朝阶级流动速度明显加快)。阶级流动愈快,学子们在科举考试上寄予的希望愈大,对于寒门出身的学子来说,唯有竭尽努力用功读书,投入数年的时间,将所有压在这场考试之中。
2、“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仕途是古代认可度更高的阶级攀升方式
儒家学说不同于“无为而治”的思想追求,鼓励人们进取,激励人们步入仕途。“士农”四个传统行业中,农业的阶级认可度仅次于仕途从政,但是在农业机械化几乎为零的古代,耕作不仅是件极其劳累的事情,并且收益也比较低。
古代农业
即使这样,也并非所有农民都能拥有土地,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被土地兼并现象所累,忧虑于生计问题。至于处在阶级最末端的手工业和商业人士,认可度比较低,甚至无法享有正当的权利和参加。
阶级为了更好地稳固自己的,选拔出更为优秀的人才来为皇权服务,便鼓励上的有志之士考取功名,步入仕途,并大肆在上宣扬“学而优则仕”的口号来为垄断人才。
也正是由于学子争相簇拥进入这样一条竞争巨大的“狭窄道路”,导致这条步入仕途的路格外难走和漫长——考试程序分为,在进入之一级考试之前还需通过县试和府试。与前段时间频上热搜的十八岁清华博士相比,古代“五十少进士”以及“满堂进士皆白发”的“老”状元属实算得上一个奇葩的时代产物。
科举考试
古人们那些硬核的学习方式
如今为后世称道的名人们,无一不是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用功读书古人们硬核的苦读方式绝对可以让现在一众学子直呼佩服——古人的作息时间一般遵循“昼伏夜出”的规律,调查报告显示,古人的休息时间一般在七点到九点,起床时间在五点到六点,并且世界公认的成年人所需睡眠时间为六到八小时。但《举贤良对策》中记载,“鸡未鸣便起,三更过未休,睡眠不过两时辰有余”。
然而这还不算什么,头悬梁锥刺股的两个主人公——孙敬和苏秦,这两个人用堪比自虐的学习方式苦读书十年,从而习得一身真本领,从而跨越了阶级成为后世刻苦读书的一代典范。
锥刺股
另外,一代书法名作——《兰亭集序》的——书王羲之,同样也是刻苦非常。为了练好书法,他曾经以池水为洗笔处,年深日久,竟然将整片池水都染成了黑色。不难想象为了练出这一手好字,他曾经练习过多少次。
古人流传至今的刻苦读书的典范以及典故不在少数,这不仅反映出了古代对于有志之士学习的鼓舞,也体现了中华儿女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
结语
古代学子们如果想步入仕途,希冀通过科举考试谋得一个不错的官职,真可谓是历经重重艰险,“过五关斩六将”。
至于这“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看起来颇有点极端的求学历程,说到底也不过是整体的职业趋向过于单一,想要谋求仕途的人以“数十万人”计,出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
凿壁偷光
读书这件事情,毋论天资聪颖与否——仲永方五岁便可书诗章,最后还是泯然众人矣;曾国藩读书愚钝,背书速度不如盗贼,最后却成为千古名臣,这结果的差异如此大,背后还是后天努力的原因。所以说,解锁学习成功的钥匙还是在一个“勤”字——毕竟“书山有路勤为径”嘛。
参考资料
1、《举贤良对策》
2、《送东阳马生序》
3、《史记·儒林列传·董仲舒》
4、《战国策·秦策》
5、《南齐书·孝义转·江泌》
以上就是与学霸出生的时辰相关内容,是关于读书的分享。看完读书好的八字特征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勤八字成语故事⑴关于感恩的八字成语故事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鸦有反哺羊知跪乳
衔草结环铭感五内
⑵八字成语的故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一人当关,万夫莫开.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十年树人,百年树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耳闻是虚,眼见为实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相传,一次,八仙在蓬莱阁上聚会饮酒,酒至酣时,铁拐李提议乘兴到海上一游。众仙齐声附合,并言定各凭道法渡海,不得乘舟。
汉钟离率先把大芭蕉扇往海里一扔,坦胸露腹仰躺在扇子上,向远处漂去。何仙姑将荷花往水中一抛,顿时红光万道,仙姑伫立荷花之上,随波漂游。随后,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韩湘子、蓝采和也纷纷将各自宝物抛入水中,借助宝物大显神通,游向东海。
八仙的举动惊动了龙宫,东海龙王率虾兵蟹将出海观望,言语间与八仙发生冲突,引起争斗。东海龙王乘八仙不备,将蓝采和擒入龙宫。八仙大怒,各展神通,上前撕杀,腰斩两个龙子。虾兵蟹将抵挡不住,纷纷败下海去,隐伏水底。八仙则在海上往来叫战。东海龙王请来南海、北海、西海龙王,合力翻动五湖四海水,掀起狂涛巨浪,杀奔众仙而来。
危急时刻,曹国舅的玉板大显神通,只见他怀抱玉板头前开路,狂涛巨浪向两边退避。众仙紧随在后,安然无恙。四海龙王见状,急忙调动四海兵将,准备决一死战。正在这时,恰好南海观音菩萨经过,喝住双方,并出面调停,直至东海龙王释放蓝采和,双方罢战。
八位仙人拜别观音菩萨,各持宝物,兴波逐浪遨游而去。
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
⑶寓言故事的成语(八字)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
西汉时期,皇宫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天三夜不停止。汉武帝召问王朔,王朔说可能有兵争。武帝不信就问东方朔。东方朔说铜是山的儿子,山是铜之母,钟响就是山崩的感应。三天后,南郡太守上书说山崩了二十多里。
成语解释:比喻重大事件彼此相互影响。
读音:tóng shān xī bēnɡ, luò zhōng dōng yìng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铜山西崩,灵钟应应。”
白话释义:铜山地震,灵钟有感应。
(3)勤八字成语故事扩展阅读
近义词:山崩钟应、引针拾芥
1、山崩钟应
读音:shān bēng zhōng yìng
解释:比喻同类事物相感应。
出处:南朝宋·刘敬叔《异苑》:“此蜀郡铜山崩,故钟鸣应之耳。”
白话释义:这是蜀郡铜山崩塌,所以能听到钟响。
2、引针拾芥
读音:yǐn zhēn shí jiè
解释:比喻事物互相感应。
出处:汉·王充《论衡·乱龙》:“顿牟掇芥,磁石引针,皆以其真是,不假他类。”
白话释义:玳瑁吸引细小之物,磁石吸引铁针,都是因为他们真的是,不需要别的东西。
⑷关于感恩的八字成语故事
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
鸦有反哺
羊知跪乳
衔草结环
铭感五内
⑸八字成语故事及古文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出自】:《史记·陈涉世家》:“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原文】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出处:《史记·卷三十六》:“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文】
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有一天)陈涉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意而愤慨叹息了很久,说:“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谁)富贵了,可不要忘记老朋友啊.”雇工们笑着回答说:"你是个被雇佣耕地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亲,满意请采纳,谢谢!
⑹告诫诚信的八字成语故事
【成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注音】rénér wú xìn, bù zhī qí kě
【典故】《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释义】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⑺成语故事八字成语
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星星之版火可以燎原
万事权俱备只欠东风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一人当关,万夫莫开.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十年树人,百年树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耳闻是虚,眼见为实
⑻八字成语故事3分钟到5分钟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叫高缭的人被晏子招到府上做事。这个高缭呢,工作倒也认真负责,凡是晏子吩咐之事,他都尽心尽力地完成。但对于分外之事,他总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想多承担一点责任,不愿多提一点建议。就这样,高缭在晏子门下混了三年。
有一天,晏子突然宣布,要辞掉高缭,让他回家种地。很多人不解,纷纷劝阻:“高缭在相府工作了这么长时间,勤勤恳恳,你没有给他一定的爵位,还要辞掉他,这样在道理上说得过去吗?”晏子说:“我是个能力有限的人,需要四周的人扶助方能挺立起来。高缭跟我三年多了,他人缘很好,但他政绩平平,从来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既没有提过一条好的建议,也从没有指正过我的过错,难道不该辞退吗?。”听了晏子这一番话,左右的人都觉得很在理。
从高缭“下岗”的故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呢?在晏子看来,高缭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是失职,他三年不愿多做一点分外之事、不提任何意见,不主动献计献策,就是无用之人,将其辞退,理所当然。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职场中一定要肯做事,能做事,想做事,多做事,不能像高缭那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持高缭工作哲学的人,于私有益,于公不利,纵然再乖巧,人缘再好,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当年,25岁的美国小伙子布罗斯是美国国务院里资格最浅的演讲稿撰写人。赖斯被提名为国务卿之后,将所有演讲稿撰写人召集到白宫,对她在任命听证会上的演讲稿内容进行商讨。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很多人不知道这份工作能否保得住,所以他们大都抱着“多说一句不如少说一句”的态度,致使会议波澜不惊。这时,布罗斯站出来建议说:“我觉得外交政策方面还不够明确,作为新任国务卿,应该在听证会上详细阐明自己的外交大略。”布罗斯的发言立即引起了赖斯的注意。
参考://zaojuzi/chengyu/
⑼八字成语故事
东汉时候,班超跟随奉车都尉(官名)窦固和匈奴打仗,立有功劳。后被派出使西域
(今新疆全省,甘肃边,和葱岭以西中亚一部份地区)。他首先到郑善国。国王早知班超为
人,对他十分敬重,但隔一个时期,忽然变得怠慢起来。班超召集同来约三十六人说:“郑
善国最近对我们很冷淡,一定是北方匈奴也派有人来笼络他,使他躇踌不知顺从那一边。聪
明人要在事情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发现它,何况现在事情已经很明显了。”
经过打听,果然是这样。于是班超又约同所有的人:“我们现在处境很危险,匈奴使者
才来几天,郑善国王就对我们这么冷淡,如果再过一些时候。郑善国王可能会把我们绑起来
送给匈奴。你们说,这该怎么办?”当时大家坚决地表示愿听他的主张。他使继续道:“不
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今天夜里用火攻击匈奴来使,迅速把他们杀
了。只有这样,郑善国王才会诚心归顺汉朝。”
这天夜里,班超就和他同去的三十六个同伴,冲入匈奴人住所,奋力死战,用少数人力
战胜了多数的匈奴人,达到了预期目的。
以后的人就根据这个故事,引伸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用来说明人们做
事,如果不下决心,不身历险境,不经过艰苦的努力,是不能达到目的的。例如有几位科学
家为欲研究利用冰川化水灌溉农田的可能性,准备到冰山实地考察和实验。这是一件危险而
艰辛的工作,但他们认为不实地去考察研究,便不能得到真实结果。这种情况,便可说是: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1“虎穴”指的是(险境或艰辛),"虎子"指的是(你要的成果、目的)
2虎穴指的是(冰山实地),虎子指的是(真实的实验成果)
2)我们国家为得到内陆并盖资料,派了科考队员去考察,真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聂荣臻政委带领军队在黄陂打伏击战,打到最后有一
对敌军拼命逃向山谷口,然后聂政委亲自下山攻打敌军,
尽管这样很危险。聂政委顾不得危险,带人冲向了战场。
这场战斗歼灭了大批敌人,还活捉了两个师长。这种情
况,可说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⑽八字成语故事5篇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东汉末年,曹操摔兵南下,进攻刘备和孙权的联军.东吴都督周瑜决定用火攻破曹军.一切准备好了,周瑜突然想起,必须要刮东南风才能火借风势,取得成功,而当时是冬天,刮的是西北风,那里来得东南风呢?周瑜急得病倒了.诸葛亮猜透了他的心事,给他写下了十六个字的药方: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周瑜忙向诸葛亮请教办法.诸葛亮懂得天文,知道几天内会刮东南风,就说自己能用法术借来东南风.后来,果然刮起了东南风,使吴军火攻成功,曹军大败而归.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西汉时候,有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名叫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给他的赏赐,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赏赐统统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自己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握牺牲。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
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东汉时候,班超跟随奉车都尉(官名)窦固和匈奴打仗,立有功劳。后被派出使西域(今新疆全省,甘肃边,和葱岭以西中亚一部份地区)。他首先到郑善国。国王早知班超为人,对他十分敬重,但隔一个时期,忽然变得怠慢起来。班超召集同来约三十六人说:“郑善国最近对我们很冷淡,一定是北方匈奴也派有人来笼络他,使他躇踌不知顺从那一边。聪明人要在事情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发现它,何况现在事情已经很明显了。”
经过打听,果然是这样。于是班超又约同所有的人:“我们现在处境很危险,匈奴使者才来几天,郑善国王就对我们这么冷淡,如果再过一些时候。郑善国王可能会把我们绑起来送给匈奴。你们说,这该怎么办?”当时大家坚决地表示愿听他的主张。他使继续道:“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今天夜里用火攻击匈奴来使,迅速把他们杀了。只有这样,郑善国王才会诚心归顺汉朝。”
这天夜里,班超就和他同去的三十六个同伴,冲入匈奴人住所,奋力死战,用少数人力战胜了多数的匈奴人,达到了预期目的。
以后的人就根据这个故事,引伸成“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这句话,用来说明人们做事,如果不下决心,不身历险境,不经过艰苦的努力,是不能达到目的的。例如有几位科学家为欲研究利用冰川化水灌溉农田的可能性,准备到冰山实地考察和实验。这是一件危险而艰辛的工作,但他们认为
不实地去考察研究,便不能得到真实结果。这种情况,便可说是:“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的说不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
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从魏征劝太宗的话演变而来。
这个成语意思是广泛地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确的判断,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不了解真相,得出错误的结论。告诫人们办事要广泛听取意见,不要听信于一人,才能把事情办好。
关于勤八字成语故事和将勤勤八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