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嵩明县小街镇舞龙的作文(嵩明龙街的由来)

嵩明小街镇有支 小脚老太舞龙队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嵩明县小街镇舞龙的作文和八字花舞龙舞狮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嵩明县小街镇舞龙的作文以及八字花舞龙舞狮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嵩明县小街镇舞龙的作文民族舞蹈有哪些分类嵩明县小街镇舞龙的作文

舞龙一般是男人的事情,为何在嵩明却有这样一支女子舞龙队呢?据说,1983年5

嵩明小街镇有支 小脚老太舞龙队

月,当地干旱、缺水。于是村民杀鸡杀猪,到当地龙王庙求雨。几个当年有四五十岁的妇女,自发组成了舞龙队,也来到龙王庙求雨。“你们能够求下雨来,我们杀

猪宰羊给你们吃。”村里的男人听了这些妇女的想法,感觉到不信,就与这些妇女打赌。

妇女们听了后,就到村边就地取材,找来四处可见的蒿枝,扎成蒿枝龙,一共12节,

代表一年12月。一天下午,天气晴朗,在村子后面的龙王庙,全村男女老少,都来求雨。她们扎好蒿枝龙后,开始了最原始的舞龙。“老龙要下雨,老龙要吃水,

老龙要翻身。”妇女们高举蒿枝龙,一边舞龙,一边唱着,并在龙身上插香火求雨。

说也奇怪,或者是雨季到来,1个多小时后,晴朗的天空突然下雨了。不到几十分钟,整个村子,到处是水。有了水,村民开始耕田插秧了。

第一次舞龙求雨成功,村里的男人们对她们刮目相看。后来,她们组成了一个30多人

的舞龙队,白天干活,晚上学习舞龙,有空就到其他村子去舞龙,和村民一起热闹。很快,阿古龙村有个由小脚老太太组成的舞龙队的消息在小街镇传开了,甚至逢

年过节都有人专程来请老太太们表演,而老太太们也很乐意,不仅确定了统一的队服,还给自己的舞龙队命名为“小脚老太”舞龙队。而老太太们所舞的龙也别有特

色,相比代表一年12个月的12节彩龙龙身,她们舞的龙却仅有9节。老人们认为,到了农历9月,庄稼已经成熟,过多的雨水,反而会破坏庄稼,减少收成。玩

了一段时间的蒿枝龙后,她们啄磨着自己做龙。她们做过草龙、板凳龙等。后来,她们买来布料,花了2个星期,自己设计、裁剪,一针一线缝了一条黑龙,并称之

为“老龙娘”。龙的鼻子、耳朵、眼睛都是自己剪的。后来,还制作了黄龙、凤凰龙、八角灯龙等。

如今,这一群老太太大多已过世,健在的都已接近百岁,基本不再舞龙,以至于现在队伍中已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小脚老太太了。但为了沿袭舞龙队的传统,如今“小脚老太”舞龙队的队员都统一将花布鞋制作成“小脚布鞋”的样式。

今年86岁的杨凤英,虽已不再舞龙,但她曾经是“龙头老大”,所有队员都很听她的

话。她回忆说,当时舞龙,只会模仿别人,左右摆龙,忽高忽低,一心为的只是求雨。但由于当年文艺活动少,舞龙队成立后给村里增添了不少欢乐。杨凤英说,舞

龙队的妇女经常凑在一起,研究舞龙的套路。慢慢地,她们研究出了包括高举龙、平抬龙、龙出宫、舞八字龙、龙脱衣、边花、盘龙头、龙跳脚等10多个套路,动

作越来越复杂,难度也越来越大,看的人也自然越来越多了。

小街镇宣传委员车勇介绍,“小脚老太”舞龙队因曾在2006年央视《亿万农民的笑声》的“春晚”上劲舞龙狮给全国人民拜年,从此声名大振。先后被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巴西、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的电视台争相采访和跟踪报道。

1997年8月,在嵩明县首届花灯艺术节开幕式上,小街镇组织17支舞龙队、68

对舞狮队进行表演,带动了全县民间龙狮活动的蓬勃开展。随后,“小脚老太”舞龙队相继在1998第六届亚洲民间艺术节开幕式巡演、99昆明世博会开园仪式

展演等国际盛会上亮相,并多次在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启动仪式上表演。2000年和2008年,小街镇先后两次获文化部授予的“全国民间艺术(龙狮)之

乡”命名。

在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中,一条发着光的龙时而飞腾跳跃、时而破浪入海、时而冲向九

霄。通过舞龙者的人体运动和姿态变化来表演龙的穿、游、腾、翻、滚、盘、跳、戏等高难度动作和组图造型。队员们动作矫健敏捷、舞姿变化多端,技艺娴

熟,30多套舞步将“形变龙不停、龙走套路生、人紧

龙也圆、龙飞人也舞”的形态呈现出来,充分展示出龙的精、气、神、韵。这是“俏佳人”女子舞龙队按照国家体育部门制定的规范舞龙套路进行训练和表演,她们的表演,感觉像是在耍杂技,一会儿一个人站在几人的肩头上,一会儿人从龙中穿过,人动龙舞、一气合成。

这是小街甸丰村委会的“俏佳人”舞龙队的训练。场上鼓乐阵阵、彩龙翻腾,不时有高

难度的动作和造型出现,十分壮观。“俏佳人”舞龙队由30岁至40岁的农村妇女组成,领队李永清介绍,这支舞龙队由村民自发组成,全队共有18人。从

2010年到2013年,这支队伍已连续4年获得昆明市龙狮大赛一等奖。

如今裹小脚的时代早已远去,但在阿古龙“小脚老太”舞龙队的影响下,小街镇中老年

女子舞龙活动风生水起,十分活跃,正在崛起的“俏佳人”女子舞龙队,成了“小脚老太”舞龙队的接班人。2010年,“俏佳人”女子舞龙队参加云南省首届舞

龙大赛获第六名(女子组冠军),2011年获得“龙腾狮跃闹元宵”大联动一等奖,2012年荣获昆明市“龙腾狮跃闹元宵”舞龙大赛一等奖,2013年荣获

昆明市“龙腾狮跃闹元宵”舞龙大赛一等奖,连续3年荣获昆明市“龙腾狮跃闹元宵”冠军。

“舞龙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舞龙队成员李桂莲说,“俏佳人”女子舞龙队一共

有18人,5男13女,男的打鼓、女人舞龙。该队2005年随着农村生活水平提高而成立的,与“小脚老太”舞龙队不同的是,自成立开始,就按照国家舞龙标

准规定进行学习、排练,是一支正规的舞龙队。

40岁的李桂莲介绍,一条龙有19米长,一场表演少则三五分钟,多则十几分钟,就是年轻小伙,几圈下来也会气喘吁吁,何况是女人。特别是舞龙头的队员,双手舞动40多斤重的龙头,还要不停地奔跑,一场表演下来,常常汗水湿透了衣服。

民族舞蹈有哪些分类

民族舞蹈有哪些分类

民族舞分类

民间舞,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民间舞蹈和人民的生活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它直接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表现着他们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风格特色的民间舞蹈。在欧洲芭蕾舞剧中的民间舞蹈,一般称作代表性舞蹈或性格舞蹈,它是经过舞蹈的专业加工,使其与芭蕾的风格相和谐、统一在一起。

木鼓舞

木鼓舞是谷江方白(苗语汉音,或译反排)苗族的祭祀性舞蹈。以木鼓为唯一的伴奏乐器,鼓手敲击,形成复杂多变的舞调。节奏为四、六拍。舞蹈动作为五种,一曰略吉笳,进三步,退三步,向左旋转,再回身;二曰略独南,进退均二步;三曰略独大,踏三岁,向左转身舞三步;四曰略高逃大,左舞两步,后舞两步,再任前走;五曰略高逃勒,正面舞两步,右侧舞三步,再向左转舞两步,回身舞而前行。以胯为支点,头、肩、手、腰、腿、脚扭摆、甩动、踢蹬,转体自然,常以急速逆转形成强烈对比。木鼓舞的最大特色是狂,处处强调动作的粗犷奔放,洒脱豪迈,如狂飚林柿,飞瀑坠崖。木鼓舞所表现的是苗族祖先迁徙途中披荆斩棘,勇住直前的艰难历程与精神。舞者多为青年男女;围鼓而舞,且舞且旋。人多则内外数圈,女在内,男在外。且疲者可下场休憩,新来者可随时加入。

古瓢舞

“古瓢舞”是流行于丹寨县雅灰地区苗族村寨中带有祭祀和自娱性质的最古老、最原始的舞蹈。古瓢舞用古瓢琴伴奏而得名.古瓢琴用松木雕成,状似家用水瓢.琴的面板有四个音孔,一根音柱,音柱由板面直插入共鸣箱内.古瓢琴既是男青年们舞蹈时手上的道具,也是舞蹈中的唯一伴奏乐器.古瓢舞,一直是围着圆圈跳,由两个男子拉古瓢和四个以上的姑娘一起跳;更多的是人们围成两圈:年长的、小伙子们在外,手持瓢琴边拉边跳;姑娘在里,踏着“踩歌堂”的舞步,时而顺时针方向旋转,时而逆时针方向移动,两膝盖微带颤动。不论舞步怎样变化,姑娘的手始终是两肘弯曲架在胸腹前不停地上下左右移动。舞步的变化,是根据音乐的变化而变化,有二拍子、三拍子、五拍子、七拍子的,节奏是2/4、3/4的不规律组合。主要动作的名称有跳圆、格呆(踩步)、格吊(前后左右转)、格览(踩二胡路声调)、拚向(模仿鬼跳舞)等等。

踩鼓舞

“踩鼓舞”是苗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同时也是祭祀舞蹈。伴奏的乐器为铜鼓和木鼓。舞者一般围成圈,内圈女性,中心置一大鼓,由一至二人手持鼓棒击鼓,舞者面向圈内,随鼓点节奏,缓慢变换不同的舞步,双手自然摆动,闻鼓而舞。鼓点节奏多为4/4、3/4拍,显得欢快、轻松、活泼,表现了苗族人民节日祭祀祖先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板凳舞

“板凳舞”是苗族纯自娱性酒后热情奔放的、寓体育运动于舞蹈的形式之一。由一人或数人持板凳相击为鼓点,众人围于外而舞。鼓点多采用4/4、3/4拍节奏,众人时而聚拢,时而散开,且舞蹈动作较大,显得粗犷、豪放、激扬,表现了苗族人民豪放、热情好客的气质。

苗族芦笙舞

“芦笙舞”是黔东南苗族中带有祭祀和自娱性质的最普及的舞蹈,男女老少都会,并由此而形成苗族人民独特的生活美学观念。那些能歌善舞的男女青年被看作是智慧聪明的,反之则认为没有出息。

“芦笙舞”中较古老的形式,是舞者围成圆圈,有两名或两名以上的男舞者吹笙领舞,众舞者为女性,着盛装,舞蹈曲旋律随领舞者而舞。舞步为三步、五步或七步。舞场上,姑娘们头戴闪闪发光的银角,洁白的银花、身穿缀满银饰的盛装,随着舞曲的变换而整齐地内外翻动,给人一种庄重、整齐感。现代“芦笙舞”,则揉进了汉族的“秧歌舞”、“花灯舞”、“采茶舞”,苗族的“踩鼓舞”的技巧和动作,舞步灵活,舞姿清新欢快,表现了苗族人民生产和生活中的内容以及豪迈淳朴的性格、健康向上的感情。

多耶舞

多耶是一种大多耶舞型的歌场对唱舞蹈。侗语“多”有唱、舞等含意,“耶”是一领众和的歌曲。多耶是数十上百男女青年围在一个场中的对歌舞蹈。早在宋代,就曾有“辰、沅、靖州……。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前导之”的记载。这显然是对古代侗族人“多耶”反映,可见“多耶”已有近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多耶舞蹈程序是先由身着古装的寨老领着盛装的青年们入场后,顺绕三圈,又逆场绕三圈,自然是姑娘们手牵手围成一个内圆圈,罗汉们围成外圆圈,寨老坐在场中。有些地方手牵手,有些地方手攀肩。姑娘们在“扬史号”的领唱声中开始向右移动,每一节拍移动一步。唱实词时,双手有节奏地前后甩动,唱衬词时,双手和谐地向上举起;姑娘们唱时,罗汉们自由地陪着一同绕圈移动。姑娘们唱完时,由一罗汉头高呼“哟—”,众罗汉紧接“唉!”在“哟—唉”的呼声中手牵起手,有节奏地或甩或举向右移动,跟随着领唱者对答姑娘们唱的歌词中所提出的问题。

赐鱼舞

赐鱼舞是在“拾官人”活动中所跳的一种原始渔猎舞蹈。装扮原始人者手持一夹着腌鱼的木棍冲着看热闹的某一人跳着武术性的原始舞蹈。这人就必须走进场来与原始人同舞,双方舞到脚步、头姿、手势相合时,“原始人”夹的腌鱼正好落到对方口中为止。这时“原始人”又去夹鱼赐与另外的.人。若双方步调不一致,一场赐鱼舞要很久才能结束,因此。很多侗寨绝大多数青年男子都会跳这种武术性的舞蹈。

狮子舞

是侗族人在春节期间举行的一种舞蹈活动,主要分庆贺舞、戏狮舞和绿狮舞三种形式。庆贺舞是舞狮队在节庆之日舞着狮子挨门贺喜。狮子到达一家门前,主家用竹竿举着鞭炮鸣放迎接。狮子随即在门前跳着喜庆舞。主人赐红包钱,狮子以嘴含之.然后致谢。伏地叩拜,后退三步告辞。另去别家庆贺。红狮舞是一种场面较大的狮猴相戏舞蹈,因狮子模型的头部为红色而得名,由两个人分别舞狮头与狮身,模拟狮子翻滚跳跃等各种姿式和喜怒哀乐等各种神态。与狮子同舞喧闹还有许多演猴子者,他们跳来跳去地围着狮子嘻闹,有时狮子忽而恼怒,一口咬住一只小猴,大猴子急忙来救,紧紧拉住小猴尾巴,其余的猴子一个接一个地拖着前者的尾巴连成一长串没命地往后拖……。红狮舞场面热烈,富于生活气息。绿狮舞实质上是一种大规模的剧烈武术表演赛。因舞狮队所舞的狮子模型头部是绿色的而得名。绿头狮象征着雄性狮子。因雄狮好斗,所以表演时随时都有抢狮队来抢夺狮头。正因这样,一般武艺平常的舞狮队是不敢舞着绿色雄狮头出门表演的。绿狮在场中表演,其四方八面都有身强力壮扮演神兵天将者手持刀、枪、剑戟等十八般兵器,摆开八卦阵式各自纷纷舞蹈,并随时准备应付突然袭击,保护雄狮,这种雄狮舞比赛今已少见有人表演。

龙灯舞

是正月举行的一种庆贺活动。舞龙身者脚步一致,手势谐调,与舞龙头者动作吻合,使所舞的龙跟着龙宝进行飞舞翻腾各种动作,到各家门前庆贺。

侗族芦笙舞

芦笙舞跟笙曲一样多已消失,现流传的主要分表演性舞蹈和赛场狂欢舞两类。表演舞蹈舞主要表现在脚步变化多样,在笙曲由一个音段转到另一个音段时,上身与头部和持笙的手及臂部随着一个右摆的舞姿变化。这种笙舞主要是笙队自己在舞笙吹奏或在进行曲中缓步入场的芦笙舞蹈。芦笙的狂欢舞蹈是在赛笙坪上举行的大型性芦笙舞蹈。这种芦笙舞蹈节奏强烈,动作迅猛,感情奔放,犹如雷鸣电闪、狂风卷刮,气氛如火,十分热烈。

长鼓舞

朝鲜族和苗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在敦煌北魏(公元386~534年)壁画申,已有类似长鼓的击鼓舞乐图。朝鲜族长鼓舞,多为女子表演。舞蹈时由舞者将长鼓挎身前,左手拍鼓面,有手持一细竹鼓鞭敲击鼓面,边击边舞,十分优美。中国湖南、广东、广西的苗族、瑶族也很喜欢长鼓舞。舞者一般左手横握小长鼓中间,上下翻转舞动,右手随之拍击鼓面,也有男舞者将大长鼓系在身前,双手边击鼓,边舞动。一般打法分“文长鼓”、“武长鼓”两种,前者动作柔和;后者动作粗狙,多表现劳动生活。[1]

扇子舞

流行于朝鲜族民间的一种舞蹈。据说流传已近z千年,最初是单人或双人舞,后演变为群舞。以扇子为道具,主要动作有“活阳舞”和“西蜜舞”两种。舞者在节奏舒缓的乐曲的伴奏下,潮潮起舞,用手中的扇子,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呈现出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扇子舞亦称“白鹏(xian)舞”,也是哈尼族的民间舞蹈,流行于云南红河南岸哈尼族地区。相传与纪念当地人们认为象征和平和自由的白鹏有关。系一神集体舞蹈,舞者身穿白衣,双手持羽毛扇,舞时挥动扇子,模仿白鸭飞翔姿态,动作优美柔和,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

农乐舞

朝鲜族民间传统舞蹈。历史悠久,由狞猎胜利后的舞蹈演变而来。农事开始或结束时多跳此舞。流行于延边地区。原来朝鲜族农村申盛行农乐队,用小锣召集劳动,集合以后以农乐旗引路,一路上吹吹打打,跳舞到地里,把旗插到地头,人们排成队型从事劳动。劳动中有人领唱劳动号子,按节拍共同合作;休息时,人们围成一圈,在锣和长鼓的伴奏下起舞。劳动后仍然跳舞回村。舞时,舞者把长鼓悬在身前,左手持手鼓拍击鼓面,右手持棍敲击,两手交错进行,边击边舞,变化多端。女子舞时,手持一把小单鼓,舞姿欢腾优美,充满活力。男子舞时,头戴“象帽”,帽顶安有长约3尺(最长的有丈余)的“象尾”纸条。转“象帽”是最精彩的部分;一面击鼓,一面用力甩动头部,眼球滚动,优美动人,使“象尾”绕身体旋转,舞姿健美,风格活泼,由慢转快,形成高潮。伴奏乐器有长鼓、法鼓、小锣、大锣、琐呐、胡笛等,舞蹈动作变换都由小锣指挥。

麦西莱甫

新疆各族人民能歌善舞,“麦西莱甫”是一种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维吾尔族歌舞。根据地城不同,“西莱甫”又分为许多种类。以喀什地区麦盖提县一带的“多郎麦西莱甫”最负盛名。它的音乐是“多郎木卡姆”,用多种传统民间乐器演奏,配有以情歌和歌谣为内容的传统民歌。它的舞蹈有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形式。舞蹈反复五六轮后,即进入娱乐阶段,其内容有敬茶、对诗、夺腰带、唱民歌、判官司等。“多郎麦西莱甫”的内容一般有六种:即节日麦西莱甫,喜庆麦西莱甫,集体麦西莱甫,邀请麦西莱甫、赔情麦西莱甫、和解麦西莱甫。从形式上看,有同行间轮流举行的麦西莱甫,有郊游麦西莱甫,有少女、少妇之间的麦西莱甫,也有同龄人之间冬季举行的麦西莱甫。

踢踏舞

藏族民间歌舞,最初为宫廷舞。跳舞时舞姿着意于脚,脚蹬硬底皮鞋,手臂随脚步而动作,伴以弓腰、转身等,依音乐节奏踢踏而舞,并以此表达内心的感情。踢踏舞多以横笛、扬琴、六弦琴、铜铃、月琴等伴奏,配以民歌,歌词生动,曲调流畅,舞姿活泼,节奏由慢而快,达到高潮时,以结束步突然结束。

阿西跳月

亦称“阿细跳月”或“跳月”,彝族阿细人、撤尼人的一种民间舞蹈。流行于云南弥勒、路南、沪西等彝族地区。传说在很早以前,阿细人居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很大的山火,大火烧了九天九夜。阿细人扑打了九天九夜,火仍未熄灭。地面被大火烧得滚烫,扑火的人不断地换着脚,或单脚跳着继续扑打,终于把大火扑灭了。为了欢庆胜利,大家弹起三弦,吹起笛子,模仿打火时的样子,换着脚跳起舞来。这就是流传到今天的“阿细跳月”。“跳月”是汉族人给起的名字,阿细人口H“跳”。现已成为青年男女社交、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每逢春节、火把节、国庆节的夜晚,青年男女聚集在松林里或草坪上,男的弹起大小不同的三弦、月琴,吹起竹笛,同女的共舞。姑娘们手牵手,拉成圆圈,左右摆动,拍掌以为节奏,旋转而舞。主要动作是跳三步停两拍,向前抬脚,同时拍手和原地跳转。舞蹈步伐刚健,节奏鲜明,踏脚击手,旋律优美,整个舞蹈充满热情欢乐的气氛。

孔雀舞

傣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已有悠久的历史。流行于云南省傣族地区。傣族人民把孔雀当做吉祥的象征,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民间孔雀舞的表演形式比较简单,一般只由一人或二人来跳,用象脚鼓、锌锣等伴奏。表演者化装为孔雀,舞蹈动作多为孔雀动作的摹拟和美化,动作矫健,形象优美,感情细腻,舞姿姻雅。解放后经过加工提高,服装也有改进,又增加许多新的动作,通过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和手臂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柔中带刚的动作韵律,小腿的敏捷运用,加上提气、收腹、挺胸和头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使舞姿更为优美。[2]

摆手舞

摆手舞据史书记载,最早源于商周时期巴人的军战舞。西汉时,巴人的这种军战舞成为汉宫廷舞乐,被称为巴谕舞。梁又复原称,后改为鞞舞。唐初,巴谕舞列为清高乐。从汉到唐宋,巴谕舞在民间经久不衰。摆手舞有大摆手、小摆手之分。小摆手舞每年岁正月举行一次,主要是表演农事、渔猎活动。大摆手每三年举行一次,内容在小摆手舞的基础上,再加上披西兰卡普表演的军战舞。跳摆手舞时,要吹大土号,唢呐、敲打锣、镲、鼓、燃放三眼炮和鞭炮。人们围成圆圈,男在外圈,女在内圈。除圆圈外,还有纵队、“人”字形队及各种图案队形。舞蹈人数不定,可自由出入。动作要求双手摆动不过肩,膝盖随之伸屈、颤动,手与脚呈顺边运动。舞姿朴实,音乐节奏明快。在跳摆手舞的同时,要唱摆手歌,其歌词有流传久远的固定歌词,也有少量即兴编唱的新歌词。人们且歌且舞,气氛热烈,具有浓厚的土家气息。

跳丧舞

土家人的祭祀性舞蹈。在老人去世后,鄂西土家人以跳丧、湘西土家人以打丧歌、跳牌来祭奠老人,其间所跳舞蹈,均为跳丧舞。跳丧舞以鄂西的跳丧舞最有特点。它通常为一人在灵前击鼓领唱,其余二人或四人成双成对边歌边舞,跳丧者多为男子。内容有表现历史、生产、爱情等,大都是即兴自编歌词演唱。动作多模拟飞禽走兽和人类的劳动、战争、常如燕儿衔泥,猛虎下山、美女梳头。头、手、肩、腰、胯、臂、脚齐动,还可以边跳边唱边饮。主要动作要求是八字步,绕手,哈腰、曲膝、摆胯。动作夸张、古朴粗犷,有阳刚之美,所塑造的形象生动逼真。跳丧舞唱腔时而高昂激越,时而低沉舒缓,但整个舞蹈音乐欢畅、无悲戚感。

花鼓子

喜庆场合和休闲时表演的一种庆祝和娱乐性舞蹈。无伴奏,不化妆,男女双双上场,手持手帕、小扇对舞而歌。内容主要是歌唱爱情,歌词可即兴演唱,也有传统的唱段如《十爱》《十想》、《探郎》、《正月里是新春》等。整个舞蹈舞姿轻盈,配合精彩的唱词,舞者用手作出各种滑稽的动作,气氛活跃而热烈。

八宝铜铃舞

流行于湘西的土家族祭祀舞蹈——八宝铜铃舞,是土老司祭祀、祭奠亡灵、解钱时所跳。舞者着八幅罗裙,戴凤冠,右手持牛角号(或舞师刀),左手持铜铃,边舞边吹,边舞边唱,还不时与围观者对唱。八宝铜铃舞有两种:坐堂与行堂。坐堂时土老司坐在凳上用手来完成动作,动作较少。行堂则要求舞者不停地行走舞蹈,动作繁多。唱词多为固定的唱词,有喂马、逗马、上马、跨鞍、奔马、下马、跳水坑、跑马摇铃、过门坎、打神堂、莲花跳等程序。舞蹈粗犷古扑。亦称“打柴舞”,“打竹舞”。是黎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海南岛黎族地区。一般在“芋念芋”(黎族传统节日)、沃日(即做佛)、劳动间歇或农闲的晚上举行。舞前,人们在庭院里,或在晒谷场,或在平坦的坡地上,放置两根4米长的大竹竿作垫架,间隔为2米半左右,其上横放4或5对3米半长的竹竿(或杆子)作跳杠。舞时,垫架两边各蹲4或5人,各自双手握住竹竿(或杆子)的末端,有节奏地在垫架上张合击打,敲打垫架和在头顶上张开合击。使之发出响亮悦耳之声。舞者(单人或双人等)趁各对竹竿(或杆子)敲打垫架或张开之瞬间,两脚不断替换,敏捷地上跳下踏,前冲后跃,左转右躲,下蹲,在避过双竿(或双杆)张合击打的各种险关,跳出各种优美动作。当一对舞者机警灵巧地跳过各种险关时,拍击竹竿(或杆子)者齐呼“嘿!呵嘿!”如果舞者跳不过各种险关,被竹竿(或杆子)挟住脚或颈部时,就会引起众人哄堂大笑。张合击打和敲打垫架时,一般分为5轮,由慢而,决,由低而高进行。

;

嵩明县小街镇舞龙的作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八字花舞龙舞狮、嵩明县小街镇舞龙的作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嵩明小街镇有支 小脚老太舞龙队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