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温州有哪些桥(温州有什么桥比较著名)

温州大桥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温州有哪些桥,温州八字桥直街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温州有哪些桥温州市钟楼在哪 温州有哪些桥

从东晋、南宋到清朝、民国,历朝历代的温州人不断建造着他们的桥梁,直到忽然有一天,他们想到了造路。这本无可厚非,但他们放弃了原先筑城的理想,填没了河道,于是桥也就成了多余的路障而被水泥柏油压在了地下。只是那些桥名,尚有留存的,成了新的道路的名字,这样的名字还挺多的,比如沧桥、双莲桥、四顾桥、八字桥、浦桥、卖麻桥、窦妇桥、瞒鼓桥、矮凳桥、万里桥等。旧时有人把将军桥、洗马桥、水心桥、金丝桥、鲤鱼桥、道前桥、渔丰桥、打锣桥、窦妇桥和南蝉桥串编成一首打油诗:“将军洗马过水心,金丝鲤鱼跳龙门,道前渔丰打锣桥,窦妇面前问南蝉。”颇有几分情趣。温州的桥还可以用数字趣联:第一第一桥,第二第二桥,第三三板桥,第四四顾桥,第五五马街,第六六峰桥,第七七佛桥,第八八字桥,第九九山桥。温州的桥名还有以官职命名的,如状元桥、御史桥、榜眼桥、将军桥等;有以人名为名的,如中山桥、高公桥、三郎桥、窦妇桥等;有以商业或手工业命名的,如卖鸭桥、卖麻桥、瞒鼓桥等;有以吃食为名的,如芝麻桥、糖糕桥等;亦有取吉祥意的,如广利桥、万利桥、旺增桥等;其他则长的有万里桥,高的有大高桥,矮的有矮凳桥,热的有火炉桥,冷的有冰壶桥,还有如清明桥、飞霞桥、乘凉桥、雪花桥等。这些桥名都能演绎出动人的小城故事,反映出小城的民俗风情,而且无论这些典故或风俗,亦充满了诗情画意,并从这些桥的名中可以看出温州人既重义理亦重利益的实惠主义思想特征。

今天起,全亚洲都将羡慕温州

以下是具体的温州古桥:

万桥在乐清天成乡万桥村。北宋元佑二年(1087)动工兴建,八年竣工,其后明宣德八年(1433)重建。为纪念始建人万规,故名。为五跨五窦石拱桥,全长57.82米,横跨于赤水港之上。桥石色绀红,桥面铺陈踏垛和平台相间。两旁各树望柱21根,柱头浮雕莲花,正中两侧一对望柱,柱头镂刻蹲式石狮;桥两侧又间以各长2.42米、高0.43米栏板20块,正中栏板内侧浮雕双龙戏珠。桥两端各有抱鼓石一对。中孔桥板两外侧嵌有“万桥”石额。

东安硐桥在瑞安丰湖街。始建于宋,明初重建,清乾隆五年(1740)修茸,今保存完好。为单孔花岗岩石拱桥,拱券跨度19.21米,净跨4.53米,宽21.58米,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面建有丰湖亭和庄济庙。亭面宽三问,进深一间;庙二进,正殿面阔五间,明问前建戏台,均为晚清木构建筑物。

大桥在瑞安仙降林烊乡大桥村。建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出资者为吴三十九娘。为二孔梁式石构桥,跨度11.6米,桥面阔1.6米,中孔长4.2米,东西两孔各长3.7米,每孔上铺桥板石四条,其上又铺石阶七级,中孔南北桥板石侧面刻有始建年月和出资者题记,桥墩每缝各立方形石柱四根,有侧脚。

祠堂桥在瑞安塘下莘岙乡沈岙村,建于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为三孔梁式石桥,跨度11.25米,中孔为4.85米,左右两孔为3.2米,桥面宽1.35米,各孔上铺桥板石3条,中孔东西桥板石外侧刻有始建年月、造桥者题记。桥墩每缝各立方柱3根,有侧脚;面上刻有“石匠孙安”铭文。

八卦桥在瑞安陶山陶峰镇陶峰村,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为五孔梁式石桥,总跨度25.4米,桥面宽2.35米。各孔跨度:中孔6.24米,南北对应两孔分别为5.20和3.13米,孔上各铺桥板5条,正面磨光,刻有花纹。桥墩每缝立方柱5根,左右两根斜度较大,中孔左右桥墩两缝侧面各立石柱一排5根,其上架搭石梁1根,以防止水流直冲桥墩,颇为独特。

石梁桥在今瓯海藤桥镇寺前村,肇建于南宋乾道八年(1172),建成于淳熙六年(1179)。为三孔梁式石桥,跨度33.3米,桥面宽3.9米。桥墩由块石砌筑,两端外伸3米,成三角体。各孔桥面并排直铺石板梁5条,每条长9米,厚0.5米,重约6吨,系利用潮水涨溶浮运架设,至今数百年未加修缮。桥梁两侧分别直书阴刻肇建和完工年月及出资人姓名。

永庆桥在永嘉岩头镇长蛇坑十八垅山麓。建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为三节梁式石桥,全长12.65米,阔3.6米,高4米。两端用块石砌成桥码头,中间用两排石桥柱,每排根,上横以条石,承托桥面。桥面分三节,每节用8条长石板井排直铺;中间桥板两侧边横刻建桥年月及捐资人氏。至今仍然完整结实。

三条桥在泰顺三魁镇薛宅村,太原先三巨木跨河为桥而得名,始建于丁己绍兴七年(1137)九月十三日,重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现为木叠梁拱式廊桥。全长26.63米,宽米,离水面高10米。其上建桥屋11间,明间五架抬梁,柱头有碟形莲花瓣头拱座。近年拆修桥屋,曾拆得“贞观”年号旧瓦。

地藏桥在今鹿城任宅前。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8)。为七孔梁式石桥,全长36米,宽145米,中孔高6米。全桥呈弓形,中间三孔可通船只,桥面两侧刻有建桥、修桥年月。

泗溪东桥在泰顺泗溪镇下桥村头,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总长40米,宽6米,离水面9.5米,有桥屋15间。无桥墩,由粗木架成八字形伸臂木拱,颇为罕见。

仕水桥在泰顺仕阳乡溪东村。建于乾隆六十年(1795),重建于嘉庆甘五年(1820)。全长130米,有石磴221步,每步石磴由两块平整条石砌成,平行分高低二级。用材精致,跨度很大,为原始桥雏型。

薛宅桥又称锦溪桥,在泰顺三魁镇薛宅村。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为叠梁拱式廊桥,全长51米,宽5.1米,单跨29米,离水面高10.5米,建桥屋15间,桥头坡度30米,拱矢斜度大,造型古朴独特,气势雄伟壮观。 1986年重修

温州市钟楼在哪

1967年,事态逐步升级,从一开始的贴大字报、大辩论的“文攻”,逐步升级为“温联总”与“工总司”两大派之间的“武斗”,武斗开始时还只是头戴藤帽、手握铁棍,两派纠缠在一起混战。

1967年6月的一天下午,我和表弟锦林在县后巷一家书摊正津津有味地看小人书,突然“砰”的一声响,开始我们以为是哪里放鞭炮,后来,人们慌乱起来,有人说:是打枪了,打枪了,赶紧跑啊!

我们赶紧放下手中的小人书,就往家跑。一到外婆家。又听到外面“砰,砰”传来枪声。我们从没听过真正的枪声,那天才第一次听到,温州的热兵器武斗也从此拉开了序幕。

没几天就听说黄龙山军火库被抢,两派以青年工人,复转军人为骨干,以中学生为先锋。温一中,温六中学生最为狂热。温六中女学生温彩霞(其妹温彩萍是我同事)成为温州武斗的第一个牺牲者。两派迅即组织各自的“火线指挥部”展开大规模武斗。

两派各自占据市区的一些制高点,架起机枪,甚至“六零炮”。如“工总”占据了信和街的邮电大楼。邮电大楼高四层,是当时温州的高层建筑。工总在邮电大楼的屋顶架起机枪。不时一阵“突突”声,把附近居民吓得胆战心惊。

有一次,我弟弟到楼上取东西。刚上完楼梯,突然一阵机关枪“突突”响起,弟弟吓得从楼梯上滚下来,摔得鼻青脸肿。

“联总”占据了中山公园的积谷山,架起重机枪,时时瞄准山脚城区。一次我外婆隔壁屋的一青年去府学巷的水龙头处挑自来水,刚放下水桶,竖起扁担,就被山上的机枪打死。后来听人说,因时值中午烈日当空,青年的扁担两头都钉着铁钉,在阳光下一反射,山上握机枪的以为是枪刺,只当工总来偷袭,就先下手为强,扣了扳机。可怜青年的父母,又吓又苦又悲,但无处诉说。

积谷山

还有一次,占据太平岭冷冻厂的造反派,见一农村少年扒在门口看里边人玩枪,里头一个人挥动手中枪吓唬他,失手把少年打死了。闹到后来的结果是,武装人员从冷冻厂里拖出几爿冻猪肉来做赔偿了事。第二天,那少年的父亲蹲在冷冻厂附近的路口,卖赔来的猪肉,一脸呆滞麻木的样子。

武斗开始后,温州市区天天枪炮声不断。今天这里死人,明天那里失火,弄得老百姓人心惶惶。一次,县前头的解放电影院因两派交火引起火灾,因消防队都瘫痪了,大火任其烧,一直烧了好几天,使周边变成一片废墟。耸立在打锣桥口的钟楼,是温州一著名的千年古迹,钟楼上有一石刻横额,题为“东瓯名镇”,据说是王羲之的真迹,上面驻有联总的几人架起机枪,钟楼很高,可俯视城区。工总的头头XXX(曾是动员我们下乡的街道干部)带领几名武装人员携带火焰喷射器,就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美国佬对志愿军王成使用的那种武器,朝钟楼里的人喷火,结果钟楼里的木楼梯被烧,里面的人有的被活活烧死,有几个从几十米高的钟楼跳下摔死,后来这钟楼被拆成为令人扼腕的憾事。

老百姓原先的生活完全被武斗打乱。八字桥的天雷巷菜场,每天是老百姓必须光顾的去处,早晚两头,更是买菜者摩肩接踵的时刻。可是,自武斗开始,巷底就是港务局,这里驻扎着“联总”的武装人员。而驻扎在信河街邮电大楼的“工总”武装人员有时就摸过来,双方一遇见就立即开火,吓得买菜卖菜的人四散逃窜。等风浪过去了,老百姓提心吊胆地又去买菜。

1967年夏天,偏偏温州又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旱灾,农田受旱,粮食减产。湖河干枯,老百姓赖以生存的饮水成一难题。我家弄堂口对面的天妃宫巷口,有个供自来水的水龙头,一分钱一担水,我们每天天没亮就去排队。因排队要等很久,有人就用水桶或破篮子、小凳子,甚至一块石头代替人排队,人们常为排队吵架。那水又小,像小孩的尿尿,有时一天都排不上一担水,我们就到九山河挑河水。平日水波荡漾的九山河,此次河床可当路走,要走到最深处还有一潭水,也是绿乎乎的。

武斗在市区拉锯似地持续,老百姓实在不堪忍受了,许多人家纷纷开始逃难,据说抗战时期也没这样严重的逃难现象。

一天,表兄景云慌慌张张地跑到我家,上气不接下气地跟我母亲说“府学巷已无法住人了,因正处在积谷山下,每天枪炮声不断,白天出不去,夜里睡不安,许多人都已经逃离了。听说这一带要成战场,准备要用大火烧民房了。他爸叫他先逃出,去躲到永嘉的舅舅家避难。今天特意过来告诉我妈。”

景云说完,就直接去永嘉他舅舅家了。

母亲听了,眼泪就“吧嗒吧嗒”地下,一脸的愁云。他是担心外婆,外公还有三舅一家的安危。我见她难受的样子,就自告奋勇地说:“妈,让我去府学巷把外婆一家接来我们这吧。”因为相对来说,这八字桥还勉强算好些,但是也有人开始逃难了。

母亲不吭声。是啊,她是两头难,一边是担心外婆一家安危,但是如果让我去府学巷,又无异羊入虎口。因景云来时就说府学巷现在是如何凶险,自己是如何化妆成老太婆,才好不容易逃离虎口,说得母亲心惊肉跳。

母亲终究也是担心我的安危啊!

我再三与母亲说:“妈妈,放心吧,我会很小心的。”

母亲终于狠下心说:“那好,你就去一趟吧,能把外婆一家接来最好,万一不行就别勉强,回来再想办法。”

母亲再三叮嘱我要小心,她一直认为我办事较稳妥,都很放心的,这次实在是太凶险了。其实我也是胆子不大的人,就是看着母亲那愁苦的样子,我心里难受,只想为母亲分担一点,再说我也确实很担心外婆一家的安危。

我即刻动身去府学巷。

从八字桥到府学巷,平常步行半小时就够了,可这次不一样。整个城区就像一片战场,我要从两派交战处穿越,而且又不是明显的两边对垒。八字桥这边工总占据着邮电大楼,天雷巷底的港务局又是“联总”占据。府学巷那边,“联总”占据积谷山,但五马街的温州酒家又是工总占据,总之,是犬牙交错。其间,还有双方的前哨人员摸来摸去,一不小心,给流弹击中或被误当敌方人员枪击或被抓,那是很平常的事。

八字桥头

我决心尽量避开危险区。我熟识市区的小路小巷,甚至无名小弄,我先从信和街的平安坊穿打索巷、举人坦,到了仓桥口。必须得穿过解放路,我两边张望了下,看没啥动静,就迅速穿过马路,跑进瓦市殿巷。刚想往前走,迎面就来了四五个戴绿藤帽、手持钢枪的武装人员把我拦住,不许我通过。

我正怔在那里,心想:“怎么办呢?”退回去,又不甘心,往前走,又被拦住。

这时我突然瞥见藤帽下有张熟悉的面孔,正是原来动员我们下乡的街道干部赵同志。我就赶紧上去招呼,并说我外婆病了,请他帮忙让我过去。赵同志看了下我,就说:"前面很危险啊,这里马上要封锁了,你一定要过去就赶快!"

我终于通过了瓦市殿巷,直奔河西桥,再到县学前,再拐进民生药房边的一条小弄。我贴在小路口朝公园路两边一看,心里倒抽一口冷气:平常热闹的公园路,此刻路上连人影也没一个。只有几片落叶及破碎的大字报纸在随风飘扬,看着格外肃杀。时而还有冷枪响起,但我必须穿过公园路,外婆家就近在咫尺了。

我贴靠在弄口的墙上,稍作等待,一看有点安静,就吸一口气。快步跑过公园路,我刚上了人行道,空中就想起“哒哒”的枪声,我赶紧钻进九柏园头的巷弄里,才缓了口气,终于到了外婆家。

外婆一家正围坐一起在发愁,看见我到来,吃惊的像我是从天而降,三舅一直问我是怎么过来的?外面情况怎么样?

我说了经过,外婆就是一个劲念“阿弥陀佛!”

我马上带起外婆、外公、三舅、及表弟锦林和锦涛,离开周宅,往我家走。我做了些交待:路应该怎么走等。又分了工,我负责外公,因为外公最胆小又衰弱,锦林锦涛各负责外婆和三舅。

一路紧张地往八字桥方向走。返回时,瓦市殿巷真的已被封锁,我们只得从县前头走。经过解放电影院(数天后,这一带被大火烧成一片废墟)。走到半路,华盖山方向“哒哒”地响起枪声。我挽着外公走,感觉到:只要枪“嗒嗒”响几下,外公浑身就随着枪响颤抖几下,看着老人受这般惊吓,我心里一阵难过。外公本来就体弱,这一惊吓,腿都迈不开了。锦林锦涛挽着外婆,三舅已经远远的走在前面了,我就干脆背起外公快步去追锦林。

到了解放路,我们尽量靠着屋檐下走。路上三三两两也有几个逃难人。快到马槽头时,突然背后又是一阵枪响,我就赶紧跑,这时,在我们后面有个男孩哭叫了起来:“妈呀,我被打中了呀!”我循声回转头一看:那男孩单腿跪在地上,另一条腿的裤脚已被涌出的血水沾湿,鲜红的血顺着裤子汩汩淌下,滴在地上。他的同伴赶紧拉起他,叫他快走。我也背起外公钻进了马槽头的巷弄里。

终于,我带着外婆一家安全的回到了八字桥,母亲放心地露出笑容。对我来说,这也是武斗中一件惊险的事,幸好是有惊无险。

这个夏天,外婆一家就都挤住在我们家,一下子多了5个人,家里既热闹又拥挤,睡觉、吃饭、用水、洗衣服,生活的量翻了一倍。光早晚两餐,煮粥就是一大铁锅。好在三姐的理发店都停业了,没去上班,烧饭、烧菜、洗衣服等一大堆家务事大都是三姐干的。我主要是负责挑水,倒屎盆等体力活。三舅看到眼里都夸三姐勤快能干,他跟母亲说:“蓉蓉真显能、能干,谁家若娶到她当媳妇,真是前世有修!”

1967年夏末,毕庶璞率领的“支左部队”(属20军)开进温州后,“温联总”被迫撤离市区,郊区的武斗虽然还在继续,但市区相对安定了下来,外婆一家也返回了周宅。

温州的人文传统是出海经商,不问政治纷争,因而历史上从无剧烈战事。明末皇帝南逃,曾在温州得以喘气,曾欲争取地方豪强支持以图再起,竟然无人响应,才愤而浮海出走。“长毛”(太平天国)在江南气势空前,其势力也只能到达处州(丽水),温州城并没有人响应。温州人擅长买卖和小手工业,倦于政治,长期的国共内斗,在温州平原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历来民风平和,没人愿意铤而走险。为什么六七十年代的武斗会这么激烈,这也值得反思。

在那个年代,特别是在武斗中,一批青年在风华正茂时,却毫无价值、毫无意义地躺在了养育他们的土地上。

一次。工总的XXX(温一中学生,红总司头头)等数名总司派负责人贸然出城,在郊区牛山到联总伏击,其中数人被当场击毙。死者中有名叫王建新的,是温一中毕业的高才生,后考上北大,回温“闹革命”,不但人长的帅气,还是学习的尖子,而且又是体育运动健将,甚至小提琴也拉得很好,可以说是个全才,就被一颗不知是谁射出的子弹夺去了仅20多岁的年轻生命。还有XXX被俘后,也被拉到后山枪毙了。一说是他的同班同学、联总头头XXX闻讯赶来,想“枪下留人”,可惜为时已晚。又一说,虽是同班学友,但是对立两派,“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即下令将其枪毙。尽管这些人被抓后立即丧失了造反派的脾气,百般求饶,但依然遭到枪杀。

“兄弟阋墙”、“豆萁相煎”。他们到死,也不明白自己是为什么丧生。

他们年轻生命的献出,不但没给社会与老百姓带来贡献和利益,反而严重破坏了老百姓本来和平宁静的生活,甚至夺去了许多无辜的生命。

这是中华民族的大悲剧!

节选自温籍作者严云林《烟雨平生》一书(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严云林,1948年出生,就读于温七中、浙江工商大学。曾任温州市供销社党委书记、主任、松台山庄总经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用,谢谢采纳

温州有哪些桥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温州八字桥直街、温州有哪些桥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温州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