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灞桥区的文化艺术,以及企业八字文化墙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灞桥区的文化艺术灞桥区的文化艺术6000年前,半坡先民绘制的鱼纹彩陶、书写的113个刻划符号(最早的汉字)、创制的乐器陶埙等充分说明灞川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先秦开始,不断有文人墨客吟诗作赋歌咏灞桥。出土的秦汉碑碣墓志、瓦当、印玺上的刻文是早期的书法艺术,唐朝时,灞桥境内的长乐坊是当时宫廷最大的教坊之一。清末民初流传在民间的社火、锣鼓,至今仍在逢年过节演出,深受群众欢迎。民国时期,程西铮的新文化思想和《革命诗选》是境内早期的作品。民间故事、传说轶事、歌谣在区境内世代相传,经久不衰。
建国后,随着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区境内文化事业逐渐兴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呈现出一派兴旺繁荣景象。区、乡、村成立文化馆、站、室三级文化网;工厂、企业单位成立文化宫、俱乐部。举办锣鼓大赛、民间社火表演、戏剧表演、文艺会演等活动,丰富和满足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截至2012年底,灞桥区达到国家三级馆标准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9个,社区(村)文化室152个,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区级支中心1个,共享工程文化站基层服务点4个,农家书屋234个。全区已有社会体育指导员502名,全民健身路径121套,晨(晚)练点58个,健身气功站点7个。在6000多年前,半坡人已将陶甑这个结构既简单,然则使用方便,又非常科学的器物,通过蒸汽原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产于汉武帝年间(前140~87)用大麻和苎麻纤维制成的“灞桥纸”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民国时期,灞桥境内生产落后,民不聊生,科技不兴。
建国后,1955~1956年底,灞桥区政府无科技职能部门,宣传部有1名干部兼管科技方面工作,农业局下设农科、农机、畜牧、林业4站,负责农业科技和普及工作。1965年郊区人民委员会设科技科,后更名为科技局、衬委、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郊区总站,片上(灞桥系东片)设分站。1980年4月灞桥建区后,设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协与科委合署办公。1987年7月科协独立。农业除“4站”外,又相继成立种子站(1983年改为种子公司)、葡萄站、农经管理站、水产站、园艺站、蔬菜种子公司,多种经营办公室等。大的生产队设立试验站,水流东阳、红旗五星、三殿等试验站均承担省、市小麦、棉花、蔬菜栽培和育种区域化试验任务。至1984年,全区形成了“八站”、“二司”、“一办”全方位、多功能为农业生产服务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科技网络体系。
1981~1993年,共列重点科研推广项目151项,获区级以上成果奖53项。多种经营基本形成了葡萄、猕猴桃、渔业、蔬菜、奶牛、畜禽、小杂果等副食品基地,并具一定规模。尤其是葡萄基地出现15个专业村,3100个专业户,形成席王乡道北和新筑杏园村两个具有影响的鲜食葡萄辐射中心。全区至1993年底,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565人,其中高级职称90人,中级职称383人,初级职称2592人。科协下设19个专业协会,汇集各类科技人才。驻区科研单位5所。1988年区政府从驻区工厂、研究所为区、乡两级聘用12名科技副职、科技顾问,不仅为全区科技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而且为全区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012年,灞桥区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3项,其中区级科技计划项目40项,列入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计划13项。全年争取国家、省、市资金656万元。全年申请专利量317件,专利授权量212件。培育市、区科技示范户22户,下派科技特派员22人。选址、建设科普文化墙6处,共计675米,建设标准化科普画廊3个,共计30米,当年建成了12个农村科普宣传栏。社区科普大学完成课程60期,听讲近2400人次。科普之春宣传月共开展72项重点宣传活动参加活动的志愿者达2560余人,举办各类培训班29期,发放宣传资料12万份,接受现场义诊和咨询6500人,受教育的群众逾9万人。建国后,1955年元月,灞桥区初建时有小学78所,在校学生13449人;中学1所。1958年,小学由78所发展到141所,在校学生31993人。新建中学10所,在校学生5994人。王村、小村庙小学还附设了初中班,有民办中学3所,农业中学5所,学生841人。全区城乡有幼儿园426所,入园儿童23210人。学校大办工厂、农场,劳动教育有所加强,但却忽视了学校以教学为中心这一教育规律。从1961年下半年开始,全区中小学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恢复和建立了以教学为中心的正常教学秩序。至1965年,灞桥区有小学141所,在校学生63022人。有中学15所,在校学生13645人。有幼儿园20所,入园儿童6218人。
“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事业受到冲击,遭到了破坏。1970年盲目大办中学,许多小学纷纷设戴帽初中班,一些条件不足的初级中学也办成了完全高中,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逐渐恢复了生机。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和加强中小学领导班子,选拔一批优秀教师担任学校领导。为提高教师队伍质量,1982年11月~1983年夏,对全区民办教师进行整顿考核,并在全区教师中开展“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活动,提高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为改善办学条件,发动广大群众集资修缮危漏房舍。据统计,1982年,社队群众集资98万元,国家投资28万元,共计126万元,修缮危漏校舍10960平方米,新建校舍2860平方米,添置5万余元的教学设备,为普及初等教育奠定基础。
1984年,中共灞桥区委、区政府提出了“中间突破、两头延伸”发展教育的指导思想(“中间突破”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两头延伸指发展职业教育、发展学前教育),促使灞桥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经过全区人民和广大教职工共同努力,灞桥区于1984年10月首先实现了“一无两有”(一无两有指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木制课桌凳)普及了初等教育。1985年春,改革了小学管理体制,实行了区、乡、村三级办学,区乡两级管理体制,人权、财权全部下放乡(镇)管理。
截至2012年,灞桥区共有各级各类基础教育和职业高中及幼儿园216所,在校学生83944人,教职工6568人。各类民办学校(机构)12所,在校学生8438人;民办幼儿园66所,在园儿童13088人。灞桥区教育机构高等院校西安思源学院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西安海棠学院西安数字技术学院西安航空旅游学院西安外贸职工大学西安汽车科技学院空军工程大学(军事)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军事)武警工程大学(军事)中学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学(重点)西安市五环中学(重点)西安市东城第一中学(重点)庆华中学(重点)西安西港花园学校(中学部)西安市第47中学西安市第55中学西安市第56中学西安市第57中学西安市第62中学西安市第63中学西安市第64中学西安市第65中学西安市第77中学西安市第79中学西安市第80中学西安市第81中学鹿原中学西安市宇航中学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中学部、重点)西安市19中学浐灞一中(陕西省重点援藏项目)小学水流中心小学党家小学新筑中心小学杏元小学西安西港花园学校(小学部)古都希望中心小学惠王中心小学王村小学庆华小学宇航小学白鹿原中心小学狄寨小学西安市81中小学部三殿中心小学五星小学延河小学十里铺中心小学张黄坡小学席王中心小学东李小学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小学部)枣园小学纺织城小学东城一小东城二小五环小学六棉小学枣园小学陕西师范大学御锦城小学资料来源
关于本次灞桥区的文化艺术和企业八字文化墙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