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一点书评丨《假如这是真的》

银河书评丨念物 守心 评 念物记 扬州手艺人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一点书评|《假如这是真的》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假如这是真的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假如这是真的|马克·李维一点书评|《假如这是真的》假如这是真的|马克·李维

  在一个夏天,安静睡去我会怎样遇见你某种隐约的幸福假如生命不曾燃烧也许我们该这样相爱海边的卡麦尔我知道,你不会忘记

如果可以,请和孩子一起读读这些 孩子们的诗

......

【内容简介】

  旧金山医院的住院实习医生劳伦因为车祸住进了自己就职的医院,她陷入深度昏迷,即使具有威望的大夫也对此无能为力,他们甚至要放弃她了。

   劳伦躺在医院的病房里,灵魂却不由自主地回到了自己曾居住的家中。建筑设计师阿瑟搬进了位于旧金山的新公寓,结束一天疲惫的工作回家,他发现自家的壁橱里竟然藏着一个女人!而全世界只有阿瑟一人能够看见她,听她说话,与之分享秘密与苦衷。

   这个人便是劳伦……马克·李维所著的《假如这是真的》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感人爱情故事,一场离奇又热闹的冒险,唤醒隐藏在人们心底的浪漫本质。

【在线试读】

    1996年夏,浅色床头柜上的小闹钟刚刚响过。五点半了。整个房间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只有旧金山的黎明才会这般灿烂。  全家人都还睡着,大地毯上趴着小狗嘉莉,劳伦钻在大床中间的羽绒被窝里。  

   劳伦的套间里散发着温馨的气息,令人心醉。这个套间坐落在一幢维多利亚式楼房的顶层,朝着格林大街,里面有美式的厨房兼客厅,一间起居室、一个大卧室,还有带窗户的宽敞浴室。地上铺的是金黄色的宽条地板,浴室的地板涂成白色,相间着漆成黑色的方块。从联合大街画廊淘来的古画点缀着白色的墙壁,天花板四周的顶角线用细木精心雕刻而成,它们出自二十世纪初一位巧匠之手,劳伦又用淡红褐色把它们衬托得加鲜明。

   几块黄麻绦子镶边的椰子纤维地毯,在客厅、餐室以及壁炉四周的边线上铺着。壁炉的对面,一张本色棉布的长沙发,让人不由得想要深深地埋在里面。  三年来逐一添置的几盏漂亮台灯戴着打褶的灯罩,俯视着几件分开摆放的家具。  

   昨夜事情来得很突然。劳伦是旧金山纪念医院的住院实习医生。由于一场大火中的伤员晚点到达,她只好将平常二十四小时的值班时间延长。在她换班前十分钟,批救护车突然拥入急诊室外的两层门之间。在同组值班人员望的目光下,她毫不迟疑地投入抢救,迅速将首批伤员分派到各个不同的预备治疗室。

    她动作娴熟麻利,每位病人检查几分钟,挂上用颜色表示病情的标签,写出初步的诊断报告,开出先要检查的项目,然后领着担架车去合适的治疗室。从半夜十二点到十二点一刻,救护车上抬下十六位伤员,分类工作在十二点半就告结束。被召回应急的外科医生从十二点四十五分起便开始这漫漫长夜里的批手术了。  

     劳伦在接连的两次手术中给费斯坦大夫当助手,直到他正式命令她回家后才离开。大夫提醒她说,过度疲劳会引起感觉迟钝,这对病人来说是很危险的。  

    深夜,她驾着自己的凯旋牌汽车离开医院的停车场,经过那些空荡荡的街道,飞快地开回家。“我太累了,我开得太陕了。”她一刻不停地重复着这些话,不让自己睡着。不过只要想到随时可能从家里赶回急诊部的抢救室,这个念头就足以让她保持清醒了。 

    她启动车库的遥控大门,把这辆旧车停到车库里,然后穿过里面的通道,三步并作两步地爬上楼梯,如释重负地回到家中。  壁炉上座钟的指针指着两点半。劳伦站在她那间大起居室的中央,把衣服脱到地板上,一丝不挂地走到吧台后面,给自己泡了杯药茶。

    那些装点着搁板的短颈大口瓶里装着各种各样的香精,好像白天的每一刻都有她泡制的芳香。她把茶杯放在床头柜上,蜷缩到羽绒被里,即刻就睡着了。

    过去的这实在是太长了,而即将来临的另又得起个大早。她想利用两天的休假,可这回假期刚好与重叠在一起。她已经接受了邀请,去卡麦尔的朋友家。虽然累积起来的疲劳使她有理由睡个懒觉,但她还是早早被闹钟吵醒了。劳伦喜爱远处道路上黎明的景色,那条路沿着太平洋海岸,把旧金山和蒙特瑞海湾连接在一起。

    她迷迷糊糊地摸索着闹钟上的止闹杆?接着她用两只握成拳头的手揉揉眼睛,一睁眼就看见睡在地毯上的嘉莉。 

   “别这样瞧着我,我已不再是这个星球的人了。  ”

   一听到她说话的声音,小狗急忙绕着床转了一圈,然后把头放在女主人的肚子上。“我要离开你两天,乖乖。妈妈大概十一点钟来接你。走开,让我起来,还要给你弄吃的。”劳伦舒展双腿,伸着懒腰打了个长长的哈欠,然后并起双脚跳下了床。

一点书评|《假如这是真的》

“我的眼睛里有你微笑的颜色,谢谢所有这些微笑,谢谢所有这些温情。我要你活下去,当我不在的时候,你要重新恢复你的生活。”

                                ——马克李维《假如这是真的》

我闻着书香和咖啡馆渗出的可可豆味,还有余晖下带着一丝阳光的气息,透过指尖与书页的磨擦感,试图接近书里那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一本书能够打动一个人的内心是受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完美结合的影响,我碰巧遇到了。

站在马路边,我看着眼前货车上滚筒式的车轮一颠一簸地向前,发动机发出它斥耳独特的音色,还有一团团对这个世界施以报复的废气,世间万物都小心翼翼地藏着生命力。

站在我身旁的是与我无关的三两好友,还有几对情侣依偎着,他们和我无关,却和我深深爱上的这个人间有关。

人流潮涌,我一边走着一边回味着这本还残留我手温的书,思绪沉寂在一个有着躯体却没有灵魂的男人和一个有着灵魂却没有躯体的女人的故事中,我是一个偷窥者,窥视着他们时而幸福、时而孤独的隐秘内心。

《假如这是真的》这本书的作者曾经写过风靡全球的《偷影子的人》,《伊斯坦布尔假期》亦是他的作品,他是法国作家马克李维,一个喜欢唤醒人类心底的浪漫本质的作家。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名实习医生劳伦,因一场意外的车祸致使灵魂和身体分开,她的灵魂出现在建筑设计师阿瑟新搬的公寓里,唯有阿瑟看得到她的存在,两人在一次又一次的交谈和相处中相知相爱,最后几经周折,劳伦的身体和灵魂重合,意外苏醒,却不记得阿瑟的故事。

当世人们只清楚她陷入昏迷,却不知她的灵魂依旧行走于这世间,唯独有一人,能够看清楚她灵魂的模样,感知她灵魂的温度。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书中有一节写道,劳伦重度昏迷过久,许多人不相信她能再次醒来,因此医生建议家属放弃。阿瑟为了保护劳伦的身体,进医院想方设法地把劳伦的躯体偷了出来并藏在家中。后来警探追踪劳伦的身体,查到阿瑟的公寓上。

当阿瑟正与警探斗智斗勇时,劳伦的灵魂转动门把手开门,让警探看到房间里躺着的劳伦,我无法想象她那时的刻骨揪心,这是一个倾尽所有无奈的决定,我也无法完全感知阿瑟当时剖心挑筋般的痛感。只是我知道,那是离死亡很近的。好像每个人的一生中总存在感性与理智之间的抉择,少不了来回拉扯、刺激内心的时刻。正所谓,不刺激,不人生。

在书中,我很喜欢劳伦向阿瑟讲述的人生游戏,想好好玩游戏就必须遵守着游戏的规则。这个游戏是:“银行每天给你86400美元,而这些钱只能在白天用,除了花掉你别无储存它的方法。第二天银行又会给你一笔新的钱,但是银行可以事先不通知你随时就终止这个游戏,这就好比一天86400秒的生命,记录在我们的账户上,我们无法预知银行何时关闭我们的账户。”

在生命长河中,人和事都充满着意外、未知,谁都不清楚生命何时终止。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大时代下,有的人在生命的旅途中迷失,只有少数人能在生命的细微处觅得安好。而我想做的,便是后者,一个对生命持有敬畏,心怀感恩地活出自在的自己。

在阿瑟的生命里,劳伦是天使般的存在。而阿瑟的出现,填补了劳伦生命中除工作之外的孤独空白。有了劳伦的鼓励,阿瑟尝试直面尘封已久的伤痛,认识真正的母亲。爱有时能衍生勇气,而这种勇气,会让人重新审视这个世界,但往往最后会发现,曾经的执念认知,其实是自己有限的经历造成了对这个人间的曲解。

鉴于对这本书的喜爱,我特意去找了电影版,名为《宛若天堂》。电影中有些情节与书中的情节略显不同,也许是先看了书,有了先入为主的潜意识,但我也意识到,有时候文字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是视觉无法取代的。

因为光看文字,每个人可以从中捕捉到不同的的信息,这与个人的意识和经历有关,字里行间里透露的信息是要靠我们自己去想象,去感受的,我们将其与自己的灵肉混合,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微妙感觉。这些文字像魔法般化成血液,最后会抵达我们的心里,并随之散开,直戳人心。

在电影中,我看到的是一段令人艳羡的离奇浪漫故事。但从书中,我看到的却不只是一段故事,更多的是作者笔下的文字所引起的思考和觉悟。

比如“孤独是让灵魂憔悴的花园,在这样的花园里长出的花朵没有芬芳。”

“生活的艺术,部分取决于我们和自己的无能为力作斗争的能力。”

“生活也是在人们每天的饥渴中被意识到的。”

我最喜欢马克李维笔下的一句是“这是些非常简单,有时甚至是陈旧的事情,但是别让那些尖刻的或者感觉麻木的人歪曲这些在懂得生活的人眼中是神奇的瞬间。”

我们眼中的光芒,旁人未必懂得,有时无需向他人解释太多或违背意愿听从他人。我们要接受最真实的自己,继续在眼中的小光芒里安之若素。

整本书看似是在分享劳伦和阿瑟的人生,但作者实质是想传递坚定的力量给内心动摇的人。他让我们回到起点,思考“活着”是为了什么。同时他也将答案明示在书中,他写道“爱,是我们在这个并不美好的世界里活下去的唯一理由”。

我想,存在的理由,是因为我们想追寻残酷现实夹缝里的那一抹光,坚信它真的存在。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书评丨刘梁剑 生活政治,如何是好 朱承教授新著 礼乐文明与生活政治 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