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六入处、六境、受、十二入处、十二因缘(六入处 修根)

日本第一美女檀林皇后 牺牲自己劝世人断淫,成就禅修 九相观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六入处、六境、受、十二入处、十二因缘这个问题,十二入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六入处、六境、受、十二入处、十二因缘十二入的解释六入处、六境、受、十二入处、十二因缘

[导读:六入处相应;六根缘生的身心运作]杂阿含经304

老子,修道之人,重道情,而轻俗情 尹喜

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可以引发身心的运作,以眼所缘生的五阴为例:

眼的色:眼根(可能包括视网膜、视神经)。

眼接收的色:光线反映出影像(眼睛见到的通常是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

眼识:产生视觉,识别到光线。

眼触生受:感受光线。

眼触生想:对光线进行取相(只取人看得到的光线,不会取红外线、紫外线、或是声波等人眼不认得的境)。

眼触生行:意愿要看得更加清楚(由意根接著缘起)。

此时即有视觉。视觉(眼识)只是单纯地「看到」影像,还没有搀杂人的主观意识;主观意识是在此讯息(成为法境)传到意根时,由意识加以识别、意触生想加以取相、意触生行加以思惟造作,人脑才识别出画面的意义。

眼根通俗的讲法是眼睛,而根据佛学及生理学,精确的来看可能包括视网膜、视神经等组织;眼接收的色,通俗的来讲是影像,而根据物理学精确的说法是光线。同学们只要瞭解在修行上身心运作的原理即可,不必拘泥于生理学或物理学的用词,本书中也不特别加以区分。

感官接收的讯号传到最后,由意根作最后的反应,而会起心动念。当意触时如理作意而不生爱,断了十二因缘的锁链,就不会导致后续无常的苦了。生活上如此,禅定也是一样。

本卷属于《杂阿含经》的「六入处相应」,是解说六入处的相关经文。

【导读:六入处;六入处相应】

杂阿含经卷第八

「六入处」是:

眼:视觉器官。

耳:听觉器官。

鼻:嗅觉器官。

舌:味觉器官。

身:触觉器官。

意:心作为感官。(可能在身体上的投射为大脑的运作。)

这六个感官犹如外境进入身心的管道,因此称为六入处。又称为「六内入处」、「六根」。

六入处所接收的,是「六境」:

色:影像。

声:声音。

香:香臭。

味:味道。

触:碰触。

法:讯息。

六境又称为「六外入处」。由于六境能沾染身心,也称作「六尘」。

在名词的定义上,六境的「色」是指颜色、形色等影像,和五阴的「色」定义不同。六境的「触」是指粗细冷热湿滑等碰触的触感,和十二因缘的「触」定义完全不同。六境的「味」是指食物的滋味,和「味患离」的「味」定义也不相同,要加以明辨。

六入处接收到六境时,如果有欲贪,就会追逐著外境跑,陷入轮回。如果没有欲贪,就能有智慧地辨明外境,心不随境转。

《杂阿含经》「六入处相应」的内容依次为现今版本的第八、九、四十三、十一、十三卷,当中佛陀对我们开示六入处的性质、作用、为何会染著、如何防护、以及如何藉六入处修行解脱。

若已熟读之前的「阴相应」,就会发现「六入处相应」有许多类似的经文,只是将主题从「五阴」换成「六入处」,因为不论是五阴或是六入处,都是无常、苦、空、非我的。

本卷很多的专有名词在卷一、二已注释过,于本卷即不重复注释,若有需要的话可迳行复习卷一、二的相关内容。

--------------------------

【导读:缘眼、色,生眼识】

六入处能接收六境:

眼根接收影像(色)而有视觉(眼识)。

耳根接收声音(声)而有听觉(耳识)。

鼻根接收香臭(香)而有嗅觉(鼻识)。

舌根接收味道(味)而有味觉(舌识)。

身根接收碰触(触)而有触觉(身识)。

意根接收各种讯息(法)而有意识。

「眼」根接收到影像(「色」),而会有视觉(「眼识」)。眼根、影像、视觉,三者接「触」,而能感「受」影像。

「受」可以举三种例子:

苦受:苦的感受。

乐受:乐的感受。

不苦不乐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

例如看到刺眼的强光会有苦受,看到柔和的影像会有乐受,没什麽特别的影像,则有不苦不乐受。

而这些都随著因缘迁流变化,都是无常、苦、空、非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读:十二入处]

眼、耳、鼻、舌、身、意又称为「六内入处」,色、声、香、味、触、法则称为「六外入处」。六内入处加上六外入处,合称「十二入处」,广义的来看,就含括了人的身心乃至宇宙。

咦,人的身心乃至宇宙,不是也可以区分为「五阴」吗?的确,这些可以说是不同的分类法,将人的身心乃至宇宙作不同程度的解析:

「五阴」是将物质与精神层面,分类为物质的「色」,以及精神的「受、想、行、识」。在精神的层面作比较细的区分。

「六入处」或「十二入处」则是以感官功能来区分。但也可以说对物质层面作比较细的区分,像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都是对物质世界的感官功能的区分。意、法则是偏向精神层面的。

因此观察五阴,可以对精神的层面作较详细的分析,一一觉察到精神的各个部分都是无常、苦、空、非我的。观察六入处或十二入处,则可以对感官的层面及物质的层面作较详细的分析,一一觉察到感官及物质的各个部分也是无常、苦、空、非我的。观察完五阴和六入处后,就可以更加确认物质与精神层面都是无常、苦、空、非我的。

后世还有人想分析得更细,因此更多的分类法就层出不穷,像是论师依识的不同功能细分出了七识、八识,南、北传的论师们也都将身心乃至宇宙进一步的细分出将近一百种的各种法;单就「色」而言,现代科学家则细分出比四大分类精细的元素周期表,并发现了各种的物理及化学定律。佛陀则清楚地指出,所有因缘而生的万事万物,不管怎麽分类、不管分类得多细,都是无常、苦、空、非我的。

--------------------

【导读:六入处无我】

「六入处」都是无我的。举例而言,心作为感官(「意根」)与「我」的真相是:

非我(不是我):心这个感官不是「我」。

非异我(不异我):心这个感官之外也没有「我」。(心这个感官也不是由「我」所拥有的东西。)

不相在:「我」不是心这个感官的一部分;心这个感官不是「我」的一部分。

佛陀则证悟到「六入处」都无我的事实,都是因缘生灭,不管怎麽分析感官、内外,都没有「我」。

----------------------

问:六根各自缘生的五阴的「味」,有什麽禅修时可应用的例子?

六根犹如外境进入身心的管道,根境触后,常使人心意动摇,产生后续的五阴。六根各自缘生的五阴,如何让人味著,以下为一些例子:

在一个事件发生时,六根缘生的色、受、想、行、识不断的交替出现,直到事件终了。

色、受、想、行、识不一定全有,但最后一定会经由「意」,才会有意识的苦或乐。例如眼根接触影像、生眼识,而「看到」后,所看到的讯息由意根加以认知(意识)、执取。

这个过程,《中阿含经》卷五十八〈晡利多品3〉第211经大拘絺罗经是说:「眼根,耳、鼻、舌、身根,此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意为彼尽受境界,意为彼依。」(CBETA,

T01, no. 26, p. 791, b15-17)

也就是说,意根是由六根提供讯息,所谓「缘意、法,生意识」,这个「法」就是六根传来的「讯息」。佛教的论中一般认为前一刹那的意识,成为下一刹那的意根,接收了前一个刹那的法境(受、想、思),如此念念生灭、念念相续。

这是每天无时无刻的起心动念,由意而执取,也能由意而舍弃。若意识能舍、能无我,就是解脱自在。(参见本卷第229经。

打坐时想要专心,但念头一直不由自主的乱跑,是因为意根染著了哪些味?

--------------------------

【导读:六入处与十二因缘】

杂阿含经213

「眼」根接收到影像(「色」),而会有视觉(「眼识」)。眼根、影像、视觉,三者接「触」,而能感「受」光线……。

这个过程,在接下来的经文中描述为「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缘受……」,接著是十二因缘的「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这些即是十二因缘的(6)~(12)支,如下所列:

(6)触:(感官、识、外境的)接触;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7)受:(接触后产生)感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8)爱:(对于感受产生)贪爱;欲爱、色爱、无色爱。

(9)取:(由于贪爱,因此)执取。有四种: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

(10)有:(因为执取,所以有)生命的存在;积集的善恶业;有三种:欲有、色有、无色有。

(11)生:(生命存在而)出生。例如众生的出生、身心的产生等。

(12)老病死忧悲恼苦:(出生后,自然会有)衰灭及苦果。

在这个过程当中,若六入处不与六境接「触」,或是不贪「爱」、不执「取」,断了十二因缘的锁链,就不会导致忧悲恼苦。如果每个当下都能够洞察(「无间等」)地断除十二因缘锁链,那麽即可不受后「有」,解脱了。

-----------------------------------------------------------------------

【导读:六入处的运作;六入处相应】杂阿含经273

「六入处」是:

眼:视觉器官。

耳:听觉器官。

鼻:嗅觉器官。

舌:味觉器官。

身:触觉器官。

意:心作为感官。(可能在身体上的投射为大脑的运作。)

这六个感官犹如外境进入身心的管道,因此称为六入处,又称为「六内入处」、「六根」。

六入处当中的眼、耳、鼻、舌、身在人体有对应器官,这些器官也是由物质所构成的。佛经用语中,物质(例如身体)及物理世界的现象称为「色阴」,古印度人认为色阴是由「四大」以及四大所造成的物质及物理现象所构成的。四大是:

地大:坚固性。

水大:湿润性。

火大:温热性。

风大:移动性。

例如视觉器官有眼球等固体,是眼的「地」大;有眼内的津液、血液,是眼的「水」大;有体温,是眼的「火」大;而眼球的转动则是「风」大的作用。

六入处所接收的,是「六境」:

色:影像。

声:声音。

香:香臭。

味:味道。

触:碰触。

法:讯息。

六境又称为「六外入处」。由于六境能沾染身心,也称作「六尘」。

六入处能接收六境:

眼根接收影像(色)而有视觉(眼识)。

耳根接收声音(声)而有听觉(耳识)。

鼻根接收香臭(香)而有嗅觉(鼻识)。

舌根接收味道(味)而有味觉(舌识)。

身根接收碰触(触)而有触觉(身识)。

意根接收各种讯息(法)而有意识。

「眼」根接收到影像(「色」),而会有视觉(「眼识」)。眼根、影像、视觉,三者接「触」,而能感「受」影像,映「想」起这是影像,而有「思」惟、意向。这个过程经文叙述为:「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

感官所感知的,都是因缘而生,也就都会因缘而灭(「无常」),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主体(「非我」)。我们对自我的认定以及对世界的认知,都是透过感官,而所有感官感知的都是因缘生灭而无常的,自我以及世界也是因缘生灭而无常,没有什麽可以永远执著不放的。

《杂阿含经》「六入处相应」的内容依次为现今版本的第八、九、四十三、十一、十三卷,当中佛陀对我们开示六入处的性质、作用、为何会染著、如何防护、以及如何藉六入处修行解脱。由于本卷的内容较复杂,如果读起来太过吃力,可以先复习或研习卷八,即能循序渐进地理解本卷的义理。

杂阿含经275【导读:六入处与善摄根门】

佛陀常告诫我们要「善摄根门」、「关闭根门」,好好地守护六根,因为六根是对外的门户。当我们透过六根接触到外境时,也就是根、境、识和合生触的当下,此时如果有智慧、具足正念,心就不会随著外境而转,自然不会生起烦恼。

关于正念与善摄根门,《杂阿含经》卷二十四「念处相应」中有更深入的阐述,佛陀表示有持戒则四念处(正念)才修得好;基于正念,对于眼所见、耳所听、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触、意所思,有警觉心,不会沉迷其中,这也算是「正智」的作用。心不向外驰骋,有正念、正智,才能够专一安定,进而觉悟解脱的智慧。

----------------------------------

杂阿含经278导读

[导读:六入处与三毒]

凡夫执著于感官欲望,有如被外境牵著走,对于我所喜爱的,就生贪欲;我所喜爱的却得不到、或是违逆于我,就生瞋恚;这些都是因为没有智慧,也就是无明。

因为执著感官欲望而产生的种种烦恼当中,最重要的有三种:

贪欲:贪求而不知足的欲念。

瞋恚:生气;愤怒。

愚痴:无智;无明。

简称「贪、瞋、痴」或是「贪、恚、痴」,统称为「三毒」。

正念与智慧解释链接

十二入的解释

十二入的解释

十二处。《坛经·付嘱品》:“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

词语分解

十的解释十í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表示多、久:十室九空。表示达到顶点:十足。十成。部首:十。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李白仕途不顺,跟一个女人有很大关系,但她也成就了一个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