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运城为什么会有“五千年文明看运城”的说法(运城5000年)

魅力中国 大美运城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运城为什么会有“五千年文明看运城”的说法和华夏之根大运之城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运城为什么会有“五千年文明看运城”的说法以及华夏之根大运之城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运城为什么会有“五千年文明看运城”的说法大河之东歌词运城为什么会有“五千年文明看运城”的说法

崇教尚学,在运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山西 永济第21届爱情文化节将于8月17日 七夕 盛大启幕, 五千年文明看运城,一万对情侣游河东 大型主题旅游活动开始报名

运城教育始于远古,早在原始社会就有结绳记事、蚩尤教授育苗技艺、契教化百姓、后稷教民稼穑的传说和记载。到了夏商周时期,这里就有官办的校、庠、序等社会机构。随之也涌现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教育家。

流芳先贤子夏之墓

卜子夏西河设教

春秋末年,孔子传承六艺,兴办私学,开创了儒家学派。孔子一生据说弟子有三千之众,其中卜子夏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子夏对传播儒家经典文化贡献很大。他比孔子小44岁,在孔门以文学著称。相传《论语》就是由子夏等人合撰的;汉人徐防称:“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可以说是对子夏学术地位的客观评价。

河津卜子夏庙

卜子夏在西河一带设教授徒,教出了一批著名的门生,开创了新的战国文化。

据考证,《史记》中说的西河,应该指的是今天的河津一带。直至今日,在运城河津市,我们仍能看到子夏墓的遗迹,当地自古以来都有子夏在河津教学的传说。甚至在运城市的芮城县,过去也有子夏墓、子夏书院、西河书院等遗迹。

笔者当过几年教师,曾出于职业思考,写过一篇论文叫作《教书与育人》,论述了如何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一位好老师,不但要会教书,还要会育人。子夏育人,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其最著名的弟子,是战国初年的贤君魏文侯魏斯,他任用贤才,变法改革,很快就把魏国建设成为战国初年的第一强国。另外,魏文侯手下的一批著名贤臣,据称也都是子夏的弟子。比如主持变法的李悝、名将吴起、高士田子方、大商人段干木,甚至墨家的禽滑厘等等。由于魏文侯君臣以变法图强著称,又由于他们都是子夏的弟子,所以后世认为,子夏的思想中包含了法家的成分。

子夏又是健康长寿的典范,据说活了100多岁。唐玄宗时期,追封子夏为“魏侯”,宋朝又加封为“河东公”。

杜畿(ji)安民兴教

汉末魏初的河东太守杜畿,史书记载其在河东地方长官中,事迹丰富、功绩显著。在整个汉代,河东郡的名人较少,个别衣冠大族,往往三世而绝,难以延续。但经过东汉时期几位儒生太守特别是汉末杜畿的努力,汉朝以后,河东郡一带人才辈出,风气大变。

杜畿的为政之道,结合了儒、道两家的特点,既宽惠爱民,又清静无为。就以诉讼来说,他秉承孔子“必也无讼乎”的观念,尽量为百姓讲道理,做说服和调解工作,不厌其烦,劝涉讼的百姓回家反思,寻求解决之道。如果不能服气,可以再到官府,听太守讲道理。这样,就激发了百姓的良知,乡亲们都自责道:“有这样爱民的好太守,我们为什么不听他的教诲呢?”于是,百姓之间的纠纷、诉讼越来越少,社会也安定了。

在移风易俗方面,杜畿经常到下属各县巡视考察,发现有孝子、贞妇、顺孙,就下令免除他们的徭役,鼓励他们好好劳动,好好生活。

在经济方面,既注重农业,也注重畜牧业。杜畿督促百姓,要努力耕织,多养牛马。就连养鸡养猪养狗这些小事,杜畿都非常关心,定有章程。河东郡的经济,很快就上去了,百姓们辛勤务农,丰衣足食,官府也积蓄了大量的粮草。

杜畿认为:“民富矣,不可不教也。”在解决了吃饭问题后,杜畿又开始提倡兴办教育。因为处在乱世,军事不可不讲,他就在冬天农闲时,召集青壮年男子搞军训。另外又开设学校,亲自担任教授,传授儒家经典,在全郡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社会风气有了很大的转变。河东有一位名儒叫乐详,曾经协助杜畿搞教育。后来,杜畿把乐详推荐到朝廷,担任博士。许多年后,河东郡的儒士特别多,人们认为,这都是杜畿教化的结果。《魏略》评价说:“至今河东特多儒者,则畿之由矣。”

隋儒文中子之墓

王通河汾设教

王通,字仲淹,号文中子,约生于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卒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儒家思想的继承人和儒家文化传播人,隋末唐初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有隋末大儒之称,卒后被谥为“文中子”。祖辈是山西祁县人,北魏迁河东郡龙门县(今万荣县通化镇)。主要著作有:《东征之歌》、《续六经》包括《续诗》、《续书》、《礼论》、《乐经》、《易赞》、《元经》等。王通出身于书香门第,青年时期就学有所成,二十岁那年云游长安,在有名的大臣薛道衡、杨素的推荐下,觐见了隋文帝并提出治国方略《太平十二策》,当隋文帝问及治国方略时,他侃侃而谈曰:“得人才者得天下,施仁政者安天下,顺民心者定天下,公而忘私者昌天下,刚柔相济顺乎自然治天下,田不荒废民不缺具货不堵塞富天下,选贤任能合天下,贤臣当政民富国强稳天下,功过分明赏罚严明统天下,精兵简政居安思危康天下”。对于王通的文才隋文帝十分赏识,便任命其为蜀郡司户书佐,后为蜀主侍读。后因朝中一些人质疑和反对,他的雄才大略未被统治者采用。

王通庙

王通带着失落和不满离开长安,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官场腐败,民不聊生,便想到这个腐朽的朝代即将灭亡,新的朝代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出现。所以,他就萌生了为新的政权培养一批杰出人才的想法。于是,“退而求诸野”,热心于著述讲学。

王通的家乡座落在素有黄河天堑之称的龙门,此地因大禹治水后扬名华夏因而又称禹门。“鲤鱼跃龙门”、“大禹治水”、“卜子夏西河设教”等精典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况且,这里依山傍水,风光旖旎,因而是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宝地,由此他把家乡龙门作为绝佳设教之地。

设教的地点就是当时的龙门县城。由于隋炀帝无道,战火四起,他又离开县城迁移到现在的山西省万荣县集贤村。后来又迁至吕梁山南端黄颊山“白牛溪”。王通隐居此处十年有余,在此期间,专心著述,潜心授徒。

大河之东歌词

舜耕历山

禹凿龙门

嫘祖养蚕

后稷稼穑

中华文化从这里一路摇曳而来

穿过汉风唐雨

经历宋韵元声

这里是五千年文明的主题公园

永乐宫中笑谈古今往事

鹳雀楼上眺望三晋风流

关公的诚信就是这座城市

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

大河之东

华夏之根

诚信之邦

大运之城

文章分享结束,运城为什么会有“五千年文明看运城”的说法和华夏之根大运之城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我国与盐结缘的城市,一个擅长吃兔,一个境内无山,一个市连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