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尼佛割肉喂鹰,舍身喂虎”是怎么回事(佛割肉喂鹰悟出道理)

佛祖曾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你说我要是那鹰,要是那虎,你愿割肉 愿舍身吗

其实“尼佛割肉喂鹰,舍身喂虎”是怎么回事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舍身饲虎,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尼佛割肉喂鹰,舍身喂虎”是怎么回事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捐弃所恃 舍身喂虎是什么意思佛教的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的典故。“尼佛割肉喂鹰,舍身喂虎”是怎么回事

意思是抛弃了所依靠、凭借的(东西),把自己喂了老虎。

价格暗战,刚需暗笑 宜昌房价3字头起

据《金光明经·舍身品》、《贤愚经》、《菩萨本生鬘论》等经典记载:

在久远劫以前,大车国有三个太子,一次,国王到城外山林里观景游猎,三个太子也随同前往。他们在路边发现了一只母虎生下七只小虎。由于母虎找不到食物,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最后,三太子舍身施虎。

扩展资料:

舍身饲虎,佛教故事,出自《贤愚经》卷1《摩诃萨埵以身施虎品》。见《大正藏》第4册,第352页。

佛经中说,印度宝典国国王大车的三个太子,一日同到山中打猎,见一只母虎带着数只小虎饥饿难忍,母虎因此欲将小虎吃掉。三太子萨埵见状,将二位兄长支走,来到山间,卧在母虎前,饿虎已无力啖食。萨埵又爬上山岗,用利木刺伤身体,然后跳下山崖,让母虎啖血。

母虎啖血恢复气力后与小虎们一起食尽萨埵身上的肉。二位哥哥不见弟弟,沿路寻找,终于找见萨埵尸骨,赶紧回宫禀告父王。国王和夫人赶到山中,抱着萨埵尸骨痛哭,然后收拾遗骨修塔供养。

摩诃萨埵为了挽救老虎生命而甘愿牺牲自己肉身的萨埵太子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前世,这种表现释迦牟尼前生累世忍辱牺牲、救世救人、各种善行的绘画作品被称为本生故事画。

1、割肉喂鹰:

释迦摩尼在还没有成佛之前,曾经经历过一段的苦修。传说他有一天在森林里面打坐参禅,这个时候,天空中一只老鹰正在追逐一只鸽子。鸽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看到了释迦摩尼,就飞到了他的衣袖里面,企图能躲过一劫。

释迦摩尼自然明白这只鸽子求生的欲望,于是他对老鹰说道:请您放了这只鸽子,上天有好生之德。

老鹰却回答道:如果我放了这只鸽子,那么这只鸽子是活了,我却会被饿死,哪里来的好生之德呢?

释迦摩尼就说:我愿意用同样重量的肉来换取鸽子的生命。于是他就拿了一个秤,把鸽子放在秤的另外一边,然后自己用刀开始割自己的肉。说来也奇怪,鸽子本来不重,但是释迦摩尼割了好多肉还是没有使得秤平衡。

最后他自己跳进秤里面,秤砣终于平衡了。他闭上眼,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你吃了我吧。

2、舍身喂虎:

乾陀尸利国王的太子,不喜欢荣华富贵,于是逃进山林居住,就在林中跟随师父修行。

太子所在山林,下面有一深谷。当时深谷中有一只饿虎,刚生下七只小老虎,冬日严寒,又遇大雪,母老虎抱着小老虎,在深谷下待过了三天,因为怕小老虎冻死,母老虎始终没法出去找食物,忍饥挨饿守护着小老虎。

可是大雪依然下个不停,老虎母子饥困交加,困在深谷,眼看就要死去;母老虎被饥饿所迫,甚至想吃掉小老虎。

当时众仙人看到这一幕,就问:“有谁能舍弃自己身体,挽救下面这些老虎?”太子当时正修禅定,他从定中听到问话,心想:“很好!我的愿实现了。”

太子话音刚落,曼陀罗花如雨而下,大地为之震动。太子就脱下鹿皮衣,把自己的头目缠住,然后跳下悬岩,倒在饿虎身边。母虎得到菩萨的血肉后,和虎仔都被救活了。

扩展资料:

佛陀宣扬教理,采用两条路线并进的方式。一是以教诫说理的方式,二是以生动的神通故事进行隐喻的方式。佛经故事记载的佛陀的前生——摩诃萨埵王子修行舍身饲虎,就是一个生动的含有隐喻的神通故事。

故事说,王子心中暗想:我在很久以前的生死轮回之中无数次捐献出自己的身体,白白地丧失性命。有的是因为贪欲,有的是因为瞋恚,有的是因为愚痴,——这一段就是告诉我们,贪心起时如饿虎,嗔心起时如猛虎,痴心起时如醉虎。老虎血盆之口,噬人身肉,无所余留。

凡夫之人在未成道时,没有一个人不是被贪嗔痴老虎吞食,白白的浪费了生命的,并非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凡夫之人在未觉悟时,于无量劫中,皆以身饲虎。只是我等未醒悟时不自知而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舍身饲虎

1、割肉喂鹰:

释迦摩尼在还没有成佛之前,曾经经历过一段的苦修。传说他有一天在森林里面打坐参禅,这个时候,天空中一只老鹰正在追逐一只鸽子。鸽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看到了释迦摩尼,就飞到了他的衣袖里面,企图能躲过一劫。

释迦摩尼自然明白这只鸽子求生的欲望,于是他对老鹰说道:请您放了这只鸽子,上天有好生之德。

老鹰却回答道:如果我放了这只鸽子,那么这只鸽子是活了,我却会被饿死,哪里来的好生之德呢?

释迦摩尼就说:我愿意用同样重量的肉来换取鸽子的生命。于是他就拿了一个秤,把鸽子放在秤的另外一边,然后自己用刀开始割自己的肉。说来也奇怪,鸽子本来不重,但是释迦摩尼割了好多肉还是没有使得秤平衡。

最后他自己跳进秤里面,秤砣终于平衡了。他闭上眼,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你吃了我吧。

2、舍身喂虎:

乾陀尸利国王的太子,不喜欢荣华富贵,于是逃进山林居住,就在林中跟随师父修行。

太子所在山林,下面有一深谷。当时深谷中有一只饿虎,刚生下七只小老虎,冬日严寒,又遇大雪,母老虎抱着小老虎,在深谷下待过了三天,因为怕小老虎冻死,母老虎始终没法出去找食物,忍饥挨饿守护着小老虎。

可是大雪依然下个不停,老虎母子饥困交加,困在深谷,眼看就要死去;母老虎被饥饿所迫,甚至想吃掉小老虎。

当时众仙人看到这一幕,就问:“有谁能舍弃自己身体,挽救下面这些老虎?”太子当时正修禅定,他从定中听到问话,心想:“很好!我的愿实现了。”

太子话音刚落,曼陀罗花如雨而下,大地为之震动。太子就脱下鹿皮衣,把自己的头目缠住,然后跳下悬岩,倒在饿虎身边。母虎得到菩萨的血肉后,和虎仔都被救活了。

扩展资料:

佛陀宣扬教理,采用两条路线并进的方式。一是以教诫说理的方式,二是以生动的神通故事进行隐喻的方式。佛经故事记载的佛陀的前生——摩诃萨埵王子修行舍身饲虎,就是一个生动的含有隐喻的神通故事。

故事说,王子心中暗想:我在很久以前的生死轮回之中无数次捐献出自己的身体,白白地丧失性命。有的是因为贪欲,有的是因为瞋恚,有的是因为愚痴,——这一段就是告诉我们,贪心起时如饿虎,嗔心起时如猛虎,痴心起时如醉虎。老虎血盆之口,噬人身肉,无所余留。

凡夫之人在未成道时,没有一个人不是被贪嗔痴老虎吞食,白白的浪费了生命的,并非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凡夫之人在未觉悟时,于无量劫中,皆以身饲虎。只是我等未醒悟时不自知而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舍身饲虎

关于“尼佛割肉喂鹰,舍身喂虎”是怎么回事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尼佛割肉喂鹰,舍身喂虎 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