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己所不欲”下一句是什么和己所不欲下一句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己所不欲下一句是什么“己所不欲”下一句是什么己所不欲的下一句己所不欲下一句是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这句话和老子的“无为而治”有些相似,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喜欢,也不要给对方增添烦恼。
出处:
1、《卫灵公第十五》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公冶长第五》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3、《颜渊第十二》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成语道理
对于一个命题,我们要做全面的分析而不是仅仅从片面出发得出偏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能逻辑的地推出“己所欲,施于人”,从逻辑学可以看出,原命题成立,这个命题的逆否命题同时成立,但是“己所欲,施于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命题的否命题,否命题并不必然成立。
己所不欲,只是不能强加给别人,但是如果对方愿意,则不属于“施”的范围。己所欲,别人未必所欲,所以也不能强加给别人。总的说来,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施”即强加给别人,给别人东西,只有一个标准,即以别人意愿为标准。要看别人自己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据我们的标准来强加给别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出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卫灵公》
字义
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想,想做。勿:不要。施:施加。于:介词,在。人:这里解释为对方,与原文前面的“己”相对,己:自己的意思。
翻译
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喜欢,也不要给对方增添烦恼。
意译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己所不欲”的下一句是“勿施于人”。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出自《论语-颜渊篇第二章》,这句话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拼音是,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én。释义,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强加。自己不想做不愿意的事情,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身上。
表达的意义
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己所不欲”下一句是什么和己所不欲下一句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