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父辈的旗帜》讲的什么(父辈的旗帜解析)

父辈的旗帜 22日晚开播 讲述劳模的故事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父辈的旗帜》讲的什么,以及阵亡者的旗帜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父辈的旗帜》讲的什么关于祭祀阵亡将士的诗词!关于甲午战争的论文

父辈的旗帜-克林特·伊斯特伍德2006年执导电影

这是一部比 阿甘正传 还要震撼的电影

1945年2月,历经七年之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进入最后的决战阶段,欧洲战场上的硝烟已渐渐隐去,但在太平洋战场之上,炮声仍在升级,拼命顽抗的日本依然在广阔的太平洋上与强大的盟军做着最后的挣扎。其中最关键也极血腥惨烈的一场当属硫磺岛战役,此役,美军阵亡6812人。

剧情简介

硫磺岛浴血战的背后

1945年2月,历经七年之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进入最后的决战阶段,欧洲战场上的硝烟已渐渐隐去,但在太平洋战场之上,炮声仍在升级,拼命顽抗的日本依然在广阔的太平洋上与强大的盟军做着最后的挣扎。其中最关键也极血腥惨烈的一场当属硫磺岛战役,此役,美军阵亡6812人。而23388名守岛日军在战斗中阵亡22305人,在最后也只有1083人生还。甚至在某些阵地上都出现了残酷之极的面对面的肉搏战。 2月19号之后,海军第五师开始试图占领高地,胶着到第五天,美军严重死伤,而日方也被迫撤退到岛屿的岩洞中。

为了带给士兵们希望,一天清晨,第五师收到了插旗指令。海军士兵约翰·布拉德利(雷恩·菲力普)与战友艾拉·海耶斯(亚当·比奇)、雷内·加侬(杰西·布拉德福德)以及另三位不知名的战友共同冲上硫磺岛的制高点苏利班奇峰,并且六人合力将一面美国国旗插了上去。那一刻,美联社战地记者乔·罗森塔尔将六名士兵奋勇举旗的场景拍摄下来,并将照片发回国内,18个小时后照片传到纽约,大大鼓舞了美国士兵的士气,最终为取得整个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此,这六名士兵成为了举国英雄!海报、图片、巧克力、甚至连草莓蛋糕上都铺天盖地地有了这张照片的影子,可谓家喻户晓、人人崇拜。

但其中三位很快便倒在了这块被战火烧得炙热的黑土地上,永远不会知道他们将因此而不朽,而最终在胜利之后活着回家的三位,对自己被当成民族英雄般的偶像却毫无兴趣,也从不认为自己是英雄,他们只希望能够跟那些没有享受到丝毫荣耀、在战火中壮烈牺牲的兄弟们呆在一起,希望可怕的战争永远不要再有。

因为照片的轰动影响,在战争中幸存的3名插旗英雄被政府调回了美国。对于急切需要财政支援的政府而言,他们更该做的不是在战争中出生入死,而是顶着“英雄”头衔来往巡回于全国,推销战争债券以筹集款项。扮演着“完美的英雄”,发表着感人至深的演讲,这群并无意成为英雄且永远也无法摆脱死难战友阴影的十八九岁的孩子们,人生彻底改变......

原文:是谁浩劫催成,马革分归①,虫沙竞化②,更摧残瘴雨蛮烟;试回看,越裳殄瘁③,汉帜苍茫④,这无限国殇,各向天涯遥布奠⑤。何处巫阳招得⑥,关门月黑,塞上云昏⑦,尽淹滞忠魂义魄⑧;倘他日,三界轮回⑨,九幽度脱⑩,愿都为壮士,重来边塞忾同仇。注解:①马革,为“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②虫沙,比喻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死的人民。韩愈《送区弘南归》诗:“穆昔南征军不归,虫沙猿鹤伏以飞。③越裳,古代国名,也有说越裳即越南。殄瘁(tiǎn cuì),殄:尽,绝;瘁:病。形容国家病困,陷于绝境。④汉帜,汉王刘邦军队的旗帜。《汉书·韩信传》:“拔赵帜,立汉帜”,这里指中国抗法军队的旗帜。苍茫,指辽阔无边的意思。⑤国殇,诗歌名,是中国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作品《九歌》中的一首,这首诗歌是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的祭歌,歌颂了将士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国殇”又喻为为国战死者:国殇,殇魂,现寓意国家的悲伤。“这无限国殇,各向天涯遥布奠”,表达了岑毓英忧国忧民、惜怀死难将士的悲壮心情!“布奠”,即写上逝者姓名、籍贯系在各自发辫的布条作祭奠。正是:“布奠倾觞,哭望天涯。天地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何依。”(见唐朝李华《吊古战场》)⑥巫阳,古代传说中的女巫。《楚辞·招魂》:“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魂魄离散,汝筮予之。’”王逸注:“女曰巫,阳,其名也。”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又诏巫阳反其魂,徐命之前问何冤。”宋苏轼《澄迈驿通潮阁》诗:“馀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古直《感事》诗之二:“滚滚珠江水尽寃,巫阳不下复何言。”⑦关门,关口上的门户。《周礼·地官·司关》:“国凶札,则无关门之征。”郑玄注引郑司农曰:“无关门之征者,出入关门无租税。”唐岑参《陪使君早春西亭送王赞府赴选》诗:“客舍草新出,关门花欲飞。”这里指边关。塞上,指边境地区。⑧淹滞,原意为有才德者而久沦下位,也为拖延、久留的意思,这里是迟滞、积压之意。⑨三界轮回,万物演变、升级、破灭得到的循环就是三界轮回。三界轮回是不可能有重生的道理,只有相似的演变、升级、破灭。好比人死了,还有其它人活着一样,总是有人的存在。⑩地狱九重,又称“九幽”;度脱:佛、道教语,说是超度解脱人世的生死苦难,到达仙佛境界。《云笈七签》卷七九:“累祷名山,愿求度脱;校计功过,殆已相掩。”背景: 1885年4月4日,中法两国代表在巴黎签订了停战条件草约,中法战争结束。中国军队不败而败,清廷命滇军班师回关。1885年7月,岑毓英奉朝命被迫回师关内,在河口等地布兵留守边关,并在河口莲花滩祭祀得意门生、部将杨玉科等阵亡将士,这是岑毓英写下的八十八字祭祀长联,挽联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岑毓英当时悲壮的情愫且报国壮志未酬的复杂心情。在整个中法战争期间,无论东南沿海闽台战场,还是越南战场上的东线,清军都有不同程度的溃败。只有西线滇军在岑毓英的指挥下,无论进退,都保持战场上的主动。冯子材组织镇南关--谅山反击战,使人们信服地承认他是一个抗法的民族英雄。岑毓英两次出关,组织宣光攻城战,取得了宣光、临洮大捷,并势如破竹,直捣越南河内,形成了彻底消灭法军收复越南之势。因此,岑毓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抗法民族英雄……当时战争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仅宣光包围战,是岑毓英任西线统帅,亲自指挥的最大一次攻城战,从1885年的1月26日到3月3日,丁槐部4000人,唐景崧部2000人,何秀林部3500人,联合攻城,滇军死1000多人,伤2000多人。又,诸军屯戍安南未归之际,重嶂叠岭中烟岚成瘴,士卒染疫殁者甚重。班师时无法将战死将士运回,只得剪下死者发辫,书写牺牲将士姓名、籍贯于布条系在发辫上,足足用了八十余匹军马驮运,岑毓英于河口莲花滩约诸将设醮荐祭死者忠魂。这副长联,正是岑毓英当时亲题垂于斋坛的挽联。释义:是谁浩劫?造成多少男儿浴血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英勇的将士们竞相在战场上牺牲,更有甚者还被恶劣的瘴雨蛮烟所残害;暮然回头看,越国似病入膏盲陷于如此绝境,飘扬着茫茫一片的战旗更显得如此苍凉,这无限国殇啊,为国捐躯的忠魂,祭祀你的只有各自在向着茫茫天际摇曳着的布奠。何处巫阳?招得如此边关门户煞人的风高月黑地,边境上乌云弥漫地暗天昏的景象,尽然在迟滞着烈士的忠魂义魄倾凄悲;倘若有他日,众将士们有三界轮回可以重生,毅然超凡脱俗地从九重地狱中夺胎超度,愿都为壮士啊,誓死为保疆护国,带着铮铮铁骨重来故国的边塞同仇敌忾奋勇杀敌!岑宏泽于2011年7月20日

大理观音塘里的软文大师岑毓英

从小接触到的历史教育、文化宣传,潜移默化的在脑子里形成农民起义值得膜拜、王朝末期反动派横行的定论,以致于看到“八路”两个字都觉得像看到亲戚的名字一般亲切,哪怕眼前的只是公共汽车的线路;看到某某运动、起义黯然收场,总觉得有多一桩千古伤心事,将满腔的怨恨全部加在灭火者身上。

在大理,曾经对坚持反清斗争18年的杜文秀起义充满敬佩,而到现在,对于靠镇压有功步入仕途青云的岑毓英的厌恶程度却有所衰减。这与闯王急冲冲进京又仓皇逃命,对从语文课本中“黄河渡口一夜急白了头”、“闯王来了不纳粮”等精彩桥段塑造的正面形象的打击一样,一正一反两个例子,阐释不情愿与逐渐改变的看法之间的纠结。

改变的原因,在于接触到信息爆炸碎片的增多,从窥斑知豹到全局扫描,思想的木偶终于得到了一点灵性。

给岑毓英的正面加分,与他领衔岑家“一门三总督”的光宗耀祖、笑傲江湖无关,和他铲除马嘉理、加强台湾防务、痛打法国鬼子息息相关。但“在其位谋其政”,优秀的考核业绩能增加形象分,但不足以改变一个镇压者的负面形象,最多减少厌恶程度而已。

直到在观音塘看到他写的一幅对联,成为改变的催化剂。加上后来又看到他重修昆明忠爱坊、大观楼,又清除被阮元修改后的“主旋律”版大观楼长联,让幕僚赵藩重新书写原版悬挂的故事后,咬牙切齿的恨已经松动。

平定杜文秀起义起义后的同治十二年(1873年),他带头修缮了观音塘,将石头亭当仁不让的作为宣传工作的主阵地,非常有头脑。

观音塘是大理修建最早、最有知名度的寺庙之一,地处苍洱坝子中间,不论是以前的茶马古道还是现在的214国道,都将熙熙攘攘的车水马龙放在山门之外。巨大的人流量使观音塘成为形象宣传的绝佳地点,传播率和覆盖率在大理首屈一指,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立刻显现。

精明的岑总督正式看重这一点大做文章。

不过,虽然一身的辉煌主要体现在武功上,但他也深知宣传的要义不在于狂轰滥炸,而在于一点就透的四两拨千斤手法。

本次形象宣传,仅仅用了寥寥可数的30个字,做成观音亭前的一幅对联,成为软文的经典案例——

负石阻兵,本菩萨心肠,显出英雄手段;

书画擒逆,托神仙幻梦,竟成将帅功勋。

上联不用多说,下联不仅一举去掉手上的血腥气,还将镇压与杀戮与吊民伐罪、菩萨心肠划上等号,不能不佩服这15个字的巨大威力,和软文大师的深厚内力。

大伙一看对联,都会毕恭毕敬的向岑大人请教下联的答案。

岑大人一脸严肃,眉头微锁,一幅往事难追、此情不堪的样子,缓缓说道:“天兵围困大理很久,我虽然远在百里之外的弥渡,但无时无刻不在为早日攻克反贼的‘紫禁城’而着急万分。有一天晚上,我梦见一个金甲天神向我招手,说菩萨送给我一样东西,醒来手上就有一幅字画。更奇怪的是,里面竟然是天兵与反贼的对阵图,还写着‘洛阳观音’四个字。我把这件事告诉了云阶(杨玉科),他起初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看到上面有‘观音’,就到五里桥天兵大营旁的观音塘去上香。他抽了一签,签文是‘棋逢敌手要藏机,黑白盘中未决时;到底欲知谁胜负,锅盖山里相机宜’。后来反贼杨荣在上关锅盖山向云阶投诚,表示要将匪首献于天兵。”

岑大人看着众人一脸的惊愕,微微一笑,又说道:“当时云阶向菩萨许愿,如果成功破敌,定要重塑金身。战乱过后,我们就来还愿。我想也是啊,很早以前,观音菩萨就在大理显灵,吓退敌兵,现在又帮助天兵平息战乱,真是对妙香佛国大理的一贯眷顾啊。”

言外之意如同钟声传遍大理:观音帮的人,肯定是好人;这样的人做的事,肯定是为人民服务。

可能由于杀业太重,大理人都不喜欢他和杨玉科,这个段子也流传不广。但文革期间,革命群众毁去观音塘中全部佛像,他和杨玉科的“书画擒逆”对联却有幸保存到现在,成为文化遗迹的一部分,不得不佩服这位软文大师的攻心力作。

在武侯祠写下攻心联的赵藩,当时正是他的幕僚。就像现在,有些好的提法,很难分清是领导的最高指示,还是秘书的妙笔生花。赵先生的攻心路线和岑大人想法到底谁是著作权人,已经无从知晓。

云南牛街文物古迹

9、岑公祠。岑毓英之生祠。位于牛街一街现南华街,坐南向北,占地440平方米,同治五年(1866年)八月至光绪十五年六月建。内有颂扬岑毓英的木刻《御赐祭文匾》,该匾木制,长120厘米,宽80厘米。光绪十五年四月岑毓英病逝,六月,御赐祭文。后存于牛街文化站。

岑毓英系云南总督,岑公秉性忠毅,才识过人,由诸生从事戎行。咸丰、同治年间,云南四匪倡乱,兵事孔殷。其出奇制胜,克服省城,肃清大理等府,扫穴擒渠,全滇底定,厥功甚伟,光绪九年,统兵出关,卓著劳勋,朕御极后,擢任云南总督。

发生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的甲午战争被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是新兴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经过长期有计划的准备,利用英俄对抗的机遇.设置圈套制造借口,对中国和朝鲜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自丰岛海战至占领田庄台,仅八个月,日军就占领了朝鲜全境和中国辽东、山东两半岛,全歼北洋舰队,控制了制海权。至台南失守,历时一年零三个月。第一次中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数千年关系史上的重大转折。以此为起点,日本的侵华活动和局部战争持续不断。1900年,日军充当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的主力军;1904年日俄战争后,日军又重新占领了辽东半岛;1914年日军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出兵夺取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1927年和1928年,日军又两次出兵山东,制造“济南惨案”,阻挠中国北伐。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更变本加厉,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先后进攻上海市、热河省、长城沿线和冀东地区以及察哈尔和绥远两省。中国步步败退国无宁日。卢沟桥事变又爆发了第二次中日战争,这决不是什么“偶然”事件,而是日本一贯推行侵华政策的必然结果,是甲午第一次中日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总知,日本的资本主义是以甲午战争为契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甲午战争使日本迅速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成为远东战争策源地。从此,日本侵略中国,中国被日本侵略的格局,在1945年日本战败之前一直没有改变。中日甲午战争暴露了日本的无信和野蛮,残忍和凶暴,贪婪和兽性。因此,要完整认识中日关系史,就应该寻根溯源,从甲午战争入手。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破坏,对中国历史命运产生的严重影响,其后果决不可低估,切不可因为岁月的流失而谈忘了这悲惨的过去。

然而,日本的靖国神社至今仍供奉着在甲午战争中的“光荣战死者”13619名,以及侵台作战阵亡者1130名,合计14749名。他们中包括入侵东北战死的近卫师团长北白川能久中将,入侵威海战死的第十一旅团长大寺安纯少将,入侵辽宁战死的“总督府”参谋长福原丰功少将和入侵台湾死去的第二旅团长山根信成少将等侵略头子。他们和日本在二战中的甲级战犯一样,长期受到日本国民的参拜,6次受到日本首相小泉的参拜,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军国主义阴魂在日本始终不散。

靖国神社不灭,军国主义不亡。勿忘国耻,强我中华。

第一次中日战争即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是有着四亿人口的亚洲大国,日本只有三千万人口,国土也只有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双方的兵力对比:海军大体相等,但中国的舰龄向对老化;陆军我强于敌,中国全体兵力共约63万人,前线作战兵力共约20万人左右,还可陆续集结;日本共动员陆军24万人,除第四和第七师团尚未参战外,基本上是倾巢而出,国内几乎成了空城。经过一年多的作战,日本耗费军费两亿至两亿五千万日元,超过了当年的全部国民收入,财力枯竭已无再战之力。

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主要战场在中国本土,有人民的支援,后勤保障较方便,以逸待劳,有许多有利条件。国际舆论同情中国,日本在外交上,一直有列强干涉的压力和危险。所以在开战之初,多数国家判断中国将获胜。日本大本营也考虑过如果一旦战败,便退守保卫本土的“丙种作战”方案。海军军令部长就因为对战争缺乏信心而被撤职。日本各界亦有人认为第一次中日战争,“确是天皇势力的巨大冒险事业,是把初生的生命作为赌注的投机事业。”以上情况本应是中国可以抵御日本侵略的有利条件,但日本的投机和冒险却获得了成功。为什么日本能够得逞?表现在战场上的胜与败,必须首先从政治上去找原因。这是腐败而又守旧的清政府,长期积弱的必然结果,也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变法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结果。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对待西方的科学技术,基本上采取排斥和拒绝态度。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再甲午战争之前,自日军侵犯台湾吞并琉球后,中国朝野对海防建设是重视的。北洋舰队的组建成军,沿海重要港口的设防,绿营向练军的转化,军火工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成绩,中法战争中陆军的胜利,就是证明。但因为政治上的腐败,必然会阻碍军事上的发展。中国的军事制度,一直没有实行根本性的改革,没有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国防军。北洋水师虽具有相当规模和战斗力,因为慈褚挪用海军经费修建三海和颐和园,结果使日本海军后来居上,也丧失了优势。

国势的衰败,使清朝官员对洋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前倨后恭”的变化。国门初开时,蓝服金发的西方人被视为异类,称为“夷人”,至于“东洋小国”的“倭人”则更不在话下。1873年,各国驻北京的公使要求同治皇帝予以接见。清延提出觐见时需行“跪拜礼”,以示国威。各国公使偏不给面子予以拒绝,僵持了四十多天,经过往返交涉磋商,最后清廷终于允行“三鞠躬”礼,才结束了这场可笑的外交纠纷。可是至中法战争时,清政府竞不顾国家尊严,委派英国人金登干“代表”中国政府,去巴黎与法国政府谈判议和,创造了主权国家外交史上的奇闻。在中日战争结束时,美国人科士达和田贝的劝告,对中国的换约决定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腐败的清政府已经从妄自尊大走向另一个极端,逐渐丧失了民族自尊心。

总之,已经腐败而又陷于帝后党争的清王朝,在战前丧失了改革自强的历史机遇,守旧必然落后,落后必然挨打。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一个多世纪前发生的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较量。仅就战争角度而言,掌握了解敌方情况,对于战争胜负往往起关键作用,这就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政府为了实现侵华目标,用很大力气开展间谍活动,曾经对战争进程发生过重大影响。当时,清朝一位名叫易俊的御史就曾沉痛的说:“两国角争,间不容发,有备者胜,无备者败。知己知彼者胜,不知己知彼者败。……倭之虚实,我国茫然,而我之一举一动,有士大夫不知,而倭无不知者。”英国著名的谍报史专家查德·肯迪更明确的指出:甲午战争前,日本间谍大量搜集了情况,其中相当一部分为1884至1885年日华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战前,日本在华主要间谍机构为汉口的乐善堂和上海的日清贸易研究所。这两个间谍机关虽然在战争爆发之前相继解散,但他们搜集的大量情报及培养的大批间谍,在甲午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如侦察直隶海岸情况;选择山东半岛登陆点;侦察天津、上海的炮台和机器局(兵工厂);搜集渤海湾等地军事情报;严密关注北洋舰队动向等等。他们在写给国内的报告中,根据已掌握的情报,敦促日本政府发动战争。如“可乘之机就在今日,拖延时日使彼稳固基础,非为得策,故谓速战有利。”等等。

战时,日本间谍的活动更加猖獗,“凡我之动静彼皆洞悉无遗,甚或暗中为之接应,为之向导,故彼攻击调度每合机宜,我仅多受其制。”在丰岛海战,进攻辽东半岛、威海卫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日本间谍都起了重要作用。如丰岛海战,是由间谍石川五一买通天津军械局一书吏,从而获得了高升号开船日期,并突袭成功;进攻辽东半岛,是由间谍向野间一先行刺探,被捕后又用2块银元买通清兵松绑后逃脱返回,使得日军一举攻占金州;进攻威海卫是由日本8名间谍提前在“近村购食物并鸦片烟,与村民狎,得威海、成山兵防状以去。”由此可见,甲午战争中,日本间谍的确成为军事行动的先锋。根据间谍提供的情报,日军“尽知我军情,先发以制我,致倭人招招领先,而我则处处落后。”不仅如此,日本间谍还为日军私递军火,接济米粮,并多次进行破坏活动。如上海吴淞口5万斤之巨炝毁于药水;湖北制造局机器及枪炮子弹被火焚;抓获石川五一时起获8箱地雷炸药,据石川五一供认,“欲用地雷炸药轰海光寺军火器械集聚之所。此寺一毁,则天津毁矣,海防废矣”;日本的外交人员也利用合法身份作掩护,致力于谍报活动。此外,由于技术落后,密码编制原始,规律简单,清廷的密电码被日方全部破译,日本由此掌握了中国驻日公使全部往返密电共54件。由于清廷毫无察觉,整个战争中一直没有更改密码,以至马关谈判期间,清廷与李鸿章的往来密电共22件也全部被日本破译。

根据以上情况,在甲午战争中,日本的谍报活动是十分成功的。从战争本身角度看,日本的成功既是战略战术的胜利,又是谍报工作的胜利。根据日本间谍提供的情报,“倭人唯事事先发,故能制我之死命;我唯事事后发,故始终为倭人所制。”日本自己也认为正是由于间谍的出色工作,日本才能在战争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回顾以上百多年前的往事,不仅是对业已逝去的岁月作出历史判断,也是提醒我们今天不要放松了必要的警惕。

《马关条约》第四款规定,除了3000万两的赎辽费、每年50万两的威海卫驻军费外,中国还要赔偿军费2万万两白银,限7年内分8次还清。如能在三年内还清,利息可豁免,威海卫也可收回。清政府当时每年的财政收入不足9000万两,依靠自身的财力,绝不可能在3年内赔偿全部偿款。为此,只有向列强各国举借外债。

第一次应交赔款5000万两,连同3000万两的赎辽费,应在1895年9月以前还清,清政府只得开始活动第一次大借款。列强借款既可索取高额利息,又可附加种种条件扩大在华利益,所以俄、法、德、英各国都参加了竞争,要夺取贷款权。俄国为首组织三国干涉还辽有功,取得了优先权,但它自己因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投资巨大而显得财力不足,便从俄法同盟的关系考虑,联络六家法国银行组成财团,排除了德国,向中国贷款4亿法郎。年息4厘,折扣率为九四零八分之一,即借款1元实付0.94125元,除利息外再进行一次盘剥。以中国的关税作抵押,36年还清。除此第一次大借款外,清政府还曾向英国和德国银行,各借款100万英镑。

1896年3月前,第二次五千万两赔款也将到期。为安抚对第一次借款不满的英国和德国,清政府向英、德财团共借款1600万英镑。年息五厘,折扣率九四,也以关税作抵押,三十六年还清。

1898年6月以前,为三年还清全部赔款的最后限期,清政府又要借款还债。英、德、俄、法竞争达到白热化,四国公使轮番到总理衙门你争我夺吵个不休,借款条件更加苛刻,俄国和英国都提出了获取修筑铁路权的要求,而且对清政府使用了威胁恫吓等各种手段。经过半年多的争夺,清政府被迫宣布停止借款,转向日本乞求延长二十年还清赔款,而日本立即复照加以拒绝。清政府被逼得无路可走,只有再行第三次大借款。经过复杂曲折的斗争,财力雄厚的英、德银行终于争到了贷款权,续借1600万英镑。利息4厘5,折扣率竞高达八十三。以关税收入作担保,如有不足,则以苏州、淞沪、九江、浙东的货厘,宜昌、湖北、安徽的盐税共五百万作抵押,限期四十五年还清。

以上大小借款共五次,以白银折算,本息合计不少于7亿两白银。这是因为借款还要加收0.25%的手续费。还债的方式是在上海交付白银,在欧洲兑换成英镑,金银比价随行情波动,中国大量以银换金,必然引起金镑涨价,由此带来的亏损难以计算。

通过巨额借债,国际金融资本乘机掠取了中国的大部分财政收入,控制着中国的海关收入,每年约2000多万两,使中国丧失了许多权益。中国在沉重的债务枷锁下挣扎了三四十年,年年岁岁被高利贷吸干了血汗。民穷财尽,丧失了建设国家的宝贵资金,使当时的中国社会长期陷于贫穷和落后。

从战争结束的1896年至1898年这三年间,日本的财政收入共计26890万日元。在这三年中,日本从中国共获得库平银23150万两,折合成日元共计36488万元,超过日本三年财政总收入36%。赔款的分配使用情况是:首先拔给皇室经费2000万日元。补充战费7895万日元,各种军事费用3379万日元。用作扩充陆海军的军费最多,高达19605万日元。剩余的3600多万日元;用作教育经费和灾害救济金。

依靠巨额的战争赔款,日本一夜之间变成了战争暴发户,财力雄厚国力增强。在战后的十年间,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公司数由2844家,猛增至8895家。为保证军工生产和各行业对钢铁需求量增长的要求,用赔款建成了著名的“八蟠制铁所”,钢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2%,铣铁产量占53%,钢铁生产能力迅猛增长。日本利用赔款作资本,实行了金本位制。更加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便于引进先进国家的机器设备和获取外汇,从而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和各国争夺一席之地,成为当时称霸亚洲的军事强国。

说李鸿章“预言”似乎有点牵强,但李鸿章在甲午战败后与日本的谈判过程中确实说过这样的话:

1895年4月1日,日方向中方提出了议和条款:“要求中国承认朝鲜完全独立自主;割让奉天南部地方、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领土给日本;以白银三万万两交日本作为赔偿军费,分五年交清,按年加每百抽五之利息……”,并限定“在三四日内”作出“肯定的答复”。

4月5日,鉴于清廷的训示迟迟不到,四日限期巳至,李鸿章先行拟定并交给日方一份《说帖》,对日方的要求逐项予以答复论驳。其中,在谈到割让土地时,李鸿章首先指出缔约本为杜绝争端,如果勒令中国割地,“必令日后两国争端纷纷而起,两国子孙永成仇敌,传之无穷矣,”进而揭露日本要求割取奉天之地,目的在于“为训练水陆各军驻足之地,随时可以直捣京师”,“是欲为我永远之仇敌也”。《说帖》的结尾,李鸿章写了对伊藤博文(日方谈判全权大臣)的忠告之言:“两国民生后来数世之造化命运,皆在两国全权大臣掌握之中”,“中日两国官民日后或永远和好,或永为仇敌,则有关于日本之国计民生者甚大,不可不深思而熟虑之也。”李鸿章反复强调约章要有利于“永固邦交”,有利于两国人民之“利益福泽”,而不要“遭后人之唾骂”(请注意,李鸿章在《说帖》中3次提到“仇敌”问题)。

《说帖》长达数千言,委婉驳斥日方条款,尽在情理之中。伊藤博文也承认:“笔意精到,仔细周详,将其所欲言者尽情地说了出来,不失为一篇好文章。”但主张:“与其在空洞的道理上和他们喋喋不休,还不如在事实面前使他们就范。”并于4月6日,送出复照,对中方的论驳一笔带过,不作争辩,以战胜者的姿态要求对日方的条款“或全案、或按条,可否之处,请即明复。”4月17日,中日双方全权代表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终于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了停战议和的《马关条约》。条约仅将赔偿军费三万万两改为二万万两,其它均按日方原要求基本未动。李鸿章的“预言”终于言中。

第一次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日两国关系的性质,成为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开端,使日本成了西方列强的远东宪兵和侵略中国的最主要国家,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暨第二次中日战争以日本战败宣告结束。现在,日本右翼猖獗,首相小泉6次参拜靖国神社,而李鸿章所说的“必令日后两国争端纷纷而起,两国子孙永成仇敌,传之无穷矣”至今听来,仍不无道理。

文章分享结束,《父辈的旗帜》讲的什么和阵亡者的旗帜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速度归零激情定格 盘点保罗 沃克12个经典银幕形象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