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一女不事二夫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一女嫁二夫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女不事二夫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古代“一女侍二夫”很常见,其中哪一朝代是最严重的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秦汉隋唐之前还没有那么严格,虽说有《列女传》、《女诫》、《礼记》,也有贞节牌坊直说,但在当时对再嫁这方面基本是摆设,民间乃至皇家都不乏再嫁的女子,皇妃、皇后,公主,比如汉武帝的母亲(孝景皇后)王娡、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蔡文姬、孝元皇后王政君的母亲、萧皇后(隋唐时期)、女皇武则天、太平公主、杨玉环......像《孔雀东南飞》焦仲卿妻被罗母休回,太守、县令还一再遣媒议婚。
宋元明清,宋代开始,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裹脚也是那时开始兴起的,据说万人称颂的海瑞,因5岁的幼女接过男仆手中的点心就被海瑞逼死了,这事不管真假,但在当时竟是被当做正面形象宣传的,当时人看了这事后还评价“非海公之忠介无此女也”。可以想到当时女性地位有多低吧。
当时(宋元明清)开始提倡夫死守节,《程氏遗书》(北宋)卷二十二,载有程颐与某人的一段对话:“或问:‘孀妇于理,似不可取(娶),如何?’伊川先生(程颐)曰:‘然!凡取(娶),以配身也。若取(娶)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又问:‘人或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这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原始出处。需要指出的是,程颐这段话所针对的是男、女两者,并非仅指妇女。他的意思很明确: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而言,男人娶寡妇为妻,是一种失节行为;寡居的女子改嫁,也是失节行为。一个人即使贫困致死,也不能失去品节。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曾下诏令,族表节妇,同时规定了“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为嘉奖贞节的特别命令。
据董家遵对《古今图书集成》中的资料的统计,由周至五代有记载的贞节烈女仅 92人,宋代倍增至 152人,元代倍增至 359人,明代三百年间则井喷般地猛增,贞节烈女的人数达到空前的 27141人。清代受到旌表的贞节烈妇竟然高达 100万人,妇女获得旌表成为一种宗教性风潮。
古代“一女侍二夫”很常见,其中唐朝是最严重的。
猛一看“一女侍二夫”,感觉在古代,即使在我们今天也有点不可思议。实际上,在历史上“一女侍二夫”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特别是古代的皇室更是会玩,真可谓见怪不怪,其中尤其是唐朝的皇室们更为突出。
第一位就是齐王妃杨氏。她本是唐高祖李渊的四子齐王李元吉的妃子,在玄武门之变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李世民反杀,李世民成功上位,成了大唐的皇帝。在李世民取得胜利后,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家人进行了清算,男的被杀,女的还留了一命,但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李世民作为兄长竟然将自己的弟媳齐王妃收为后宫,为自己生儿育女,真是匪夷所思。因此,齐王妃杨氏也光荣地成为了唐朝皇室第一位“一女侍二夫”的女人。
第二位就是武则天。武则天14岁入宫,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这个职位既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秘书,也更是李世民的女人。只是李世民是一个短命鬼,50多岁就一命呜呼了。由于武则天没有为李世民生下一儿半女,只能按照惯例被送进了尼姑庵出家。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有唐太宗李世民这位老爸做榜样,他的儿子唐高祖李治也照样学样。据说,在唐太宗李世民病重之时,就喜欢上了自己的小妈武则天,两人曾在李世民的床前互生情愫。在李世民死后,武则天被送到了尼姑庵,一直念念不忘自己小妈的李治,不顾伦理道德,毅然将自己的小妈收为宫中,成为自己的女人。
武则天再次入宫后,变得心狠手辣,运用权谋,排除异己,走上了皇后的宝座。随后,她更是一步步取得了大唐的最高权力。在李治去世后,称帝,改国号为周,建立武周,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正式称帝的女皇帝。
在武则天称帝后,更加的放荡不羁了,为了排解内心的寂寞空虚冷,她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后宫,养了大量的小鲜肉。由此看来,这武则天可不仅仅是“一女侍二夫”了。
第三位就是杨贵妃。杨贵妃的剧情更是狗血,好歹前面那些都是在丈夫死后,才一女侍二夫,而她更厉害直接在丈夫活着的时候。杨贵妃本是寿王李瑁的妃子,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媳,但是在一次宴会的时候,由于唐玄宗丧妻,内心空虚,竟然一眼看上了自己的儿媳杨玉环。
唐玄宗这老头真是恬不知耻,竟然没有丝毫的羞耻之心,直接要求自己的儿媳出家,到尼姑庵里走了一个过场。然后,他将其接了出来,摇身一变,儿媳变老婆,真会玩。苍天放过谁,正是由于唐玄宗晚年的荒唐,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他不仅害得杨贵妃丢了性命,而且自己也被迫成了太上皇,更严重的是大唐由盛转衰,差一点亡了国。
实际上,古代“一女侍二夫”很常见,在皇宫中也见怪不怪,并且唐朝尤为具有代表性,民间亦然。那时候的女人还是很自由的,很幸福的,只是到了南宋之后,程朱理学盛行,女人必须要从一而终,即使丈夫去世,也不能再嫁,更是一个家族为了所谓的贞节牌坊,更是泯灭人性,各种摧残女性,苦不堪言呀!
古老中国的大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后,跑到西方开了眼的“五四”一代人,顿时发现了中国文化中的腐朽之处,其中一个他们注意到的,就是“封建的贞节观”。这个观念要求女人不能再嫁,当然更不能红杏出墙,甚至要少出门,以尽量避免和其他男人的任何接触。听没听说过这句古话,“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如果你没听过,那说明你一定很年轻,要知道这句话在过去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如果你听过,那就很容易理解了。——提倡好女不嫁二夫,背后更主要的动机却是:让忠臣不事二主。提倡女人的贞节,固然有其他作用,但是最主要的作用是:女人守贞如同一个宗教仪式,是给出一个象征;而这个象征的功能是,让男人们模仿,男人所需要模仿的,不是在婚姻中守贞,而是在另一种关系中守贞,那就是对君王或者上司守贞。在宋明理学中,女人对婚姻的坚守叫做贞节,而男人对君臣关系的忠实叫做气节——两者都是“守节”。因此,文化让女人守贞,背后的最主要目的是让男人“守贞”,也就是让男人对君主绝对的忠实,不起一点背叛的念头。文化谴责女人的失节,正是为了避免男人的失节。因此,让好女不嫁二夫,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让忠臣不事二主。通过一个比附,这两者联系到了一起,而产生了影响力,实际增加了男人“不事二主”的决心。因此,在古代中国,特别是宋明以后的中国,不仅很多女人在努力做贞女,很多男人也在努力做忠臣,而从中获益最多的,是那些君王和各级统治者。但盲目的忠贞和盲目的不忠贞都一样错误。只有智慧能解开这个死结。我们需要知道对什么应该忠贞,对什么不需要忠贞。忠贞,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依旧还是一种美德。忠贞是一种坚持,是一种抵御压力和诱惑,坚持自己的选择的能力和品质。这样一种品质,是动物所缺乏的而人所独有的,是人性伟大的体现。但“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这种从一而终的忠贞观可以废了。也许我们需要的是:“好女不嫁错夫,忠臣不事恶主”,忠贞于永恒的美好价值
关于本次一女不事二夫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和一女嫁二夫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