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为什么算命先生说我最好离开生我养我的地方(算命的说要离开出生地)

每日一笑 算命先生说我要打一辈子的光棍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为什么算命先生说我最好离开生我养我的地方,以及小吴先生说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巴金说过,他有三个先生,你知道是说吗古文翻译《柬半邨先生》为什么算命先生说我最好离开生我养我的地方

分类:文化/艺术>>文学>>小说

算命先生给我改的名字,现在每天被打十次,三十岁还单身 哈哈哈

解析:

第一个先生是母亲

巴金的母亲陈淑芬,生长于书香门第。她在李公馆里,为人宽厚、谨慎,闲暇时喜欢读书吟诗。巴金曾经深情地说:“她教我爱一切的人,不管他们的贫或富;她教我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她教我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婢仆……”

在这个大家庭里,家族成

员之间有许多明争暗斗和数不清的繁文缛节,会给长房媳妇带来许多难言的委屈和辛酸。但她从不在孩子们面前流露出来。巴金看见的母亲永远是温和、带着微笑的。有一次祖父李镛花了一大笔钱给巴金父亲李道河捐了一个过班知县,到北京去验看,却未成功。李镛生气,兄弟妯娌冷言冷语,使母亲十分难堪,只能偷偷垂泪。这些事情是在许多年后,巴金从大哥尧枚那里得悉了—些。

有一次,尧林打骂了香儿,她就责备说:“丫头和女佣都是和我们一样的,即使犯了过错,你也应该好好地对她们说。”她说话温和,但却严格要求尧林保证改正。在日常生活中,她就是这样对孩子们进行爱的教育。

第二个先生是轿夫老周

巴金家里的老轿夫老周当过太平军。太平军失败后他回到家乡时,老婆已跟别人跑了。后来,儿子也战死在战场上,只剩他孤零零地活着。为了生存,他做过各种各样的手艺和杂活,饱经风霜和坎坷。老周并不拿“爱”字教他,然而给他描绘这个社会的黑暗面,叙说他自己的悲痛经历时,经常说一些闪烁着智慧和含有深意的哲理。

巴金常到厨房帮老周烧火。起初巴金总是不停地把干草或干柴放进灶孔里去,火快弄灭时,老周就用火钳在灶膛里拨弄几下,火又熊熊燃了起来。老周对他说:“你记住,火要空心,人要忠心。”这样一个遭到过如此不幸、处在困苦境地的人,竟然还有这样坚强而高尚的信念。这使他一生不能忘却,成了他后来的一种生活态度。

第三个先生是编辑吴先忧

吴先忧,四川盐亭县人,“外专”学生。他比巴金年长几岁,在创办《半月》时,自动退学,到一家裁缝店做学徒,实践他所信奉的“劳工神圣”的信念。在这位“先生”那里,巴金第一次听到了“不劳动者不得食”、“劳动是神圣的事”这种新鲜的道理。

在与这位“先生”朋友相处的日子里,有一件事情使巴金十分感动:《半月》每期销一千份,收回的钱很少,还得另外筹钱刊印别的小册子。“先生”家里是姐姐管家,不许“乱用”钱。“先生”是一个非常热心的人、找不到钱就拿自己衣服去押当,或是当棉袍,或是当皮袍。“先生”怕他姐姐知道这件事,出门的时候总是把拿去当的衣服穿在身上,走进了当铺以后才脱下来。当了钱就拿去付印刷费和缴月捐。这位“先生”常常这样做,所以曾闹出夏天穿棉袍的笑话,也有过冬天穿单衣的事情。

巴金写道——母亲教给我“爱”;轿夫老周教给我“忠实”(公道);朋友吴教给我“自我牺牲”。这些在我的生活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明末清初在狱中,与明代抗清英雄夏完淳一同被捕的其岳父钱栴一度意志沮丧,流露出贪生怕死的念头。夏完淳以大义激励其岳父:“当日者,公与督师陈公子龙及完淳三人,同时歃血,上启国主,为江南举义之倡,江南人莫不踊跃。今与公慷慨同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乎哉!”遂使钱栴得全晚节。随后夏完淳又写了一首《简半村先生》,以勉励钱栴:

简半村先生

夏完淳

乐今竟如此,王郎又若斯。

自羞秦狱鬼,犹是羽林儿。

月白劳人唱,霜空毅魄悲。

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

大意是我甘愿今日如此啊,象王郎一样又如往常。羞煞监狱里面这些鬼魂,我仍然是一个英雄的战士。月儿发白了人们在唱歌,霜露空寂而英魂含悲。英雄看淡生死之路,仍然却似我来人世一番壮丽的旅程。

夏完淳(1631-1647),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南明诗人,爱国英雄。明松江府华亭县人(现上海市松江),家住郡城西花园浜。完淳父夏允彝为江南名士,与完淳师陈子龙创立几社。夏完淳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天资聪颖,早慧,5岁读经史。当时陈继儒曾写诗赞:“包身胆,过眼眉,谈精义,五岁儿。”7岁能诗文,9岁写出《代乳集》。允彝出游远方,常带完淳在身边,使他阅历山川,接触天下豪杰。从陈子龙为师,又受知于复社领袖张溥,在文章气节方面,深受二人熏陶。少年时即胸怀大志,至十一、二岁,已“博极群书,为文千言立就,如风发泉涌;谈军国事,凿凿其中。”一次他问岳父钱栴:“今日世局如此,不知丈人所重何事?所读何书?”丈人惊愕,一时无从回答。

崇祯十六年(1643年),与同县友人杜登春等组织“西南得朋会”(后改为“求社”),成为“几社”的后继。次年春,农民起义军席卷北方,完淳自称“江左少年”,上书40家乡坤,请举义兵为皇帝出力。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15,随父、师在松江起义抗清。失败后,夏允彝投水自殉。乃追随陈子龙与太湖义军联系,参谋义军领袖吴易军事,继续从事抗清复明活动。不就,太湖义军被包围消灭。完淳泅水脱险。复明意志坚定不移。因痛心国事,作《大哀赋》,文采宏逸,情词哀惋,见者无不感叹惊佩。

顺治四年春,明鲁王赐谥夏允彝为“文忠”公,并遥授完淳为中书舍人。完淳写谢表,连同抗清复明志士数十人名册,交与专在海上往来通信联系的秀才谢尧文,使赴舟山呈与鲁王。谢在漴阙候船,被清兵拿获,解送提督吴胜兆处系狱。后吴胜兆反清事败,清当局得完淳所书谢表等,于是南京总督军务洪承畴,秉承清摄政王意旨,按名册严缉夏完淳等,务要一网打尽。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决定渡海至鲁王处,再图大举。不幸于六月底被清当局侦获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审。船过细林山(即辰山),想起老师陈子龙,作《细林夜哭》诗,以表哀悼。船过吴江,又作《吴江夜哭》诗,以悼念吴易。

押至南京,洪承畴亲自讯问并劝降,说:“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为不知审讯大员就是洪承畴,高声答道:“我闻亨九(洪承畴字)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当左右差役告诉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畴时,完淳更声色俱厉地说:“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畴色沮气夺,无辞以对。时钱栴亦被捕,意志沮丧。完淳在旁勉励说:“今与公慷慨问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哉!”使钱得全晚节。在狱中谈笑自若。自被捕至狱中写下得诗,名《南冠草》,都是慨世、伤时、怀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凉,传诵千古。继其父所作之政论集《续幸存录》,分析南明弘光王朝败亡得原因,识见超卓。如谓“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大;财赋愈贫,则官愈富。斯之谓三反。三反之政,乌乎不亡?”故郭沫若惊叹“完淳不仅为一诗人,而实为备良史之才者也。”九月十九日,被押出处斩。临刑,立而不跪,神色不变。死年才17岁。死后,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殓遗体,归葬于荡湾村夏允彝墓旁。

夏氏父子墓坐落在小昆山荡湾村北开阔的田野中。石驳墓基围成一块平台,墓地呈半月形,高约2米,面宽约30米,占地二亩余。陈毅同志于1961年亲笔题写的“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十个行楷大字,字字有神,体现了陈总对这两位民族英雄的敬仰和推崇。

夏允彝(1596-1645),字彝仲,号瑗公,上海松江人。夏完淳父,其兄夏之旭。崇祯初年,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彭宾、杜鳞征、周立勋六人组成几社,取义于“绝学再兴之几”之意,为“几社六君子”。崇祯二年(1629年),张溥主持在吴江召开“复社”成立大会——尹山大会,合南北各地文社为一社。包括江南应社,松江几社,苏州羽朋社、匡社,浙西闻社、庄社,浙东超社,江北南社,江西则社,历亭席社,昆阳云簪社,武林读书社,山左大社,中州端社,莱阳邑社,黄州质社等。复社不同于东林党,未结成政治力量,而是主张以学救时,以学卫教。尤其是夏允彝对东林党有清醒的认识,“东林之持论高,而于筹边制寇,卒无实着”,认为东林党人“急功名、多议论,恶逆耳、收附会”。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任福建长乐知县,五年而县大治。吏部推举天下贤能知县七人,夏允彝居第一,将重用,因母丧,回家“守制”。

崇祯十七年(1644年),闻清军入关,赴扬州走谒兵部尚书史可法,与谋兴复。闻福王已在南京即帝位,马士英、阮大铖把持朝政,遂还。擢为吏部考功司主事,疏请“终制”,未赴任。次年,清兵下江南,遣安抚使至各郡罗致遗臣。夏允彝坚拒不见,避居曹溪。后乃与陈子龙、徐孚远、沈狄龙、李待问等在松江起义抗清。吴淞水军副总兵吴志葵乃其门生,夏允彝招之来松,劝说攻取苏州,自任随军参赞。吴志葵短于谋略,部下水军懦弱,不敢进攻。独有福山副总兵鲁之屿率勇士三百人,斩胥门而入。夏允彝急催吴志葵出动全部大军跟进,吴志葵犹豫不决。鲁之屿失援战死,三百人悉遭覆没。夏允彝大惊,请吴志葵速与清军决战。吴志葵怯,欲退兵登舰。夏允彝力争不得,于是流泪遍拜诸将士,以大义劝说他们不要退兵,乃继续屯于苏州城下。相持多日,苏州城终未攻下。清兵出击,水军退至泖湖结寨,夏允彝仍回曹溪家中,作《千秋岁引·丽谯》词感怀:

千秋岁引·丽谯

夏允彝

泽国微茫,海滨廖廓,万堞孤城逼天角。

云外龙车碧树悬,霜前雁字当窗落。

苎城花,秦山月,都萧索。

刺史风流携琴鹤,暇日高吟倚轩阁,酾酒新亭几忘却。

三柳沙明绕郡楼,九峰岚翠扶城郭。

铜壶响,晓更催,宛如昨。

后闻松江府城被清兵攻占,又闻好友徐石麒领导嘉兴起义失败殉国,好友侯峒曾、黄淳耀等领导嘉定起义失败殉国,以及吴志葵的水军在黄浦江被清军全歼,就说:“某人之军,师败,则死之。”决定自杀殉国。有人劝他渡海到福建去,再图恢复。夏允彝说:“吾昔吏闽,闽中八郡咸怀思我。今驾一航南趋,图再举事,固善。然举事一不当,而行遯以求生,何以示万世哉!吾将从虞求(徐石麒字虞求)、广成(侯峒曾字广成)游耳。”松江的清军统帅素闻夏允彝名,必欲一见,说:“夏君来归我,当大用;既不愿为官,只求见一面”。夏允彝在门上大书道:“有贞妇者,或欲嫁之,妇不可。则语之曰:‘尔即无从,姑出其面’。妇将搴帷以出乎?抑将以死自蔽乎?”

夏完淳(1631-1647),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夏允彝子,祖籍浙江会稽,大禹之后。聪明早熟,天资极高,且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五岁读经史,七岁能作文,八岁随父赴北京,受到前辈赏识,九岁即出书《代乳集》。后随父赴福建长乐,十二岁返乡,拜其父之友陈子龙为师,又受知于复社领袖张溥,在文章气节方面,深受二人熏陶。录一首随作小诗《绝句》:

绝句

夏完淳

扁舟明月两峰间,千顷芦花人未远。

缥缈苍茫不可接,白云空翠洞庭山。

十三岁,与杜登春等有志少年组织西南得朋会(后改名求社),为古代的少年先锋队,夏完淳任会长。通过同学关系认识后来的妻子钱秦篆,钱秦篆年长夏完淳一岁,娇艳而又能歌善舞,于是夏完淳追求她,天天写情诗,有名的如《卜算子·断肠》、《寻芳草·别恨》:

卜算子·断肠

夏完淳

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

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十二玉阑干,风动灯明灭。

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寻芳草·别恨

夏完淳

几阵杜鹃啼,却在那,杏花深处。

小禽儿,唤得人归去,唤不得愁归去。

离别又春深,最恨也,多情飞絮。

恨柳丝,系得离愁住,系不得离人住。

钱秦篆难免芳心怦动,就在夏完淳老师陈子龙的做媒撮合下,1945年春两人正式拜堂成婚。可惜啊,小两口甜甜蜜蜜的生活没过多久,清军就南下侵略,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一次夏完淳问岳父钱栴(1598-1647):“今日世局如此,不知丈人所重何事?所读何书?”钱栴惊愕,一时无从回答。国难当头,为了保家卫国,夏完淳便跟随老爹夏允彝、老师陈子龙、岳父钱栴一起起义抗战。后来松江起义失败,夏允彝投水殉国,死前嘱咐儿子继续战斗。

那么夏完淳就跟着陈子龙继续抵抗。明年春,打听到太湖长白荡有支义军,头儿叫吴易,就把剩下的家产全部变卖,折成军饷送给吴易,并在吴易手下当了参谋长。吴易的部队是江南第一支抗清义师,曾攻克吴江县城,也曾出动配合苏州之役,后来兵败溃散,吴易覆舟后泅水得生,召集散亡,重整旗鼓。在吴易军中,夏完淳斗志高昂,留有《即事》、《鹑衣》等战斗诗歌:

即事

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鹑衣

夏完淳

鹑衣东去独登台,歌舞军中转听哀。

赵信城头秋月满,李陵碑上暮云开。

吴江落日围山尽,震泽微风入阵回。

沧海一椎亡命后,桥边黄石待人来。

吴易(1612-1646),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未谒选而京师失守,走附史可法。初,吴易行事不拘于礼教,人家都说他难起义兵;后来在军中,经常跟一群小子打马吊、喝酒;被捕后,也没有必死之心。因此一些自命清高的人都鄙薄吴易。但是吴易始于起义、终于殉国,大德未亏、大节昭然,比之清谈之辈,简直天上地下。吴易牺牲前作绝命词一首:

绝命词

吴易

落魄少年场,说霸论王,金鞭玉辔拂垂杨。

剑客屠沽连骑去,唤取红妆。

歌笑酒炉旁,筑击高阳,弯弓醉里射天狼。

瞥眼神州何处在,半枕黄粱。

成败论英雄,史笔朦胧,与吴霸越事匆匆。

尽墨凌烟能几个,人虎人龙。

双弓酒杯中,身世萍逢,半窗斜月透西风。

梦里邯郸还说梦,蓦地晨钟。

夏完淳被捕。既捕,从松江沈泾塘出发,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审。船过细林山(即辰山,松江县佘山镇内,为陈子龙于南都之变后村居盘桓处,夏完淳曾随游于此),夏完淳想起老师陈子龙,百感交集,遂作《细林夜哭》哀悼恩师:

细林夜哭

夏完淳

细林山上夜乌啼,细林山下秋草齐。

有客扁舟不系缆,乘风直下松江西。

却忆当年细林客,孟公四海文章伯。

昔日曾来访白云,落叶满山寻不得。

始知孟公湖海人,荒台古月水粼粼。

相逢对哭天下事,酒酣睥睨意气亲。

去岁平陵鼓声死,与公同渡吴江水。

今年梦断九峰云,旌旗犹映暮山紫。

潇洒秦庭泪已挥,仿佛聊城矢更飞。

黄鹄欲举六翮折,茫茫四海将安归!

天地跼蹐日月促,气如长虹葬鱼腹。

肠断当年国士恩,剪纸招魂为公哭。

烈皇乘云御六龙,攀髯控驭先文忠。

君臣地下会相见,泪洒阊阖生悲风。

我欲归来振羽翼,谁知一举入罗弋!

家世堪怜赵氏孤,到今竟作田横客。

呜呼!抚膺一声江云开,身在罗网且莫哀。

公乎,公乎!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

诗中叙事与抒情交叠进行,先写实地理背景,益之以古史典型,故有泪洒秦庭与矢飞聊城之事。但大势已去,天地崩而威灵怒,遂死江中、殉节报国,可望与先前死难之先帝地下相会云云。继而全诗情转而切入自叙颠踬,一举竟入清兵罗网,若赵氏孤儿兼为田横之客,则必死无疑。全诗俯仰浩叹,实即野哭,但犹自励“且莫哀”,改以筑室夜台的凄清境界,以寒霜苦月的形象,深化时代所加诸个人的无穷寂寥。全诗声泪俱下、哀感动人而又慷慨激昂,配以典故,则更令人怀古伤今。人虽为国捐躯,但是宇宙终将长存英烈之气,以至于永远。

由青浦入运河,一路北去,过苏州虎丘,将至憨憨泉时遇杜登春(求社社友),夏完淳回想童年往事,感慨万千,遂作《虎丘遇子高》赠予杜登春(杜登春字子高):

虎丘遇子高

夏完淳

竹马交情十五年,飘零湖海更谁怜。

知心独吊要离墓,亡命难寻少伯船。

山鬼未回江上梦,楚囚一去草如烟。

高堂弱息凭君在,极目乡关思惘然。

杜登春一时痛哭流涕,但又无可奈何,只好一路尾随。过常州时,不期而遇同乡宋徵舆(字辕文),之前此人与陈子龙、李雯并称云间三子,又玩弄过柳如是。这时宋徵舆适擢清朝进士第,夏完淳乘机作《毘陵遇辕文》诗嘲讽他:

昆陵遇辕文

夏完淳

宋生裘马客,慷慨故人心。

有憾留天地,为君问古今。

风尘非昔友,湖海变知音。

洒尽穷途泪,关河雨雪深。

过丹阳,已近南京,写下《由丹阳入京》,深觉壮志未酬:

由丹阳入京

夏完淳

万里山河拱旧京,楚囚西去泪如倾。

斜风衰柳丹阳郭,细雨孤帆白下城。

残梦忽惊三殿报,新愁翻觉一身轻。

从军未遂平生志,遗恨千秋魁请缨。

船到江宁,夏完淳望见隐隐的钟山,仰天长啸:“我得归骨于高皇帝孝陵,千载无恨!”回首又望望故乡,朝东方拜了几拜,临别故乡作成《别云间》(松江古称云间):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诗中表现了他对故乡依依惜别的深情挚意,表现了他对明朝覆亡、山河非我的无限伤感,更突出地表现了他至死不屈的贞风亮节。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书生,经历了如此惨烈严酷的事变和考验,肩负起如此重大庄严的义务和责任,表现得如此镇静和果决,真是民族之魂有托,四百年后仍令人追思不已,尚飨其英灵!

解下长江,便入金陵地界。正值傍晚时分,南京经过清兵洗劫杀戮,已历两年,但是各处还都是断壁残垣,偶尔有一两家炊烟升起,灯火寥落,一派苍凉景象。故国故都,亡国之恨,一时涌上心头,于是夏完淳又写下小令《江水儿·金陵杂咏》:

江水儿·金陵杂咏

夏完淳

望青烟一点,寂寞旧山河。

晓角胡笳马上歌,黄花白草英雄路,闪得我对酒销魂可奈何!

荧荧灯火,新愁转多。

暮暮朝朝泪,恰便是长江日夜波。

孔子说过:“微管子,吾其披发左衽矣。”春秋初期,中原华夏各国诸侯林立,互相攻伐,北方游牧部落趁机入侵,黄河一带也遭蹂躏。当此时,小国亡国灭种、披发左衽,大国则丧师割地,中华岌岌可危。幸好出了一个管仲,辅佐齐桓公,以华夏大义为重,率华夏各国多次击退北方戎狄,挽中华文明于既倒、创三千年灿烂基业。夏完淳一行进入南京城,街上青壮老幼都拖着一条奴才辫子,金陵六朝金粉之地,却也几多屈辱,而今竟披发左衽,可悲可叹。秦淮河边杨柳依依,随风招摇,难道曾经朝气蓬勃的中华竟如杨柳这般柔弱么?夏完淳这么想着,鼻子一酸,不禁又写下一首《一剪梅·咏柳》:

一剪梅·咏柳

夏完淳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

金沟御水日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饷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

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于是羁押于南京,夏完淳被拘等候问案时,关在皇城一座临时监狱,竟是明朝南都时代(朱元璋定都南京时)太监居住的故宅。夏完淳觉得真是滑稽,不伦不类,因作《被羁待鞫在皇城故内珰宅》:

被羁待鞫在皇城故内珰宅

夏完淳

孤臣魂已断,况复见长安。

歌舞愁云散,池台落日寒。

重来中贵宅,空挂侍臣冠。

一片银铛影,还同剑佩看。

于此生死关头,夏完淳犹忍俊不禁,不忘调侃一番。油然忆及三年前,弘光政权于危急存亡之秋,竟歌舞升平于斯,终告不保,非仅生灵涂炭,则声色敛慝,楼榭亦复黯然不堪闻问矣。然而即使身陷囹圄,夏完淳仍然斗志不减,在他看来,眼前这个镣铐的闪闪光影,不正像是好汉腰间的剑佩吗?

等了若干日,因为吴胜兆一案牵连甚广,所以清江南招抚大学士洪承畴亲自提审。洪承畴知道夏完淳是江南出名的神童,心怜其才,又见夏完淳尚且年少,因此想好言相劝。他问:“闻汝曾上奏鲁逆,可有此事?”夏完淳昂首答:“不错。”洪承畴假惺惺道:“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夏完淳伸直腰板,佯装不知上面坐的是洪承畴,厉声说:“吾闻亨九(洪承畴字亨九)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洪承畴一时语塞,大汗淋漓。左右差役以为他不知道,皆说:“小子妄言,今洪大人即坐于堂上。”夏完淳大怒,声色俱厉:“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言毕,大骂洪承畴。洪承畴如丧家之犬,色沮气夺,无辞以对。左右面面相觑,不知咋办。过了好一会,洪承畴擦了擦豆大汗珠,这才有气无力地把手一摆:“带下去,带下去。”洪承畴屡次招降而屡次受辱,呜呼哀哉,看来当汉奸得先毁了容,这样不但别人认不出来,也不怕会丢脸没面子了。

夏完淳关押在监狱八十余天,自被捕至狱中写下的诗文,辑为《南冠草》和《狱中草》,都是慨世伤时、怀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凉。死亡的威胁并没有使他恐惧,他感到伤心的就是没有实现他保卫民族、恢复中原的壮志。他忆及三年前意气风发,三年来豪情时时激荡心中,虽九死而不悔,一气呵成套数《南仙吕·傍妆台·自叙》:

南仙吕·傍妆台·自叙

夏完淳

[傍妆台]客愁新,一帘秋影月黄昏。几回梦断三江月,愁杀五湖春。霜前白雁樽前泪,醉里青山梦里人。(合)英雄恨,泪满巾,响丁东玉漏声频。

[前腔]两眉颦,满腔心事向谁论?可怜天地无家客,湖海未归魂。三千宝剑埋何处?万里楼船更几人!(合)英雄恨,泪满巾,何处三户可亡秦!

[不是路]极目秋云,老去秋风剩此身。添愁闷,闷杀我楼台如水镜如尘。为伊人,几番抛死心头愤,勉强偷生旧日恩。水鳞鳞,雁飞欲寄衡阳信,素书无准,素书无准。

[掉角儿序]我本是西笑狂人。想那日束发从军,想那日霜角辕门,想那日挟剑惊风,想那日横槊凌云。帐前旗,腰后印,桃花马,衣柳叶,惊穿胡阵。(合)流光一瞬,离愁一身。望云山,当时壁垒,蔓草斜曛。

[前腔]盼杀我当日风云,盼杀我故国人民,盼杀我西笑狂夫,盼杀我东海孤臣。月轮空,风力紧。夜如年,花似雨,英雄双鬓。(合)黄花无分,丹萸几人。忆当年,吴钩月下,万里风尘。

[余音]可怜寂寞穷途恨,憔悴江湖九逝魂,一饭千金敢报恩。

可惜自己尚年少,心有余而力不足,既不能率领千军万马驰骋沙场,又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于是夏完淳想起了精卫鸟,衔石填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自己不正是一只小精卫么?遂作《精卫》以明志:

精卫

夏完淳

北风荡天地,有鸟鸣空林。

志长羽翼短,衔石随浮沈。

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

愧非补天匹,延颈振哀音。

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

滔滔东逝波,劳劳成古今。

及至父、师相继殉国,知交半零落,竭蹶救亡却无力回天,此恨绵绵难销万古愁。大仇未报、壮志难酬,而身陷敌手,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少年情怀,为何承载这多愁绪,遂有《南仙吕·甘州歌·感怀》:

南仙吕·甘州歌·感怀

夏完淳

[甘州歌]兴亡成败,叹英雄黄土,侠骨荒邱。千秋万岁,无限为龙为狗。君不见六朝烟草余芳乐,几片降旗上石头。青天外,白鹭洲,暮鸦残照水悠悠。斜阳里,结绮楼,湘帘半挂月如钩。

[前腔]新寒入敝裘,想霜鞯骏马,飘零难偶。江花江草,秋来剪出离愁。想着我弓开杨叶胡云冷,剑拂莲花汉月秋。愁三月,梦九州,归期数尽大刀头。人千里,泪两眸,西风雁字倩谁收。

[前腔]吞声哭未休,怅荒烟古渡,衰蒲残柳。清霄无寐,漫将往事追求。珊鞭风软金条脱,宝剑霜生锦臂鞲。飙威驶,露影流,隔墙人唱小伊州。杯中物,鬓上秋,梦回酒醒月空楼。

[前腔]南冠客楚囚,望云山万里,那禁回首!丁丁晓箭,难为心坎眉头。几番的空帘剪雨三更梦,我待要望海乘风万里游。雨空逝,水自流,寒江积雾放孤舟。空中影,浪上沤,玉关何处觅封侯!

[余音]我那人呵影何方?书在金陵,客梦西楼。一样西风两地愁。

在狱中,与夏完淳一同被捕的岳父钱栴一度意志沮丧,流露出贪生怕死的念头。夏完淳以大义激励其岳父:“当日者,公与督师陈公子龙及完淳三人,同时歃血,上启国主,为江南举义之倡,江南人莫不踊跃。今与公慷慨同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乎哉!”遂使钱栴得全晚节。随后夏完淳又写了一首《简半村先生》,以勉励钱栴:

简半村先生

夏完淳

乐今竟如此,王郎又若斯。

自羞秦狱鬼,犹是羽林儿。

月白劳人唱,霜空毅魄悲。

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

钱栴又小声说:“汝尚年轻,何必与我等俱死。”夏完淳正色道:“宁为袁粲死,不作褚渊生。丈人何相待之薄耶!”言毕,想起那苦命的妻子,长叹一声,含泪写下一首《寄内》诗,寄言青梅竹马的妻子,嘱她好自珍重:

寄内

夏完淳

忆昔结缡日,正当擐甲时。

门楣齐阀阅,花烛夹旌旗。

问寝叹忠孝,同袍学唱随。

九原应待汝,珍重腹中儿。

九月十九日,夏完淳就义于南京西市,所谓罪名归纳为“通海寇为外援,结湖泖为内应,秘具条陈奏疏,列荐文武官衔”。临刑时,他立而不跪,神色不变,刽子手战战兢兢,不敢正视,过了很久,才持刀从喉间断之而绝。钱栴等二十余人一同在南京就义。夏完淳死后,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殓遗体,归葬于松江昆冈乡荡湾村夏允彝墓旁。夏完淳诗、词、曲样样精通,文章也感人肺腑,史论如《续兴亡录》尤见解独到,真乃千古奇才。况新婚燕尔即投身抗战,不屈而死,实是中华脊梁!抗日战争时期,夏完淳的事迹被改编为话剧《南冠草》,在大后方巡回演出,激励了广大抗日民众。1961年,陈毅为夏氏父子墓亲自行楷题碑“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

夏完淳牺牲后,其妻钱秦篆产下一男婴,谁料世事多艰,婴儿竟夭折了。夏家满门忠烈,自夏之旭、夏允彝以迄夏完淳,忠良竟然绝嗣。夏母与钱秦篆遂削发为尼,不做新朝良民。夏完淳的岳家除了钱栴,还有钱栴兄钱棅、完淳内兄钱熙和钱默殉难。完淳姐姐夏淑吉(1618-1661)嫁与侯玄洵,侯玄洵本人已于崇祯九年(1636年)病死,侯玄洵伯父侯峒曾及两个堂兄侯玄演、侯玄洁在保卫嘉定时殉难,当时清军又制造“嘉定三屠”惨案,大开杀戒,全城百姓几乎杀光。侯玄洵父侯岐曾又在松江兵变失败后殉难。钱、侯两家男丁也几乎死绝,夏淑吉的儿子侯檠在十几岁时病死,于是夏淑吉跟随母亲、弟媳作尼姑去了。

夏完淳英勇就义前,于南京狱中写下了《狱中上母书》和《遗夫人书》两封催人泪下的家书。《狱中上母书》中,夏完淳回顾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自己却“菽水之养无一日”“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的内疚之情,抒发了对未能报答双亲之恩的拳拳深情和对家事的谆谆嘱托。信中夏完淳还不忘“中兴再造”,“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国难家仇的遗恨,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浸满纸背,全信既血泪交萦又浩气回荡。《遗夫人书》中,夏完淳盛赞妻子“贤淑和孝,千古所难”,又抒发自己“肝肠寸寸断,执笔心酸,对纸泪滴;欲书则一字俱无,欲言则万般难吐”的酸悲,英雄气壮与儿女情长交织在一起,催人泪下。我常想,面对“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恨,这个少年人该要辗转反侧多少个夜晚啊!其中的肝肠寸断,又有谁人能与之分担呢!而《土室馀论》则发出了时代最强音,临死之际还要高呼“呜呼,家仇未报,匡功未成。赍志重泉,流恨千古。今生已矣,来世为期。万岁千秋,不销义魄;九天八表,永厉英魂!”英雄的愿望,终于在辛亥之际实现,英魂可以告慰于九泉矣。

我出生那年,爷爷做了一个重要决定,退出江湖。

这个消息传出之后,我家原本清净的院落顿时热闹起来,每天门庭若市,车水马龙,来人络绎不绝。来的这些人都是北方风水界的各路人物,他们来我家都是为了同一件事,劝说我爷爷放弃这个决定。

但是无论他们怎么劝,爷爷都是那一句话,“这事,就这么定了。”

有的人很失望,叹着气,摇着头走了。

有的人很愤怒,指着我爷爷破口大骂,临走还砸了我家的桌子。

有的人更过分,非逼着我爷爷在退出江湖之前,再给他们算一卦,不然的话,他们就赖着不走了。

我二叔年轻气盛,见这些人这么不讲规矩,大怒,回屋拿出了他的七星宝剑,冲那些人吼道,“谁敢逼我爸,我弄死谁!”

一声虎啸,山林寂静,所有人都不说话了。

爷爷慢条斯理的抽完了烟,掐灭了烟头,站起来背着手走了。

见老头走了,众人面面相觑,他们看了看杀气腾腾的我二叔,默默的站起来,灰溜溜的走了。

我爸身为爷爷长子,亲自将他们送到了村外。

有一个人临上车时,转头指着我爸的鼻子恶狠狠地说了句,“君玉,回去告诉四叔,他这事做的不仗义!吴家欠我们的,你们早晚得还!”

我爸迎着那人的目光,淡淡的说了一句,“好,我会让我弟弟转告我爸的。”

那人一听,二话不说,赶紧上车走了。

从那之后,再也没人来了。

我爸后来对我说,爷爷为了我,把整个江湖都得罪了。

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我们吴家虽然不是什么显赫的玄学世家,但是从我爷爷往上,祖上十三代都是风水师。只是我们这个家族因为某些特殊原因,姓氏总是改来改去的。比如家谱上就写着,宋朝的时候,我们姓慕容,到了明朝时,我们就姓沐了。姓了两百多年的沐之后,到了清朝,我们又改成了吴姓。

我爷爷叫吴念生,是吴家的第十四代传人,四十年前,他是江湖上最有名的卦师,人称梅花圣手吴四爷。因为他精通梅花易数,给人断卦从来分毫不差,所以不止老百姓请他断卦,风水圈里的很多风水大师遇上难事,也会悄悄的赶来沧州南河镇,找我爷爷为他们断上一卦。

正因为如此,爷爷在风水圈的地位很有意思,名气不大,却没有任何一个大师敢于轻视他。所有人见了我爷爷,不管年纪多大,身份多高,都得恭恭敬敬的尊称他一声四叔。

爷爷十六岁出道,五十六岁封卦,四十年间,他一共给人起卦三千二百九十九次,没有一个落卦(不准,不应,不验)的。爷爷是一个传奇,在他的那个时代,他就是那些风水大师们的神。

对风水师来说,五十六岁并不是该金盆洗手的年纪,爷爷做这一切,确实都是为了我。他说人一辈子能起的卦是有数的,他这辈子,能验三千三百卦,算完了这个数,他就不能再碰这些了。

他要把这一卦留给我,留给他唯一的嫡孙。

所以,我出生之后,他就果断的退出江湖了。

爷爷有两个儿子,我爸是长子,叫吴君玉,我二叔叫吴君怀,取自道德经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君子被褐而怀玉。我的名字叫吴峥,也是爷爷给取的,他说峥者高俊,出世绝尘,说这个孩子命格清奇,有仙府之缘,道家随缘而动,与世无争,就叫他吴峥吧。

我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爷爷退出江湖之后,把大部分的心思都倾注到了我的身上。我小时候体弱多病,三天两头的发烧,拉肚子,我爸妈经常半夜带我去医院。断奶之后,爷爷就把我抱到了老宅里,亲自照顾我。

说来也怪了,自从跟爷爷一起住之后,我再也没生过病。

我的童年和别的孩子不太一样,我不爱跟人说话,总喜欢一个人躲清净。不上学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我都是一个人爬到房顶上,默默的看着天上的白云或者繁星,浑然忘我,一坐就是四五个钟头。

我妈怕我摔着,几次跟爷爷反应这个事。

爷爷不以为意,他告诉我妈,“这孩子聪慧,你们不懂,别管了。”

妈妈不放心,又去跟我爸爸说,强烈的要求把我从爷爷身边要回去,她要亲自带我。

我爸也有这个念头,几次鼓足勇气想和爷爷说,但是每次话到嘴边了,生生的又咽回去了。没办法,别说他从小懂事,从来不敢忤逆爷爷了,就是我二叔那驴一样的脾气,一见了我爷爷,顿时也是屁都不敢放一个的。

这是吴家的家风,儿子在父亲面前,还不如个孙子有尊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慢慢的长大了。

我十一岁那年,爷爷六十七岁了,那年中秋节过后,爷爷开始教我吴家的风水术数。我先学的是风水,学得很快,我爸和我二叔学了二十多年都没学明白的东西,我只用了半年左右就全部学会了。之后爷爷又教我算卦,教我符咒,教我内功,教我练武术。

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每天都很辛苦,我一边上学,一边钻研我们吴家的秘术,那段日子,特别的充实。

三年后,我十四岁,上初中了,爷爷也七十岁了。

过完他七十大寿之后,爷爷的身体突然就不行了,一连几天,吐血不止,不久就去世了。

弥留之际,他把我爸,我二叔和我叫到身边,让女眷们回避之后,交待了三件后事。

第一,老宅和县城的新房子留给我爸。

第二,他的所有存款,除了给我十万之外,其余的都给二叔。

第三,他在京城还有一套房子,留给我。

他说他走了之后,就让我去京城,从此以后,一个人住那。他告诉我爸和我二叔,谁也不许给我钱花,同时也不许我出去打工,找工作。反正除了那十万块钱之外,我决不能再碰吴家的一分钱!

我爸和我二叔很吃惊,他们说我还是个孩子,这么做......

爷爷摆了摆手,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我爸和二叔互相看了看,接着都看向了我,目光里满是心疼。

我不明白爷爷这么安排的用意,也不懂得爸爸和二叔那眼神中的深意,那时的我,只顾着伤心了。

交代完之后,爷爷让我爸和二叔出去了。

房间里就剩下我们祖孙俩了,他从褥子下拿出一本用红布包裹着的书,颤颤巍巍的递给我,“打开。”

我擦了擦眼泪,接过来打开红布,里面是一本线装古书,上面写着这么几个字——洞玄天机府秘传十二金光剑诀。

我茫然的看着爷爷,不明白他的意思。

“这是吴家的命......”爷爷凝视着我,“吴峥,你把它撕开。”

我一愣,“撕......撕开?”

“对!撕开!”爷爷的声音,坚定而果决。

我不敢不听爷爷的话,颤抖着翻开那本书,心里直哆嗦,不由得又看向了爷爷。

“撕开!快!”爷爷一皱眉。

我克制住内心的颤抖,深吸一口气,一把将书撕开了,分成了两部分。

其中有一页没撕好,扯开了,两部分各占了半边。

爷爷笑了,松了口气。

我却哭了,紧张的哭了。

“傻小子,哭什么呀”,爷爷强打精神,指挥我,“把红布也撕开,把它们包好。”

我含着眼泪,撕开红布,将两本残书重新包上,双手捧着递给爷爷。

爷爷没有接,他意味深长的看着两个红布包,如释重负的一笑,“你把它们带去京城,几年后,会有林家后人去找你,到时候,你随便选一本交给林家的人。你要记住,这书上的密法是我们吴家的命,爷爷从来没教过你。在林家人找到你之前,你绝对不可以学上面的秘术,知道吗?”

我茫然的点了点头,却没往深处想。

爷爷让我把书收好,接着叮嘱我,“你要记住,你到了京城之后,可以交朋友,但不能出去赚钱。如果有人找你办事,你要问他姓什么?记住,你第一次办事是给唐家人办,所以除了姓唐的找你,其余的人不管给多么优厚的报酬,你都不能答应,明白么?”

我使劲点头,“嗯,我记住了。”

“明白么?”爷爷厉声问。

“明......明白!”我赶紧说。

爷爷这才放心了,语气柔和了些,“记住,爷爷交代你的这些话,和谁都不能说,就是你爸爸妈妈也不行。爷爷走了之后,你就去京城,不要耽搁,学也不要上了,到了京城,会有人给你安排好的。”

“嗯”,我哭着点头。

爷爷闭上眼睛,摆了摆手,“把东西收好,去把他们喊进来吧。”

我站起来,先把书装进书包,接着来到外面,喊我爸他们进来。

等我们再回来的时候,爷爷已经面带微笑,闭目而逝了。

我爸噗通一声跪下,一声长号,“爸!”

所有人都跪下了,悲天怆地,痛彻心扉。

爷爷出殡那天,路上出现了九条三米多长的青蛇,身上沾满了白粉,在送葬的队伍前爬行,仿佛在为爷爷的灵柩开路。那一天,有数百人从各地先后赶来,连同全村男女老少,近三千人一起,为爷爷送葬。

九龙戴孝,千人送葬,爷爷的身后事轰动了整个沧城。

办完爷爷的后事,爸爸带我离开老家,将我送到了京城,住进了爷爷留给我的房子里。这是一个老式宿舍楼,位于通州,两室一厅,不算多好,但是挺干净。我爸陪我住了几天,给我买了个手机,办好了新学校的手续,等我入学之后,他就回去了。

临走之前,他把一张银行卡递给我,说,“这是你爷爷留给你的十万块钱,省着点用,不够了的话......”

他下意识的想说,不够了跟我说,犹豫了一下之后,他冲我挤出一丝笑容,“不够了的话,自己想办法吧。”

“爸爸,我什么时候能回去?”我问。

“你爷爷怎么跟你说的?”他反问我。

“爷爷没说”,我说。

我爸强忍着眼里的泪水,拍了拍我的肩膀,“照顾好自己,别给你爷爷丢脸,知道吗?”

我明白他的意思,这辈子,估计我是回不去了。

我没说话,默默的点了点头。

爸爸转身上车,走了。

我看着他的车远去,在他拐过路口,消失的瞬间,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我没有家了。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为什么算命先生说我最好离开生我养我的地方和小吴先生说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那年算命先生说以后我会黄袍加身,算得真得是太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