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什么是十二气历(十二气历是谁发明的)

十二气历的十二气历与二十四节气的联系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什么是十二气历,以及十二气历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什么是十二气历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气历十二气历详细资料大全

1912年姚大荣在《中国学报》第23期上发表了“改历刍议”一文,提议摒弃朔望月周期,以立春日为岁首,称孟春第一日;以立夏、立秋、立冬为每季度第一日,分别称为盂夏、孟秋、孟冬。每一气分为3个月。这样夏气4,5,6三个月含舛天,秋气7,8,9,3个月含92天,春气1,2,3三个月含91天,冬气10,11,12,3个月含88天(闰年外月含89天)。这样节气在月首总是固定的,但所含日数N,j是不均匀的。

十二气历 北宋科学家沈括创制的与阳历相似的历法

1927年张兆麟进一步完善这个方案。把以数字顺序的月名取消,完全改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冬、仲冬、季冬共12个“月”,把每月的日数固定为30天或31天,这样中国的节气则总是落在1天或2天,16天或17天上面。

当时外国也有人提出了类似方案,不过他们不是出于中国的节气概念,而是直接使用了一年四季的概念,因而。在他们的方案中没有解决节气一定要落在固定日数上的要求,而是简单地把每月分配为30天或31天,至于闰年多余一日,则称为“空日”不计人历书日数之内。

很显然这一类的方案是一个日数均匀分配的太阳历方案,“朔望月”和“星期”均不与日数固定对应。

其实这一类方案的开创者是宋代的沈括,他在《梦溪笔谈补》中提出了十二气历的理论。沈括写到;“凡日一出没,谓之一日,月一盈谓之一月,然月行二十九日有奇,复与日会,岁十二会,尚有余日,积三十二月,复余一会,气与朔渐相远,中气不在本月,名实相乖,加一月为之闰,闰生于不得已,犹构舍之用楔也。”

沈括进一步指出“气朔交争”“岁年错乱”“四时失位”,“但记月之盈亏都不系岁事之舒惨”。

因之沈括提议:“莫若用二十气为一年,更不用十二月,直以立春之日为孟春之日,惊蛰为仲春之一日,大尽三十一日,小尽三十日,岁岁齐尽,永无闰余。十二月常一大一小相间。”

虽然姚大荣、张兆麟并没有说明他们方案的渊源,但是在几百年前沈括建议已如此明确,应该认为姚、张改革方案师承于此。

二十四节气的设置,是中国古代在历法制度中的一项独特创造。它正确地反映了一年中季节和寒暑交替的客观规律,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至迟在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时代,节气的概念即已产生,开始在历法中采用。但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各国历法中所设置的节气没有统一,有用8个节气的,也有用30个节气的。现行的二十四节气制度,大约是在公元前3世纪末期的秦汉之交确定下来的。二十四节气的设置方法,最初是把太阳的一个回归年长度分成24等分,均匀地分布于一年之中。这种方法称为平气法,在传统历法中一直沿用至明代。但是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实际上是不均匀的,6世纪的北齐时,已发现了太阳运动的不均匀性,“日行在春分后则迟,秋分后则速”。于是,从隋代时起,就有人主张用太阳黄道位置来划分节气,即把黄道一周天从冬至开始,分成24等分。这样,每个节气太阳所在的位置都是固定的,而各个节气的时间长度则是不等的。如,冬至前后太阳运动快,一气只有14日多;夏至前后太阳运动慢,一气接近 16日。这种方法称为定气法,它直到清代颁行时宪历时方被采用。今天我们所通用的历法,采用的也是定气法。

在传统的阴阳合历中,以太阳运动设置的节气,与以月亮运动设置的月份,两者关系不固定,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往往出现时令已进入春季,而月份还在冬季,即季节与月份不符的情况,用加闰月的方法是不得已而为之,亦无法消除这个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大胆革新,创立了十二气历。

十二气历是完全按节气来定历的历法制度。它以 12个节气定月,即立春为孟春(正月)初一,惊蛰为仲春(二月)初一,等等。大月31日,小月30日,一般大小月相间,一年最多有一次2个小月相连。月亮的圆缺虽与节气无关,但可在历中注明“朔”“望”

这是一种纯太阳历的历法制度,既简单,又便于各种生产活动。但是,在传统力量极为浓厚的古代是不可能被采用的。对此,沈括已经预知,说:“今此历论,尤当取怪怨攻骂,然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历史的进程亦正如沈括所预见的,他关于十二气历的主张,一直到清代都受到一些人的攻击。而太平天国所用的“天历”,今天行用的公历,其实质都与十二气历相似。本世纪 30年代,英国气象局用于统计农业气候的“萧伯讷历”,其原理也与十二气历相同。

十二气历是北宋科学家沈括创制的一种与现今阳历相似的历法。我国传统的历法有两大缺点:一是以12个月配春夏秋冬四季,一季3个月,有闰月则一季为4个月,太不整齐。二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节气,在一年中的位置前后游移达一个月,一般人无法掌握。针对上述情况,沈括提出的新的历法“十二气历”:实行阳历,不用闰月;不以月亮的朔望定月,而参照节气定月。把一年分为12个月,一年的第一天为立春。十二气历的原理和现今的阳历是一样的。十二气历既可以和天文实际较好地吻合,又便利了农时的掌握和安排,因此是一种很有科学价值和实用意义的历法。但是,十二气历遭到封建势力的诋毁,并未行用。

基本介绍中文名:十二气历朝代:北宋提出者:沈括性质:历法气历与节气,相比格里历,气历与节气二十四节气的设定,是中国古代在历法制度中的一项独特创造。它正确地反映了一年中季节和寒暑交替的客观规律,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二十四节气的设定方法,最初是把太阳的一个回归年长度分成24等分,均匀地分布于一年之中。这种方法称为平气法,在传统历法中一直沿用至1644年,北宋当时采用的当然也是平气法。在传统的阴阳合历中,以太阳运动设定的节气,与以月亮运动设定的月份,两者关系不固定,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往往出现时令已进入春季,而月份还在冬季,即季节与月份不符的情况,用加闰月的方法是不得已而为之,亦无法消除这个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大胆革新,创立了十二气历。十二气历是完全按节气来定历的历法制度。它以其中的12个节气定月:即立春为1月1日,惊蛰为2月1日……大寒为12月1日。大月31日,小月30日,一般大小月相间,只是平年有一次3个小月相连。月亮的圆缺虽与节气无关,但可在历中注明“朔”“望”,作为一般性内容。这是一种纯太阳历的历法制度,既简单,又便于各种生产活动。但是,在传统力量极为浓厚的古代是不可能被采用的。对此,沈括已经预知,说:“今此历论,尤当取怪怨攻骂,然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历史的进程亦正如沈括所预见的,他关于十二气历的主张,一直到清代都受到一些人的攻击。而太平天国所用的“天历”,今天行用的公历,其实质都与十二气历相似。20世纪30年代,英国气象局用于统计农业气候的“萧伯纳历”,其原理也与十二气历相同。相比格里历后人认为,沈括的十二气历,比现今我们使用的格里历(公历)更科学,更理想。比如,格里历的年首(元旦)没有天文意义,但立春放在年首就有天文意义。其二是格里历月与月的天数最多会相差3天,而且大月与小月的排列没有规律性。但十二气历大月小月仅相差1天,而且排列有规律性。但是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实际上是不均匀的,6世纪的北齐时,已发现了太阳运动的不均匀性。日行在春分后则迟,秋分后则速。于是,从1645年起,把黄道一周(360°)从冬至开始,分成24等分。这样,每个节气太阳所在的位置都是固定的,相邻两个节气夹角为15°,但时间间隔不等。这种方法称为定气法。今天我们所通用的历法,采用的也是定气法。如果十二气历在现在照搬使用,那么就会出现5月有32天,而11月只有29天的不均衡现象。当然,为了满足历月的均衡,仍可采用大小月相间,还是可以保证绝大多数节气在每月初和月中的。以2012年为例,采用单月小,双月大。若是平年的话,12月变为小月。立春1月1日雨水1月16日惊蛰2月1日春分2月16日清明2月31日谷雨3月16日立夏4月1日小满4月16日芒种5月1日夏至5月17日小暑6月3日大暑6月18日立秋7月3日处暑7月19日白露8月4日秋分8月19日寒露9月4日霜降9月19日立冬10月4日小雪10月19日大雪11月3日冬至11月17日小寒12月2日大寒12月17日可见,只有原本在3月初的清明提前到了2月31日,其余23个节气全部在月初和月中。新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唯独清明二月末。上半年是一、十六,下半年来四、十九。这种历月均衡的十二气历非常简单:大小月只相差一日,消除了公历最不合理的缺点——2月过短。并且把上下半年,一年四季长度的差距拉到了最小,便于记忆。以立春为元旦,依据天文又不拘泥于天文。月份和季度的平衡给统计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用历月均衡的十二气历取代现行公历!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十二气历 北宋科学家沈括创制的与阳历相似的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