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分析高晓生如何塑造《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这一形象(高晓声《陈奂生上城》论文)

80年代农村题材喜剧电影,审美有何特征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分析高晓生如何塑造《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这一形象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分析高晓生如何塑造《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这一形象的知识,包括高晓生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请介绍一下作家高晓声的资料分析高晓生如何塑造《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这一形象高晓声《李顺大造屋》故事梗概或者简介

高晓声(1928——1999年),江苏武进人。50年代开始创作,已出版《李顺大造屋》、《七九小说集》、《高晓声八一小说集》、《陈奂生》、《觅》、《新娘没有来》等小说集与长篇小说《青天在上》、《陈奂生上城出国记》。 1934年9月至1949年5月,先后就读于武进郑陆桥小学,江阴澄西中学,武进鉴明中学,上海江湾私立上海法学院经济学系。1949年6月赴无锡惠山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学习。1950年5月至1952年6月,在苏南文联从事编辑和创作工作;1952年7月至1957年4月,先后在苏南文化局和江苏省文化局任文化科员;1957年5月,进江苏省文联创作组,专事文学创作。 1957年6月,因参与筹组“探求者”文学月刊社,被打成“反党小集团”成员,同年12月被错划成右派分子,遭公开点名批判,并被处理回原籍武进农村老家。“文革”中又受冲击和审查。直到1979年4月,彻底甄别、平反,并于11月回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组重新从事文学创作。高晓声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委员和理事,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创作组组长,是江苏最早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作家之 1999年7月6日晨6时30分,高晓声因患肺性脑病在无锡逝世,享年71岁。高晓声檀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等)反映农民陈奂生的人生历程。“上城”为其生活带来转机,“包产”使他找到归宿,“出国”则标志着他走向成熟。从这个人物的“人生三部曲”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农村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广大农民艰难行进的身影。被视为是农村题材反思、改革小说的代表人物。迄今已出版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创作谈等专集和选集30部。部分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其中英、日、德、荷四种文字有专集。高晓生自述年表 1.1950年创作第一篇短篇小说《收四财》,发表在文汇报“年会”上。 2.1951年华东新华书店出版我的诗集《王善人》。 3.1953年《文艺月报》发表我的短篇小说《解放》。 4.1954年演出我同叶至诚合作的歌剧《走上新路》。1955年出版(通俗出版社)。 5.1957年屈打成右派。 6.1978年冬开始重新握管。 7.1979年3月重返文坛。 8.1979年7月《雨花》发表我的小说《李顺大造屋》。在这以前,5月由《钟山》发表我的小说《“漏斗户”主》。 9.1980年《人民文学》发表《陈奂生上城》。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我的《七九小说集》。 10.1981年和198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我的1980年和1981年小说集。 11.1983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我的1982年小说集。 12.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在1984、1985年出版了我的1983、1984年小说集。 13.我的1985小说集如期完成,但短篇的销售普遍滑坡,一时竟找不到肯为我出版的单位,一直拖到1988年才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因时间拖长了,不得不将书名改为《觅》。不能再按年出版。从此开始,我的创作情绪低落。 14.转写长篇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在1991和1992年先后出版了我的长篇小说《青天在上》和《陈奂生上城出国记》。 15.在这期间还写了一些短篇,1993年由华艺出版社出了我的短篇集《新娘没有来》。 16.1992年之后,因身体关系,转人散文创作,连同过去的零星小文,先后出版了《生活的交流》、《生活、思考、创作》、《钱往哪儿跑》、《寻觅清白》等散文、杂文集。

陈奂生上城PPT课件1下载

概括的说:陈奂生终日劳碌,半生清苦;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时来运转,受宠若惊;眼花缭乱,呆头木脑;不暗世道,白白自讨羞辱,但随即又自抬身价。他是新时期勤劳善良,希望过好生活,但又愚昧麻木、观念落后的农民的典型。

《陈奂生上城》是“陈奂生系列”中最具特色、最能体现高晓声小说创作艺术风格的作品。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陈奂生的艺术形象。作品以80年代初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为背景,通过主人公进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经历及其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出了背负历史重荷的农民在跨入社会历史变革门槛时的精神状态及惟妙惟肖的心理变化。

陈奂生由“漏斗户”到有余粮做买卖,这对长期处于贫困生活者来说,不啻享受一次重获生命的喜悦,他不仅满意,而且“满意透了”。这“满意”中的喜悦却含有辛酸。“过惯苦日子”的陈奂生没有任何“非分”的要求,只希望在吃饱之外,能赚几个活线,买上一顶御寒的帽子,于是,他一改往日的愁容,正“悠悠然上城来”。

勤劳质朴、憨厚诚实的陈奂生万万没有想到,进城的第二天清晨醒来,发现自己原来睡在一张棕绷大床上。当他回忆起县委书记吴遥扶他看病,送进招待所的一些事情时,他“听见自己的心扑腾跳得比打钟还响”,受宠若惊地流下了“热辣辣的眼泪”。而当他用怯怯的目光开始“打量这住的地方”,顿时一种自卑、惶恐的心态占据了一切。他发现自己与这房间不相称。他谨小慎微,既感到父母官的关怀,心里暖洋洋的,又怕弄脏被子、损坏沙发,于是,出现了可怜又可笑的举动:睡在床上缩成一团,生怕弄脏了被子;下了床不敢穿鞋,生怕踩脏了地板;走近沙发不敢坐下,生怕坐瘪了……

这是由于长期的贫困和生活天地的狭窄。使陈奂生变得愚昧无知。面对“天堂般”的房间他犹如刘姥姥初次走进大观园,出尽了洋相。

但当陈奂生付出五元钱后,心理失去了平衡,一种破坏欲,损人不利己的心理便发作起来。先是用脚跳沙发,不脱鞋钻进被窝,心一横,又“把提花枕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在破坏欲的发泄中获得自我安慰,后是用“精神胜利法”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谁坐过吴书记的车?谁又住过一晚五元钱的招待所?陈奂生心想有了在村人面前炫耀的“第一”。虽然花去五元钱让人心疼,但这“第一”却让陈奂生在精神满足中悠悠然起来。从这些愚笨的发泄和精神胜利法中我们痛心地看到特定时代农民身上的庸俗和愚昧,也看到他们的悲哀。

当陈奂生“忿忿然”地发泄之后,却仍是有些闷闷不乐,因为想到无法向老婆交待,他又陷入了苦恼之中。可他马上又想到,回家后可以将在城里发生的一切讲给全村人听,想着想着,他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这种喜悦,使他感觉到自己的身份提高了,原来那种不愉快的心情霎时烟消云散,于是,“他愉快地划着脚步,像一阵轻风荡到了家。”

果然,从此以后,“不但村上的人要听他讲”,连大队干部对他也另眼相看。他开始神气起来,做事比以前有劲多了。他认为,五元钱买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地位的提高,他感到“这五元钱花得值透了”。经济上的损失又由精神上的自得弥补了。

陈奂生的悲与喜,使我们看到特殊时代农民的双重性格;善良与软弱,淳朴与无知,憨直与愚昧,陈奂生使我们发笑,但在笑中又感到心酸与悲愁。

《李顺大造屋》讲述李顺大,陈家村的一个穷苦人,解放以后,分了土地,但没有房子,所以他下定决心,把造三间屋作为奋斗的目标的故事。

看似简单的目标,要他用近3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1951年土地改革,李顺大28岁,立愿以“三年薄粥,买一头黄牛的精神”,造三间屋,终于在1957年底,买到了能够造三间屋的砖瓦材料,但他万没有想到的是,1958年全部归公。

1962年至1965年,李顺大攒够了217元,是他预算的造屋费用,却被文革运动中一个腰插手枪、手举“红宝书”的造反派头头,全部抢去。1977年,在新走马上任的老书记的帮助下,李顺大圆了造屋梦。

扩展资料:

高晓声是新时期一个很有成就也很有风格的作家,他创作的小说大都以农村题材为主,主要反映我国农民在过去极左路线下的悲惨遭遇,以及进入新时期后生活与心路的历程。

高晓声檀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

除李顺大外,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等)反映农民陈奂生的人生历程。“上城”为其生活带来转机,“包产”使他找到归宿,“出国”则标志着他走向成熟。

从这个人物的“人生三部曲”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农村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广大农民艰难行进的身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顺大造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晓声

关于分析高晓生如何塑造《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这一形象,高晓生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陈奂生上城PPT课件5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