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历史上姓郑的名人有哪些(姓郑的有哪些历史人物)

历史上有没有姓郑的画家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历史上姓郑的名人有哪些的一些知识点,和姓郑的历史名人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历史是的姓郑的名人历史上姓郑的名人有哪些姓郑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郑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7位。

历史上,姓叶的名人有哪些

名人郑国-中国战国时着名水利学家。

前246年为秦筑渠(韩水)三百里,号称「郑国渠」。

被后世奉为「水神」。

楚霸王项羽籍部将郑荣之父,汉大司农郑当时的祖父。

郑躬-西汉广汉郡起义首领。

前18年,郑躬率领六十余人,放出囚徒,夺取兵器,攻入四个县,聚众一万人,自号山君。

前17年冬河东都尉赵护为广汉太守,发郡中兵及蜀郡兵共计三万,击败郑躬。

郑众-东汉学者郑众(另一人)-汉和帝时的宦官,曾参与诛杀窦宪郑玄-(127年-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人,东汉经学家。

少时习《易经》丶《公羊传》。

后拜马融为师,习古文经。

因党锢事件而被禁,专心着述古文经。

遍注群经,乃为汉代集经学之大成者,世称「郑学」。

200年官渡之战时,被袁绍逼迫下随军而行,病故於途中。

代表作为《毛诗笺》丶《三礼注》。

郑樵-(1104年—1162年),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称夹漈先生。

一生不应科举,刻苦力学30年,郑樵立志读遍古今书,他和从兄郑厚到处借书求读,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在经学丶礼乐之学丶语言学丶自然科学丶文献学丶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

1152年,新任同安主簿朱熹上山拜见郑樵,郑樵仅用「豆腐丶白盐丶白姜丶荞头」相待,两人谈诗论文三天三夜;下山时,朱熹的书童对此颇有微词,朱熹却说:「此『四白』乃山珍海味齐全也」。

1157年,《通志》初稿完成,其中《通志》的「二十略」涉及诸多知识领域,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

梁启超曾高度评价郑樵对史学的贡献:「宋郑樵生左(左丘明)丶司(司马迁)千岁之后,奋高掌,迈远跖,以作《通志》,可谓豪杰之士也……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竞天一彗星焉。

」郑樵着述等身,但流传不多,仅《夹漈遗稿》丶《尔雅注》丶《诗辨妄》丶《六经奥论》和《通志》等。

补充: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

元代着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丶马致远丶白朴齐名。

生平甚无记载,只知他「为人方直」,不善与人交往,一生写过18种杂剧,其中《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着名。

伶人称他为郑老先生,死后由伶火火葬於杭州灵隐寺。

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曲词,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流传。

补充: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中国明代航海家丶外交家。

郑燮(1693年—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丶板桥道人。

江苏兴化人。

生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

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

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

康熙秀才丶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

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

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

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

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

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

郑燮对於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东封书画史》。

郑燮为官清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廖廖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丶书丶画被世人称为「三绝」。

其诗宗陶渊明丶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

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丶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

着作有《板桥诗钞》丶《板桥词钞》丶《板桥家书》丶《板桥题画》丶《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行世。

补充: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祖籍福建省南安人。

但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户藩,父为郑芝龙,母为日本田川氏,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小名福松。

后由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国姓朱,名成功,故又称国姓爷。

郑成功为明朝最后一个强调反清复明的官员,并透过实质的武力攻击让当时占领台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之人员撤退,并流传下了众多极富传说色彩的活动遗迹和传奇故事。

死后葬於台湾台南鹿耳门港附近。

「Koxinga」一词是外国人对他的习称,即源自闽语的「国姓爷(Kok-Seng-Ya)」。

郑芝龙(1604年-1662年),号飞黄,小名一官,有飞虹将军的称号,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乡人,明朝末年以中国南部及日本等地为活跃舞台的商人兼海盗,以所经营的武装海商集团:一官党着称,发迹於日本平户藩,为台湾郑氏王朝开创者郑成功的父亲。

在西方文献中,则以「Equan(一官)」闻名於世;Quon丶Iquon丶Iquam丶Equan所指均为其人。

父郑绍祖为泉州太守叶善继的库吏。

郑芝龙弟三人:郑芝虎丶郑鸿逵丶郑芝豹。

郑经(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字贤之丶元之,号式天,昵称「锦舍」,延平郡王,台湾的统治者,郑成功长子。

郑观应(1842年—1922年),原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广东香山(今中山)三乡雍陌人。

为中国近代着名文学家丶思想家和实业家。

郑振铎(1898年- 1958年),生於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

作家,文学史家,着名学者,字西谛,有郭源新丶宾芬等多个笔名,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起人之一。

补充:郑旦,郑和,郑成功,郑板桥,郑吉,郑国,郑羲郑兴,郑众,郑泽郑振铎

郑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帼人物,在吴越两国长年战争时期,只身入吴作内应,助越国顺利灭吴,立下汗马功劳。

郑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

曾助秦国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沃野千里,国力更加强盛。

郑吉: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曾率兵抗击匈奴入侵,为汉始设西域都护之始。

郑兴、郑众:河南省,开封人,系父子。

兴为东汉时期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进一步发扬,贡献巨大,世称“先郑”。

子郑众为东汉经学家,曾任大司农,通晓《易》、《诗》等经学。

郑羲:与郑道昭父子皆北魏名臣、书法家,郑道昭更是与王羲之齐名的“北方书圣”,为魏碑的鼻祖。

郑虔:郑州荥阳人,唐朝学者、画家。

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

著有《天宝军防录》。

郑泽:隋朝荥阳人,有学识,知钟律,考校大东钟律,著有《乐府歌辞》、《乐府声调》等。

郑樵:莆田(今属福建省)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史籍学家,一生著作丰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继《史记》后又一部伟大的通史著作,且颇具创见。

郑玄: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省)人,世称“后郑”,其潜心著述,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

郑注:唐朝尚书,本姓鱼,冒姓郑。

唐代绛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东)人,出身微贱。

年轻时,他行医卖药,浪迹江湖。

因为他本姓鱼,后改姓郑,人们都取外号讥笑他,叫他“鱼郑”、“水族”。

郑注是唐朝的名臣,对其功过是非历来有不同的评价。

正史上贬多于褒,现代的史学工作者也有争议。

有的提出,对郑注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价,认为他代表当时庶族中小地主的利益和要求,同宦官集团进行了斗争,还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郑樵:南宋史学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余部书作。

郑和:明航海家,本姓马,明成祖赐姓郑。

云南省昆阳(今晋宁)人,曾率船队七下西洋,远达非洲、红海等地,促进了中外交流,而且还创制了我国第一部航海地图。

郑燮:号“板桥”,江苏省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诗、画、书号称“三绝”,“扬州八怪”之一,后辞官归里。

郑信:泰国国王,又名郑昭。

泰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创始人,泰国称为披耶达信王或达信王。

郑桓公:即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

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

姬友死后谥号为桓公。

所以史称郑桓公。

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周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

郑桓公根据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

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

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

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郑武公:郑桓公子,东迁郑姓的始祖。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曾经跟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了东周,郑武公自己也跟着搬了家,新郑由此而诞生,郑姓更继续繁荣滋长。

郑道昭:荥阳开封人,北魏书圣,曾任国子祭酒,工文词书法,其书法笔力雄健,兼有隶意,被后人推崇为“魏碑之宗”。

郑庄公:郑武公子,郑姓的中兴始祖。

即姬寤生(公元前757-公元前701),郑平王东迁后,郑庄公的祖父郑恒公被封为周室的卿士,郑庄公继其父武公为周的卿士。

继位后郑国的国势日益强盛,周朝却每况愈下,为打击新兴势力,周平王很想向郑庄公下刀,废掉郑庄公的卿士职位,郑庄公得知后,针锋相对,利用郑国的优势,威胁周平王,逼使周文王与郑国派人质,后周对郑用兵,被郑所败周恒王中箭,周王室威信扫地,郑国国威大振。

自此周王室仅成天下共主,并无实权。

郑光祖:元代平阳襄陵(今山西省临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创作颇多,代表作为《倩女离魂》,他被后人誉为“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优辈称‘郑老先生’”。

郑思肖:字忆翁,号所南,自称三外野人,元代连江(今属福建省)人。

曾以太学上舍应博学鸿词试,授和靖书院山长。

宋亡隐居吴下(今江苏省苏州),坐必南向,岁时伏腊必向南野哭。

更名思肖,有寓“思赵”之意。

善诗,擅水墨兰竹,信手数笔便成意境,所画墨兰蕴含思宋之情,书云“时写兰,疏花简叶,根不著土。

人问之,曰:‘土为蕃人夺,忍著耶?’”嘉定某官胁以他事,求画兰,其曰:“手可断,兰不可得也。”对仕元官僚,尤为恨之。

所画墨竹,常写苍烟半抹,斜月数竿之景,惜已无真本存世。

传世作品有大德十年(1306年)作《墨兰图》卷,纸本,墨笔,纵25.7厘米,横42.4厘米,笔力劲挺,气格高洁,内敛含蓄,右自题诗云:“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

所南翁。”左有年款“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钤一白文印,印文:“求之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今古。”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另《墨兰图》卷,画一孤傲伸叶吐蕊之兰,自题:“一国之香,一国之殇,怀彼怀王,于楚有光。

所南。”藏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

诗多故国之思,著有《郑所南文集》《心史》等。

郑成功:明末名将,著名的民族英雄。

被赐姓“朱”,曾英勇抗击清军,在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称为“国姓爷”。

如下:

一、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二、郑成功(明末清初军事将领)

郑成功(1624.08.28-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改名朱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三、郑光祖

郑光祖(1264年—?),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

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但他做过杭州的小吏,主要活动在南方,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

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激赏郑光祖的文词,将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列,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四、郑玄(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

郑玄(127年-200年),字康成。北海郡高密县(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

郑玄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

游学归里之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党锢之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晚年守节不仕,却遭逼迫从军,最终病逝于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境),年七十四。

郑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唐贞观年间,列郑玄于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宋代时被追封为高密伯。后人建有郑公祠以纪念。

五、郑庄公(周代郑国君主、春秋初期政治家)

郑庄公(前757年-前701年),姬姓,郑氏,名寤生,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前743年-前701年在位),春秋初期政治家,史称“郑庄公”。

郑武公二十七年(前744年),郑武公病逝,太子寤生继承君位。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郑庄公平定胞弟叔段的叛乱,消弭了国家内患。之后十余年间,郑国与宋国、卫国等国之间互有征伐。

郑庄公三十七年(前707年),周桓王率军攻打郑国,郑庄公领兵与之战于繻葛,成功自保的同时使周天子威信扫地,史称“繻葛之战”。郑庄公四十三年(前701年)五月七日,郑庄公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谥号为“庄”,故史称“郑庄公”。

在执政期间,政治上,郑庄公攘外安内,使得郑国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局面;经济上,郑庄公重农兴商,积极发展商品经济,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外交上,郑庄公借助外力清除了郑国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终使得郑国称“小霸”于诸侯。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历史上姓董的名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