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古代纳征是什么意思(古代纳征环节的目的)

婚 字含义是什么

大家好,古代纳征是什么意思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纳征是什么意思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古代纳征是什么意思和纳征是什么意思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古代纳征是什么意思纳征是什么意思 古代纳征聘礼有哪些古代婚礼中的纳征是什么意思

纳征亦称下彩礼、下财、下礼、过礼、过彩礼、放定、下定、行大盘、行聘、行聘礼等。即完婚前男家向女家送彩礼。彩礼的数量和品质各地不同,主要视家境的贫富而定。下彩礼即依礼制,也要征得女方同意,实质是送和要结合。行聘前,先由媒人执彩礼帖(礼品清单)与女家商议,往往双方对数量、品质多存争议,需商议多次方能定下。

现代娶妻要彩礼,古人娶妻的彩礼,不亚于我们现代人

在古代行聘时,男家备礼书,置于红漆木盘上,排队手捧肩挑礼品,伴以鼓乐送至女家,女家协助将礼品摆开,供女家亲友邻人观赏过目。女方收下,下彩礼毕,婚约正式成立。聘礼中的物品多用双数,忌讳单数。

纳征也就是现代过大礼和彩礼。纳吉之后,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的行为是纳征。聘礼中的物品大多是双数,禁忌单数。聘礼的数量取决于女方的贫富和身份。经过这个礼仪,婚约才完全成立。

一、纳征是什么意思

纳征,又称纳币,是古代结婚六礼的第四礼,也就是现代的过大礼、下彩礼。男方在纳吉之后,将聘礼送到女方家的行为即为纳征。聘礼中的物品多用双数,忌讳单数,聘礼的多少,取决于女方的贫富和身份,经此礼仪后,婚约才完全成立。

二、古代纳征聘礼有哪些

1、聘金

表示男方承认和感谢女方家长对女儿的养育之恩。

2、聘饼

一担,五十公斤左右。

3、海味

分四式,六式或八式,款式与数量根据男方的经济状况而定,每种款式分两包。常见的有发菜、鲍鱼、元贝、冬菇、虾米、鱿鱼等。

4、三牲

两对鸡,两雄两雌,如父母不全,则一对即可;猪肉三至五斤,以表丰硕诚恳之意;大鱼或鲮鱼,表示有头有尾,年年有余。

5、椰子

两对,父母不全可用一对,表示有爷(椰)有子的意思。

6、酒

四瓶,表示爱情浓郁。

7、四京果

龙眼干、荔枝干、核桃干和花生,以祝福新人子孙兴旺,圆满多福。

8、四色糖

冰糖、桔饼、冬瓜糖和金枣,表示甜甜蜜蜜,白头到老的意思。

9、茶叶、芝麻

种植茶叶需要种子,所以用茶叶作礼品,暗喻女子一经缔结婚约,便要守信不渝。

10、礼金盒

内有莲子、百合、槟椰、芝麻、红豆、龙眼干、首饰、龙凤烛、对联等。

11、斗二米

男方准备十二斤糯米,三斤二两砂糖,用于女方做汤圆用,意为圆满甜蜜。

纳征,也称纳币,古代结婚六礼第四礼。男家在纳吉之后,将聘礼送给女家。为成婚阶段的重要礼仪。征,成也,意即派遣使者纳送聘财以成婚礼,故称完聘,大聘或过大礼。经此仪礼婚约完全成立。

纳征,也称纳币,古代结婚六礼第四礼。男家在纳吉之后,将聘礼送给女家。为成婚阶段的重要礼仪。征,成也,意即派遣使者纳送聘财以成婚礼,故称完聘,大聘或过大礼。男方常备有礼单和装礼品的箱笼,在媒人和押礼人护送下,由人挑抬至女家。女方则以聘礼中的食品退回男方,称回礼。或女方将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回礼。聘礼数量及种类,多取吉祥如意,数目取双忌单,如束帛为十端,俪皮为成对的鹿皮。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此阶段聘礼,大都以金钱代之。

纳征周人谓之人币。周时对嫁娶人币的物质和数量都有明文规定。《周礼•地官•媒氏》载:凡嫁子娶妻,人币纯帛,无过五两。《郑氏注》云:‘纯,实继字也,古细以才为声.纳币为细,妇人阴也,凡于娶礼,必用其类,五两十端也:必言两者,欲得其配合之名,十者,象五行十日相成也。士大夫乃以玄熏束帛,天子加以谷圭,诸侯加以大璋’。《杂记》日:‘纳币一束,束五两,两五寻’。郑玄在这里已把婚礼纳征之意义说得很明白了。周时尚无金属货币,所以用布帛为通货,谓之币帛,亦称细帛,其数量是以五两为限,就是十匹,色泽数量,都是象征阴阳五行的观念,若以帛两端计长两丈之数,则五两共成十丈,这在当时已经算是厚礼了。

《白虎通》对纳征礼物亦有记载,其卷四《嫁娶》云:纳征玄镇、束白、离皮,玄三法天,维二法地也。阳奇阴偶,阴阳道之大也。离皮者,两皮也。《仪礼•昏礼》玄维束帛注:束帛,十端也。纯帛不过五两,每两十端也。必言两者,欲其配合之名。纳币一束,束五两,两五寻,则每端两丈。古者两端相向卷之,共为一两,五两故十端也。十个为束,贵成数两,两者合其卷,是为五两,一束谓十个,两个合为一卷,是束五两也。

陈祥送所著《礼书》,对纳征礼物叙述也很详细。他说:纳征玄续,束帛、俪皮,如纳吉礼。郑氏日:‘束帛,十端;俪,两也.执束帛以致命,两皮为庭实’。皮,鹿皮。《周礼》日:‘凡嫁子娶妻,人币纯帛,无过五两’,释日:‘实细字,士大夫乃以玄续束帛,天子加以谷圭,诸侯加以大璋’。然考之于史,曰‘锦绣千纯’.则纯匹端也,《周礼》所谓纯帛,乃匹帛也。郑改为绷、误矣。匹帛无过五两,则庶人不必五两,:t大火不得过焉,非谓庶人用细,大夫用玄绣也。先王之制婚礼,其用财不过如此则妇之所饰可知矣.据以上说法可知,周时纳征财物,有皮帛两种,皮即兽皮,也就是鹿皮;帛就是布帛.其数量常因社会阶级和经济环境不同而有差异。自《周礼》定制开始,大夫与士,其数量多以兽皮两张,布帛五匹为限。庶民则酌量减少;诸侯则除鹿皮两张,布帛五匹之外,再加大璋,天子更加谷圭.但是姬周之世,聘礼没有用钱的,因为周代的经济制度,仍以皮帛为通货。到了汉代,才通用金属的货币。但衡以周代的生活程度,鹿皮两张,布帛五匹,已经是厚礼了。

宋时的行聘礼物,又与唐代不同.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载:凡娶媳妇,先起草帖子,两家允许,然后起细帖子,序三代名讳,议亲人有服亲田产官职之类。次檐‘许口酒’,以络盛酒,装以大花八朵,罗绢生色或银胜八枚。又以花红缴檐上,谓之缴檐红与女家,女家以淡水二瓶,活鱼三五个,筋一双,悉送在元酒瓶内,谓之回鱼筋或下小定,大定下定了,即旦望媒人传语。遇节序,即以节物头面羊;酒之类追女家。随家丰俭,女家多回巧作之类。次下财礼,次报成结日子,次过大礼。,所谓。许口酒,就是男家给女家的订婚信物,女家还答的回鱼筋,应该是承应这门亲事的表示。下大小定和下财礼,当是属于纳币,这显然是以财物为聘,已蒙上买卖婚姻的色彩。细察所下的礼物,此时还未提到茶,或许此时尚没有所谓下茶、吃茶之礼俗。

晚近以来,对纳征、纳币一般都取通俗之义,而改称下财、聘礼,或过大礼,即男家依照论婚时所议定的:财帛、衣服、布帛、首饰等物,按原议数量在迎娶之前数日,盛饰仪仗送到女家。礼饼及其他食物,女家收受后,必分赠亲友及邻居,以示女儿出嫁有期。

纳征之礼多见于古代小说中。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一卷((苏小妹三难新郎》:.秦少游那日饱看了小妹容貌不丑,况且应答如响,其才自不必言。择了吉日,亲往求亲。老泉应允,少不得下财纳币,此是二月初旬的.事。少游急欲完婚,小妹不肯。她看定秦观文字,必然中选。试期已近,欲要象简乌纱,洞房花烛。少游只得依她。《情史》卷 i}《胡氏子》:胡氏乃大喜日二‘冥数如此,是吾家妇矣。’为改馆于外,择谨厚脾仆事之。走介告其家,且纳币焉。女父遣长子及家人来视,真女也。遂成礼而去。后生男女数人,今尚存。

凌像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同窗友认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中,杜子中夫妇完婚之后,随即给同窗好友魏撰之作媒,将金员外之千金景小姐介绍于他。约定之后,先教魏撰之纳币,择个吉日,迎娶回家。

清时,将纳征之礼又叫过大礼。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到第三日,娄府办齐金银珠翠首饰,装蟒刻丝绸缎续罗衣服,羊酒、果品,共是几十台,行过礼去。此处述及的就是过大礼,也就是古代的纳征之俗。

好了,关于古代纳征是什么意思和纳征是什么意思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古人 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 媒妁婚俗 是怎样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