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古人名字解诂的内容推荐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古人名字解诂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古人名字解诂的内容推荐和古人名字解诂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古人名字解诂的内容推荐什么是古人的名,号,字古代人名、字、号是什么意思一、本书人名全选自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一年所编《中国人名大辞典》。编排次序基本仍其旧。
二、命名取字,上古多尚质朴,中近古特重文饰,前者多古词古义,今颇叹晓,后者多取义经傅诗文,亦纡曲费解。
三、命名取字本有通则,但时代不同,风尚各异,且因人物身份,教飬,志趣不一,故其中亦有变化。
四、名字取义,出处颇多相同者,故诠释时或详於甲略於乙,再详於丙而又略於丁。
五、本书於同名异字条目中,遇取义同出一处者则用“解见1”“解见2”或“解见3”等方式作解。
六、古籍傅世日久,展转翻刻,遂多鲁之误,名字产生化错,自属常事,或有发现,必就名字相协之理加以辨正。
七、本书不以帝王益号、庙号立目,如不收魏武帝而收曹操,不收流媒体武帝而收萧衍,不收太祖而收朱元璋。
什么是古人的名,号,字
古人有名有字。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号一般是自己起的,相当于是笔名或艺名,其他人一般不会直接喊别人‘号’。
古人的名、字、号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的增多,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的日益密切,为了把某一群人与另一群人区分开来,便出现了某一群人共有的标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姓”;在一群人中间,为了把这中间的你、我、他区分开,也就出现了只属于个人的标志,这种标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名”。关于名的起源,从汉字“名”字本身也可推知其最早的含义。这一汉字由“夕”和“口”两部分组成,对此,《说文解字》解释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思是说,在早期的交往中,人们白天相见,能通过形体、面貌,相互识别。一旦到了晚上,相互之间看不清楚,就只能通过自我报名来区分你我了。可见,人名的产生是与社会实际的需要有关,它的最本质的作用,就是在社会交往中所有场合都可能区别人的个体,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
夏商两代留下来的一些人名如:孔甲、祖乙、外丙、太戊、雍己、盘庚、武丁、小辛、外壬等和天干相联络,可能和某种时辰有关。春秋时期有些人名如“黑臀”、“黑肱”等应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郑庄公名“寤生”,则是他母亲难产的纪实。可见那时的名字还是很朴素的。古时婴儿出生3个月以后由父亲命名。命名的方法,鲁国大夫申将其归纳为5种:“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左传·桓公六年》)古人十分重视这段话,《礼记》等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这里所谓的“以名生为信”,就是按人出生时与某事相联取名,该事真实可靠,如郑庄公出生时逆生,他的母亲武姜为他取名寤生;再如唐叔虞出生时,手里有纹似“虞”字,因而命名为虞;鲁公子友出生时,有纹在其手上,好像“友”字故取名为友。所谓“以德命为义”,即以祥瑞之事来取名,如太王感到文王将来必定昌盛,故为其取名“昌”。周文王姬昌见儿子出生,长大后必发兵诛暴,所以给儿子起名“发”,即周武王。所谓“以类命为象”,即根据出生后的相貌特征与某物类取名,如孔子“生而首圩顶”,名丘。所谓“取于物为假”,即假借万物之名而命名,如陈宣公、宋昭公皆名杵臼;再如孔子的儿子伯鱼出生时有人送鱼,故取名鲤。所谓“取于父为类”,即以与其父相关相类的事取名,如鲁庄公与其父同生日,取名曰同。同时,命名还有6条禁规:不以国名作人名;不以本国官名作人名;不以本国山川名作人名;不以疾病之名作人名;不以畜牲之名作人名;不以礼器礼品之名作人名。
自周代开始,人不但有“名”,而且还得有“字”。“字”,是在“名”之后新增的称呼。《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人生下来3月要取名,20岁加字。《典礼上》有“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就是说,当男子加冠,女子及笄,表示其已成人,将要正式参加社会交往时,就要在其名之后再加字。为什么要有字?唐人孔颖达为《檀弓上》“幼名,冠字”作注时说,“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直呼其名,故冠而加字。”这就是说,当一个人成年之后,由长辈原来所命的和多年来被长辈所称呼的“名”就不便在社会场合呼来喊去,就得另取一个供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即“字”。“名”是供长辈呼唤的,“字”是供平辈、晚辈和自己称呼的。所以在古代,对平辈或尊辈“直呼其名”、“指名道姓”是一种不尊重对方的无礼行为。对平辈或尊辈只能称字,不能称名,只有尊对卑或自称才可称名。当我们了解“女子许嫁,笄而字”的习俗之后,就可以明白为什么长期称女子许配或出嫁叫“字人”,称未曾许配的闺女叫“待字闺中”了。因为当时“女子十五许嫁,笄礼之称字”。对于女子来讲,成年、结笄加字、许配基本上是一回事。
古人是先有名而后有字,字由名而孳生。所以古人取字一般都遵循着“名字相应”的原则,就是名与字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连。《白虎通义·姓名》曰:“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从名与字的连带关系和构成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同义互训。如诸葛亮,字孔明;宰予,字子我;张衡,字平子;曾巩,字子固;秦观,字少游。这里的亮与明、予与我、衡与平、巩与固、观与游同义,可以相互注释。
反义相对。如朱熹,字元晦;赵孟,字子昂;韩愈,字退之;菅同,字异之;黄损,字益之。这里的熹与晦、与昂、愈与退、同与异、损与益都是反义相对的。
连义推想。如关羽,字云长,取庄子《逍遥游》句:“其翼若垂天之云。”是由“翼”想到羽毛,进而由“垂天之云”推想到云长。赵家驹字千里,是由少壮的马推想到驰骋千里。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够居易。苏轼字子瞻,由倚轼而推想到瞻望。
连义指实。如杜甫字子美,由对男子的美称联想到美。唐寅字伯虎,由寅联想到“十二地支”的寅与虎相配。
同类相及。如孔鲤字伯鱼,鲤是鱼类。郑樵字渔仲,樵夫常与渔翁为侣。梁鸿字伯鸾,鸿和鸾都是为人称道的飞禽。陆机字士衡,机和衡是北斗上的两颗星。
原名加辞。如谢安字安石,杜牧字牧之。
运用干支五行。如郑石癸字甲父,秦丙字白乙,纯属天干相合。楚公子午字子庚,郑印癸字子酉,天干地支相配。
形体离合。如宋玫字文玉,尤侗字同人,姚椿字春木。
形体增省。如秦桧字会子,顾媚字眉生。
古语活用。如潘岳字安仁,本《论语》“仁者乐山”,《里仁》“仁者安仁”语。徐干字伟长,本《孔丛子》“非不伟而体干也”句。曹操字孟德,本《荀子》“夫是之谓德操”句。陆龟蒙字鲁望,本《诗·鲁颂·宫》“泰山岩巖,鲁邦所瞻。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语,朱熹《集传》有:“龟蒙二山名。”二山为鲁国地望。戴震字东原,本《易·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语。钱谦益字受之,本《尚书》“谦受益”句。
追慕古人。如顾祖禹字景范,是表示景仰史学家范祖禹。颜之推字子介,是追慕春秋时晋国名士介之推。陆游,字务观,是追慕北宋大才子秦观。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长幼。其中的“伯”与“孟”又有区别,嫡妻所生长子(女)称“伯”,妾所生长子(女)称“孟”。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子字仲尼,仲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字的后面有的加“父”(甫)表示性别,王引之在《春秋名字解诂》中指出,古人名字连称时,都是先字而后名。称字曰“某父”,如仲尼父、仲山甫等。秦汉以后则先名后字,如郑游吉字子大叔。这里游吉是名,子大叔是字。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有同样的字或偏旁表示同辈关系。如唐代抵抗安禄山的名将颜杲卿和他的弟弟颜曜卿、颜春卿共用“卿”字,和他们同辈的堂兄弟大书法家颜真卿也用“卿”字。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明神宗的儿子朱常洛、朱常洵等第二个字共用常,第三个字共有“氵”旁;吊死在景山上的明崇祯帝朱由检和他的哥哥朱由校(明熹宗)、堂兄弟朱由榔(南明永历帝)、朱由崧(南明弘光帝)等第二个字共用“由”,第三字共用“木”旁。在这种情况下,姓名中的第一字是和父、祖共用的族名,第二字和第三字的一半是和弟兄共用的辈名,具体到个人身上就只有半个字了。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址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的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本名。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像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宋代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就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名。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们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表示对他们的蔑视。南宋画家郑思肖在宋亡之后自号“所南”,表示心向南方。明末画家朱耷为明朝宁王朱权后裔,在明亡后落发为僧,因欣赏八大人觉经,取号“八大山人”,“八大”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来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当然,更多的官僚缙绅和封建文人所取的各种动听的别号只不过是附庸风雅、沽名钓誉的幌子。
另外还有“绰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春秋时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赎回,人称“五大夫”,可算是古代的绰号。唐代奸相李义府外柔内奸,被人称为“笑中刀”。宋代王任宰相十多年除“取旨、领旨、传旨”外不干别的事,当时号为“三旨宰相”。这两个绰号形象地勾勒了封建官僚的嘴脸。《水浒传》里梁山上108人都有绰号,大都准确描述了人物的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这些绰号作为姓名的代称,更是人们所熟知的,如“黑旋风”李逵,“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美髯公”朱仝,“母夜叉”孙二娘,“鼓上蚤”时迁,等等。
除了上述的字、号外,历史上常用来代替个人姓名的还有几种情况:
1.地望(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职所在地等)。如东汉孔融称为孔北海,唐代韩愈称为韩昌黎,柳宗元称为柳河东,孟浩然称为孟襄阳,宋代王安石称为王临安等。以地名称人在封建时代是表尊敬,叫作称“地望”。但清末有人做了一幅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指任北洋大臣(宰相)的李鸿章(合肥人),下联指任户部尚书(司农)的翁同(常熟人)。这里却利用“地望”的双关语义讽刺了封建大官僚的贪婪豪奢。
2.官爵名(包括职衔、封号等)。如东汉发出“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豪言的马援,被称为马伏波(曾任伏波将军);投笔从戎的班超被称为班定远(曾封定远侯);蔡邕被称为蔡中郎(曾任左中郎将)。
3.弟子或后人所敬的尊称。如宋周敦颐称濂溪先生,吕本中称东莱先生,明归有光称震川先生,王夫之称船山先生等。
4.諡号。即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一般帝王的諡号由礼官议定,臣下的諡号,由朝廷赐予。东汉时,又有私諡。用作諡号的字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带褒义的,如“文、武、仁、昭、景、惠、穆”等;二是带贬义的,如“缪、灵、厉、幽、炀”等;三是表同情的,如“哀、殇、怀、愍、悼”等。如秦穆公、周昭王、汉哀帝,宋代包拯称包孝肃、岳飞称岳武穆、秦桧称秦缪丑(原由宋高宗諡“忠献”,后宋宁宗时改),明徐光启称徐文定,清纪昀称纪文达等。私諡的如宋黄庭坚的门人諡其为文节先生等。
5.在姓氏前加形容词指称特定的同姓者。如大戴、小戴分别指汉代学者戴德、戴圣叔侄,他们编纂的《礼记》也分别称为《大戴礼》、《小戴礼》。晋代文学家阮籍、阮咸叔侄也分别称为大阮和小阮。南朝谢灵运和堂弟谢惠连都是诗人,被称为大、小谢;大、小谢也指谢灵运和谢。唐代诗人中老杜或大杜专指杜甫,小杜则指杜牧。宋代称老苏、大苏、小苏则指苏洵、苏轼、苏辙。
6.以几个姓并称特定的几个人。如“班马”指史学家班固和司马迁;“李杜”指唐代诗人李白、杜甫(或指诗人李商隐、杜牧);“元白”指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韩柳”指唐代文学家韩愈、柳宗元;“二程”指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三苏”指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
7.以行第连同姓称人。李白称李十二,韩愈称韩十八,柳宗元称柳八,元稹称元九,白居易称白二十二,秦观称秦七,欧阳修称欧九,黄庭坚称黄九等。
人类的姓氏、名讳的发展,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一部分。本来任何事物的名称和事物本质并没有多大联络,好的名称并不一定有好的本质,同样的道理,不好的名称并不一定是坏的本质,但是一旦这种名称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相联络,便具有了文化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意义。因之,我们对此研究,可以更深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这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借鉴意义。
:liuzhong.xm.fj./wxs/shownews.asp?newsid=1670
什么是古人的古组成的字辜估
姑
故
沽
㽽
怘
咕
诂
岵
钴
枯
秙
牯
怙
㝒
䀦
㖖
啇
酤
䑩
㱠
祜
苦
轱
狜
䇢
舌
居
罟
胡
克
呄
固
蛄
䊀
祜
跍
鸪
古人的名字号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又字灵均,无諡号。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諡靖节。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諡号文贞。(元代皇帝在1342年为杜甫封的諡号)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无諡号。
陆游(1125-1209.11)南宋词人。字务观,号放翁,无諡号。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諡号忠敏。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諡号文忠。
---------------------------------------
諡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諡或諡号。
所以,不是每个名人都有諡号的,主要看当时朝廷对他的看法。
包括杜甫死后都朝廷都没有给他封諡号。文贞这个諡号是元代开国大将纽怜用自己的积蓄,在成都杜甫草堂建起了一座书院,并奏请皇帝在1342年为杜甫封諡号,杜文贞这个諡号由此而来,那是在杜甫死后700年的事了。
李商隐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六岁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属李德裕党)幕,任书记,并做了他的女婿。因当时朝中牛李党争激烈,李商隐虽无意于朋党,但终被卷入党争之中,受牛党中人排挤。因为他早年曾依靠牛党的重要人物令孤楚,而后来又娶了李党重要人物李茂元之女为妻。因此,他是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讨生活,牛党、李党均排挤他,长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死时仅仅45岁。
他没有諡号是很正常的。
陆游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因居秦桧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竟在复试时被除名。淳熙五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灾,他“草行露宿”,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因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陆游在家闲居6年后,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淳熙十五年,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
陆游这样的经历,没有諡号也不奇怪。
号是古人的笔名吗古人的号:
号即别号,是指人名字以外另起的别号。清人史梦兰《异号类编·序》云:“别号之兴,大抵始于周秦之际,瑰奇之,不得志于时,放浪形骸,兀傲自喜,假借托喻,用晦其名。然而其人既有著述以自见,则闻于当时,专诸后世,其名虽晦,其号益彰,鬼谷鹞冠之流,盖其著也。自是以后,通人慕之,竟相标尚。”别号的兴起与流行情况在此可见一斑。
中学教材中古人的别号种类较多,一股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一般称号: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王安石别号半山;陆游别号放翁;辛弃疾别号稼轩,姜夔别号白石道人。杜甫则因成都草堂建在浣花溪畔,故号浣花老翁、草堂先生。
称諡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根据死者生前事迹给予褒贬善恶。
例如:杜甫諡号文贞公;(这是元入封的,明人不提)范仲淹諡号文正公;诸葛亮諡号忠武侯;欧阳修諡号文忠公。
除朝廷加諡之外,还有一种情况是私諡。这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所加的溢号。如晋代陶潜死后,颜延年为其作诔,諡为“靖节征士”;宋黄庭坚死后,其门人諡为“文节先生”。
2、称地望:古人有以出生地、居庄地或居官地命名的,还有以郡望命名的。郡望是指世居某地为人所仰望,后来也把望族所在地的郡名宋代替姓氏。如王安石:王临川;柳宗元:柳河东,这是以出生地命名;杜牧:杜樊川;杜甫:杜少陵,这是以居住地命名。
唐代韩愈常自称“昌黎韩愈”因河北昌黎为望族,所以世人称他为昌黎先生;杜甫在诗中也常自称“杜陵野老”“杜陵布衣”杜陵也是杜甫的郡望。杜陵在汉代、唐代都出过名人,杜甫的远祖杜预也是京兆杜陵人。
3、称行弟:这种情况在唐代诗人中常见。或以排行相称,或以排行和官职连称。这种排行,是按照同曾祖兄弟的长幼次序来排算的,并不是同父兄弟的的排行。如白居易:白十二,元稹:元九:杜甫:杜二;李绅:李二十侍郎。
4、称斋号:宋元以来,文人佳人自取或他人贺取斋名、室名成为时尚。如:梁启超著有《饮冰室合集》,他自称饮冰室主人;蒲松龄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世人称他作“聊斋先生”;张溥因其读书必手抄六、七遍,故而命自己的书斋为“七录斋”,有《七录斋集》。
5、称官爵:如杜甫:杜工部(工部员外郎),杜拾遗;颜真卿:颜太师(颜真卿曾任太子太师官)王维:王右丞;文天祥:文少保;刘备:刘豫州。
6、称籍贯: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如:康有为:南海;刘邦:沛公。
当几项兼称时,往往是先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号。如,任太守尼育及诸将刘都督基等皆死(太守、都督为官名),长乐王回深父(长乐是籍贯)。
古人名号种类繁多。在整理过程中,虽然我力求全面、准确,但仍不免挂一漏万,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补足。
伯仲叔季是古人的名还是字?伯仲叔季
释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古人用于“表字”。
什么是古人古人,泛指前人,以区别于当世的人,也就是古代的人。语出《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
一、是指过去的人,随着时间向后的迁移,只要到人世间来过一趟的人都要成为古人。差别只在于时期或时代不同。
二、是指过去的,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名人。如:孔子,老子,李时珍,李白,杜甫,宋徽宗,李清照。
三、是指古人类,猿人。
介于猿人与新人之间的人类。生存于一、二十万年以前,地质年代属更新世晚期,文化属旧石器时代中期——莫斯特期。最早引人注意的是1856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尼安德特河流域附近洞穴中发现的尼安德特人。所以人类发展的这个阶段又称为尼人阶段。古人的主要体质特征:脑容量很大,男女平均为1,440毫升;但脑的结构却保留不少原始特征。眉嵴发达,前额较倾斜,枕部突出,颜面很长,眼眶圆而大,两眶间距离相当大,鼻部扁宽,颌部前突,但颏部仍后缩。这些形态特征,虽较猿人进步,但仍保留一些猿的性质。一百多年来,在旧大陆已发现的古人化石计数十处,共有一百多个个体。
从夏朝开始,古代王朝就正式成立了。
古人的名、号、字有什么用?字”,也称”表字“,是中国的“特产”,外国人没有。
字,是一个人的名字的注解、补充和延伸。字,必须与名相呼应,互为表里。比如:
1,曹操,字孟德。“孟”表示庶出的老大,“德”是“德性”的意思,与“操行”一词相呼应;
2,赵云,字子龙。常言道:龙从云、虎从风;
3,孙权,字仲谋。“仲”是“老二的意思,”权谋“一词,谁都知道;
4,马超,字孟起。表示他是马腾的”侧室“生的,老大;
5,马谡,字幼常。表示他是老马家的”小五哥“;
......
在中国,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字”。有身份、有地位、有文化的人,一般都有“字”。
贫苦的老百姓不可能有字,没听说武大郎的字叫什么。
蒙古鞑子灭亡中国后,南方的汉族人连名都不许有,更别说字了。
土财主、奸商,斗大的字不识半升,也弄个字,人模狗样的。
古人称呼他人,一般称他的字,不能呼名。呼他人的名,很不礼貌,人家会恨死你。
一个人的字,是在成年后才有的。年轻人为了表示谦逊,都说:”年幼,无表“。
古代的中国是”礼仪之邦“,封建道德讲的是”礼义廉耻、忠孝节义“;现在的中国,讲什么?讲的是拜金、作假、欺诈,还要字干什么?
号,一般是本人根据处境、心态、追求自取的。如苏轼,住在东面的山坡上,自号“东坡”。陶潜门前有五棵柳树,号五柳先生,等等。
古人的名,字,号都是什么时候叫的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长幼。其中的“伯”与“孟”又有区别,嫡妻所生长子(女)称“伯”,妾所生长子(女)称“孟”。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子字仲尼,仲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字的后面有的加“父”(甫)表示性别,王引之在《春秋名字解诂》中指出,古人名字连称时,都是先字而后名。称字曰“某父”,如仲尼父、仲山甫等。秦汉以后则先名后字,如郑游吉字子大叔。这里游吉是名,子大叔是字。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有同样的字或偏旁表示同辈关系。如唐代抵抗安禄山的名将颜杲卿和他的弟弟颜曜卿、颜春卿共用“卿”字,和他们同辈的堂兄弟大书法家颜真卿也用“卿”字。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明神宗的儿子朱常洛、朱常洵等第二个字共用常,第三个字共有“氵”旁;吊死在景山上的明崇祯帝朱由检和他的哥哥朱由校(明熹宗)、堂兄弟朱由榔(南明永历帝)、朱由崧(南明弘光帝)等第二个字共用“由”,第三字共用“木”旁。在这种情况下,姓名中的第一字是和父、祖共用的族名,第二字和第三字的一半是和弟兄共用的辈名,具体到个人身上就只有半个字了。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址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的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本名。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像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宋代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就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名。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们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表示对他们的蔑视。南宋画家郑思肖在宋亡之后自号“所南”,表示心向南方。明末画家朱耷为明朝宁王朱权后裔,在明亡后落发为僧,因欣赏八大人觉经,取号“八大山人”,“八大”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来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当然,更多的官僚缙绅和封建文人所取的各种动听的别号只不过是附庸风雅、沽名钓誉的幌子。
另外还有“绰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春秋时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赎回,人称“五大夫”,可算是古代的绰号。唐代奸相李义府外柔内奸,被人称为“笑中刀”。宋代王任宰相十多年除“取旨、领旨、传旨”外不干别的事,当时号为“三旨宰相”。这两个绰号形象地勾勒了封建官僚的嘴脸。《水浒传》里梁山上108人都有绰号,大都准确描述了人物的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这些绰号作为姓名的代称,更是人们所熟知的,如“黑旋风”李逵,“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美髯公”朱仝,“母夜叉”孙二娘,“鼓上蚤”时迁,等等。
古人的名号屈原: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諡号靖节先生。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山。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是表字,号相当于别称。
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就是名和字有区别,名用来区分彼此,字用来表示德行。
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
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用途不尽相同,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几乎见不到。
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号以代替名字。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取号。对此,《周礼》解释说,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是说,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在用字上,取号与取名、字不同,大多不受字数多少的限制。
因为古人取号有较大的随意性,并且不必加以避讳,因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饱受文字狱和避讳之苦的明清人,促使他们在名字之外更取别号来表现自己。当时的大多数人都取一个别号,但有人好几个。
扩展资料
在史书或古籍中常看到古人除了姓名外,还有字,古代人有“名”有“字”,“名”又叫“本名”,旧说是古代婴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亲所取(当然亦有一说是出生后即可取名了);
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不过三国乱世,思想反叛,冠而取字并不是一定遵循,曹冲、孙亮都是未冠死去而皆有字),而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时取字。
名,在夏朝之前已经有,而取字据说始于商朝,如推翻夏桀的商汤,原名履,又名天乙,字汤。还有,名与字是有区别的,古人常自称己名以表示谦称,称人之字以表示对人尊称,另姓与字连称亦是对人尊称。
名与字是有关系、关联的。有的是意义上的联系,有的是意义上的相辅,有的是意义上的相反。另外,古人的名和字往往取自古典古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名字
关于古人名字解诂的内容推荐,古人名字解诂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